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20-05-08
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不像事物说明文那样明显,但它们有着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去说明另一个科学领域的道理”。
这两篇文章各说明了什么问题?《恐龙无处不有》表面看在说明“恐龙无处不有”这个事实,其实作者借此在说明“板块构造学说”。《被压扁的沙子》看似在说明“被压扁的沙子”这个物体,其实作者借此在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这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看似孤立,其实不然,它们不仅有共同点,而且互相映衬。
作者是怎样说明问题的?两篇文章在说明各自的问题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去说明另一个科学领域的道理”。《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那么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列举在南極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明。《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曾经主宰过地球的恐龙突然灭绝的兴趣,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行星撞击。
作者说明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通过对两篇文章说明过程的比较分析,很自然地就能发现一种思维的技巧,即: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恐龙无处不有》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以上问题启发我们,生活中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写作时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