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2020-05-07张跃

文教资料 2020年6期
关键词:历史课程历史教育民族精神

张跃

摘    要: 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任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历史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并从历史课程和文化传承两个层面,探索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    历史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高度概括了中国人民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内涵[1],系统地阐释内在统一的关系,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才能继续开创新时代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并始终凝聚在一起的内在动力。近代以来,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是青年勇担重任,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近代历史充分证明,青年人只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会大有作为。从五四运动中为国家前途奔走呼喊的青年学生,到革命战争年代为解放全中国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祖国奉献青春的社会主义建设青年,再到今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年轻追梦人,他们的勇敢、坚定与奉献都源自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鼓舞。

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尚存有一些问题。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是相互促进的一体两面。历史教育作为历史知识世代传承和人类集体记忆延续的主要载体,比其他学科教育更重视从总体上理解人类社会的客观进程。

(一)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是什么?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钱穆曾说:“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2]可见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说到底,就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培育国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前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固然会有不同的内涵,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却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竞争存在于世界的根本所在。学者章太炎曾说爱国主义好似庄稼,需要施肥、浇水才能成长,历史教育就是为爱国主义施肥浇水、作培植根的工作[3]。因此,离开了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就无植根之处;离开了历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而成为空话。

(二)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

民族精神自古就有,炎黄子孙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各自的民族情怀。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在历史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全民族共同价值追求和社会记忆。

二、历史教育与历史课程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

正因為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植之处,要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通过适合人们认知习惯的历史教育方式实现,最有效的方式是历史课程建设和普及。

(一)进一步定位历史教育

龚自珍说:“亡人之国必先亡其史。”历史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应设置为国民各个阶段教育一以贯之的必修课。如果对于本国的历史认识达不到一定的程度,青年就难以形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应当从加强历史教育入手,将历史教育摆在学生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的突出位置。

(二)拓展丰富课程体系

学者王春亮曾做过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关系的调查,研究指出“实现民族精神培育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而居于第一位的是历史课程”[4]。此外,研究还指出大部分民众认为现阶段的历史教科书关于民族精神的教育较为欠缺。现有教材内容枯燥,重知识轻能力成为制约历史课程推进民族精神教育的障碍。相关研究和数据分析,给了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当前高校的历史课程只有“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对于高校历史教育来说显然是捉襟见肘的,因而拓展丰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这里的历史课程既包括校本课程,又包括广泛的社会课程。高校聚集所在地往往都是省会城市,校园周围、城市周边分布着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丰富的社会课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图片陈列、实物展示、文化讲解、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把伟大的民族精神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先进事迹中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的前进斗志。

(三)打造精品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课程。校园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如同一门无形的课程,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不是用抽象的理智形式强加于人,而是通过精品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自觉感受、体会。

高校的发展和竞争既要学科实力,又依赖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如笔者所在的航空航天院校,“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去祖国需要的地方是航空航天人矢志不渝的追求。通过引进来,举办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通过走过去,校园精品话剧江西景德镇直升机所巡演,学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既是演出者又是观众,在活动中了解学校历史,感受航空精神,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大学生奋发有为、投身到祖国建设中的行动自觉。

三、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之中

民族精神是民族优良传统的精髓。伟大的民族精神根植于历史之中,同时蕴含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中。中国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聚,但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融合国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在于各个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辉煌的历史鼓舞后人努力创造、延续辉煌。苦难的历史不是让后来人自怨自艾,而是激励我们在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摆脱苦难、走向新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同生,共同走过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深深根植于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之中。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历史中体会民族情感、提升民族认知、感悟民族精神,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之中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长期积累,共同创造出来的集聚中国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是文化的传承地和创造地,将红色文化与大学文化相结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使红色文化的发展更具根基与活力。建好主阵地,聚焦思想引领。将弘扬红色传统融入校园生活的全方位。以历史教育为载体,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以红色元素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文化阵地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红色基因成为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文化标识。

(三)将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之中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大学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普遍性、群众性、灵活性等特点,通过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因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校园文化精神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校园精神学校的“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是师生的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和共同信念。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和职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精神的外化,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的校史、校风、校训在体现学校办学理想的同时,展示民族精神的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启示和感染,起到陶冶情操和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

四、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只有真正了解并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才能深刻领会今天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性。重视历史教育中制约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因素,继续加强历史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从历史中追寻民族存在之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Z].2018.3.20.

[2]钱穆.国史大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

[3]郑师渠.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J].史学史研究,2003(1).

[4]王春亮.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关系的社会调查与分析[J].历史教学问题,2012(3).

猜你喜欢

历史课程历史教育民族精神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中韩历史课程设置比较
谈高中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构建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