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采参数对松辽盆地干热岩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的影响

2020-05-07崔翰博唐巨鹏姜昕彤邱于曼

高校地质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横波岩样水循环

崔翰博,唐巨鹏,姜昕彤,邱于曼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阜新123000

1 前言

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将开发干热岩(Hot Dry Rock,HDR)作为研究目的,通过水力压裂(Hydrofracturing method)的方式致裂储层,利用水与HDR热交换,提取热量进行应用。HDR温度是EGS热采选址的首要因素,其决定了靶区的开采前景与运营成本;水作为携热介质,水温是热采的重要控制方法之一;高温遇水循环次数也与储层寿命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岩样温度、水温、高温遇水循环次数与花岗岩物理力学、波动特征间关系的研究对EGS高质量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专家针对注采参数与EGS关系已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Jing等(2014)、Vogt等(2012)、赵阳升等(2004)发现储层初始温度与EGS产能密切相关,温度越高,HDR产热效率越好。随采热进行,当储层温度降幅达到一定程度,产能降低。Fox等(2013)和翟海珍等(2017)指出产能降低,采热效率明显下降,此时需停止开采,待热能恢复后再进行回采,在此期间HDR会经历多次高温遇水冷却循环过程。雷宏武(2014)和肖勇(2017)指出水温与产热效率、裂缝开度、储层沉降存在一定关系。此外,部分专家学者对高温条件下岩石的物理力学、波动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Jiang等(2018)进行了高温后花岗岩波动特征测试试验,指出250~300℃为裂缝加速扩展阶段。Gautam等(2018)进行了高温下花岗岩单轴抗压试验,指出300℃是花岗岩力学特征出现下降的起始温度。秦严(2017)对自然冷却后花岗岩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指出600℃是花岗岩力学性质产生突变的阈值。黄真萍等(2016)进行了高温遇水冷却后大理岩、石灰岩物理力学特征试验研究,并对损伤因子进行了简单界定。郤保平等(2010)研究发现高温遇水冷却后花岗岩的力学特征会产生明显下降。Li和Ju(2018)进行了多次热循环后花岗岩力学、波动特征试验,发现高温循环后花岗岩力学特征损失、波速降低多发生在5个热循环之内。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发现,前人多以产热效率为主要目的对EGS热采进行了数值模拟,对高温花岗岩的探究也多为自然冷却后或实时高温条件下岩样的物理力学特征。以HDR为研究背景,进行高温遇水冷却或高温遇水循环冷却对岩样物理力学特征影响的研究极为少见。此外,注采、热恢复过程中低温岩体受高温区域影响,含水量是逐渐变化的,进而引起力学、波动特征发生改变,考虑搁置过程能够提高对恢复过程中压裂区岩体力学、波动特征测量的准确性。另外,HDR处于深部地层,采用大量拉、压试验尽管能够获取岩样的物理力学性质,但在实际研究中并不现实。而通过超声波测试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检测出热采靶区岩样物理力学特征,且操作简单,适于在EGS热采中应用。基于以上因素,为探究注采参数对HDR物理力学和波动特征的作用,以松辽盆地HDR开采为研究背景,对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进行单轴抗压试验和纵、横波波速测试试验,研究岩样温度、水温、高温遇水循环次数对波动特征、物理力学特征的作用,并将其建立联系,同时考虑搁置过程中HDR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变化规律。此研究有望为HDR力学特征无损检测提供一种手段,同时为松辽盆地地热田注采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

2 试验概况

2.1 地质背景

松辽盆地地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四省,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盆地基底断裂发育明显,火山活动频繁,存在多个地热异常点(章凤奇等,2008)。地热田热源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地幔对流、岩浆体侵入、岩体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在三者共同作用下,大地热流值在51.5~90.0 mW/m2间,平均地热梯度为5.7℃/100 m,HDR资源总量可达0.62×106EJ(李野,2017)。目标层上部主要由浅变质岩系、花岗岩构成;下部以深变质岩系和片麻状花岗岩为主。上覆泥岩盖层,能够保证热能的贮存,且松花江水系位于地热田附近。综合以上地质因素,松辽盆地地热田具有良好地热开发前景。

2.2 岩样制备

选取松辽盆地北部为EGS热采目标靶区进行取样。岩样表观呈灰白色,密度介于2.71~2.99 g/cm3间。利用取芯机、切割机、磨平机依次对岩样进行加工、打磨。岩样尺寸为φ50 mm×100 mm,样高、直径误差均小于3 mm),共进行15组试验,每组3块。

2.3 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设计:HDR温度介于100~650℃,因此岩样分别加热至100℃、200℃、300℃、400℃、500℃、600℃,以下简称100~600℃(水温20℃,高温遇水循环次数1次);松花江水温介于1~25℃,考虑注水过程水温上升,因此水温分别选取1℃、20℃、40℃、60℃、80℃,以下简称1~80℃(岩样温度300℃,高温遇水循环次数1次);考虑循环注水过程和热恢复作用(Fox,2013;翟海珍,2017),高温遇水循环次数选取1、2、3、4、5次,以下简称循环1~5次(Li等,2018)(岩样温度300℃,水温20℃)。

2.4 试验设备

表1为主要试验设备的详细参数。

表1 试验设备Table 1 Experiment equipments

2.5 试验内容

试验内容分为:高温遇水循环冷却试验、纵、横波波速测试试验、单轴抗压试验。遵循《岩石物理力学试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5),并根据试验条件进行调整:

天然状态岩样性质测定:天平测岩样质量;游标卡尺测样高、直径;超声检测仪测纵、横波波速。

纵、横波波速测试试验:为避免岩样上下表面凹凸对试验影响,用凡士林将上、下面和探头间耦合,然后将岩样置于收、发传感器间,发射声波,采集数据(波速测量精度为0.01 m/s)。

不同试验方案冷却过程:不同岩样温度:利用电炉以30℃/min,分别加热岩样至设置温度(100~600℃),为保证岩样内外受热均匀,恒温4 h(闫治国等,2006),然后将其置于碱骨料反应箱中遇水冷却4 h(水温20℃,试验发现岩样温度不同,遇水冷却4 h后均降至20℃左右,说明水与岩样间不再传热,且基本饱水);不同水温:将岩样加热至300℃恒温4 h后,遇水冷却4 h(水温分别保持在1~80℃);高温遇水冷却循环次数:将300℃岩样恒温4 h,置于20℃水中降温冷却4 h,此过程循环1~5次。

搁置过程:将冷却后岩样置于干燥箱中(温度20℃,只控温不鼓风),搁置0、2、4、6、8 h,测量岩样质量和纵、横波波速。

单轴抗压试验:搁置8 h,取出岩样,在岩样两侧中间对称位置贴应变片,连接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然后将其置于试验机上,以0.5 MPa/s加载速度进行单轴抗压试验,待试件破坏后,导出数据。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外观特征

提高岩样温度、增加遇水循环次数,岩样均由灰白向土黄色转变。图1为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外观特征。岩样温度:100~200℃,岩样与天然条件下相比变化微小,表面呈灰白色,局部存在黑斑;300~400℃,颜色变浅,黑斑略有减少;500~600℃,部分区域呈土黄色,局部存在灰斑,产生白色晶状物。水温:水温变化,岩样外观特征改变不明显。高温遇水循环次数:循环次数增加,岩样表观黑斑减少,循环至5次,表面产生土黄色区域。由此可见,对岩样外观特征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岩样温度、高温遇水循环次数、水温,通过外观特征的变化能够判断热采区域所经历的注采条件。

3.2 搁置过程中岩样力学及波动特征变化规律

注采、热恢复过程中低温区域受高温岩体影响,含水量逐渐下降,进而使压裂区岩体物理力学、波动特征产生一定改变,忽略此现象会使测量结果产生较大误差。因此考虑搁置过程对HDR物理力学、波动特征的作用十分必要。

图1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外观特征Fig.1 Granite superficial morphology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production parameters

3.2.1 搁置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岩样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变化规律

试验发现:搁置初期,岩样温度越高,质量、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降幅越大。

由于搁置初期是岩样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发生改变的主要时刻,因此本文以搁置0~2 h为例,以100℃、600℃的试验结果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弹性模量、泊松比、相邻时间段参数变化率公式如(1)~(3)。

式中:E为弹性模量/GPa, μ为泊松比,VP为纵波波速/(m/s),VS为横波波速/(m/s),P为相邻时间段参数变化率,X为参数(依次为m为质量/g,VP,VS,E, μ),i为上一时间段/h,i′为下一时间段/h。注:变化率正为降幅,变化率负为增幅。

图2a为相邻时间段岩样质量变化率。搁置0~2 h,100、600℃岩样质量降幅依次为0.066%、0.135%,提高温度,质量降幅增加,600℃岩样质量降幅约为100℃的2.05倍。图2b,c为相邻时间段岩样纵、横波波速变化率。搁置0~2 h,100℃、600℃纵波波速降幅依次为0.48%、3.46%,横波波速降幅依次为0.52%、3.45%,提高温度,纵、横波波速降幅增加,600℃岩样纵、横波波速降幅依次为100℃的7.19和6.63倍。图2d为相邻时间段岩样弹性模量变化率。弹性模量与纵、横波波速的变化规律近似。搁置0~2 h,100℃、600℃弹性模量降幅依次为1.08%、6.94%,温度越高,弹性模量降幅越多,600℃岩样弹性模量降幅为100℃的6.43倍;图2e为相邻时间段岩样泊松比变化率。能够看出随岩样温度和搁置时间变化,泊松比变化率呈无规则波动,因此搁置时间、岩样温度对泊松比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2 相邻时间段不同温度下岩样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变化规律Fig.2 The variationsof physico-mechanical and wav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amplesatdifferenttemperatures in adjacenttime periods

通过试验结果看出,搁置初期,不同温度下岩样质量与力学、波动特征变化规律呈一定关联性。提高温度,岩样内部裂缝增多,遇水后吸水量随之增加(林睦曾,1991)。随着搁置时间增长,岩样内部的水产生逃逸。温度越高,水逸出量越多,相同时间段岩样质量降幅越大。而声波在岩石中的波速远低于水中的传播速率,所以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降幅增大。由此可见,岩样内部含水率的损失是导致其力学、波动特征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搁置后期,水大幅逸出,岩样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的变化受试验条件影响较大,试验器材的精度、测量间隔的误差、耦合剂涂抹的均匀程度、岩样上、下面的粗糙度等均会对试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在今后试验中应缩短搁置初期(0~2 h)的时间间隔,能够有效提高对热恢复时间预测的准确性。

3.2.2 搁置过程中不同水温下岩样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变化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搁置初期,随水温升高,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降幅先增大后减小。

图3 相邻时间段不同水温下岩样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变化规律Fig.3 The variations of physico-mechanical and wav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amples at different water temperatures in adjacent time periods

图3 a为相邻时间段岩样质量变化率。搁置0~2 h,1~80℃ 岩样质量降幅依次为 0.088%、0.086%、0.069%、0.066%、0.069%,1℃时质量降幅约为80℃的1.28倍。图3b,c为相邻时间段岩样纵、横波波速变化率。搁置0~2 h,1~80℃,纵波波速分别降幅0.73%、1.04%、1.40%、1.19%、0.89%,横波波速降幅0.93%、1.04%、1.50%、1.34%、0.90%,提高温度,纵、横波波速降幅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图3d为相邻时间段岩样弹性模量变化率。搁置0~2 h,1~80℃弹性模量分别降幅1.82%、2.16%、3.02%、2.67%、1.89%,与纵、横波波速的变化规律近似。图3e为相邻时间段岩样泊松比变化率。能够看出随水温和搁置时间变化,泊松比变化率呈上下波动的趋势,因此水温对泊松比变化规律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讨论。

通过试验结果看出,搁置初期水温是影响岩样力学、波动特征的主要因素。声波在40~45℃的水中传播速度最快(兰朝凤,2012)。搁置2 h岩样温度恢复至室温,因此水温40℃的岩样所受影响最大,力学、波动特征降幅最大。搁置4 h后,5组岩样均接近室温,力学及波动特征的变化规律主要受岩样内部含水率和试验条件的影响。综上所述,考虑搁置过程能够提高对不同水温条件下注采、热恢复过程测量的精确度。

3.3 注采参数对岩样波动特征的影响

试验得到:提高岩样温度、增加高温遇水循环次数,波速降幅增大;水温升高,波速降幅减小。

图4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纵、横波波速变化规律Fig.4 Changes of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wave velocity of rock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production parameters

参数相对值如公式(4)。

式中:Q为参数相对值,R为天然状态下参数(依次为VP,VS,σ为峰值强度(/MPa),E, μ),Rn为高温后参数。

波速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热采过程中压裂层岩体内部结构及裂缝扩展特征。图4(a-c)为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纵、横波波速变化规律。考察岩样温度对波速的影响可知,100~200℃,岩样温度的改变对波速影响较小;300~400℃,波速受岩样温度影响明显,产生较大降幅,结果与朱振南等(2018)结论相似。400℃时降幅分别达到30.21%、40.02%;500~600℃,降幅趋势减弱,经历600℃高温,岩样纵、横波波速降幅依次达到天然状态的53.44%、58.02%。由此可见,靶区岩层温度越高,对波速降幅影响越大。这是因为岩样内颗粒成分不同,注水冷却后颗粒间产生差异性膨胀(即热应力),黏结力下降,促使拉应力区结构破碎,原本致密的岩体内部产生裂缝,热应力作用下,裂缝延伸、贯通,形成裂缝区域,导致声波传递受到影响,波速有较大降幅(方新宇等,2016;Zhang et al.,2016;朱振南等,2018;崔翰博等,2019)。温度高于300℃,岩样内部结晶水爆裂转化为自由水,产生大量裂缝,导致外界冷水注入,高温岩体与冷水间产生复杂反应,促使岩石发生热破裂(朱振南等,2018),因此300~400℃间岩样波速降幅明显。

考察水温对波速的影响发现,其与岩样温度不同时,波速间变化规律相反。水温1℃,纵、横波波速分别降低20.55%、18.65%;40~60℃时波速损失相差较小;80℃时纵、横波波速分别损失12.89%、10.33%。低温注水,使水岩间温差增大,提高了降温速率,使岩样所受热冲击作用增强,产生了更多裂缝,促使波速明显降低。

考察高温遇水循环次数对纵、横波波速影响得到:循环1次,纵、横波波速分别下降19.55%、16.44%;循环3次,纵、横波波速出现明显下降;循环至5次,纵、横波波速损失分别达到33.61%、33.63%,随循环次数增加,波速降幅增大。这是由于经过多次遇水循环过程岩样会产生软化现象(赵阳升等,2004;康健,2008;郤保平等,2010),其结果必然使岩石内颗粒间粘结力减弱,破坏了内部骨架结构。此外,热岩循环遇水,岩样遭受多次热冲击,导致内部产生大量裂缝,也会促使波速降低。综合以上因素可知,对波速变化规律影响由大到小的注采参数依次为靶区温度、高温遇水循环次数、注水温度。

3.4 注采参数对岩样力学特征的影响

热采过程中HDR力学特征是逐渐改变的,进而影响到采热效率。选择合适的注采参数能够使岩石力学特征向有利于热采的方向发展。

3.4.1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受压后破坏形态

试验发现:岩样温度300℃、500℃、水温低于60℃、遇水循环至5次,岩样破坏形态会发生改变。

图5为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受压后破坏形态。岩样温度:100~200℃,岩样呈轴向拉剪破坏;300~400℃,为斜向剪切破裂;500~600℃,则近似呈横向锥形破裂。水温:1~60℃,岩样破坏形态为斜向剪切破裂;80℃,呈轴向拉剪破裂。高温遇水循环次数:循环1~4次,岩样破坏形态为斜向剪切破裂;循环5次,趋近于横向锥形破裂。通过岩样受压后的破坏形态,可为采热过程中热储区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3.4.2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单轴受压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6(a-c)为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应力—应变曲线。注采参数不同岩样应力—应变曲线均呈现4个过程,分别为(1)孔隙压密;(2)弹性变形;(3)屈服-破坏;(4)卸荷(郤保平等,2010)。

图5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受压后破坏形态Fig.5 Destruction morphology of rock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

图6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应力—应变曲线Fig.6 Stress-strain curves of rock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production parameters

考察岩样温度对应力—应变曲线影响可知:提高温度,岩样孔隙率增大,纵向应变增加,弹性过程斜率降低;100~300℃对屈服—破坏过程影响较小,破坏时失稳过程为突发失稳;400~600℃,屈服—破坏过程延长,卸荷过程断面滑移增大,纵向应变增加。失稳过程由400℃时的突发失稳过渡为500℃时的准突发失稳。

考察水温对应力—应变曲线影响得到:水温改变,应力—应变曲线无明显变化。

考察高温遇水循环次数对应力—应变曲线影响得到:增加循环次数与提高岩样温度对岩样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影响相似。循环次数增加,弹性过程斜率降低,经历5次循环后屈服—破坏过程岩样的失稳过程由突发失稳过渡为准突发失稳。

由此可见,岩样温度和高温遇水循环次数改变会使岩样应力—应变曲线发生较大改变,水温对其影响较小。

3.4.3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峰值强度变化规律

试验表明:提高岩样温度、增加高温遇水循环次数、低温注水均会使岩样峰值强度产生较大损失。

图7(a-c)为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峰值强度变化规律。考察岩样温度对岩样峰值强度影响得到:100~200℃,温度对峰值强度影响较小;提高温度,峰值强度降低,300~400℃峰值强度产生明显降低,降幅为36.60%;经历600℃高温,与天然状态相比,峰值强度损失达到66.56%,岩样温度升高,峰值强度损失随之增大,所得结果与郤保平等(2010)得到的规律相似。

考察水温对岩样峰值强度影响得到:1~80℃时,岩样峰值强度分别为127.57 MPa、129.86 MPa、133.66 MPa、 132.19 MPa、 135.15 MPa, 水 温 升高,岩样峰值强度随之上升。低温注水会加速岩层破碎产生新裂缝。

考察高温遇水循环次数对岩样峰值强度影响得到:循环次数增加,岩样峰值强度降低,循环5次,强度损失达到天然状态的34.22%。

由此可见,岩样峰值强度与纵、横波波速变化规律相似,为达到岩层破碎增透储层的目的,可选取高温储层作为靶区钻井,并选取低温注水、多次冷水循环的方法。

3.4.4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试验发现:岩样温度300~400℃、循环至3次,弹性模量降幅最为明显;注水温度对弹性模量影响较小。

弹性模量决定了HDR对水力压裂及循环过程中对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图8(a-c)为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弹性模量变化规律。考察岩样温度变化对弹性模量影响得到:300~400℃,岩样弹性模量明显下降,降幅为64.04%;经历600℃高温,弹性模量降幅为79.48%,由此可见,经历高温后岩样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明显降低。

考察水温对岩样弹性模量影响得到:水温升高,岩样弹性模量增大,0~40℃,弹性模量呈阶梯形增长,40~60℃水温对弹性模量影响不大,60~80℃弹性模量又有所增加。1℃与80℃弹性模量相差为13.95%。因此采用低温注水能够使HDR变形增大,促进储层裂缝的发育。

图7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峰值强度变化规律Fig.7 Changes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ock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production parameters

考察高温遇水循环次数对岩样弹性模量影响得到:循环次数增加,弹性模量逐渐下降。循环次数2~3次,弹性模量降幅最大,为15%左右,经历5次高温循环,弹性模量降幅达到56%。由此可知,高温多次遇水循环后目标热储层会产生再次变形,应对其进行实时监测,保证采热效率。

图8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弹性模量变化规律Fig.8 Changes of elastic modulus of rock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production parameters

3.4.5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泊松比变化规律

泊松比为水力压裂及循环过程中岩体横、纵向应变之比的绝对值。图9(a-c)为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泊松比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温度100~200℃对岩样泊松比的影响可以忽略,300℃时泊松比逐渐下降,600℃时泊松比降幅达到21.35%。因此经历高温后岩体纵向应变变化率明显高于横向应变。水温改变对岩样泊松比影响较小。高温遇水循环次数增加,岩样泊松比逐渐上升,循环3次时泊松比上升趋势明显,循环5次,比天然状态下岩样泊松比高0.08%。由此可见,增加注水循环次数与提高岩样温度对泊松比变化规律的影响效果相反。

图9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泊松比变化规律Fig.9 Changes of Poisson’s ratio of rock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production parameters

3.5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力学及波动特征关系

通过所得结论能够看出,热采过程中不同注采参数下岩体力学及波动特征间存在关联性,利用波动特征能够很好的推断热采区岩体的力学特征。本文基于所得结论,对岩样力学—波动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图10(a-c)为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纵、横波波速—峰值强度拟合曲线。

对岩样纵、横波波速—峰值强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下列方程:

岩样温度:

图10 不同注采参数下岩样纵、横波波速-峰值强度拟合曲线Fig.10 Fitting curve of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wave velocity-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ock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production parameters

根据式(5~10)看出,岩样温度不同,峰值强度和纵、横波波速间存在较好关联性,可决系数R2大于0.95;高温遇水循环次数不同,关联性次之,可决系数R2大于0.75;水温不同,关联性则较弱。这是因为多种因素会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既有岩体本身存在的差异,也有人为操作、试验设备引起的误差,各因素使试验数据产生较大离散性。而岩样温度、高温遇水循环次数是影响热采区岩体力学及波动特征的主要因素,参数发生改变,岩体力学及波动特征差值较大,变化规律较为显著;注水温度对采热过程中岩体力学及波动特征影响相对较弱,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但仍可体现出一定关联性。因此通过波动特征对热采区HDR峰值强度进行预估是一种可行的试验方法。

4 结论

本文进行了不同注采参数下高温遇水后岩样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试验研究,所得结论如下。

注采参数不同,搁置时间增加,岩样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均产生一定的降幅。这主要与注水温度、岩体内部含水量、试验条件有关。搁置初期,注水温度相同,随搁置时间增加,岩样温度越高,水流损失越多,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降幅增大;岩样温度相同,注水温度升高,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受水温影响较大,搁置初期降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搁置后期受试验条件影响较大,应考虑其对试验结果产生的误差。基于以上因素,考虑搁置时间的作用,提高了对EGS注采、热恢复过程中力学及波动特征预估的精确度。

提高岩样温度、增加高温遇水循环次数,岩样纵、横波波速、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均逐渐下降。提升注水温度对岩样力学及波动特征变化规律的影响与其相反。由此可见,对热采区岩体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影响由大到小的注采因素依次为靶区温度、注水循环次数、注水温度。基于此,选取高温储层作为靶区钻井,并采用低温注水、多次冷水循环的方法,能够达到岩层破碎增透储层的目的。

影响力学及波动特征关联性的注采参数依次为靶区温度、注水循环次数、注水温度,可以利用波动特征对热采区岩体力学特征进行预测,节约实际工程中消耗的成本。

猜你喜欢

横波岩样水循环
基于横波分裂方法的海南地幔柱研究
横波技术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分析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完整-损伤千枚岩各向异性蠕变试验研究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复合岩样中单裂隙几何特征对其破坏模式及强度的影响
频繁动力扰动对围压卸载中高储能岩体的动力学影响*
预制节理岩体卸荷损伤破坏机理及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