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叙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2020-05-07林婧颖吴小刚

中国城市林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廊道斑块乡土

林婧颖 李 霞 吴小刚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福州 350002

在过去数10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逐渐边缘化、空心化,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愈发严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的乡村复兴从重点谋求经济价值的初始阶段,渐进到谋求生活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等多元复合价值的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力度和重要性得到了新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安排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1]。这说明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乡村面貌整洁,其对乡村规划的生态性和地域性特色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

当下的乡村建设却经历着一种自发的转型,乡民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早期乡村干部对乡土文化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 “城镇房地产”在中国乡村中大行其道。乡村地域性文化缺失和乡土同质化问题亟待解决,这与乡村建设的可识别性、乡村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密切相关。

1 景观叙事设计理论及方法

1)人文科学中叙事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叙事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表达方式,在语言、戏剧和绘画中均有广泛应用。在叙事学与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广泛融合的基础上,叙事概念在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表达有了长足的发展。马修·波提格[2]明确了将叙事概念推演到景观设计中的可能性及其应用方法,通过隐喻、转喻、提喻、反讽等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经历、乡土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涵义表现在景观中,并进行故事性的串联和编排。许多学者也对叙事手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索,例如通过文本层级[3]、多维传感式[4]、修辞命名式[5]等方法在景观中表达叙事文本。简而言之,景观叙事就是景观与叙事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产生的联系,是理清 “景观”和 “故事”的内在逻辑,并通过景观语言叙述“故事”的过程。

2)美丽乡村建设引入叙事理念的必要性。每一个村落都会有其独特而厚重的乡土文化,其承载了乡村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是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双重财富,是乡村振兴的优势和潜力。作为当地文化实质性载体的乡村,如果彻底失去时空逻辑下生成的地域特殊性和历史原生性,就不具备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仍然依靠单一产业、外出务工等办法维持经济,会加剧农村 “空心化”,这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悖[6]。景观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性语言表达形式,挖掘乡村景观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将亟待传承的乡土文化表现在景观层面,将景观、乡土文化和人紧密联结起来,塑造地域性的场所精神,以达到打造乡村精品景观、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进而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等目的。

3)叙事理念引入的依据。根据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策略,其侧重文化和自然共同协作的动态结果,其以遗留景观、现有空间和历史文化的联结关系为基础,在可利用的空间范围内表达抽象的历史和人文信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理解和感悟人类价值观及其关联的意象在时空中的变革,以及彼此的联系[7]。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引入景观叙事理念,以景观叙事为手段将本土文化与遗留建筑、自然景观、现有空间联系起来。乡村的历史文化借由叙事的设计手段,系统、直观地展现出来,让村民感受本源的文化认同感,让游客感受具备可识别性的审美体验和地域文化。

2 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叙事设计方法体系(图1)

2.1 乡土文化与叙事理论关系梳理

目前,我国风貌完整、开发规划得当的乡村并不多,多数乡村面临乡土文化丢失的普遍性问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更应该从乡村的历史演变中认识到乡土文化对于乡村的重要性,从更多元的角度梳理现存各类有形、无形文化历史资源,通过叙事手段整合现存的乡土遗产景观,寻找线索,形成有系统性的、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

图1 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叙事设计方法体系框架图

2.1.1 乡土文化在空间中的叙事性分析

乡土文化在传承和叙述的过程常与历史相辅相成。因此,人们更倾向使用文字作为媒介进行记录和表达,而作为承载人类行为活动和文化信息的场所,即乡村中的空间往往被忽略。

乡村独特的历史和地方文化习俗,不仅可以通过 “乡土志”等文本被记录下来,还会依附于建筑、景观等空间之中,也会对地方文化氛围和整体风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乡土文化叙事性的丰富扩展,构建乡村文化生成的图景脉络,是帮助美丽乡村建设明确方向的基础工作,也是引入景观叙事概念的前提和基础。

2.1.2 乡土文化叙事线索归纳

乡土文化是在客观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复合体,是经过长时间积淀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包含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形态包括乡土建筑、景观、历史遗迹和传统器具等;非物质文化形态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精神气质、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等。丰富的乡土文化、遗留景观和现有空间三者通过联结形成紧密的表述结构,围绕主题、展现文化,使最后的成果表述条理分明、丰富深刻。例如,以历史人文为主题的韶山风景名胜区、以乡村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台湾宜兰农村等,其在规划中都把乡村中的各类型的叙事元素进行统筹,确定一条叙事线索,紧紧围绕一个宏观的抽象主题完成乡村的景观叙事。在主干叙事线索的把控下,根据乡村内各类历史遗存和空间类型归纳出分支叙事线索,统筹并串联乡村内某一区域的空间要素。分支叙事线索是主干叙事线索的延伸和发展,其对应乡村景观遗产数量较少、价值较低但仍具备保护价值的区域,分支叙事线索的构建可以保留乡村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可为乡村的景观建设增添叙事角度和内容,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和拓展性。

2.2 叙事框架的构建

乡村发展过程中,多数具有可识别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各种历史原因解构、破坏,很难形成大片连续的景观群。文化内涵相互联系的景观被各类建筑、广场等风格突兀的空间分割,代表性的关键元素也因为乡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而破败不堪。因此,如同文学中的叙事手法,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叙事需要一个框架来建构其丰富的内容。

2.2.1 叙事元素的采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发展乡村的自有特色,就不能忽视乡土遗产景观,其作为乡村空间和文化组成内容的关键元素,是指目前还缺乏保护,对中国广阔乡村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8]。作为叙事框架中的要素,必须服从宏观的方向。因此,对各个叙事元素的取舍和串联都应该紧密围绕叙事线索的演进。如同 《天净沙·秋思》通过从 “枯藤” “老树” “昏鸦”到“夕阳西下”“断肠人”等一系列意象的串联,描绘了一幅凄凉悲恸的秋景图,并且准确传达了旅人的悲苦心境。景观中的叙事元素同样需要合理的取舍和搭配,才能准确地传达叙事主题。此外,景观的叙事过程也应借鉴叙事文章,分清主次轻重,注重多层次的铺开,从而使叙事表达层次更加丰富。

2.2.2 表述结构的组织

在现实状况中,遗产要素并非都依照其意象内涵的关联性连续分布,如同文学中的行文脉络,采选的景观叙事元素需要一种组织架构链接其在空间中的具象化形象及其内在的文化涵义。

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都是以人类的生产劳动为原点,是出于生存和提升生活质量的诉求而创造出的景观,故而可以将乡村景观视作城市景观自然化、田园化的变形。城市景观的叙事策略可以延伸到乡村景观中,但也要考虑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区别与联系,参考肖竞等[9]将景观生态学的结构体系引入 “城市历史街区”景观叙事构建的讨论,本文将该 “斑块-廊道-基质”概念引入美丽乡村的景观叙事设计中。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概念在不同的尺度中所指向的含义也有所不同[10]。相对应地,景观叙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 “斑块、廊道、基质”进行表达组织,这更有利于构建紧密合理的叙事表述结构。例如,乌镇的特色小镇开发建设—— “乌镇模式”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其规划设计立足于文化小镇,并且体现了景观叙事的设计策略 (图2)。

图2 乡村景观叙事表述结构组织图 (以乌镇西栅为例)

1)叙事斑块。斑块的本义是指在性质和外观上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强调其自身具备的可识别性[11]。与城市历史街区不同的是,乡村景观中的斑块具有更强的自然属性,山、林、溪、泉、湖等自然元素也能作为叙述表达乡土文化的关键点;此外还有耕作的林田、古道驿站、先贤陵墓和祠堂,甚至是乡间小路旁的土地庙都能体现乡土文化。因此,在乡村中具有典型象征含义的空间都可以视作叙事斑块,包括自然和人工构成的空间。叙事斑块是最基础的空间节点,是叙事元素采选的最直接结果。在叙事结构中,斑块与廊道是互相嵌入的,斑块间的沟通是由廊道完成的。叙事廊道是支撑叙事架构的重要线索,关键性叙事斑块应注重考虑其与廊道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掌控叙事表述的强度和节律。

2)叙事廊道。廊道是有别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大多数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但又通过廊道产生联结,常常视作线型的景观单元[11]。在景观叙事的概念里,廊道可以理解为景观的叙述表达在空间中形成的轴线,是由某一区域中具有相似叙事主题、方向的空间元素链接形成。在景观生态学概念阐释的乡村景观中,泉水、溪流、树林等自然要素很可能就扮演 “廊道”的角色。延伸到景观叙事中,其作为自然元素与乡村的发展一同积淀了丰富的历史蕴意,同时其具备线型特征能够串联起一个景观序列,若其与景观序列具备相似的叙事主题,就能够作为沟通这些景观序列 “斑块”的 “廊道”。因此,叙事廊道在乡村景观中存在更广泛的定义,地域性极强的、多变的自然元素会影响整个表述组织的架构,应当因地制宜地构建叙事廊道,注重其串联内容之间的匹配度,以及对叙事结构的支撑作用。

3)叙事基质。基质是景观中相对面积最大的景观要素类型,具备良好的连通性和动态控制性[11]。叙事系统中按照线索铺陈展示的景观需要背景空间的烘托,这个基底就是叙事基质。其在叙事表达中点明乡村风貌特色,协调好结构内的元素和组织,隐藏不和谐的空间元素,让整个景观叙事结构合理紧密。与城市历史街区不同,乡村景观最基本的叙事基质就是自然,在自然环境中的人文历史是乡村景观独特的呈现方式,乡村景观的叙事基质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体现的自然属性各有不同。

2.3 文化内核的表达

景观叙事究其本源是要通过景观空间的设计和表述传达乡村的历史信息、乡土文化及场所精神等,在乡村历史文化中提取出的乡土人文信息都应通过景观叙事手法转化为空间语言。因此,理清景观叙事理论中对文化主题的表述策略能够帮助美丽乡村建设构建文化内核。在国际上,景观叙事理论主要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两种。

2.3.1 景观叙事理论

1)结构主义景观叙事理论。结构主义强调,从共时性角度出发,理性分析景观叙事结构中各个要素间的关系,从中提取景观内涵的叙事特征并以表达,继而寻找景观作品构造形式和景观语义传达机制。结构主义景观叙事本质就是探寻景观叙事下埋藏的故事。前文论述了景观要素可以引用景观生态学 “斑块、廊道、基质”结构进行串联,但只停留于景观要素之间结构性的横向关联关系,而从景观符号形式层面联想深层信息,形成纵向关联关系则是结构主义的关键内容。

2)解构主义景观叙事理论。解构主义则立足于历时性的角度,观察碎片化的景观语言在人文语境中与不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情况,其认为景观的意义是不固定的、不会停止发展[12],解构主义景观叙事理论是对结构主义的发展。解构主义强调构建景观和使用者、社会之间交流的情境,关注历史文化在当下社会语境中产生的变化和理解,关注各种类群使用者对景观的认知反应,景观在这里充当沟通媒介的角色,各个时间点上的历史场合在叙事主题下集聚。

2.3.2 景观叙事理论的具体表现

在完成组织表述结构的基础上,应用回忆、联想、象征、隐喻等策略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13],通过叙事手法建立表述结构和文化内核的联系,剖析深层次的文化蕴意。这样的景观叙事策略为乡土文化的保存、重现、再构和传承提供了途径,乡村的故事、文化、内涵将得到更丰富、深层的补充,可以让景观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被赋予新的历史涵义[14]。人们可以在当下的时空中,根据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景观元素了解历史和文化,从而构建因人而异的历史联想与持续发展的互动性叙事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遗产保护和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不是还原乡村历史某一精彩时刻的原生面貌,而是借助叙事空间将历史、文化等抽象事物具象化的过程,为历史、文化设计一个具备指引和启发效果的绪言。设计、感受、认知与解读交替于历时性状态下,在社会意识中不断延伸和发展。例如,互动性的景观装置将使用者直接拉入所塑造的情景中,以思乡、怀古、爱情等大众都有的情感为主题的景观唤起使用者的情感共鸣,将乡土遗产景观从历史遗留的 “片段”发展为触发事件 “装置”,使乡土文化的叙事过程不断补充新的活力和内容,以此实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保留当代乡村文化的“根”,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等目的[15-16]。

3 结语

凭借 “叙事”,将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等抽象的文本信息转化为体验感知传达给人们的这种形义结合的体验方式与中国文学中 “托物言志”等手法十分相似。可见,人们对于语义内涵的理解能力与叙事文本意义延伸的读取能力是相通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关乎我国亿万农民生存情况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基础,将乡土文化保护贯穿于乡村建设中是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景观叙事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从 “形” “义”两个层面改善乡村文化凋零的现状,以期为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思路,塑造具有精神归属感的、宜居的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

廊道斑块乡土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乡土中国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