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恭人墓志铭》中的岭南社会生活

2020-05-07顾春军吴流芳

寻根 2020年2期
关键词:墓志岭南

顾春军 吴流芳

清代和民国时期,香山地区人才辈出,有辛亥革命的发动者孙中山,也有以容闳为代表的赴美留学生,更有以莫仕扬为代表的商业买办,他们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名人身后留下的碑刻文献,反映了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足以为研究晚清、民国历史,提供传世文献所缺少的文字记载,《皇清诰封恭人郑恭人墓志铭》就是这样一方碑刻文献。鉴于墓志不见于传世文献收录,故录文并整理如下:

皇清诰封恭人郑恭人墓志铭

南海区大原撰文

番禺吴道镕书丹

新会伍铨萃篆额

香山莫鹤鸣同知,好古,工赏鉴,旧椠秘籍,旁逯释典,与法书名画金石之属,储藏甚富。既与余交善,余因获交其从兄应驺。应驺字咏虞,商于香港,负远识多,义行既于其乡,建祠兴学,营桥筑路,复洞审世变于欧西物质之学,可以利民用、沦民智者,辄捐资提倡不吝,以是负乡望。客岁冬,丧其贤偶郑恭人。葬有日,书来请铭。

恭人在室以孝闻,既归,其王姑唐太恭人犹在堂,姑吴太恭人出邑望族,为前苏松泰兵备讳建章之犹女,舅汉章赠君以宿学官训导,家法严整。而咏虞有兄曰应鳌、应麟,所生子并俊慧。环侍重帏,恭人仰其间,移所事父母者,事王姑舅姑,而推爱及诸犹子。

既而,咏虞商业益赢,恭人奉堂上旨甘外,锱铢不妄费,故咏虞益饶,余力从事诸义举,积二十余年。孝谨慈俭,戚党内外,齐其口、无闲言。辛亥国变,乡数警寇,或议迁避,恭人持不可,谓咏虞曰:“大乱无干净土,避无益也,且即能避,而使无力迁避者益陷孤危,于义不忍,以吾乡形势,筑碉、储械,尚足自卫,君负乡望,宜亟图之,与一乡共祸福,毋惑群议也。”余以此惊叹恭人之仁且智,以质鹤鸣,鹤鸣曰然,此第其略尔。

嫂,居常恂恂如新妇,逯于临事,惠心仁术,触手发露。忆乡有长生会,例给丧葬费十金,兄捐资益之,孤茕颂德,闻嫂实尸其议,其他善举,率多赞助,以耻自表,故兄不具陈。辛亥之役,事起仓卒,非速断无以齐众志,而卒以获安,故乡人尤啧啧称之。殆不得己而,以能自见者也。此第其略尔。

余谓今之妇人,解放绳检,务橥其能,以争自立,而妇德益以沦丧。如恭人者,可法也。余之铭不可辞,爰次之如左:恭人,姓郑氏,香山雍陌乡人,处士讳茂棠长女,年十八,归同邑莫应驺,应驺以援例得都司职衔,诰封恭人。壬戌十二月晦日,卒香港寓舍,年五十三。子三:庆朝、庆翘、庆兆。庆朝、庆翘,恭人出;庆兆,侧室某氏出,为其从父应良后。以甲子某月,归葬邑之会同乡。初,吴太恭人奉佛虔,恭人守姑训,尝于是乡,筑栖霞仙馆为禅诵地,其葬也,阡于馆侧,盖从其志云,铭曰:

栖霞之侧,绿草芊芊。有怀姑恩,亦结佛缘。慈云不坠,咫尺西天。藏之永固,世泽其绵。

清代岭南葬俗的传承与变迁

一、墓碑墓志合一

一般认为,墓碑、墓志源于秦汉,墓志大盛于唐代。在丧葬礼俗中,墓志与墓碑安放位置不同:前者置放于墓葬中,后者安置于坟墓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但其功效均为志墓。中古以来,勋贵人家喜欢把墓志、墓碑分别请人撰写,如唐代范传正为李白撰写墓碑,在新撰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今士大夫之葬,必志于墓,有勋庸道德之家,兼树碑于道。余才术贫虚,不能两致,今作新墓铭,兼刊二石,一置于泉扃,一表于道路。”

风俗沿袭,积习难改。如宋代孙察,请托欧阳修为其去世的伯父撰写了墓志,又请托司马光撰写墓碑,司马光在《答孙察长官书》中说:“今世之人,既使人为铭,纳诸圹中,又使他人为铭,植之隧外。圹中者,谓之志;隧外者,谓之碑。其志盖以为陵谷有变,而祖考之名犹庶几其不泯也。然彼一人之身尔,其辞虽殊,其爵里勋德无以异也,而必使二人为之,何哉?”司马光之所以拒绝,理由就是欧阳修已经撰写了墓志:“今尊伯父既有欧阳公为之墓志,如欧阳公可谓声名足以服天下,文章足以传后世矣,它人谁能加之?”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中古以来,墓志、墓碑是分开撰写的。

晚清以来,岭南地区的墓志与墓碑的书写逐渐有了新变:一种情况是“碑志合一”,墓志不再埋入墓葬中,而是立在墓前,易“碑”为“志”,本墓志则为一例;另一种情况是安置在坟墓前的墓碑被易名为“墓志”,墓葬中再安置同样的墓志。这种流变,在清初期就开始萌芽,如雍正年间的《元贞淑吴氏孺人重修墓志》,见于增城仙村镇姑嫂坟前(谭棣华等主编:《广东碑刻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在對香山地区现存墓志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越到晚清后期,此种现象越多,到了民国时期,基本上就是以墓志代替墓碑了。这种演变,与传统丧葬习俗的式微极有关系。徐吉军在《中国丧葬史》中提道:“民国时期的丧葬礼俗,呈现出新旧、中西杂用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的丧葬礼俗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已明显呈现出衰颓的迹象;另一方面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一些文人士大夫及上层官僚、商人中的丧礼已开始采用新式的丧葬礼仪。”但目前,我们还不能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碑志演变情况做定量分析,赵超在《古代墓志通论》中认为:“目前对宋元明清的墓志与墓葬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材料公布的较少,有关研究仅限于史料价值高的个别人物上,特别是缺乏对墓葬的综合研究。这些都使我们的介绍不够深入,更无法对墓志形制加以研究。”但这种演变情况,是很明显的,一方面传世文献如方志及各种文集中所载的墓志、墓碑已经混淆;另一方面个别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种情况的存在,而在岭南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二、墓志的撰写者及书丹者均为社会贤达

墓志的撰写及书丹,往往由一些社会贤达、书法名家完成,一方面能保证碑志文撰写水准,另一方面则希望基于撰写者和书丹者的社会地位,能为墓主人乃至其家族增光添彩,更期待墓主事迹因碑志文而不朽。上述墓志的三位撰写及书丹者,均为晚清进士,亦是当时知名的文章家和书法家,莫家虽是买办大家,生活中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但在丧葬风俗上,依然不能免俗。

1.墓志的撰写者区大原

区大原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关于他的身世,见诸于各种文史书籍,但均简略,时有讹误,当以其子手书最为准确:“区大原(1869-1945),字季恺、桂海,号裕辉、怡,晚号狷庐。广东省南海西樵上金瓯松塘村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外放福建省候补道,因没有空缺不能上任。后受聘为旅京南海公学学监。宣统年间被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法律。民国成立后,受聘为广东省省长公署高级顾问。民国3年(1914年)任广东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中山大学前身之一)校长。1927年移居香港。于1945年在家乡西樵村离世,终年77岁。”(区兆熊:《西樵山下——怀念我的父亲区大原》,《岭南文史》2013年第2期)

区大原是岭南重要的书法家:“书法清丽,意兼赵孟、董其昌之妙。尤工楷书,结体端正,苍劲有力,胎息高古,格调不俗。”(周斌:《中国近现代书法家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页)区大原还是重要的教育家,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及校长职务:“主要的教员也多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如古应芬(教习、编纂)、曾昭声(监督、教务长)……区大原等人。强大的师资阵容,保证了广东法政学堂的较高教学水准,培养了一大批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才。”也就是说,研究岭南的书法史、科举制度、教育史等专门史,区大原是不能被忽视的重要人物。《皇清诰封恭人郑恭人墓志铭》,文笔细腻,墓志内容不拘格套,自出机杼,其文献价值亦弥足珍贵。

2.书丹者吴道与篆额者伍铨萃

吴道是晚清进士,又是文学家和书法家,在岭南文坛及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

吴道(1852-1936),原名国镇,字玉臣,号用晦、澹庵,广东番禺人。早年就读于广州应元书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人;光绪六年考取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授编修。后吴辞职回广州,于广府学宫教书;后主讲三水肄江书院、惠州丰湖书院、潮州金山书院和韩山书院、广州应元书院,任学海堂学长。光绪三十年废科举,改广雅书院为两广大学堂,旋又改为广东高等学堂,吴任监督(校长),后又任学部咨议、广东学务公所议长。曾主修《番禺县志》,著有《澹庵文存》《澹庵诗存》《明史乐府》,均刊行传世。又选编《广东文征》。书法代表作有《屈翁山墓碑》。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谋称帝,袁党诱使他签名劝进,而吴辞不就。民国21年,吴道八十大寿,清逊帝溥仪赏“行为士表”横额。民国25年(1936年),他病逝于广州。

吴道留下的传世书法作品不少,但是《皇清诰封恭人郑恭人墓志铭》不见于其传世作品中。

伍铨萃(1863-1932),清代书法家,字荣建,号督葆,广东新会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伍铨萃生于富商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广雅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充广西副考官。宣统元年任朝廷派遣出洋留学生收掌官,并游历日本考察学务。后担任地方官,官至湖北郧阳知府。民国期间,又因为精通医学,创办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

岭南富商的宗教信仰与家庭生活

栖霞仙馆、共乐园和梅溪牌坊一起,被称为珠海三大园林。栖霞仙馆在金鼎镇会同村村西。是一处中西结合的园林建筑,依山面溪,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该园建于1918年至1922年间,当地有传说是会同村富商莫泳如(又名咏虞,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莫仁扬之孙)为他的侍女阿霞和会同村的老处女们信佛念经所建造的。

按照墓志的内容,可以确定,所谓的建造者莫泳如,当为“莫咏虞”之誤,按照族谱记载,莫应驺字“履仁”,号咏虞;而所谓为“侍女阿霞”所建之说法,也为谣传。依照墓志所言:“初,吴太恭人奉佛虔,恭人守姑训,尝于是乡,筑栖霞仙馆为禅诵地。”也就是说,栖霞仙馆是莫咏虞为其正妻郑恭人所建,而墓志主人郑恭人的名字,不见于族谱记载,栖霞仙馆所在的会同村莫氏家族,确认郑恭人名为郑玉霞。《莫氏族谱》云:“诰授昭武都尉候选部都司名应驺,号咏虞,冠球公三子,生于同治八年,岁次己巳十二月二十二日卯时。现生三子,长肇承,次荫承,三庆兆,出嗣应良公。(正室)雍陌郑氏琼芳公长女,诰封四品恭人,生于同治九年,岁次庚午闰十月初六日子时。”上述族谱所记载的郑恭人,与墓志所记载一致:“恭人,姓郑氏,香山雍陌乡人,处士讳茂棠长女,年十八,归同邑莫应驺,应驺以援例得都司职衔,诰封恭人。”莫应驺系中山雍陌村商人郑琼芳女婿,郑琼芳在日本经商,娶日本的福岛氏为妻,然后生育了郑玉霞:“日本国横滨人,福岛氏生于咸丰十年庚申三月初三日,卒于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十一月二十九日,葬于迳口铺。”墓志记载所生三子的名字为“庆朝、庆翘、庆兆”,按照族谱记载:“莫肇承,履仁(咏虞)长子,名庆朝,生于光绪十六年。现生一子华震。莫荫承,履仁次子,名庆翘。”族谱记载:郑恭人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墓志记载:“壬戌十二月晦日,卒香港寓舍,年五十三”。可以推断墓主人丧于1923年初,关于墓主人的生卒年(1869-1923)就可以得到佐证。

前已述及,莫应驺建筑栖霞仙馆,一方面是缅怀去世的亡母,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妻子郑玉霞的禅修需要。“栖霞仙馆”名称之由来,当取郑玉霞名字为之。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加上网络上的谣传,把栖霞仙馆的女主人视为莫应驺的婢女,甚至情人,依照墓志资料,这种谣诼之言不攻自破。而且,郑玉霞去世后就葬在栖霞仙馆附近:“其葬也,阡于馆侧。”从族谱可以得知:莫应驺除了亡妻郑恭人,还有庶室梁氏、袁氏(17岁去世),及吕氏和王氏,一妻多妾,也符合当时岭南社会风俗。

清末民初,岭南商人的商业生涯多具有国际视野,郑玉霞的先生是往来于香港和东南亚的生意人,“应驺字咏虞,商于香港,负远识多”,而其父亲郑琼芳则多年往返中国和日本,并在日本娶妻生子,但是这些家庭和官府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现在大家族之间的相互婚嫁,比如莫咏虞的奶奶,就是出自民国总理唐绍仪一族,而其母亲则是晚清苏松泰兵备吴健彰的侄女,“其王姑唐太恭人犹在堂,姑吴太恭人出邑望族,为前苏松泰兵备讳建章之犹女”。家族子弟多有花钱购买官爵,莫咏虞夫妇亦不能免俗,“归同邑莫应驺,应驺以援例得都司职衔,诰封恭人”。

岭南民间视野中的“辛亥革命”

鲁迅在《阿Q正传》中刻画了辛亥革命影响下的江南未庄: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

《皇清诰封恭人郑恭人墓志铭》撰写者认为,郑恭人仁慈善良,而且颇有决断,例证就是她在辛亥革命发生期间的言行:

辛亥国变,乡数警寇,或议迁避,恭人持不可,谓咏虞曰:“大乱无干净土,避无益也,且即能避,而使无力迁避者益陷孤危,于义不忍,以吾乡形势,筑碉、储械,尚足自卫,君负乡望,宜亟图之,与一乡共祸福,毋惑群议也。”

如果把上述材料与鲁迅笔下的未庄相对照,就可以得出结论,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虽是小说,但却活生生画出了晚清民国之交,在辛亥革命发生后的乡村情形;反过来,墓主人郑玉霞的嘉言懿行,也证明了教科书所言非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这次革命,非但没有改变社会基础,还给穷人和富人均带来了惶恐和困惑,这也是其必然失败的重要原因。由郑玉霞的行为,可以看出岭南民风素来有彪悍的一面,保家卫国,从富家大户到普通民众,都有这种内在的禀赋。

岭南社会的慈善机构“长生会”

晚清以来,“长生会”是岭南民间自发的、具有互助性质的慈善机构,《皇清诰封恭人郑恭人墓志铭》亦提到这种慈善机构:“忆乡有长生会,例给丧葬费十金,兄捐资益之,孤茕颂德,闻嫂实尸其议,其他善举,率多赞助,以耻自表,故兄不具陈。”

晚清民国时期,长生会是普遍流行于岭南一带的民间组织,“在恩平一带乡间,旧时代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成年人每人交款若干,集资作短期微息借贷,所获利润用作会员丧葬开支,剩余部分年底分给会员或买猪宰杀分肉”(叶春生、施爱东:《广东民俗大典》,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6页)。关于长生会的组织形成大致有三类:一是富裕人家捐出田产、店产为经济基础,乡众自愿入会,定额缴纳股金或按月交纳定额会费2~3年。二是无续嗣者自愿将私有田、房产捐出为建会基金,死后由长生会全权办理丧葬事。捐出产业所收租金,除每年祭祀、扫墓等费,所余部分全部拨入会作公益金使用;吸收乡亲为会员,收股金与会费扩大会友产业。三是乡众自发筹资成立。经费的来源,全靠田产与房产租金收入。会員夫妇死亡之后,会籍由长子嫡孙继承,世代相传。

为了将长生会落在实处,一些地区还会勒石示众。顺德有一咸丰四年长生会碑刻,直言:“创立长生会,此皆敦一时之气谊,因以流千古之芳名。无论男女老幼,各做一份,聚腋为裘,图有终于厥始,积铢成贯,合众志于同仁。今立章程,泐石纪名,以垂不朽,则贫者安,富者乐。”(何兆明:《顺德碑刻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页)

以莫应驺的家境与社会地位,长生会这种慈善机构,对于他们的扶助基本可以归零。但是,莫应驺积极响应这种慈善事业,而且“捐资益之”,这与其热衷社会公益事业是一致的,“义行既于其乡,建祠兴学,营桥筑路”。莫应驺热衷公益事业,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世变于欧西物质之学,可以利民用、沦民智者,辄捐资提倡,不吝以是负乡望。”至于郑玉霞倡导成立长生会,“闻嫂实尸其议”,则与其积德行善的佛教信仰相关,这也说明,皇权专制社会下的妇女,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亦有积极参与社会的一面。但是,墓志撰写者在称道郑玉霞的同时,对于广大妇女的解放要求,亦体现出保守的一面:“余谓今之妇人,解放绳检,务橥其能,以争自立,而妇德益以沦丧。”也可见,岭南妇女争取自身解放,在晚清民国时期蔚为成风,但在墓志撰写者看来,一些作为是有违伦常的。

晚清民国之交,是中国历史上“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中国经历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国家在政局动荡中踟蹰前行。以香山地区为代表的岭南,历来得风气之先,以《皇清诰封恭人郑恭人墓志铭》为线索,考察当时的岭南社会生活,让人感受到斯人斯地,“正是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五代十国墓志研究”(GD16XLS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珠海博物馆

猜你喜欢

墓志岭南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宗悫智破百象阵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吃荔枝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浙江宋元墓志漫谈
图说书法(七十九)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
张自启中国画——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