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力发展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册》使用策略
——以中年级为例
2020-05-08徐美勤
□徐美勤
道德与法治学科十分注重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要求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形成良好品德和增强法治意识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为此,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提供了配套的《学习活动册》,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真正的“知行统一”。
《学习活动册》所提供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观察、调查、语言、操作四大类。教师在运用《学习活动册》时,要指向学力发展,根据不同实践活动类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行动力、表达力和创造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
一、观察类实践活动:开慧眼,培养观察力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观察类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册》中的主要类型,旨在通过实践指导帮助学生习得观察方法,完整而准确地感知事物,并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提升道德认知水平。
(一)对比观察:在比较中发现
观察是智慧的“眼睛”。会观察的人往往能获得深刻的体验,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观察讲究方法,比较就是一个鉴别的过程,通过比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以三年级上册第10课《父母多爱我》为例,《学习活动册》第65页提供了一个实践活动:找一找我们身边“爱的象征物”,找到一件就把爱心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但《学习手动册》只建议学生找“父母爱我”的象征物。教师对这一观察活动进行了修改,不仅增加了寻找“我爱父母”的象征物,还通过表格进行对比观察,并填写活动感受。
表1 寻找“爱的象征物”
在寻找“爱的象征物”过程中,学生通过表格对比发现:寻找父母爱自己的象征物很容易,而自己为父母所做的就很少,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是不计回报的。对比观察轻而易举地让学生从“爱的象征物”中联系到生活细节,从细微处体察到父母深深的爱,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
(二)重复观察:在反复中深入
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粗糙。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复观察,以便在反复观察中更准确、深入地认识观察对象,引发思考。如四年级上册第4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学习活动册》第23 页提供的实践活动是“调查爸爸或妈妈的一天,记录他(她)从起床后到睡觉前做了什么”。记录内容包括“工作”“做家务”“照顾家人”“学习”“休闲”等。教师认为,“一天”的观察所得具有偶然性,并不能全面反映父母关心孩子的情况,建议学生随机进行多天的重复观察。学生经过几日的观察,发现父母除了忙于工作和学习,要花大量的时间做家务、照顾家人、指导自己学习,而休闲娱乐的时间被一再压缩。重复观察所获得的数据,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激起少让父母操心的情感。
(三)持续观察:在坚持中收获
持续观察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长期观察。这类持续观察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能磨炼意志力。以四年级下册第6 课《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为例,《学习活动册》第40页提供了多个实践活动。教师对活动加以整合,倡议学生完成一份“家庭节水(节电)情况报告”。该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制订和实施家庭节水(节电)计划,持续观察记录一个月后,进行用水(用电)统计和措施改进。通过持续观察记录,学生发现自己的家庭对于资源保护存在认识差距,实施节水(节电)计划并不容易,只有从点滴小事中转变观念,才能将“反对浪费,提倡节俭”真正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二、调查类实践活动:找支点,助推行动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小调查,旨在通过这样的调查实践,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课前介入:在调查中求证
课前调查,能让学生学会期待,明确课内任务,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根据四年级下册《学习活动册》提供的调查类实践活动,整理了一份“介入式”课前调查清单(见下表)。
课题《当冲突发生》《买东西的学问》《合理消费》《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我们当地的风俗》《家乡的喜与忧》调查内容同学间的冲突有哪些情况调查购物场所的商品价格调查家庭经济来源及支出情况调查一种加工食品的原材料调查家人的职业及工作内容调查一种风俗的含义等调查家乡发展建设情况调查目的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了解价格变化因素了解家庭的消费状况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了解家人的职业贡献了解风俗起源及演变了解家乡的发展建设
调查内容清晰,调查目的明确,并且在期初就提供给学生。学生就能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实践活动,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查求证,使道德体验更加真切,也提高了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课中采访:在体验中感悟
课中采访是现场调查的常见方式,一般教师都是以采访者的身份出现。其实,教师可以让位于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自调查,在体验中获得感悟。以四年级上册第1 课《我们班四岁了》为例,《学习活动册》第5 页上提供的活动是采访同学、老师或他人,记录得到的改进建议。为了体验现场感,笔者组织同学组内当堂采访,也可现场采访老师。这样的现场采访,增加了同学间的合作与学习,使调查真正发生,避免“闭门造车”填表格。学生在现场的采访体验中感受到了大家对班级的热爱。
(三)课后拓展:在延伸中巩固
《学习活动册》中也不乏课后调查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旨在通过课后拓展,巩固道德认知,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学习活动册》第40页以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后调查实践:“学校可能还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看哪些地方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变得更好。”教师将表格调整为一份“自助菜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自主选择调查活动的形式:爱摄影的你,不妨拿起相机,记录下需要改进的方面;爱美食的你,不妨就食堂午餐质量和服务做一次调查;爱阅读的你,不妨去图书馆采访一下同学,对设施设备“不如意”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爱思考的你,不妨进一步梳理“指导我们行动”的好建议……个性化的活动菜单,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学校的关切和热爱。
三、语言类实践活动:生妙语,激活表达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可见,道德与法治课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明理、移情、思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一)角色扮演:在共情中迁移
角色扮演是道德与法治课中常用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代入感,在感同身受的共情中实现道德情感的迁移。以三年级上册第9课《心中的“110”》为例,《学习活动册》第58页提供了一个情境图辨析活动:面对陌生人的来访,三个学生有不同做法,你觉得谁的做法最恰当?如果学生仅仅做出判断和选择,感受肯定不会深刻。因此教师将此活动调整为同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互动对话,感知丁丁以“请您把它放在门口吧。爸爸马上就要回家了,他会拿进来的”的理由,智慧地拒绝陌生人,强化了“独自在家,始终不开门”的正确处理方式。借助角色扮演,学生共情迁移,真正掌握了独自在家时应对陌生人的本领。
(二)现场辩论:在思辨中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常常会把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或困惑搬进课堂,通过现场辩论引发学生畅所欲言,深度反思。当课堂上出现“另类”声音,教师不要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可恰当利用这样的“思维交锋点”,开展一些思辨性活动。四年级下册第4课《买东西的学问》,在《学习活动册》第26页中设计了一场辩论赛。双方以“便宜没好货”和“价廉也物美”这两种对立观点进行辩论。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正方或反方,提出辩论要求,组织学生展开现场辩论。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辩论中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语言表达得到锻炼。
(三)创编诗文:在表述中升华
续写、创编等书面表达方式也是语言类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以四年级下册第2课《说话要算数》为例,《学习活动册》提供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第10 页写“悄悄话”的活动,请学生写一写自己遇到别人说话不算话的经历和感悟;二是第13页让学生回忆自己“说话不算话”的经历。但两个活动都没有提具体的写话要求,学生所写的经历和感悟往往浮于表面。为了让学生有效“内省”,教师将两项活动进行整合,用深情的导语引导学生直面自己:诚信是阳光,照亮着心房不再灰暗;诚信是暴雨,冲去心灵的尘埃不再卑微;诚信是一诺千金,是许诺后的无怨无悔勇往直前……你有勇气承认自己曾经的“不算数”吗?以后会如何做到“说话要算数”呢?请在“言必信卡”上用心写一写。学生在《诚信中国》的歌声中,从两个维度“内省”自己的行为,通过文字表达对“诚信”的认识和感悟,并在大声朗读中升华。
四、操作类实践活动:练巧手,发展创造力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设计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动手中发展创造力,内化道德认知。
(一)设计制作:在创意中丰富
以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为例,《学习活动册》第75 页提供了“与家人过节”的实践活动,但内容不够丰富,仅有清明节祭扫和元宵节观灯的活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活动样态,为了拓展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回望生活,教师将实践活动调整为创意制作:设计家庭吉祥物、为家人“私人定制”一张奖状、为家人画一幅漫画、和家人来一次模仿秀、制作家庭影集等。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回忆起家庭的温馨和爱意,用多姿多彩且充满创意的作品展示自己的家庭活动。对“家”的理解也在这样的创意制作中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二)集思广益:在合作中共赢
在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倡导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展示集体的创造力。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学习活动册》第50、59页上安排的都是填空、辨析一类的活动。为了让道德认知更好内化,教师布置学生以小队为单位,设计制作一份“安全”主题手抄报。学生依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负责收集资料、版面设计、绘画美工、文字编辑等任务。这样的合作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安全”知识与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并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优势互补、团结协作。
(三)知行合一:在自主中润德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实践活动,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6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教师积极赋权,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开发实践活动的权利,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活动册》第36 页上提供的表格制订“我的家庭活动计划”,也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这样的自主活动,既能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又能在家庭活动中体会家人的贡献和责任,拉近与父母的关系,增进了解,加强沟通,把爱与责任真正装进心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立足教学内容和年段学情,借助《学习活动册》,为学生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更是为了在帮助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增进道德情感,落实道德行为的同时,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养成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