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020-05-07
2 月5 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文件指出,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党中央认为,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
文件确定,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受光照自主唤醒
2 月19 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传来消息,经过14 天极低温考验,由该院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再次顺利唤醒,进入第15 月昼工作期。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2 月18 日6 时57分和2 月17 日17 时55 分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进入第15 月昼工作期。目前确认各设备状态良好,工况正常,月球车将向西北再向西南移动,同步在新的目标点行驶探测,按计划开展第15 月昼工作。
至此,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月面行驶367.25 米。
我国实现50千米的量子存储器纠缠
2 月13 日,《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演示了两个相距50 千米的量子存储器的纠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成功地将相距50 千米光纤的两个量子存储器纠缠起来,为构建基于量子中继的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
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名为腔增强的量子效应来制备纠缠原子和光子。他们还自主研发了周期极化铌酸锂波导,通过非线性差频过程,将存储器的光波长由近红外转换至通信波段,经过50 千米的光纤仅衰减至百分之一以上。
团队还设计并实施了双重相位锁定方案,成功地把经过50 千米光纤的传输后引起的光程差控制在50 纳米。最后在两个由50 千米长光纤连接的节点之间实现了纠缠——这一距离足以连接两座城市。
远望7号船首次赴大西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
我国最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7号船2 月27 日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首次奔赴大西洋某海域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据了解,航天远洋测量船每次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都会受任务海域位置的影响,经常需要对航线进行调整,每次开辟新航线都是巨大挑战。“这次任务的海域距离远、航线新,预计有数十天浪高4 米以上,海上航行难度较以往更大。”远望7 号船船长倪留国说。
面对新任务、新航线、新点位等,远望7 号船提前做好各项准备,确保船舶顺利出航。
远望7 号船集当今船舶建造、航天测控、航海气象、船舶动力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于一身,已圆满完成21 次海上测控任务。
科学家发现4.4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
由中、德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最近在我国安徽发现了一批4.4 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中国古花骨海绵。这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花骨海绵,将同类海绵化石的历史前推了3 亿多年。
花骨海绵是现生海绵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六射海绵。它们外观形态多样,生活的水深范围也较广,最深可达6700 米以上。
此次,研究团队在安徽省泾县的海绵动物群中发现了这批4.4 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这些花骨海绵呈球形或椭球形,有厚厚的壁,表面还有进水孔。鉴于它的特征有别于其他已知花骨海绵,科研团队将之命名为中国古花骨海绵。
中国研究者发现卵巢癌无创诊断新方法
2 月24 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传来消息,该所研究人员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等8 家医院合作,最新研发出一种新的卵巢癌无创诊断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医疗人员仅利用患者的核磁共振图像就可对卵巢癌分类进行精准判断。
此次,研究团队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卵巢癌患者的影像学诊断中。科研人员共收集两大类、共501 名卵巢癌患者的核磁影像资料,通过机器学习方法筛选特征、构建模型,最终形成一套智能卵巢癌无创诊断的新方法。将新方法得出的机器诊断结论与6 名从业2 年至13 年影像科医生的诊断比对,结果显示,医生平均诊断准确度为79.5%,机器平均诊断准确度达到91.7%。
全球首款多阵列忆阻器“存算一体”系统问世
随着摩尔定律趋近极限,通过集成电路工艺微缩的方式获得算力提升越来越难;而计算与存储在不同电路单元中完成,会造成大量数据搬运功耗增加和额外延迟。如何提高算力,突破技术瓶颈?2 月26日,清华大学称,该校微电子所、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的钱鹤、吴华强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共同研发出一款基于多个忆阻器阵列的存算一体系统,在处理卷积神经网络时的能效比图形处理器芯片高两个数量级,大幅提升计算设备的算力,且是传统芯片功耗的1/100。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2019年中国气候公报》发布
2 月25 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9 年中国气候公报》(下称《公报》)。《公报》全面分析了2019 年中国气候基本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和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了气候对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公报》显示,2019 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2019 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9℃,为1951 年以来第5 暖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45.5 毫米,比常年偏多2.5%。六大区域中东北、西北、华南年降水量偏多,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偏少,西南略偏少。
此外,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强对流、低温冷冻害等气象灾害偏轻。与近10 年平均值相比,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失踪人口及直接经济损失均明显偏少。
首个园艺类作物全基因变异数据库发布
近日,《园艺研究》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构建完成的柑橘全基因组变异数据库CitGVD,这是第一个园艺类作物全基因变异数据库。
该数据库中,变异数据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CitGVD V1.0 包含了来自内部测序项目和公共资源的346 个种质的1 493 258 964 个高质量基因组变异位点和84 个表型数据。
CitGVD 集成了基因组变异位点注释、相关基因注释以及有关种质的详细信息,并集成了多种内置工具来进行数据访问和深入分析。这些功能使CitGVD 成为柑橘相关研究的综合Web 门户和生物信息学平台,也为构建其他农作物的全基因组变异数据平台提供了范例。
纤维结构帮吸盘鱼“搭便车”
鮣鱼又被称为懒汉鱼或吸盘鱼,其吸盘的吸附力强大到它能吸附在跳出水面并高速旋转的海豚身上。为了探索其中的奥秘,研究人员对该种鱼吸盘柔软的唇圈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唇圈在介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有一层独特的构造:竖直的胶原蛋白纤维。这种纤维状的构造所提供的弹性能使吸盘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化,并减少唇圈的变形以保持其黏合力。这也是学术界首次详细揭示鮣鱼唇圈组织形态结构。
受到鮣鱼的启发,研究人员设计了一款含有竖直尼龙纤维的仿生吸盘。与纯硅胶吸盘相比,仿生吸盘吸附力提高了62.5%,吸附时间增加了3.4 倍。
龙飞船有望成首个载人商业航天器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日前发布视频显示,该机构即将执行载人任务的龙飞船C206,目前已经准备交付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据外媒按照这一时间以及SpaceX 的飞行终止测试(IFA)为例推算,龙飞船最早将在4 月底发射载人任务。
2019 年末,SpaceX 公司在推特上宣布,载人龙飞船已完成了第10 次降落伞系统测试,“向安全运送NASA 宇航员迈出又一步”。该系统是在宇宙飞船返航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才启用的,目的是帮助减速降落。
近日,SpaceX 再次发布了一段视频,内容显示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霍桑市的龙飞船C206 的360°视图,在通过常规的电磁干扰测试后,龙飞船直接从工厂送往佛罗里达发射场。
新型设备可“凭空”发电
美国研究人员2 月17 日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发电设备,能利用空气中的水分产生电能。
研究人员将这种新设备称为“空气发电机”,其最主要构件是由微生物地杆菌生产的导电蛋白纳米线构成的厚度只有7 微米的纳米薄膜。当暴露于空气中时,薄膜会吸收其中的水分,形成一个可自我维持的水分梯度。以这一水分梯度为驱动力,设备会产生约0.5 伏的持续电压,电流密度约为每平方厘米17 微安。
据介绍,新技术无污染,可再生,成本也很低。新设备对位置或环境条件没有过多要求,不需要阳光或风,甚至可以在室内和沙漠这样湿度极低的地区使用。
迄今分辨率最高太阳图像出炉
迄今分辨率最高太阳图像于近日新鲜“出炉”!在图像中,人们可以看到明显的米粒状结构,每个“米粒”的大小都跟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面积差不多。研究人员称,这些图像提供的细节,能帮助科学家研究太阳磁场,从而进一步揭示太阳的奥秘。
这些高清图像由位于夏威夷的丹尼尔·井上太阳望远镜(DKIST)拍摄,DKIST 是目前性能最强大的太阳望远镜,主镜面宽4 米。
研究人员表示:“借助这些图像,我们首次能解析太阳磁场最小特征内的细节,据信这些微小亮斑将能量输送到太阳大气的外层——日冕。这些亮斑甚至可以帮助科学家解释,为什么日冕温度高达数百万摄氏度,但太阳表面温度却‘仅有’5500 摄氏度左右。”
突破20℃!南极洲气温创新高
物理学家组织网2 月14 日报道,近日南极西摩岛上一个监测站记录下20.75℃的高温,这是南极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测得的最高气温,也是该地区气温首次突破20℃。
巴西土壤学家卡洛斯·舍费尔表示:“我们从未见过南极洲气温如此之高。”不过他强调,就气候变化趋势而言,20.75℃这一高温数据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是“一次性”温度,而非长期气温的一部分。
舍费尔说,这次测得的高温,是一项历时20 年、针对气候变迁对南极永冻土影响研究计划的一环。“我们不能用这一高温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这只是一个信号,表明该地区正在发生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
“电子眼镜”可恢复立体视觉
俄罗斯眼科医师协会主席伊戈尔·阿兹纳乌里扬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开发出可使不同类别的眼疾患者恢复立体视觉的“电子眼镜”。
“电子眼镜”外形和普通眼镜一样,重量也比普通眼镜轻。它使用3D 图像感知技术,眼镜架内置了微处理器,镜片是一个小液晶显示屏,借助弱电流通过微处理器可以控制镜片表面产生的闪烁频率,液晶显示屏在微处理器作用下完成光线的偏振,即让一定频率的光无法透过眼镜。
伊戈尔·阿兹纳乌里扬介绍,“电子眼镜”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激发双眼视光感反射恢复。而一天戴1 个小时这样的眼镜,治疗1 个月至6 个月就可以恢复视力,研发人员相信,疗效可达95%。
首份人类胸腺细胞图集问世
英国和比利时研究人员日前绘制出了首份人类胸腺组织图集,能了解胸腺组织如何发育,并揭示了重要免疫细胞T 细胞的起源,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制造出人工胸腺,并设计出改良的治疗性T 细胞,以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胸腺可产生T 细胞。这些T 细胞能寻找并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还可识别癌细胞并杀死它们。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使用单细胞技术,从发育中的胸腺及儿童和成人胸腺组织中分离并分析了约20 万个细胞。他们研究了每个细胞中活跃的基因,发现了新的细胞类型,并使用这些基因作为标签将每个细胞映射到胸腺中的确切位置。
研究人员称,将来科学家可参考人类胸腺组织图集,在体外构造合适T 细胞,以攻击和杀死特定癌症。
甘蔗渣可生产食品包装盒
以色列W-Cycle 公司成功地研发出利用甘蔗渣为原料的天然环保材料,取代结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C-PET)塑料来生产即食食品包装盒,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W-Cycle 公司在解决庞大的即食食品包装行业中使用C-PET 塑料的问题时,将目光聚集到蔗糖行业里糖分取出后的甘蔗渣上。经过4 年的研究和开发,他们获得的基于甘蔗渣的环保材料可以经受-40℃至250℃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食品包装材料所必需的疏液性(不沾油或水),同时用其生产的包装盒在使用后可以作为有机废料丢掉,也可以与纸张共同回收,且不散发任何毒素或含有重金属。
全球首个不呼吸动物“验明正身”
以色列科学家最近证实,名为“鲑居尾孢虫”的寄生虫体内没有线粒体基因组因此无法呼吸,这是地球上已知首个不呼吸的动物。
特拉维夫大学的多萝西·霍雄领导的团队对鲑居尾孢虫进行显微镜和基因组分析后发现,这种寄生虫没有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是动物线粒体内虽小但至关重要的DNA 部分,包括负责呼吸作用的基因。
霍雄表示:“这种基因萎缩对这种寄生虫来说可能是好事,这使它能尽可能快且频繁地繁殖。”
据《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 月24 日报道,鲑居尾孢虫如何在不呼吸的情况下获取所需能量仍是未解之谜,它很可能从宿主身上偷来氧气,但要进一步研究其基因组才能找到答案。
触觉传感器能令机器人“感受”疼痛
2 月15 日,日本大阪大学工程师浅田稔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介绍,他和同事设计出了一套能可靠识别一系列触碰的触觉传感器,当这套传感器与机器人相连时,机器人会发出情绪信号。
该触觉传感器名为“疼痛神经系统”,嵌入了柔软人造皮肤,可感知轻柔的触摸和令人疼痛的重击。当这套传感器与名为“Affetto”的机器人(一种模仿孩子头部的机器人)系统相连时,触觉和疼痛信号可以转化成表达情绪的面部表情。
浅田稔指出,这一系统有望催生能识别他人疼痛的机器人,而识别他人疼痛是用于照看老年人的机器人的一种重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