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学习的诵读激趣

2020-05-07常辉

文教资料 2020年6期
关键词:诵读文言文教学学习兴趣

常辉

摘    要: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内在力量,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本文就诵读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声韵激趣、角色激趣、情感激趣、肢语激趣的观点。

关键词: 学习兴趣    文言文教学    诵读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力量,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以实现学习目标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不仅能对学习内容产生注意,而且能够产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容易将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从事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与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前的一些文言文课堂来说,教学方式较为机械,教师侧重于语法知识的讲授、课文内容和思想的传播。课堂容易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昏昏欲睡,老师教得乏味。这一切无不限制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导致学生畏文言文如畏虎,在干瘪的文言知识学习中失去应有的学习热情,更遑论在此基础上的深入探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明确指出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文言文语言言约义丰,最具有想象力和意境美,使文言文非吟诵涵泳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它能够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促进师生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更加充满无穷的魅力。这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趣味和美感的享受中提高了学习主动性,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激发诵读文言文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思考。

一、文言文学习的诵读声韵激趣

中国古代的优秀文言文往往形式整齐、错落有致,音律和谐、音韵优美,朗朗上口、余味无穷,诵读时如果能够读出这种韵律和语感,便会感受到一种语音上、形式上的美,从而在这种美感中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获得学习上的内在驱动力。

比如在教学《阿房宫赋》时,这篇文章看似枯燥难懂,语言晦涩,但如果能从其中句式的整齐、声韵的优美这个角度进行诵读教学,则会获得美的享受和兴趣的激发。《阿房宫赋》中充满词句的和谐,作者精心锤炼语言,字雕句琢,全文语言都可以说精练优美。在句式上,整篇文章句式大体整齐,骈散结合,既有整句又有散句,兼有长句和短句,具有节奏感和鲜明性。短句的使用,使得语势急迫,节奏迅捷,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三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将建造阿房宫的迫切感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在诵读时,如果将这种铿锵感读出来,则可以很好地感受建造阿房宫的紧迫和急切。文中句式的主体是四字句,可谓句式整齐,声律谐美,简练形象,轻快明朗,如咏如歌。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些四字句同时构成了排比的句群,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些由排比句构成的句群可谓气势磅礴,读来气贯长虹、一气呵成,充满感情的喷薄,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叠字、联绵词的使用、尾字的押韵更是使《阿房宫赋》充满了音乐感、节奏感和韵律美。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叠字,如用“辘辘”表示宫车行进的声音,“溶溶”写出了渭水和樊川两条河缓缓流动、交融的样子,“凄凄”写出了宫中舞袖扇起来的寒气等。在使用叠字的同时使用大量的联绵词,如“迤逦”写出了丢弃财物连续不断的情形,向我们展示了秦国统治者的残暴粗野、暴殄天物;而双声的“参差”则写出了难数的亭台楼阁错落不一,展现了秦国统治者的奢侈荒淫。文中在句式整齐、大量使用排比句群的同时非常注重句子的押韵,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均为四字句,又均合为主谓结构,具有匀称之美。又以“也”作韵脚字(押同字韵),在表语气的同时,增添了声韵之美。又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属于句内押韵。“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属于句间押韵。这些语言音律的使用,无不向我们展示了诵读的魅力,让学生在诵读的时候获得声律上美的享受,产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习的无穷动力。

二、文言文学习的诵读角色激趣

在一些优秀的文言散文和小说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人物角色,扮演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如果在诵读时让学生将自己代入人物角色之中,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人物角色的语气,沉浸其中,就可以体会到人物的不同情感,从而对人物形象产生更加准确和形象的认识,同时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及字里行间的蕴藉,在这一过程中对文言文学习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得学习上的内在驱动力。

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通过代入文中人物不同的角色,读出烛之武、郑伯等人各自的语气,体会他们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具有的不同心理和情感。如学生朗读佚之狐的话语“国危矣,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时,将“危”重读、“矣”读长音,就能很好地体会到当时国势的危急,将其中的“必”重读,就能感受到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在读烛之武回答郑伯的话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时,将“矣”读长音,“也已”重读,就可以代入烛之武当时年事已高却无所建树,只能虚度此生的角色之中,读出这样一种伤感的基调,就可以很好地体会到当时烛之武充满无奈和慨叹意味的长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并且对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在让学生代入角色读烛之武的话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晉,唯君图之”一句时,要真正融入烛之武的角色中,感受烛之武所处的个人境况。要读得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感受到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体会到烛之武内心的焦急和对秦国的诱之以利,整堂课就可以上得生动形象、多姿多彩、传神细致,从而避免文言文教学中的枯燥和烦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角色诵读中沉浸于文本所设定的环境里,从而产生较强的代入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在叹咏之间感受到文中人物的语气,体会到朗诵角色的魅力,就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妙趣,进而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动力。

三、文言文学习的诵读情感激趣

很多文言文经典无不充溢着情感的典范,很多文章我们在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情意、真挚的情怀、拳拳的诚恳、激越的豪迈,通过诵读,将这些情感读出,会使本来冰冷的字变得充满温度,本来枯燥的语句变得富有情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内在驱动力。

比如学习《陈情表》时,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诵读,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作者真挚、恳切的感情,否则一味地讲是很难将这种真挚和恳切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的。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和快慢节奏,要让学生通过一些方法带入自己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找到自己的情感兴奋点,才能进入文本,将感情升华,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苦情”“忠情”和“亲情”。比如在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时,可以让学生投入感情,想象平时父母在自己生病时对自己的关心和爱,进而读出感情,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这个时候的孤苦和祖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抚养和爱。而读到“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湯药,未曾废离”时,则可以让学生投入感情,想象当父母年老时,卧床不起,只能依靠自己侍奉时的情景,进而沉浸其中,读出这样一种真挚、温情和爱的情景。通过充满真挚情感的诵读,也就很好地理解作者的苦衷,进而对全文有更好的把握,从而激发学习文本的兴趣,使本来枯燥乏味、冰冷的文言文教学变得充满温度、充满温馨和温暖。

又如在《出师表》的学习中,后主昏庸不明,诸葛亮出师之前上奏表要后主实行明智治国,有所作为。全文从分析当前形势到积极进言劝谏,再到出师明志,然后临别寄情,可谓句句恳切,字字真诚,感人至深。学生由于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很难体会到文中所蕴的作者的“忠”情、“真”情,《出师表》中的“忠”情和“真”情体现在作者于出师之前对后主刘禅所提的治国主张、荐贤举能和追忆往事之中。教师若能让学生结合背景,通过相应的背景投入感情,带着感情诵读,很容易体会文中的情感,感悟作者强烈的赤诚之心:诸葛亮对后主可谓是“恨铁不成钢”。希望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奋发图强,完成先帝未尽的大业。特别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类似的话语可指导学生多次诵读,体会刘备临崩托孤老臣的诸葛亮,对受托辅助的幼主激发、期望之殷切,情意之真诚,字里行间皆是情。通过这种带有强烈感情的诵读,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到诸葛亮的“情”,继而对研习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内在动力。

四、文言文学习的诵读肢语激趣

中国经典文言文非常讲究声律和节奏,诵读时摇头晃脑可以增强节奏感,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通过手势、表情动作、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表演,于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之中体会到文言文学习之精妙。这种情景的创造也增强了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得更加主动,更可以投入其中,从而获得美感和趣味的享受,获得文言文学习的动力。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让学生读上阕写景的语句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视为苏轼本人,可以器宇轩昂地站着,用手势做出豪放的肢体动作,代入豪迈激越的情景之中。特别是读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可以让学生挥动手势,做出感慨的姿势,这种肢体语言可以很好地配合诗歌的朗诵,从而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雄浑壮阔,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豪迈激越之情,对词作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领悟。学生会激发更多的研习文本的热情,获得更加强烈的文言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有时文言文吟诵需要在舞之蹈之的基础上,像古人那样以如意击打唾壶、以玉钗敲击修竹,或拍手、击鼓、挥棒、敲木鱼、打拍板等,这些动作可以随意,视当时场景、诗中内容而定。比如在教学《离骚》的时候,在读到最后一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时,诗人为君效力之情可谓喷薄而发、难以自止,这时在诵读的时候如果配合击掌的动作,进而做出伸手为人指路的姿势,则必然会让学生对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真正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对文本主旨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必然会非常深入,学生在情绪上达到激昂的状态,因此在肢体语言配合的诵读体验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强的文言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猜你喜欢

诵读文言文教学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