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基于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2020-05-08林嫩妹陈秋华
林嫩妹,陈秋华,屈 峰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兴起于欧洲,而后向全球拓展。国际上最早的定义来自Prentice R(1993),他将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传统农业景观和耕作方式[1],强调了“非静态”和长期性。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定义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概念(2002),它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含生物多样性、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强调活态和历史延续性,并将概念的外延向外拓展到农业生产的整个系统。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存量丰富,是最早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之一。基于保护和发展的需要,中国学者不断深入和完善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理论研究。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目前尚未统一。苑利等[2]、李明等[3]、王思明[4]等学者大多认可农业文化遗产表现出历史延续、活态传承、丰富价值和系统性等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护和利用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使命。就如何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学者们进行了各种研究。在保护方面,王思明[4]提出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明确保护什么,准确把握八组关系;苑利[5]、闵庆文等[6]认为要活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在利用方面,刘荣章等[7]提出采用休闲农业的方式进行开发;李永乐等[8]提出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产品;郭盛晖等[9]提出开发科普教育基地,打造特色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在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中,多数采用旅游、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等方式。总之,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保护和利用二者都不能偏废。崔峰[10]认为要打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保护为先。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如何平衡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急需探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案例研究方法,结合实践,对比分析来自国内外的三个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的案例:福建三明尤溪联合梯田、浙江湖州桑基鱼塘和秘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选取案例均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示范性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都获得高度认可,极具代表性。其中,秘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是首批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被称为高原上的“永动机”,是农业系统中将农业发展同环境全面融合的典型案例;福建三明尤溪联合梯田、浙江湖州桑基鱼塘作为最新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个是生态农业代表山,一个是基塘农业代表水,充分体现中国南方稻作中山和水两种基本形态。所选取的三个案例,均坚持原种种植,古法耕作,凝聚先人智慧。在进一步保护和利用中,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取得了不同的成果。中国和秘鲁两国间的移民关系可以追溯到1849年,长达170年的社会文化交融造就了相似的文化基因和生产生活习惯[11]。中秘两国在孔子文化传播、农业技术交流等方面长期交流合作,因此两国的农业文化遗产案例在文化背景、技术上具有可借鉴、对比的基础。将国内外具有相似点又相互区别的三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延续传承至今的经验、典型做法和问题、挑战,有助于更好总结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1978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上表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用长远的目光,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长效作用,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关注下一代人同样享受资源的权力。
农业文化遗产由先人创造并传承至今,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需确保实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后产生的价值也进一步证明农业文化遗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主要包括综合效益、人地和谐、生态伦理以及实践借鉴等四个方面的价值[12]。
总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最终要达到的效果,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因此,要以长远的目光对待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使其能够在时代的发展中实现活化传承。
二、三个农业文化遗产案例的基本情况
(一)福建三明尤溪联合梯田
福建三明尤溪联合梯田凭借一体化的竹林、村庄、农田和水系综合利用模式,独树一帜,生态采风和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发展迅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2017年,被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国内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桑鱼一体化养殖,一方的废料成为另一方养分的循环模式构筑了桑基鱼塘的生态模式,也形成了特色生态农业景观,沉淀了独具南方特色的蚕桑文化。2018年4月19日,获得第二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称号。
(三)秘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
秘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坚持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培育适合环境的农作物品种,数量高达几百种,依然还在耕种的品种有四百多种,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具备调节气候和生态修护的功能。2005年,被列作第一批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三、三个农业文化遗产案例对比分析
(一)保护和利用方式对比
尤溪联合梯田属于典型的中国南方稻作文明,湖州桑基鱼塘属于中国江浙一带水乡独有的鱼塘生态模式,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属于美洲大陆高原农业,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同农业在地而生的本质相契合。所选取的三个案例,均因地制宜采用多元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基于学者的相关研究和选取案例的典型性做法,进一步研究,总结出系统化统筹、资源整合、利益相关者参与、业态培育、旅游产品打造、政策设计和宣传手段等七个方面的做法,以下展开分析[13-15],具体见表1。
表1 三个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保护和利用方式对比
1.系统化统筹。尤溪联合梯田协调水、山林、梯级田地和村民,与当地气候融为一体,生态轮作在地化的水稻、花生、红茶等作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湖州桑基鱼塘是为治理洪涝灾害而生的种养生态系统,鱼桑废料转化为养料,形成独树一帜的水乡农业景观[16];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营造适合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自行育种、筛选,在不同高度的海拔处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顺着地势形成品种多样化的垂直生态系统。三个案例都能整体统筹当地的气候和农业生产,保留农业最原始的生产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空间格局。其中,尤溪联合梯田是借助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耕作;湖州桑基鱼塘和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是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发展农业。三个案例都在发展中系统化统筹,找到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方式。
2.资源整合。尤溪联合梯田充分整合群落式梯田、原种稻品种、梯田景观资源、多品系水稻间作技术、山歌等文化资源,构筑农业文化生态,借助旅游景区建设的机遇,建设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对外销售农产品,推广农业文化;湖州桑基鱼塘整合湖桑、家蚕、种养技术、钱山漾遗址、頔塘、民间文学艺术、江南水乡建筑等资源,利用组合资源的优势,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借助水运和陆运方面的交通优势,串联景点。凭借轻工业、创意产业的产业优势,打造丰富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发展;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整合梯田、品种丰富的植物群和动物群、育种技术和矿产等资源,倚靠矿业的溢出效应,在扩大农牧面积、提高收入等方面产生正的外部性[17]。三个案例都依靠整合资源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其中,尤溪联合梯田整合闽中特色文化资源;湖州桑基鱼塘组合周边水利设施和旅游资源,进一步发挥便利的交通优势;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整合生态和矿产资源。
3.利益相关者参与。尤溪联合梯田联合学者、企业、政府和农户四方参与梯田的保护和开发工作[18]。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成立大学生创业基地,进行创新创业;同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以及台湾地区学者之间展开合作;由联合镇主导成立联合梯田文化有限公司,负责品牌、文化和旅游开发;政府在梯田核心区成立种养合作社,吸引农户加入,统一技术标准和拓宽产品销路。湖州桑基鱼塘吸收学者、企业、政府、农户四方力量。在申请农业文化遗产上,同李文华院士团队合作,在资源整合和衍生开发上得到科学指导;鱼类喂养技术上同浙江农科所合作,仍延续古法;政府建立农民补偿机制,联合人大代表,并成立合作社,促进农户合作;同文创公司合作,成为创意农产品的供给基地。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联合政府、企业、农民和旅游等在内的代表组成专门指导委员会。三个案例都联合了学者、企业、政府、社区和农户四方的力量。其中,湖州桑基鱼塘还联合了人大代表的力量,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联合了旅游业代表和社区的力量。
4.业态培育。尤溪联合梯田被评选为魅力梯田、福建省摄影基地等,年均吸引数万游客。当地举办的山地马拉松和正在建设的锦绣梯田项目,在发展休闲旅游和休闲农业上持续发力。种植的“梯田三宝”和红茶等农副产品经过文创公司的精心设计,成为畅销的伴手礼;湖州桑基鱼塘将得天独厚的网格状生态景观,配以水乡自然风光、周边的钱山漾遗址、頔塘等景点,与4A级景区荻港古村组合,规划数条旅游线路,形成旅游合力,充分培育旅游新业态[19]。凭借极负盛名的丝绸,未来打造丝绸小镇,构建产业生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主要进行原生态的观光和探险旅游,配以当地的民俗体验。在旅游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保护当地生态。三个案例都在保护农业生产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培育旅游业态,实现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农业+旅游”的方式,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其中尤溪联合梯田主要在休闲旅游上发力,湖州桑基鱼塘着重在历史文化和古镇古村游,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聚焦于生态旅游。
5.旅游产品打造。尤溪联合梯田借助文化公司的力量,管理“梯田三宝”品牌,丰富产品体系,设置采风摄影点、梯田观光景区、山地马拉松、农耕技术比赛、丰收节、庙会、南芹小腔戏等旅游产品;湖州桑基鱼塘主打丝绸和鱼两大产品,发展生态景观和水乡观光活动,举办荻港鱼文化节、丰收节等体验式节庆引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聚焦最具优势的农产品品种,通过奎奴亚藜生产有机认证,发展GIAHS农产品品牌和服务,还设计了旅游线路、节庆、发展乡村旅行社等来支撑旅游业。三个案例在旅游产品打造上总体处于初级向多元产品发展阶段,在农产品转化为伴手礼和设计旅游节庆上取得共识。尤溪联合梯田通过商标注册,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通过有机认证的方式,专注于宣传推广农副产品。目前,湖州桑基鱼塘还未在产品品牌构建上实现系统化。
6.政策设计。尤溪联合梯田成立传统水稻基地,确保梯田核心区的完整性。为规避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政府将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编入乡土教材,从小学开始培养文化意识,成立专项资金、专业合作社和公司,统一生产标准和外销渠道;湖州桑基鱼塘首创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置鱼塘核心区专职保护管理人员,编制保护和发展规划,划定保护区范围,成立专项资金,出台保护区管理办法,有力实施监管;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设置农业多样性保护区,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和专项资金,制定基因改造食品生产条例,建设社区的环境管理基金社区种子库,全方位留存原始农作物的基因,为全人类留存珍贵的物种基因。三个案例在政策设计上都采用了设置保护区和专项资金的方法。其中,尤溪联合梯田还通过编写教材和成立公司来宣传和推广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成立院士工作站,最大程度得到科学指导;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通过建设种子库,实现基因认证和留存。
7.宣传手段。尤溪联合梯田倚靠民俗活动引流,通过口碑影响,结合地方、省级和国家媒体的宣发报道,实现更大规模的影响力;湖州桑基鱼塘拥有专版网页宣传,从历史、价值、文化等多方面立体展现鱼塘系统,参加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展会,举办学术研讨会,吸引泰国农业部到地考察。针对品牌logo缺失的问题,举办征集赛事,吸引大众关注;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博览会、集市、节庆和媒体报道,进行国内外宣传。三个案例在国内外宣发持续发力,加强农业文化推广。通过学术研讨会议、节庆和赛事,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其中,湖州桑基鱼塘官方注册专版网页宣传,宣传更为直观有力。
(二)存在问题与挑战对比
三个案例同属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开发和保护上一定程度发扬了自身优点,吸引多方力量加入,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从要素投入、生产效率、生产监管、市场表现和其他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见表2。
表2 三个农业文化遗产案例存在问题对比
1.要素投入。尤溪联合梯田处于山区,面积超万亩;湖州桑基鱼塘模式为塘中养鱼、田埂种桑,整体呈现网格式分布;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耕作的高原梯田海拔落差达2 000多米,育种方式延续古法。三个案例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可能性较小,大部分还是依靠人工生产,劳动力投入较大。
2.生产效率。尤溪联合梯田除划定的保护区外,弃耕现象严重,保护区之外成为荒山荒地,使联合梯田成为孤立的景点。由于地域和生产方式限制、旅游观赏需要,致使梯田产出效率较低;湖州桑基鱼塘由于桑、鱼收益难易程度的差异,导致桑鱼占地面积比例失衡,疏于管理,淤泥堵塞,鱼桑产出率低;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坚持传统育种和耕作方式,产出量低。
3.生产监管。土地污染一直是农业生产中棘手的问题,要想更好保存农业文化遗产,须从生产监管上入手。尤溪联合梯田在保护区的农业生产中严格控制化肥,采用有机肥进行生产,合作社发挥重要的监管作用;湖州桑基鱼塘在生产前期,为了提升收益,出现过量使用无机肥、强行提升产量的现象,致使农业污染。近年来开始严控该类行为,但农业污染治理还需花费一定时间;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使用多品种混合种植来保持土壤肥力,配以生物堆肥,实现自我循环。
4.市场表现。尤溪联合梯田与公司合作,注册品牌,提升了“梯田三宝”的价格,但收益局限于农产品自身销售。由于农产品低附加值和数量受限,难以实现长效收益;湖州桑基鱼塘在鱼和丝绸上的价格波动较大,仅依靠传统鱼类养殖,极耗人工和时间,产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少;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坚持生产传统品种,不敌新型品种和转基因产品。
5.其他影响。在依托基础设施方面,尤溪联合梯田地处半山腰,途经狭窄且蜿蜒的山路,在交通上不占优势。从经济水平来看,三明经济发展处于福建省下位区,以农业发展为主,二三产业基础薄弱,赋予农产品多元价值的可能性较小。尤溪联合梯田为发展旅游,制定初步规划,目前处于建设阶段,因此旅游要素尚未完善,尤其住宿床位不足,餐饮方面仅有农家乐,娱乐和购物设施几乎处于空白,在留客能力上较弱[20];湖州桑基鱼塘面临养蚕人员老龄化、传承人断代的窘境,桑蚕产业延伸和融合不足,经济效益低下;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对自然环境依赖大。目前全球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出现,霜冻天气致使农业系统受灾的新闻报道已多次出现。
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启示
通过对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可知尤溪联合梯田的优势在于奇异的单体资源和生态轮作模式,湖州桑基鱼塘的优势在于组合性资源和人工生态系统,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物种基因库。本文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总结三个案例的经验和不足,得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五点启示。
(一)严格保护核心资源区
为使农业文化遗产能为全人类共享,必须在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以保护为先,确保资源完整性,并在核心资源区实行严格保护,不仅包括静态的农业景观、种子、农具等,还应包括动态的耕作技术和经验,最终扩展到整个空间格局和农业系统。保护应同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始终保留原汁原味和活力。此外,还需要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作用,对生产过程和土地利用严格管控。
(二)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
自古传承而来的谚语、俗语、节庆和习俗等都来源于农业,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同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文化遗产是复合型的资源综合体。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要做好资源普查,深入挖掘所拥有资源的同时,也要善于整合周边资源。以资源为基础,寻求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跨界整合,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附加值,让农民实现增收,激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新一轮活力。
(三)培育品牌和新业态
21世纪的消费观念已实现新一轮升级,表现为口碑效应显著、品牌权威性凸显、注册商标更具信服力。为了使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实现利益收入,需要主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商标注册和品牌运营的方式,更好包装和宣传农产品,打开市场。农业想要点石成金,实现收入升级,需在供给侧上实现改革,即在产业融合上发力,实现“农业+”,即“农业+工业”、“农业+旅游业”等融合型业态。将农业产品同工业生产相结合,可以细化包装和量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将农业同旅游六要素充分融合,发展生态民宿等新业态;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意设计,打造旅游产品。一方面解决农产品的销路,另一方面通过农业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进行宣传,获得文化认同。此外,还可以在“农业+影视”、“农业+文学”、“农业+互联网”等多种业态上进行创新和尝试。
(四)融合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力量
农业文化遗产要实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必须联合利益相关者的力量,主要是农户、学者、企业、政府和社会五方。当地农户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因而在整个过程中必须有农户全程参与,才能确保农业系统的原真性延续。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方式,还需借鉴各个相关领域学者的观点,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企业是产品与市场之间的中间人,要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不能缺少同企业的合作,另外在业态创新上也需要专业公司实现项目落地;政府在五方力量中发挥主要作用,制定政策,提供资金、制度、组织和人才等资源。利用全国铺开的各级融媒体平台建设,设置专版网页,发挥各级融媒体的重要作用;农业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需要全民的参与和监督。
(五)实现活态传承
无论农业文化遗产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保护和利用,最终想要实现的是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中发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长效作用。人口上,保障当地村民的利益,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找好接班人,编写乡土教材,进入教育体制;资源上,保护为先,全面掌握资源状况,进一步开发资源,发挥资源最大的活性;环境上,坚持自然和生态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保护环境,将农业耕作经验代代相传;经济上,在不破坏古老耕作的基础上,引入机械化收割、选种等技术,减少人工投入,实现村民增收和村财增加,为稳定国民经济发挥作用。
农业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农业体验将转变为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的探讨层出不穷,本文采用案例对比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保护、开发经验和不足,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启示,旨在为正在探寻保护和利用之法的农业文化遗产或想要申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提供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