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返贫风险防控研究
——基于广西河池东兰县30位贫困村第一书记的访谈调查
2020-05-07韦毅
韦 毅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1 提出问题
返贫是指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的农户家庭在脱贫后,再次被确认为贫困户。返贫问题是脱贫攻坚战略的拦路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在防控返贫方面,学者们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认为应该精准识别,形成动态管理,完善风险评估,将返贫防控的关口提前,积极规避返贫风险。目前,该类文献大多基于政府大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很少涉及贫困户以及基层返贫工作人员的基础数据[1-4]。本文从基层调研出发,在了解基层扶贫情况的基础上,从主观角度分析现阶段民族地区返贫风险的防控现状。
笔者对广西东兰县30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进行了结构性访谈,并对这30个村的一些贫困户进行随机走访并完成问卷。样本为东兰县90个贫困村中随机选取的30个村,分属东兰县的10个乡镇,囊括山区贫困村和库区贫困村。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2 第一书记对返贫风险的理解
对于第一书记对返贫风险的理解,有86.67%对返贫风险存在错误认识,将返贫现象归纳为扶贫工作缺漏,或是小概率偶然事件简单处理;有13.33%认为关于返贫现象应该进行专项记录和研究,并采取对应的任务分工。在谈及返贫相关数据时,往往需要工作人员通过回忆来搜索,缺乏专项数据库建设,难以加深扶贫工作人员对返贫问题的认识,导致扶贫工作在感知返贫风险方面存在滞后性,无法及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对返贫风险的认知问题上,“因病返贫”是第一书记们认为最主要的返贫风险。此外,“因学返贫”也是返贫案例中较为多见的原因。脱贫户家中多名子女上学,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无法支撑学杂费与生活费,只能再次返贫。还有极少遇到的情况,例如自然灾害造成房屋毁坏等,导致脱贫户家中无法满足“八有一超”要求,被定义为“因灾返贫”。第一书记从返贫案例中将返贫风险总结为:因病、因学、因灾3种风险,同时将返贫风险理解为“病、学、灾”3方面给脱贫户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3 第一书记对返贫风险的防控与扶贫思路
在访谈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助学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三项基础帮扶政策的普及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防控返贫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防控措施方面,有40%的第一书记给出了具体的方案,综其所述为通过医疗、教育、转移就业等措施巩固脱贫成果和产业发展,从收入和支出共同施策,保证贫困户的稳定收入。其余60%并未给出实施细节,主要方向为:积极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关注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与诉求,如实向上级反馈情况。产业发展作为减贫重要手段,被83.33%的第一书记认可为扶贫工作重点,其次为“教育优化”(10%)。但产业发展仍存在缺陷,多数贫困村的产业停滞在“从无到有”阶段。
4 样本贫困村返贫现状与返贫风险分析
有76.67%的贫困村在2015-2018年又出现返贫情况,单个贫困村出现脱贫户返贫的频数在1~4。2018年开始,
扶贫工作不再以“因学”为由确认贫困户,原因是“雨露计划”、助学贷款等多项助学项目已经实现普及并成熟,帮扶范围覆盖小学至大学。实在有困难的农户,可以向贫困工作队反映,工作队依情况有选择地对困难户进行资源倾向,享受部分贫困户政策待遇,确保其不会陷入贫困。
样本贫困村中还未脱贫的群体基本表现为:“孤、老、病、残、幼、众”。多数为家庭成员中缺乏劳动力,无法创造经济收入,只能借助政府扶持以及少量自产农产品来维持生计。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遗留的落后思想,在地理环境造成的封闭状态下,发生畸形发育,形成区域性的“贫困文化”,衍生了“众”的贫困现象,其表现为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或弱,经济收入“人均”后无法达到贫困收入线以上。
5 返贫风险防控建议
5.1 鼓励多样化营销模式贫困村的生产大多依靠传统的市场销售渠道,然而农户与市场的联结状态并不乐观,现代化
和市场化的销售模式,导致了市场疏离了农村零散的生产模式,从而表现为农村缺乏相应的市场资源,这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原因之一。那么,是否可以通过鼓励扶贫工作人员和村集体寻找更好的销售渠道和经营模式,来促进农村和市场的沟通,是值得探索的方向。线上的产地、销地生产经营信息交流,可通过农村生产信息融汇考察,改革成为市场化订单生产,或产销项目对接的合作模式。农产品线上销售也成为逐渐普遍的新型销售渠道,多个网店平台也会设置农产品板块,并出现了蔬菜水果的预售方式。“华农兄弟”等通过网络视频平台对接市场的新型模式,或许可以成为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参考。
5.2 医疗保险纵向拓展新农合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贫困户最多可享受90%的住院报销比例,但非报销目录药品以及异地采购药物无法予以报销,为部分贫困户带来重大经济压力。贫困户出院后的药物理疗将是医疗保险进一步拓展的方向,目录中增加部分与农户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药品,将医疗帮扶范围延伸至整个治疗周期,会成为进一步减少贫困的强大助力。同时,可以通过添加补充条款,建设药品采购的透明化管理机制,杜绝出现骗保等从中牟利行为,保证医疗帮扶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真正帮助为病所困的农户摆脱困境。
5.3 加强文化教育和改革“贫困文化”扶志,是实现脱贫攻坚长期有效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强文化教育,首先得加强教育资源积累,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青少年儿童教育是将“贫困文化”节流的关键点,应从根源着手,最大程度避免再次陷入“贫困—缺乏教育—文化素质低—更贫困”的贫困陷阱中。
由于区域性的“贫困文化”影响,民族地区的贫困存在历史性成因,扶贫工作要重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地区文化生活,完善基础文化设施,提升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
5.4 着手新型贫困应对方案异地搬迁等造成的新型贫困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面临更复杂的工作、教育、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生活配套服务、社会保障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类“新型贫困”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一方面,通过设计相应的方案,协调易地搬迁安置点和城乡之间的关系,明确其管理责任归属及其明细内容,将社会保障、社会帮扶落实到户,将扶贫工作和切实保障贫困户摆脱贫困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以引导为主、援助为辅,在配套设施健全的条件下,引导贫困户们进行生活、生产、发展,融入新环境,确保脱贫户不会因政策帮扶缺失导致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