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主义思潮对大连地区建筑的影响
——以大连火车站、银帆宾馆、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为例
2020-05-08张天雪王韩遥赵继延
张天雪,王韩遥,赵继延,李 想,初 梅
(大连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1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在19世纪后期产生,后逐渐发展并趋于成熟,20世纪50、60年代在全世界盛行,对20世纪中叶西方建筑界思想起主导作用。现代主义建筑主张创新,突破传统形式,将建筑与工业和科学相配合,并且结合新材料的变革,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形体与功能相统一,造型线条及色彩等彰显着时代气息,体现一种新建筑美学原则。
现代主义在早中后期涌现出诸多流派,对于大连地区的现代主义建筑而言,以功能主义、密斯风格和象征主义为主,在历史背景的变化中曲折发展,设计思路和建筑特点上表现出很大差异。
功能主义,产生于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重视实用功能,外形上表现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建筑设计由内而外,追求形式与功能的一致性,最早的代表作是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学校。
密斯风格,在早期追求功能的基础上,讲求技术精美,强调简洁,以功能去服从空间,期间代表作巴塞罗那展览会德国馆的流动空间理念以及“少即是多”理论均扩展了密斯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
象征主义,隐匿的建筑艺术表现手法,引得人们深思联想。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香港中国银行总部大楼,既体现了象征主义,同时又受高技派的影响,用金属结构、铝材和玻璃筑成了新的建筑结构元素与视觉元素。
2 大连建筑发展概述
近百年来随着城市文明的演进,大连由一个殖民地城市发展为我国有海滨特色的现代主义城市,大连地区建筑由自成体系的殖民文化建筑逐渐转变为主流的现代主义建筑。由于特有的殖民历史,使得中西方建筑文化得以和谐交融,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呈现出不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文化状况等,大连地区建筑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建筑群落,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建筑特点。
近现代时期,我国社会动荡不安,大连地处黄渤海之滨,当时只是个小渔村,后经历西方殖民时期,建筑文化急剧变化。文化剧烈碰撞,建筑转变为以西方文化为主,这也是大连地区建筑迈入现代主义的开端。城市进行重新规划,空间分割更加灵活自由,建筑大致可分为西洋、中西合璧、西洋和风、近现代过渡四种类型。
俄国殖民时期,建筑突出表现了西欧文化。如当时的露西亚町街区,采用高坡屋顶,墙身大部分是清水红砖,外部装饰以木构山花,每一栋住宅建筑形态各异,风格别致,展现出了西欧建筑文化的靓丽风采。
日本殖民时期,主要是西洋和风建筑。在俄国殖民者建筑的基础上扩大建筑群落,建筑大多属于欧洲古典复兴、折衷主义或和风折衷主义,彰显出欧洲近代城市风格。例如1908年的欧式建筑大连民政署、“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见图1)等。
日俄殖民时期结束后,大连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曾经散落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老建筑,虽有些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消失,但保留下来的建筑在经历了殖民文化和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后进行了不断整改、发展,成为现在城市中独特的建筑年轮。如烙上浓重历史印记的中山广场(见图2)几经修缮,由曾经的日俄殖民地区转变为现在大连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
图1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图2 中山广场旧照
3 大连建筑案例简介
大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相继出现许多代表城市文化的建筑,如殖民地时期的大连火车站、改革开放时期的开发区银帆宾馆以及现时期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等,通过这些代表性建筑的分析来了解背后的渊源和建筑艺术特色。
3.1 大连火车站
大连火车站始建于1902年,建成于1937年,当时大连正经历殖民时期。起初沙俄人称其为达里尼站,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在日俄战争中达里尼站遭到损坏,后由日本人接手工程设计,因此,展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风格。大连站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秀作品,与“关东州厅”一起被誉为“大连现代主义建筑的双姝”。
3.1.1 巧借地势
大连地处丘陵地带,市区地形起起伏伏,设计师因势而设双层候车厅,首层地面高度与铁路站台接近,2层地面高度则与主干道高度一致。车站建筑与城市街区联系则利用弧形大坡道,采用“上进下出”的形式,将上下车的乘客出入口立体性地分割开来(见图3),使火车站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整个场地之中。设计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室内多处体现,充分反映出现代主义建筑“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
3.1.2 功能布局与空间格局
受西方现代主义功能布局的影响,火车站采用简单的矩形布局,虽是对称式格局,但其内部功能呈现出不对称构图。首层为人工售票厅,规整的柱网排列。2层有高16 m的巨大候车厅,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尺度感,宽敞的空间感,同样为规整柱网布局,一面开窗,并设有小卖部和售票厅,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1.3 立面造型
火车站造型极为简洁。立面形式为极简主义,北立面为主立面,在结构列柱间开设通高大窗(见图4),虽造型精简,但车站与周边道路关系、车流与人流、建筑内部细节等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充分体现出建筑设计美学原则。
图3 立体性交通
图4 立面通高窗
3.2 银帆宾馆
3.2.1 背景与设计思维
1984年,大连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实力雄厚。银帆宾馆(见图5)在此时投资建设,位于发展迅速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商贸金融中心地段。设计师将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大连独有的滨海城市特点相融合,帆船的象征主义与形式服从于功能的手法使得银帆宾馆在当时成为一个亮点工程。
3.2.2 建筑形态在现代主义方面体现
1)高低跌宕的建筑外观:银帆宾馆采用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的手法。1990年风帆启航,一经面世以其独特生动的造型迅速成为大连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宾馆高低跌宕的建筑外观好似建筑师采用巨大的三角板在开发区这片美丽富饶的蓝图上绘制的优美图案。
2)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银帆宾馆整体为低调的白色墙面,加以简单的檐部处理,立面形式采用则横向长窗,比例协调一致,少用甚至不用装饰线脚,以轻松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色彩达到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
3)摆脱束缚,创造新的建筑风格:银帆宾馆全新的建筑形态是对旧宾馆建筑形态的转型,摆脱方盒子建筑,赋予建筑更多意识形态。深入思考银帆宾馆,两个三角形形体好似远方而来的两艘巨轮相遇,象征中外友好合作交流,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驻足大连。
3.3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
3.3.1 区位与性质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位于东港商务区、CBD核心区,面向大海,背依城市中心。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以建筑群体空间与滨海广场展示了现代城市形象,塑造了城市的新地标,在适应大连经济发展的同时表现出建筑现代化特点,并将区域个性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体现着“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的中心设计理念。
3.3.2 建筑材料在现代主义方面体现
1)建构的逻辑:建筑师最终采用金属铝单板和钢结构,并且通过对金属铝板的阳极氧化层处理和板面冲孔孔率的不同加工方式,以此营造出丰富的光影感。对外利用大大小小的元素拼出一个巨大的钢结构装备的框架,并将这多种三角形元素也应用到室内空间。这种逻辑是从大到小的,在宏观看来,由内而外的逻辑体系的存在,自然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美。
2)空间与结构的自恰:利用内外材料的相通性达到空间效果的兼容性,利用金属铝板创造丰富造型——扭转的百叶,三角形镂空板等形态有机分散在室内外的表皮上,让人在宏观的尺度下感受微观的建筑细节(见图5)。为满足结构整体的需求,外围护结构不仅承担围合曲面的功能,还将屋面板与主体钢结构联系一起,保证结构各部分的相通性(见图6)。
3.3.3 设计思维的体现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体现了城市与海,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以流线造型模拟海水,将扭曲与流线引入室内,内外呼应。不仅有现代主义建筑中的象征手法,也受高技派的影响,运用新结构新材料,这座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以富有动感的态势伫立海畔,诠释着大连魅力。
图5 细部肌理
图6 内部空间
4 结 语
无论是殖民历史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时期,现代主义思潮都在影响着大连地区建筑的形态、功能、结构等各方面,正因如此成就了大连丰富的建筑群落。发展至今,大连的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建筑功能多样且人性化;建筑风格、样式更具吸引力;同时,城市建设也开始重视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保护,大连建筑在新时代城市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中未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ID:00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