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情感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2020-05-07游建雄林广燕
游建雄,林广燕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a.工商学院; b.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惠州 516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情感对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Babad, E.(1995)认为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班级氛围的形成都具有促进作用[1]。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持久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效果,量化反应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Vaidyanathan(2011)指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和加强工作能力,宗晓武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刘露萍(201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兴趣、学习习惯与学生成绩呈显著的相关性[2]。
研究将通过实证问卷调查,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探讨思政教师积极情感与大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思政教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支持,为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研究随机抽取了H高校一年级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120份,有16份问卷,因漏答、多选、答题不清晰等原因剔除掉,有效问卷11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5%。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教师积极情感的感知进行调查。其中,男性50人,占43.9%,女性64人,占56.1%。
1.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含了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教师情感量表、学生学习兴趣量表,其中学生的基本信息包含性别、专业、专业满意度、学习环境满意度等内容。
(1)教师情感量表
研究对教师情感的测量采用的是现在国内学者们较为常用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修订版(PANAS)[3]。该问卷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教师的情感来进行评价,问卷共有11个项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该问卷的总信度为0.847,结构效度为0.813,达到了较优水平。
(2)学生学习兴趣量表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测量借鉴了刘露萍《专业学习兴趣量表》,该量表包含专业学习兴趣的整体评价、实践实训的学习兴趣评价、专业理论学习的兴趣评价,信度为0.842。
(3)学业成绩
研究收集了样本对象最近参加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成绩平均分,作为学习成绩这一变量,按照不及格(<60)、及格(60~69)、中等(70~79)、良好(80~89)和优秀(90~100)5个等级对应1、2、3、4、5这5个数值进行标准化换算,所换算的值即为本研究所需的学习成绩。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教师情感差异性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教师情感在性别、成绩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结果显示,教师情感在年级上并没有显示出差异性,而在性别、学业成绩上呈现出差异性。
通过对教师情感各维度在性别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1所示,在积极情感这一维度上,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消极情感这一负性维度中,男生与女生差异十分显著(p<0.01)。
表1 教师情感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通过对教师情感各维度在学生学业成绩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表2所示,无论在积极情感还是在消极情感上,教师情感与学生成绩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这说明了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水平。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2.2 学生学习兴趣统计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表3所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感兴趣的占23.68%,非常感兴趣的仅有12.28%,超过六成的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学习没有兴趣,有8.77%的学生对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完全不感兴趣,均值为3.12。在思想政治课程实践、实训的学习兴趣主观认知中,超过六成的学生对实践内容表示感兴趣,其中非常感兴趣的有18.27%,感兴趣的有42.11%,表示非常不感兴趣的仅有3人,均值为3.66。这说明了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部分的内容学习兴趣要高于单纯理论内容的学习兴趣,这也符合当前高校学生对多元化、可视化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的需求。
表3 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兴趣描述性统计
(2)学生学习兴趣差异性分析
①性别在学生学习兴趣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学生学习兴趣在性别上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无论是在理论课堂还是在实践课堂上,男女生均呈现出差异性,在理论学习上,男女学习兴趣差异十分显著(p<0.01),女生的理论课堂学习均值为3.52,对理论学习较为感兴趣,而男生的均值为2.62,这表示大多数男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较为一般。在实践课堂学习上,男女生呈现出差异性(p<0.05),男生的实践性学习兴趣要高于女性,整体而言,在高校中女生的学习兴趣均值要高于男生的水平。
表4 学生学习兴趣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②不同阶段成绩的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通过单因素分析,对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业成绩进行分析,如表5所示,不同成绩阶段的学生在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的学习兴趣上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表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着思政育人的效果。
表5 不同阶段成绩的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差异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2.3 教师情感、学生学习兴趣、学业成绩三者之间关系分析
通过对教师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课堂学习兴趣、实践课堂学习兴趣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如表6所示,教师的积极情感与学生的理论课堂学习兴趣、成绩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学生实践课堂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尊重和其他积极的情感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成绩的提升;教师的消极情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教师的情感越是冷漠、责备学生、否定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低,学业成绩就越差。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She(2002)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当学生感知到教师积极情感越多,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他们的成绩也会越来越好,学习激情越来越高。当学生得不到教师的肯定,长期的处在负面情绪中,那么他们在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产生失望、无助等消极情感体验,最终将使得他们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下滑。
表6 教师情感、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3 教育与启示
3.1 坚定教师信念,提升自身素养
教师信念是教师关于学生、学习、课堂和教学内容内隐的、不为主体意识到的假定,是教师知、情、意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品质,具有引导思想和行为的功能。教师的信念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所产生的一种对工作的高度热爱与依恋,是教师成长的内部动力。思政教师长期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自身信念坚定、信仰坚定,才能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也只有在功利侵蚀的大潮中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职业信仰,才能真正地实现“让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而思政教师的首业就在于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强国之志,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思政教师只有自身信仰坚定,保持政治清醒,心中时刻装着国与家,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教师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在于自身政治素质、理论积淀、作风形象和业务能力是否过硬。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获得知识的途径与以往大不相同,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西方思潮的影响。面临学习媒介信息化和学习渠道多样化的大环境,思政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时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努力学习最新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善于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宽广角度透视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把握逻辑、探索规律,通过比较讲成败,通过实际论得失,通过生活看理论,关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3.2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思想、开阔视野、开发心智、塑造灵魂的创造性工作。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社会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超自我存在感的特性。思政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宣讲马克思主义,宣讲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一味地“硬塞”,学生就很难入脑入心,达不到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师自身也疲惫。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方式,遵循学生特性,挖掘学生思政学习兴趣点,用实践、网络等方式,盘活思政课堂。如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景点、革命纪念馆,将思政课堂搬进景点,走进纪念馆,采用体验式、参与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当前美好生活的珍惜,也可以邀请“党员校友”“革命先辈”与学生共享讲台,从而更好地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声音,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对规律的把握,对科学的认知。
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改变了许多原有的传统交流模式,教育资源共享成为新常态。思政课教师应该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媒体,采用新方式,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趣味感,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用发生在当下的事迹,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加强创新与传承的紧密结合,引发学生共鸣、唤醒学生认知。新媒体技术既要运用于课堂上传道授业,也运用于课堂之外的交流互动,做到既关心学生学习,也关心学生生活,不仅以人生导师的身份帮助学生理清思想困惑,更要以知心好友的面孔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3.3 积极情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要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习总书记提供给思政课教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诀窍。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必然影响学生的情绪。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积极情感与学生的理论课堂学习兴趣、成绩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学生实践课堂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尊重和其他积极的情感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成绩的提升。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保持积极的心态,严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做到言传身教。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诚相待,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用愉悦的、热情的、轻松的积极情感与学生进行互动,发挥人格魅力,以堂堂正正的人格,作为学为人的表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性,形成一种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作为思政教师,在课堂外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课堂中又是讲学为主,因此,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亲和力,教师可以在下课休息之时,在课堂提问之余,倾听学生心声,体察学生情感,关心学生所想,在平时也可以利用朋友圈、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从而更好地实现亲其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