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太阳照常升起
2020-05-06西门杏庵
西门杏庵
一
当苦难来临时,别害怕!因为太阳会照常升起。
生活中很多事情,它来了就是来了,存在了就是存在了。
先说一个身边的故事吧。海南屯昌县某村一村民K,今年70多岁了,平常身体还算健康。如果不是别人说起他,我万万想不到,他愣把自己一生活成了一场梦。在40岁那年,他几乎在一夜之间回到了童年。
怎么回事呢?
他被一輛“三脚猫”撞了,撞到了头部,当时就晕倒在地,被送进医院。醒来之后,他问:我怎么在这里?这是什么地方?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一个也不认识了。他彻底变成了孩子,见猫跟猫走,见狗跟狗走,见鸡跟鸡走。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完全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只是像个孩子一般,吃饭、睡觉。从前所有的记忆,均被格式化了,被清除了。
有一天,他跟着一只鸭子,走到马路中间,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发呆。忽然,看到一辆“三脚猫”,恍然大悟:我就是被这样的车给撞倒了!
梦醒了。他的失忆症也好了。他又重返成人世界。
故事是真实的。原来,人真的可以在瞬间拥有童心——真正的童心。直到重看了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我才明白:原来,梦可以一直做下去,只要你愿意。
2007年上映的《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女作家叶弥的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故意不让你弄懂的电影,姜文表达的是一种情绪和态度、一种瞬间的灵光和感动。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肆无忌惮的梦幻与狂想片,肆无忌惮到什么程度呢?甚至到了根本无视观众、根本不讲理的程度,只是表达一种情绪和态度、一种瞬间的灵光和感动。非常晦涩,非常复杂。某杂志评价:这部影片是一次“视觉的盛宴”。
影片的命名很有意思。《太阳照常升起》,这是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海明威在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失去性能力的男人和一个主宰自身欲望的女人的故事。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延续了以往姜文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陈冲扮演的角色、她穿着白大褂的形象,那里面有一种性幻想的影子,有着荷尔蒙的冲动。她给人的感觉,老是湿漉漉的。
电影是姜文的语言,也是他的盔甲。姜文的电影语言,我估计你让他自己说,他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有恐惧、有疑问、有挣扎、有亢奋、有迷茫,就像一束光。
姜文的电影,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和味觉走,他拍的是他那一代人的感受,观众喜欢,也只是喜欢那股味——那股独特的“姜文味”。也许因为缺乏共鸣,看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时,很多人感叹“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乱七八糟的。
《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女作家叶弥的一篇8千字的短篇小说。姜文喜欢叶弥,他觉得叶弥“样子可爱,干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作家”。
姜文说,他看到小说的第一个感觉,脑子里突然出现了新疆的歌曲。他读到这篇小说,恍然大悟,原来它就是新疆歌曲所代表的那个世界。
那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一辆拖拉机从雾里面出来,随着雾前进,四周都是雾,人都可以在四周进来、出去,但眼前的地面永远是清晰的。然后是地平线,黑点,一匹肥硕的骆驼上驮着两个女人,她们去干吗呢?一个人去奔丧,一个人去结婚,一个人不说话,但她们一直在交流。那个感觉像画面,慢慢地呈现出橘黄色,完全是橘黄色。”
就凭着这种感觉或者说直觉,8千字的小说被姜文拆解成4段交错的故事,分别以疯、恋、枪、梦为主题;说是4个故事,实际就是一个故事:那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4个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时间,又在隐喻着这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和任何时间段。
这是人生的常态。
4个故事,分别对应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这种结构方式本身就是对生活周而复始的象征隐喻。
和昆汀的电影《低俗小说》一样,《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换句话说,姜文打乱了小说故事的出场顺序,真正的出场顺序应该是梦。是的,梦,4个故事就像姜文做的4个梦,这4个梦有时交叉,有时又重叠,没有清晰的故事逻辑。
既然是梦,你带着看故事的心态去看,自然看不懂了。就像我的一个师妹所言:《红楼梦》真是不能看,特别是黛玉焚稿断情、宝玉迎亲这一场,哭得鼻子完全无法呼吸,把我的娃看傻了。然后,娃一语道破天机:你哭啥,那不过是一场梦。
在《太阳照常升起》的第1个故事里,周韵饰演的疯妈,是位单亲妈妈。她突然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唱个不停、赤足在看似湿润的红土地上走,一个人在朝阳中狂奔,原来,她疯了。“应该”是真的疯了。
疯了的“周韵”,抱羊上树、刨坑、上树、划草坡,就连最后的消失都莫名其妙。
我觉得,如果你想摆脱生活的无聊,活得稍微与众不同一些,那么,不妨把自己变成“周韵”那样的“疯子”:爬上火车,对着太阳大喊“阿辽莎”。当然,是梦中,现实中切勿模仿。
一直光脚的“周韵”,有一天做梦,梦到长满鲜花的铁轨上放着一双鱼鞋。醒来就去买了鱼鞋,“周韵”回来时,遇到了一只嘴里喊着“我知道,我知道”的鹦鹉,“周韵”爬上树想追鹦鹉。谁知鹦鹉不见了,她的鱼鞋也不见了,“周韵”也疯了。
在经历两次爬树、两次刨坑之后,疯妈的白房子终于建好了,她也正常了。但在听到儿子说“我知道,我知道”时,这个疯妈又消失了。疯妈用温州话一遍遍念《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就是这么产生的。人是需要表达的,有感情就要表达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你看古人是怎么表达送别之情的?一直送到看不见。现在是人刚一转身,你就忙别的去了。“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时间的容器。
时间嘛,当然保持着惯有的尊严,“黄鹤一去不复返”,随着岁月的消磨和流逝,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感情淡薄了,思想迟钝了,曾经有过的感情和思想似乎不复存在。然而,莫道往事成烟云,“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2个故事,会弹吉他的梁老师,意外卷入了一场“摸女人屁股”的事件中。在老唐的建议下,他已俯首认罪并写下了检讨书,不久,这个“罪名”又被学校的吴主任洗刷了。重获清白的梁老师,请老唐(姜文饰演)及医务室的林医生吃饭。第二天,梁老师上吊自杀了,也许因为被冤枉摸屁股、被打伤以及入院。也许,梁老师上吊自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唐和林医生对他的嫁祸。因为梁老师无意中撞破了他们的奸情,在那个年代,这是很严重的作风错误。为了防止梁老师揭发,他们就选择先下手为强,这可能是压垮梁老师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3个故事,老唐夫妻俩被下放到了疯妈儿子李东方的家乡,老唐成天带着一群孩子在山上打猎,对妻子不闻不问。受冷落的妻子和小队长(也就是李东方)搞在了一起。经过北京朋友(崔健饰演)的开解,老唐本来选择了原谅妻子,放过李东方,但最终因为李东方那句“你老婆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愤而开枪打死了他。
“你的肚子像天鹅绒”,这句话是老唐向妻子求婚时说的话。而李东方的否定,无疑是在否定过去的那个他。“天鹅绒”的故事,本身是关于无知与放纵。
看来,老唐应该属于A型血,死要面子活受罪。日本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日本A型血型的人偏多。A型血型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呢?他们做事认真,追求完美,但死要面子。日本人相信,正因为日本是一个A型社会,所以才能够出现许多工匠,才造成了整个社会做事讲究认真、讲究规则。这种追求“完美主义”的社会,使得许多企业在做产品时,不停地去追求尽善尽美,自己不满意的产品,不会轻易出手、卖给客人。相比之下,也许中国社会是B型血型的人居多。B型血型的人,做事灵活,不过于追究细节,善于考虑大局,但是往往做事也马马虎虎,比较粗枝大叶。当然,做人“马马虎虎”,随遇而安,这类人能看得开,心态好,能长寿。
上述的分析,到底有没有道理?不好说。但有一个关于“养生”的细节,两国大不同。我们中国人特别钟情于保温杯,因为中国人的养生观念是:冬天不能喝冷水,喝冷水会伤胃。长大以后吃螃蟹,一定会有人提醒我们,要喝点绍兴黄酒,因为螃蟹是寒性的,绍兴酒是热性的,喝点黄酒可以中和寒性,养胃。但日本人不仅夏天喝冷水,冬天也喝冷水。比方说喝啤酒,外面下着厚厚的大雪,日本人走进居酒屋,一定要喝冰啤酒,而且最好是杯子先冰到零度左右,带有薄薄的一层冰霜。冬天到酒馆,你如果说“给我一杯常温的啤酒”。老板可能会瞪大眼睛说:“没有。”冬天喝冰啤酒,这在议定上改变了我们从小接受的“冬天不能喝冷水”的观念。如果你问了一位日本企业的领导人,你招待客人喝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杯子?怎么社长和公司的员工的杯子是一样的?他会想半天,说一句:“我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呢,难道我们办公室的杯子不干净?”
第4个故事,一场婚礼一场葬礼。这个故事发生在1958年。南洋留学归来的“孔维”和“周韵”狭路相逢。“孔维”诉说她和她的未婚夫的故事。说了一堆浪漫情节,说他突然消失了,“他一走就是三年,从走的第一天开始就给我写信。他去了哪里,你知道吗?祖国。”这段话是什么意思?祖国?老唐难道不是一直都在祖国吗?本片从头到尾,周韵饰演的角色都没有名字。在尾声的演员表中,周韵的角色名字就是一个字——“妈”。妈,就是母亲。最伟大的母亲是谁?祖国。(老唐信中提到的“建设祖国”其实是指他参军了)。在老唐内心,渴望建功立业。在爱情与国家之间,他毫不犹豫会选择国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充满血性和阳刚之氣的男人。
“孔维”说着说着,兴奋起来,说前几天忽然接到老唐14个字的信:“某月某日,过来,到路的尽头。我娶你”。
有个人男人要娶她,在路的尽头,等着。这可能吗?路,哪里有尽头啊?
“周韵”一路沉默不语,她被通知前来清理丈夫的遗物——这个“丈夫阿辽沙”,在和别的女人(娜塔莎)偷情时被打死。
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他们活着,他们死了,他们疯了,他们笑了,他们走了,太阳都照常升起了。
二
看不懂《太阳照常升起》,其实很正常。在《太阳照常升起》里面,姜文讲的是“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的感受,是他的个人化的感受,既然是个人化的感受,别人又怎么能够懂得呢?
在不了解姜文的人看来,姜文就不像一个“随和”的人,他一随和,别人会觉得莫名其妙。属于他的关键词往往是:“阳性”“脾气大”“轴劲”“执拗”“固执”等。陈丹青说:姜文的脸就是绝对没商量的一张脸,很生理的脸,作为演员的姜文在电影里出现时一定把其他人“灭”了,其实也把自己“灭”了,只剩下姜文本人。姜文身上应该一直有那种抑制不住的生命力,这才更像他。他有一种孤立感,孤立于整个行业,很难合群。他说:“独处的时候更舒服一点,跟人在一起就有点紧张。”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知道这紧张是从哪儿来的,我老得说话,好像都得我招待似的。”只有躲在一部电影里,否则他就有点跟没有救生圈似的。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周韵饰演的母亲,换洗干净后,突然对儿子说:“前一阵我好像是疯了吧?这会儿好了,你去忙吧。”儿子听了很高兴,放心地开拖拉机接人去了,等儿子回来时,妈已经消失了,只看到河里有她的衣服从上游漂下来。
电影中,李不空的死,并不光彩。在他的遗物中,有三条不同颜色的辫子,都是李不空出轨的证据。
尽管李不空任意妄为,但疯妈心里仍然深爱着这个男人。发疯期间,她用鹅卵石造了一个白房子,里面放满了破碎的东西,以及李不空的遗物。
还有一个佐证:“崔健”在纸上画了几个圈,对老唐讲了一些道理:“孔维”和“周韵”儿子搞破鞋,谁的错?老唐长期与“孔维”分居、私生活乱七八糟、还离过一次婚。“孔维”在外头有人,谁的错?归根结底,这都是你老唐的错。言外之意,老唐离过婚。
还记得吗?在“周韵”和老唐的儿子“房祖名”开拖拉机接回老唐和“孔维”的那天,“周韵”失踪了,因为爱爬高的她从远处看见了车里的人,才恍然大悟。她丧失了面对真相的勇气。
在布满鲜花的铁轨上,疯妈抱起儿子冲着日出喊:“阿辽沙,别害怕……”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情节感觉比较乱,看得晕头转向。这让我想起黑泽明的电影《乱》。于是,又重新看了一遍《乱》。
黑泽明在1985年拍摄的电影《乱》,是对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的一次改编与移植。
在黑泽明的一生中共拍摄了31部电影作品。他曾经说过:“我每拍一部影片,就等于经历过一段五光十色的人生,也就是说我通过拍电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我是和每一部影片中各种各样的人融为一体生活过来的……作品中的这些人物,都像是我生的,或者像是我培育的,我对他们每个人都有爱的感情。”
黑泽明被世界公认为电影史上杰出的电影大师之一,在多年的电影生涯中,黑泽明创造过无数的辉煌与奇迹,然而不同于其他导演,黑泽明的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特点。
黑泽明的《乱》,是日本版的《李尔王》,讲的也是一个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悲剧。
《李尔王》故事梗概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女儿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和次女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小女儿考狄丽亚决定用一个不同于姐姐们的答案试探父亲,她说:“我的父亲,真的会有一个女儿,她对父亲的爱超过父亲应该得到的吗?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个女儿敢于承认这样的事情,除非她是想通过玩笑来掩饰实情。毫无疑问,就我本人来说,我一直就像女儿爱父亲那样爱着您,此时此刻,我对您的爱也没有丝毫减少。您应得的爱就像您已经得到的那么多,这就是我爱您的程度。”
“不要相信花言巧语”。可问题是,实话总是不招人待见。
考狄丽亚说出了真实想法,父亲李尔却对这个答案感到生气,说道:“你如此轻视你的老父亲,拒绝像两个姐姐一样爱我,反过来我也将轻视你,你永远都不可能像你的姐姐們一样分享我的国土。直到今天之前,我对你的爱都超过对其他两个女儿。现在,你竟说你爱我少于她们?”
一怒之下,李尔将小女儿考狄丽亚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长女和次女。
李尔王与大女儿夫妇共同生活了两年之后,大女儿认为父亲侍从过多,“命令”李尔只能留下30名士兵,余者遣散。
李尔不满,遂前往二女儿处,他受到了隆重接待,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双方发生争执。李尔又回到大女儿处,并再一次被羞辱。
李尔先后遭到两个女儿的抛弃,一怒之下跑到荒野,与乔装疯乞丐的儿子爱德加为伍(殊不知,搀扶他的爱德加,正是被自己赶出门的儿子)。
小女儿从法国前来,兴师讨伐,终于父女相见。但是英法两军交战,法军战败,小女儿考狄丽亚被俘、后被杀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疯狂,然后死去。
有一个朋友说,刚看完黑泽明的电影《乱》,太厉害了。有浓厚“能”的特征。时空,自由自在,穿越往来,让人产生幻觉,仿佛时常出现在古战场上——也就是老主公夺得天下时曾经的战场上,仿佛有游魂在动。电影中的服装、取景、颜色,太讲究了,比如狂阿弥和老主公,在荒废的城墙底下,从高空往下的拍摄,这个角度具有日本典型的传统美。再比如俳句的两种类型——“枯寂=芭蕉型”和“艳丽=其角型”,也让人印象深刻。废城墙的荒芜,以及狂阿弥和老主公艳丽的服装颜色,正是俳句两种类型的结合。剧终,佛像落地,描写了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人间地狱,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人的现世观。但黑泽明描写部下背叛主子方面不够突出。我觉得,描写日本战国时期武士的书《太平记》,其中写的关于背叛,很有思考的价值。胜者把败者的女人占为己有,弱女子别无选择。也有想复仇的,但真正成功达到目的的,并不多。电影《乱》中的复仇女子,应该是象征着冤魂。在电影《乱》中,到处是“冤魂”。电影描写的是“悲”,也有“仁慈”(比如三郎),这也是留给人间的一丝希望。总之,暗、悲,是日本文化的主色调吧。“悲”中又带有同情。
黑泽明的电影《乱》,故事架构与《李尔王》并无两样,只不过把背景换成了日本古代,三个女儿换成了三个儿子。
黑泽明在电影的开头,即是一文字家的主人秀虎:一派威严凛然的王者风范,高高在上引人仰视。酒后,他睡着了,做了一个噩梦:梦到自己在荒野中无依无靠,非常恐惧。醒来后,看到三个儿子,觉得自己有了依靠,感觉欣慰。某一天,正在他权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忽然感觉老了,有点力不从心了,于是,宣布“退休”,让大儿子(太郎)接班,他要安享晚年,秀虎打算分别将三座城池分给三个儿子。
野心勃勃的太郎、次郎嘴巴甜、会说话,谦虚恭顺,想方设法讨好父亲。惟独老三(三郎)快人快语、说话耿直,表现出“忤逆”之态。他说父亲他老了,糊涂了,错乱了。在当时那样的乱世、人吃人的日本战国时代,靠着侵吞、强大起来的家族,怎么能依靠他人养老呢?什么“三根树枝就难折断”,更是胡说八道了。他一用蛮力,还是折断了三根树枝。
秀虎很生气,把三郎赶走,并把他贬为庶人,和他划清界限。
“退休”后,秀虎住到了太郎家。太郎在枫夫人的挑拨下,赶走了秀虎。秀虎心想,此处不留爹,自有留爹处。处处不留爹,爹也有去处。怕什么,我还有一个儿子呢。他去了次郎家。不幸的是,次郎依旧狼子野心,逼走了父亲。
三郎说对了,不久家国离乱,秀虎也颠沛流离,太郎、次郎自相残杀。
秀虎独自居住在第三城。太郎、次郎利欲熏心,前来攻打,欲除掉老爷子。秀虎手下猛将全部战死,他自己也疯了,流落到荒野。人世无常,从顶峰到谷底,充满幻灭意味。
莎翁在他的《李尔王》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疯子领瞎子走路是这个世界上的一般规律”,黑泽明在《乱》中则改编成了另一句颇有意味的台词:“在这狂乱的时世里发疯才是正常”。
次郎命令手下枪杀了太郎。从此以后,次郎成了一文字家的主人。
三郎带着大军前来救父亲。秀虎认清了现实,感觉错怪了三郎。在击败了次郎、救回父亲后,三郎不幸中了次郎的埋伏。当一切走向“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剧情时,主角三郎却被冷枪命中。死亡来得如此猝不及防。我们的命运由谁书写?怎么这样啊?无声无息,就这样一说死就死了?别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最伟大,殊不知命运之手在操纵一切。
原来,命运的不可测不光在于人的欲望和恶念,更多的来自于未知。秀虎在无奈与绝望中,气绝身亡。此时,有一个声音在说:别抱太大期望了,你永久不晓得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一文字家族彻底覆灭。不由想起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1329)任陕西行台中丞。因关中旱灾,他在去赈济灾民的路上,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就是说,潼关外有波涛如怒的黄河,内有峰峦如聚的华山,他陷入沉思,“望西都,意踌躇”,引起无穷的伤感。言在无数的战乱中,“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此所谓“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正应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杨慎的《临江仙》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陈草庵的《山坡羊·叹世》则说“兴,也任他;亡,也任他”,赵庆善的《长安怀古》也说“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如今化为一片焦土,正如《红楼梦》中所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苍天看着人间的厮杀征战,也只是带着悲悯的心情吧,最终的选择题还是要人类自己做。好的坏的,统统尘归尘,土归土。如《红楼梦》所说:“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鲁迅说,住在铁屋子里的人,其实是害怕这样的惨烈的,但是,总得有人唤醒那屋里的人。秀虎最终品尝的苦果本是他一手栽下,即使有个儿子可靠,终于抵不过因果轮回的报应。回看一生,是成,是败?是得,是失?疯了的秀虎,喃喃自语:我是谁?当他终于意识到“渺小”,已经来不及了。
秀虎屠了末夫人、枫夫人的城池,并把她们掳掠回来嫁给自己的儿子。最终,秀虎也不得善终,家破人亡,该是因果报应吧。
若以枫夫人的视角看,她卧薪尝胆,终于大仇得报——杀了大仇人秀虎及他的三个儿子。
黑泽明说,他是以苍天俯瞰众生的态度拍这部电影,为此特写几乎不用,近景也很少。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老天是公平的,人真的比禽兽更高级吗?电影中,人为城池和食物而拼杀,动物为食物、领地和交配权而死战。被视作“玩物”的狂阿弥,在惨剧前,面对苍天呼号:“没有老天了吗?畜生!有的话给我听着,你们是玩恶作剧的小鬼,杀人不眨眼,让人类哭泣那么有趣吗?”旁边的卫士喝止:“狂阿弥,不要怪罪神佛!无恶不作的人类, 连神佛也无法解救!不要哭,这就是人间,不求幸福而求悲哀,不求宁静而求痛苦!”顺便说一下,电影中的狂阿弥其实就是一个鬼魂,或者说人鬼不分的“合体”,就连阿弥这个名字都来自“能剧”。
能剧,日文中念作“NOU”。“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能剧在日语里的意思就是“有情节的艺能”。能剧是一种结合了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等的舞台美学表演,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在距今大约6百年前的室町时代,出现了著名的能剧表演家兼理论家——关阿弥、世阿弥父子二人。1375年,在观看了关阿弥和世阿弥的演出之后,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十分喜欢,就将这父子二人的剧团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从此,以平民百姓为主要观众的能剧可以说是一步登天,成为了日本统治阶级的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能剧中最著名的道具,就是演员们佩戴的“能面”(面具)。并不是每一个登台的演员都会佩戴面具,通常只有主角以及伴随主角一同登场的演员才会佩戴。
跟很多其他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一样,能剧也是家族代代相传。据说,能剧的“型”经过演员们的父传子、子传孙的口传心授,虽然经历了几百年,但从未发生改变。不过,在作者看来父子间手把手地教、一遍一遍地練习、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能剧,还是不是6百年前的样子?真的很难说。
在另一部日本电影《猶山节考》中,导演已经描述了这种赤裸裸的动物性。其实,站在天地的视角来看,万物都不是主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做了什么,就承担相应的后果,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报应。
黑泽明的电影《乱》,其实是日本版的《李尔王》。黑泽明塑造了两位女性。两位夫人都是家城被秀虎所破,父兄尽丧,但是,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太郎的夫人——恶女枫夫人,行事狠辣且不按常理出牌,决绝又狠毒,一意报复,挑唆太郎,后勾引二郎,最后导致兄弟自相残杀,她也落得被屠。但其死无悔,求仁得仁死得其所,又有何悔?黑泽明给出了解释:并非女人天性阴毒,而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阿枫,被塑造成了复仇女神。
斯皮尔伯格曾经说过,“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坊间有一种说法,莎士比亚一个人把爱情都写完了,后来者不过是效仿(当然,莎翁也并不是只写爱情故事,《哈姆雷特》发出了命运的终极拷问,“生存还是毁灭”。这种说法被黑泽明颠覆了。黑泽明讲了另一种爱情,我称之为“冷暴力爱情”,或者“一心向佛式爱情”。另一个女性末夫人,就是这样。可以说她心如死灰了,但依然美丽,“玫瑰即使换了一个名字,也依然芬芳”。末夫人一心向佛,对于秀虎当年的屠城,也以前世因果作结。秀虎对此十分无奈,说:你对我坏一点我心情还会好些。但末夫人根本不理会他,没功夫与他计较,每天诵佛,在逃亡路上仍不忘携带佛祖画像。
冤冤相报何时了。末夫人以逃避和原谅的姿态,给出了面对仇恨的另一种解决之道。
最终,秀虎一家全家覆亡,只有末夫人的弟弟鹤丸——这个瞎子,还活着。他在昔日家城的残垣断壁上,用盲杖探着路,险些跌落深渊。此时,姐姐的佛像不经意飘落,这也许是种暗喻:芸芸众生不过是像瞎子一样,看不清前路,如果丢掉了向佛、慈悲之心,前面就是万丈深渊。
也许,盲人鹤丸和只有宽恕之心的圣女末夫人,才是影片的“眼”所在,他们也许是神佛代表,却无法拯救无法超脱,末夫人的死亡和佛像的跌落就是一例。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海上钢琴师》里面有句著名的台词:“城市道路,无穷无尽,这是上帝的钢琴”,嗯,这是上帝的舞台。
一个朋友说:某日,晚9点的夜,移动的车厢,听小虎队的《红蜻蜓》令我热泪盈眶。我们都已经长大,还有好多梦要去追……生活总将琐碎烦心事儿拋向你,羁绊,信誓旦旦,然后诚惶诚恐,长大了,烦恼也多了,责任也不期而至。
旧有“浮世”一词,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比“乱世”悲哀许多。无论胜的欢喜或败的悲痛,甚至死亡,也不过白云苍狗。你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他人是地狱也好、同伴也好,都无法彻底改变孤独和虚无的本质。
三
姜文自编、自导、自演的《太阳照常升起》,以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作视角获得了很多奖项的提名和认可,但是这部片子也饱受争议、褒贬不一。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 :“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
在原著小说《天鹅绒》里,有一段描写:女人偷情了,男人想质问她,女人很平静地说,等我煮完粥再说。煮完粥,女人给他盛好,端上。然后,一点儿不心虚,只是,平静地,跪在地上。
这个细节,无疑让姜文喜欢。在《太阳照常升起》里面,“周韵”已死的“丈夫阿辽沙”和即将迎娶“孔维”的老唐(姜文饰演)实质上可能是同一个人。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看:“他们并没有想到会发生意外,但不幸发生了,娜塔莎和阿辽沙永远相伴,他们长眠在了边疆……”
请注意:当那个妇女念这段台词时,镜头是照在“孔维”身上的。并且,那妇女由于擅自拆开并阅读了“丈夫阿辽沙”留下的信,对“周韵”感到同情,因为“丈夫阿辽沙”这些情书的对象并不是“周韵”,而是“孔维”。接下来,“周韵”说了:“就凭这一堆东西,你就想跟我说你死了。我不会相信的!你想去找别的女人,你去找好啦,用不着想这种办法来骗我。”
疯妈之所以会疯,是因为她丈夫李不空。“李不空”这个名字出现过,但在影片中始终没有露面,连他的照片都是被挖空的。
我想,作为导演,姜文为什么让“李不空”这个名字如此模糊?也许,他觉得名字束缚了事物的根本形貌。疯妈说:“那一天晚上,他来找我,带着枪。叫我跟他走,我说不。你爸说我知道我知道。”再结合疯妈后面说的那句“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就要跑”,可以推测出,那一晚李不空叫疯妈跟他私奔,疯妈不同意,他就强行跟疯妈发生了关系。之后疯妈怀孕了。
“我知道我知道”这几个字像咒语一样纠缠着疯妈。
既然《太阳照常升起》中提到了老唐老婆的出轨、李不空的出轨,我就想到日本电影《昼颜》。
日本电影《昼颜》凭借极具现实意义的题材和虐心纠结的情感关系,赢得了普通影迷和媒体的一致好评,赞其为“年度女性必看影片”。在咱们的电影院上映时,片方在包括全国30城举办了超前观影活动,影票瞬间售罄,再现上海电影节一票难求的盛况。
日语中所谓的“平日昼颜妻”,指的是平日白天送丈夫出门工作后的妻子,并没在家中做家事而是与其他男人坠入恋爱中。
昼颜是什么意思?白日美人。在欧洲有一部电影,讲某贵妇于下午3点—5点做娼妓的故事。“昼颜,是一种花朵的名字,白天开放,夜晚凋零。藤一拉就断,一断就再生。所以,它的花语中有种说法是‘危险的幸福,人妻的白日情事。”日剧版《昼颜》全名叫《昼颜:工作日下午三点的恋人们》。
午后3点到5点,昼颜之恋也就此展开。电影《昼颜》,它是仅仅讲述一个婚外恋故事么?不是。它有一个更大的隐喻。它讲的其实是:任何挑战既定社會秩序的人,都要付出代价,当然,包括婚姻制度。
亦舒说,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是不知如何安静地呆在房间里心平气和地和自己相处。你看《昼颜》的女主角利佳子的“金句”:结婚三年后,生活稳定,衣食无忧,只是,老公把她“当冰箱用”,觉得只要打开门,就随时有食物吃,冰箱快“坏了”也不去保养。
纱和这个女子的婚姻也和利佳子差不多,她那小职员丈夫懦弱而无生趣,对小宠物的关心超过妻子,甚至不愿和妻子过性生活。他每日敷面膜、涂手霜,和同事玩玩小暧昧,吃着妻子精心准备的便当,并回报以微薄的薪水供养家庭,以求换来“稳定和轻松”的婚姻生活。
利佳子觉醒了,并“启蒙”纱和,意思是要反抗既定的空虚生活。
利佳子对现实不满,最初的反抗路径是:午后3点与陌生男子们短暂地肉体交欢,以另一种空虚和麻木来应对当下的虚无。直到,她遇见了落魄画家——落魄画家连起码的生存都成问题。为了饭票和饭碗,没有工作能力和职场经验的利佳子,在画家右手神经损伤、就此失去工作能力之后,放弃“反抗”,在现实面前折戟投降,不得不回归家庭。“回去吧 回家好好做个母亲”。
内心足够强大、生存能力过硬,这两者缺了哪一个,“理想”都守不住。利佳子终于在现实面前妥协,回到了原本的家庭,守护着自己的两个可爱女儿。有人指责这女子太物质,不物质的女人才最可怕,因为她们要的是真心,那东西太稀有,给得起的人寥寥无几……
叔本华说:生活中大部分的烦恼和困扰,究其根源,都是由于焦虑。所有的矫揉造作、妄自尊大、虚荣、自负,也都是因为焦虑。而人们之所以频繁地焦虑,无非是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和别人相比怎么样。村上春树说:“告诉你我喜欢你,并不是一定要和你在一起,只是希望今后的你,在遭遇人生低谷的时候,不要灰心,至少曾经有人被你的魅力所吸引,曾经是,以后也会是。”茨威格在《断头王后》里,有一句经典名言: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天下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
所有过往的伤害,都不过是健健身!想起杨绛的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电影《昼颜》中的另外一对——同为大学老师的北野和乃里子,中产阶层,是同学又是同事,在外人看来是和谐的一对,堪称金童玉女、门当户对,“完美”地符合了社会对“婚姻阶层配对”的秩序划分和界定。只是,乃里子在工作学术上十分优秀,在两人婚姻关系里也十分强势,时常忽视丈夫的感受。他们的婚姻里少了什么,比如爱情和心动。于是,北野出轨了,他和饭店的服务员纱和,“又”相遇了。他们原本相约不再联系、已经三年了。纱和离婚后,孤身一人生活在临海的陌生小镇,在餐厅里打零工度日。
有那么一次,很似偶然,北野来到纱和生活的小镇、做萤火虫的演讲。
纱和再三犹豫之后,还是来到了会场。北野在讲座时发现纱和坐在台下,顿时汗如雨下,他没法再镇定自若。北野在演讲中说:“雄虫愿意接受任何一只雌虫。跟人类相比,他们自由多了。”北野抬起头,看到了人群中的纱和:在他们四目相对的那一瞬间,被埋葬的火种,重新点燃。北野暗示:自己会在讲座结束后去森林公园。
电影以一种非常文艺、唯美的方式来叙述一段爱情悲剧。也许源于荷尔蒙的吸引,北野和纱和,相爱了,北野体会了心动的“真爱”。在北野和纱和幸福地同居时,北野获得了自信和被需要,两人像干柴烈火一样,抱在了一起,再也不想分开。两人就像萤火虫一样,在漫漫黑暗中发出幽幽的光,相互吸引。
纱和眼里洋溢着苦尽甘来的幸福感,看着墙上萤火虫的照片说:“那我们去看萤火虫吧。”在目送北野离开后。她觉得自己即将开始新的生活。她的人生有了方向:要为两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纱和、利佳子、北野,都成了打破现有婚姻秩序的“出轨者”,但最终,还是不得不与“现实”做了折衷而妥协的交易。在每一个人群中,我都看到有人用悦耳的歌声和舞动的身体愉悦他人;在每一个花园,我都看到蓝花草和文殊兰在开放;在每一个沙滩,我都看到有贝壳离开了海洋。因为他们和它们,我也安于自己的未来和过往。
和多数出轨者相比,在海边小餐馆里当零时工的纱和,与大学教师北野的私奔愿望,则更加悲剧:导演干脆安排了“北野的死亡、纱和的疯”这样的结局。
当纱和来到了乃里子家,震惊地发现:乃里子坐在轮椅上无法行动所以拖延了离婚时间。纱和向乃里子道歉,乃里子却嘲讽她:这是你第一次跟我道歉,是因为你已经得到了北野吗?乃里子表示自己已经接受了北野的离开,但是希望在离婚后依然能保持原来对北野的称呼。纱和低下了头,拒绝了她。这个回答,彻底激怒了北野的“原配”乃里子,她的眼里流露出愤恨,但很快她又微笑对纱和说:希望北野能幸福。
乃里子伪善的笑容背后,藏着心机与杀机。人性的复杂,曾被毛姆说透: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地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氣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这叫直觉。直觉,在中医里被称作本神,也就是五藏神。不要以好坏对错去评判一个人,最好是以有趣或乏味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人。好坏对错每个人身上都有,唯趣味,大多数人都欠缺。当人们不是被有理有据的论述、反复实验的科学说服,而是被其带有的权威性光晕说服时,这甚至比无知的盲目更加可怕。
面对“失去”的丈夫,乃里子不惜以命相胁,车毁人亡,同归于尽,算是直接谋杀了她得不到的丈夫。还记得那首悲伤的流行歌曲么,“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回忆/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分给我烟抽的兄弟,分给我快乐的往昔/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
乃里子既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在日剧版的《昼颜》中,乃里子以高额赔偿“击败”了两个人的爱情。北野为了保护纱和免于高额赔偿费,签下“永不相见”的协议,纱和的退却则是为了成全北野的“爱护”。
他们客观上,都败给了“现实”。人在小时候摔倒了,被人看见就哭,没被人看见就爬起来;长大后摔倒了,没人看见就哭,被人看见就爬起来。
纱和想要打碎旧秩序重建新生活,可是她没学历、没能力,除了做超市售货员、服务员这样的工作,并无其它技能,她根本不可能还得起高昂的赔偿费,而这也超出了大学教师北野的能力范围。反抗,是徒劳的,一开始就是悲剧。
纱和早在三年前就选择了离开那个名存实亡的婚姻,放自己、也是放对方一条生路。北野则为“出轨”付出了生命代价。北野和纱和,两个相爱的人毕竟不能靠捉荧火虫过一辈子,那不过是爱情路上的一段小插曲:“作为一条生命,你既然降生在这世上,在将来,请好好爱一个人。一旦爱上一个人,看惯了的风景也会变得截然不同,会希望自己以外的人也变得幸福,会了解那种巨大的喜悦。对于人类来说,爱情是很特别的存在,爱情也存在于人类之外的哺乳动物、鸟类动物中。我因为和一个人相遇,相爱、分离,从而体会到那种喜悦。相见、拥抱,只有这些是不足以称为爱的。即使天各一方,也会一直祝愿对方获得幸福,那才是爱,是属于真正拥有心的人类所拥有的真正的爱。因此,我希望你们总有一天,能真正地爱上一个人,这是我的愿望。我要为我的中途离开道歉。谢谢。再见。”
有时候,人在回忆中会有一种难言的“情感痛点”。作家马金莲说:网购,快递,都无可抗拒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文学的角度该怎么认识,或者说怎样用文学方式表达这样的现象。我试着构思。我看到的是沉溺于网购的女性,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网购当中,一天天物化,在不断点击、下单、收单、再下单的过程里,走入迷宫一样迷失了自我,包括作为女性身上具备的那一部分美好品质,也在日渐地消退。
春节期间,宅在家看书,偶尔也看看看朋友圈。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说:大宝真是令我心烦,都好几周了,支气管炎和感冒早就基本好了,可最近她老是发出一种“HEHE”的声音,估计是喉咙里还有一点痰。我也炖了几天的冰糖雪梨川贝百合,给她喝。可她还是喉咙痒,不时发出那种声音。各位宝妈,有没有其他方法的?
另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说:可能心脏病在新媒体人中不是个例,我今年也被查出了心电轴右偏,早搏,三尖瓣反流,心悸频率比原来高多了……同行们珍重。
一个患感冒的朋友在朋友圈说:这两天重感冒有感而发两句唠叨,大家且胡乱看看:从上周五开始自感不适,预测就要感冒,还是近乎“流感”的那种重感冒。果不其然,周六、周日在家病到爬不起来,周一要上班,硬撑着到馆里,师父开了两副药,一副喝下去好了很多。但因几天没有好好吃东西,身体虚弱得很,昨天也是早上喝了点粥,中午开水泡饭吃了两口,完全没胃口。到晚上接了孩子。孩子说饿。下班就带她到海大北门夜市,说随便吃点回家吧,反正也没劲做饭。她说要吃煎饼果子。在等待的时候,闻到油烟味我就吐了(应该是肚子里空了又闻到油烟味),强忍着买完,到粥摊要了一碗小米地瓜粥,吃了才缓过来。“腾云驾雾”一般开车回来,洗洗睡了。流水账啰嗦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是,生病真的“补”不了!
老生常谈,现在家长一看到孩子病了,赶紧炖鸡汤、炖肉,号称没有营养怎么跟病魔作斗争。我们回想小时候自己生病的经历,是不是跟我这次感冒经历很一致呢?生病怎么能有胃口,闻到油腥就想吐,还给孩子吃,有几个不吐、不加重的呀?病了几天,如果突然有一天孩子说想吃肉了,那就说明病快好了。我小时候我妈就是这么说的。所以其实以前的父母感觉比现在的父母要智慧一点。生病忌口要素之一,就是别给脾胃添负担。生病的时候如果吃水果、荤腥,感觉难受,就不要以爱之名为难孩子。
一个朋友感慨说:今晚失眠了,记得以前自己倒头就能睡,也可能是自己年纪大了,前两天刚过了自己的生日,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本命年。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过生日就不再喜欢呼朋唤友,只想静静,似乎静下来就能让时光慢点。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代,人很难不焦虑。记得刚进入社会工作的时候,有时候周末会回去看最疼爱我的外婆,老人家身体不好,每次看我回来都高兴得不得了,做了一大堆我爱吃的东西。但是话不多,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要小心,社会乱。”当年记得刚进入社会,心中充满革命激情,口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啥事都不是事。”所以根本不能理解外婆的心情,走着走着我们慢慢地也满头青丝,慢慢也从放眼世界到看天看地看自己,最后才发现其实自己能够负责和最应该负责的只能是自己和家人。最近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自己有本领恐慌”,似乎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其实我想我外婆当年其实也是一种本领恐慌,她对这个变化太快、她不熟悉的社会担心和紧张,所以她很担心我们。活到这把年纪,终于理解了她老人家,但可惜时光不能倒流,不能让我好好地去倾听她老人家的唠叨了。我们也真的老了,这个社会变化也很快,我们又要开始操心我们自己的子女,又要在他们耳边絮絮叨叨了,但他们能理解么?我想肯定是不能理解的。午夜了,期盼岁月静好、国泰民安,你我不老、人间白首。
另一个朋友说:自己患一次感冒,五亩地苞米白种了。在近乎半清醒半昏迷的半自主状态下被送进医院,等被安排完检查项目后方知:还包括了一项胸部CT。检查结果出来后,要住院治疗。我有点清醒了,决定去原来“县字辈”的另一家医院,打上针,又睡上一觉,再打一针,今天就能发朋友圈了。傍晚整理看病的支出:初,三甲医院检查8百多元,且有一细节,始终未听胸音。真正用在治疗上的费用,花在另一个医院,不过6百余元。这几年来我的一些种苞米的同学,平均每亩年收入3百元,一次感冒就没了5亩,且我的花费一定比其他人少,他们更是争着做检查的人。
还有一个朋友说:看着眼前这个30年前就认识的老友,感觉很纳闷。当年他是海南建省十万人才下海南的一员,上了岛只剩下几十块钱,最后终于发现海南这里人才过剩,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只好拿着吉他在广场的椰树门下卖唱。我那时还是中学生,是他的歌迷,当年他的那首“一无所有”真的是绝了。后来和他混了很久,看着他们这帮来自天南地北的兄弟打着地铺、一个房间躺着十多个人、没钱吃饭了半夜出去扛回一箱汽水,没想到越喝越饿。那个时候很艰苦,但20世纪80年代末的那个时代,有希望有激情,仿佛什么都有可能,尽管最后的结局大多数是蹉跎和没落。转眼流光催人,当年这兄弟是满头长卷发,多年后他的头发越来越短,名字也改了。职业也从街头卖唱变成了导演和歌手,所以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还有朋友说: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弹幕中不太喜欢罗胖,但我觉得他挺好的呀,至少演讲能力真的是太棒了!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走了这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如果每个人做一个愿意分享和点亮别人的灯,那么每个人在寻找一盏灯的时候就不用走那么远的路!每個人都可以成为照亮别人的那盏灯!
原来,大家都到了“今天天气哈哈哈”的年龄。
电影《昼颜》里北野出车祸的那一刻,纱和穿着一件牵牛花花纹的和服,在祭典上舞蹈。牵牛花,早晨盛放,到了下午就枯萎,就仿佛他们的爱情……
在电影的最后,北野在车祸中死去。在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后,生无可恋的纱和,在经过铁轨的时候,鞋跟陷进轨道的夹缝里,于是想到了卧轨。她静静地躺倒在铁轨上,万念俱灰、痛不欲生,只想等隆隆的火车碾过,便可追随逝去的爱人而去。
当她绝望地闭上眼睛后,一只萤火虫飞了过来,停留在她手上,于是她有了求生意志,爬出了轨道:“我终于明白我为何能活下来,因为我的身体里有一个小生命诞生了。我能听到他的心跳声,一如你抱着我时的心跳声。”
如果让你选择,追求自己所爱的短暂的一生,抑或遗憾的漫长的一生,你会怎样选择?
其实,人的一生,都渴望拥有真正的爱情,渴望建立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因为追根究底,我们都生而孤独,只有通过爱与被爱,才能在这滚滚红尘中找到必然的联系,如果不巧这份爱的渴望刚好撞在婚姻的南墙上,那么《昼颜》里的故事就是最真实的注解了。天长地久,不是一个人受苦。结婚是成年人的选择,选择了它,意味着责任与幸福一样多,也意味着男人偷的懒都会变成女人心里的伤。
北野说:真正的爱和喜悦并不是肉体欢愉带来的高潮和快感,而是“不论天各一方,都希望那个人拥有幸福”。纱和也不仅仅是为了肉体欢愉或者一个更佳的靠山而选择北野,否则如何解释她在日剧版《昼颜》结局时,不惜纵火,只求入狱。
在电影版《昼颜》里,原先对纱和很鄙夷不屑的酒店老板最终谅解了她,并给予了她鼓励。曾不再搭理她的年长女同事在最后道出实情:年轻时自己也曾爱上有妇之夫,可却什么都没敢做,所以她对于敢于做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人,其实是羡慕和嫉妒的。最后,她给了纱和一个鼓励与祝福的笑容。
可终究,这反抗,还是成了一桩悲剧。想起了张爱玲的一句话:在我们的生命里真正的大事,生、老、病、死、爱,都是由不得自己的。
庸常生活,累又没有意义,谁不想逃离?但也只是说说而已,真想行动,你得看看自己有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身体和能力。说到底,人生的过往与流徙,最终也是一出戏。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
有人说:“在书里面,你可以回溯过去,可以走向未来。在书里,你可以周游世界。”有人说:“读书没人会给你钱,但会把你带到另一个位置,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也有人说:“我只为了寻找那一句话,那句话在某个时刻,某种情绪下,会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正所谓:“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你的人,不值得解释。”永远不要向不同层次的人解释你自己,因为有些话只有说给懂的人听,才有意义。
有一位农民热衷于修佛行,却因农活忙,而为没时间打坐念经修行苦恼。如果这位农民问你咋办?该如何回答?18世纪的日本禅师铃木正三回答农民说:农活就是佛行,并进一步说,农民除农活之外没有佛行。帮助他人,回报社会都不是善之大者。真正的善,就是做好自己,不给社会,亲人、朋友添加任何的负担。酒饮微醺,花看半开,生活上差不多就行,贪心就累了。鲍勃·迪伦在他诗一样的歌里这样问:“究竟有多少年岁,流过山脉的嶙峋,直到桑海沧田,白浪其上。究竟有多少时光,能让一个人仰首,面对苍穹,躲避这世间的哭声。”
里尔克诗云: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可在很多事情上,能否“挺住”,不是看自己,是看命运,比如,当一个人遭遇疾病的时候。我的一个学中医的师妹就曾经这样说:凡杀不死你的东西,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最后一剂汤药喝完,荨麻疹有两天不再犯了。虽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能保持两天不犯,至少在治疗思路方面,终于琢磨对路了。近两个月来没人知道我经历了什么:莫名痒得百爪扰心。是风邪?是暑湿?是积热?是血燥?是阴虚?是火旺?是因为粉尘、药物、食物或动物过敏?我患上荨麻疹,究竟是因外邪还是因免疫力低下?
虽然我自己非常清楚,发病的诱因是外出突然变天、遭遇一场风寒,之后,第二天就起病了。若真是风疹,为何痒时皮肤触之却发热、发红、发烫?
到药房按师父和师哥的药方,分别抓了5剂中药,并顺便买齐了所有治荨麻疹的冲剂、丸药和外用软膏,仓皇出城,到凉爽的地方躲避热源(高温),顺便专心来给自己做自我治疗。
是风邪么?古人不是说“血行风自灭”吗?自己采集清热的药草,药浴,特意在澡汤里倒了一小杯白酒。结果全身痒得更甚,连脚指缝都未能幸免。
是暑湿么?自己连续两天吃了4盒“湿毒清”,结果,因为清热太甚、中焦虚寒、苔厚白如霜,感觉索然无味,食欲全无。
是寒积成热么?自己用艾灸,灸可泄热的涌泉穴、止痒的小肠俞,可为什么唯有灸鬲俞时,呃逆不止,针灸学教材上不是说血汇鬲俞么?
是阴虚么?服了滋阴的西洋参、顺中焦气的枳壳、通阴阳并化瘀的半夏,并略加一点丹参,气血双调,结果,来了个“午夜惊魂”,全身痒点如蜘蛛网般迅速被激活。
“外病外治”。那就用药膏外涂止痒,可再复发时因为毛囊已被过度刺激,变得更红更肿。干脆就地取材,用农家韭菜汁以及雷公藤擦拭,立刻清凉速退,但依旧反复。再痒时,索性用刮痧板轻轻一刮,全是热痧。热痧一透,痒迅速止住。拔出紫色痧的地方,连成一条线,那是心胞经。绕了这么大一圈,还是用排热法有效,原来是血热。这种血热不在表不在里,在半表半里之间的营份血份。于是,用解表第一药麻黄,发汗、透表邪,再用凉血的生地黄、牡丹皮、白芍、薄荷,用清心火的栀子,还用了白鲜皮、玄明粉、大黄,连服十剂,终于,痒被止住了。
看完了《方剂学》《伤寒论》《针灸学》,以身试病,终于把经络和表邪弄明白了。终于击退了疑难杂症——荨麻疹。去年高温时期有部分人患了荨麻疹,曾见到一个痒得跳脚的小儿和一位被痒折磨已近两年的美女,但愿她们也治愈了吧。
四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最为珍爱的一部作品。“它最贴近我的理想,最貼近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最不被人理解。”有人说,《太阳照常升起》其实很简单,看不懂《太阳照常升起》是因为想得太多了。有记者请周韵用一句话概括《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周韵说:“一切偶然都是必然。”而姜文却说:“应该说,一切必然都是偶然。”
电影中那个梁老师,其实是老唐的一个化身。经历了周韵、孔维和若干个娜塔莎后,老唐有些陷入了对女性的倦怠期。在那所都是女人的学校里,总是湿漉漉的林医生、边揉面边抬腿的女学生、都对梁老师一往情深,那个丑女为得到他不惜诬陷他是流氓……这种种刺激使得老唐从偶尔风流彻底跌入了情欲的漩涡中。梁老师悬梁自尽了。
被下放劳动的老唐,很快跟当地孩子们玩成一片,成天不是打野鸡就是四处转悠。而从“打野鸡”这个词的引申含义和“孔维”痛恨他“打野鸡”的情节可以看出,下放的老唐并没改变自己的风流秉性,依旧处处留情。
风流,是有代价的。老唐意外地发现生产队小队长和自己老婆“孔维”有了那种关系。这是他已经知道的,而他不知道的,那才更悲催:其实这个小队长,就是自己和“周韵”的亲生儿子。在电影中有这样的镜头:疯妈意外地产下了孩子,在她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从火车缝隙掉了下去。火车停下,她跑回去,抱回了躺在铁轨之间花丛里的正在哭着的孩子。之后,疯妈总是爬到村口的大树上,站着,然后面向远方大声地喊着“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太阳就出来了”。即使安静下来,也整日在天台上重复地念叨同一首诗。
影片最后,父子二人的身影被淹没在一声泛着血光的枪响中。“尘归尘、土归土”,其实这世间所有表象的事物,理应最终尘埃落地。能留下来的那些本质、内核才值得被玩味、被怀念、被铭记。
姜文把这个轮回故事讲得云山雾罩、晦涩难懂。姜文说:“懂不懂这个事其实是一个跟电影没关系的事”,就像没有一个人会完全懂另一个人,也没有人完全懂自己的生活一样。他要的就是不知所云和言之无物的效果。他身上那种隐隐的骑士精神,谈笑风生间已然诉尽一切。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父母这一辈造下的孽,很可能会现世报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但即便如此,他们迟早还是会去造这个孽。这究竟是什么呢?是文化基因还是本性难移?不知道。
拍《太陽照常升起》的时候,姜文早过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都50岁了。
姜文也在琢磨:他到底是姜文还是在扮演姜文,在电影的梦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他似乎有点乱了。他自问:“我们哪个人不是在扮演自己?从小是在扮演儿子、孙子、小学生,都是在听到前面的人告诉你怎么做,然后不知不觉会很坚信这个角色,实际上它不是。所以,对生命和对人生有认识最起码的前提是:要卸妆。卸掉这些社会角色,也许那时候才能聊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你。卸妆的结果是有一天我会觉得太阳对我是有表情的,我会觉得人的精神是来自于和太阳的私人关系。”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这样的台词:“那时候永远是盛夏,大晴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作为观众,我看《太阳照常升起》时自然会有很多联想。我想说:那时的农村,那山那树那天那水,真的很美。小时候,中医老师让背的歌诀“风引汤中黄姜龙,桂枝牡蛎寒滑石,赤石白石紫石膏,熄风潜阳益肝阴”,其中涉及到的很多中药材,在当时的农村都有。童年时代,记忆中满地疯长的野草,现在都成了珍贵的“药材”,比如青天葵,现在属于一种珍贵的中药,能够治瘰疬、可以调节神经、有消肿止痛的功效、能治疗跌打损伤和关节肿痛等,民间有人用它来治疗甲亢。青天葵还能润肺止咳,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肺结核、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肺癌、肺痨等疾病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刘国普先生有个验方,就用青天葵治痰热郁肺型肺胀(鱼腥草30克,青天葵12克,苇茎20克,浙贝母、葶苈子、瓜蒌仁各12克,黄芩10克,杏仁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这么说来,青天葵很不错吧,但你大量地用,也可能出问题。有个朋友给他的小孩治疗甲亢,就用一味青天葵,一吃,吃了好几年,甲亢倒是消了,但过了几年,孩子的手出现了书写痉挛的问题。虽然不能肯定就是因为过多服用了青天葵带来的副作用,但这种可能性谁也无法排除。这就是道家所说的“无物美恶,过则为灾”,就是说再好的东西,你过量用,那也会出问题。馒头吃多了,也会导致消化不良,还能引起身体的发热呢。又比如说,冬瓜子,即冬瓜的种子,又称冬瓜仁,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晒干而成,气味微甜,为较常用中药。人们吃冬瓜时,往往把冬瓜子当做废物丢弃了,很可惜。殊不知冬瓜子是一味好药啊。中医认为,冬瓜子润肺化痰、清热渗湿、消痈利尿,可治疗痰热、咳嗽、气管炎、肺脓疡、女子湿热带下(月经病)等症。但如果你天天吃冬瓜子,过量地吃,那肯定也不行。再比如说,冬葵子,又名葵子、葵菜子,为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冬葵的成熟种子。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捣碎入药。本品甘寒滑利,既能利水通淋,又能下乳、润肠,二便不利者均宜。冬葵子这么好,但如果你每天都吃,那肯定也不好。
有时候,你跟周围人谈论中医,谈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者别的问题,你会发现,他们在听,但又没在听,就是说,很多人“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喜欢教训人”“喜欢居高临下”,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都想表达。他说你听可以,你说他听他受不了。你们的交流陷入一个“打结”的状态,无法顺畅。甚至于,你无论说什么,都会招来各种“喷”。确实见过一些畸形自恋的人,吹吹乎乎,老把自个儿不一定真实的“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放在嘴上。我觉得这是一种病态,许多人染病颇深而不自知。不要俯视别人,这是不真实的,所以“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才总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你告诉他:“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随意去批判。”他根本听不进去。有道是“满招损,谦受益”。吸纳和学习,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为前提的。而这些,只有姿态低的人才可能看到。汉张良“圯上拾鞋受书”的故事是可以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现在沟通的方式太便捷了,社交软件能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想视频,想语音,拿起手机等电子设备就能“见面说话”。等到真正见面之后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平日习惯了文字、语音和视频,面对面聊天还真感觉有些别扭。科技发达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但也减少了“期待”的含金量。
随着朋友圈里朋友的增加,良莠不齐,能真正交心的又有几人呢?有时心情不佳,打开微信通讯录,发现可以诉说的对象少得可怜,多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之辈。貌似“高朋满座”,内心却冷冷清清,唯一能够倾诉的是家人。有个朋友说:每次陪老婆逛商场,我看到商场里的“老公寄存处”,我的双脚就再也迈不开了。“老公寄存处”这个牌子,我第一次是在广州天河购物中心见到的,当时我心里就在想,“同是天涯沦落人”真多啊。
茫茫人海中,多少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从“有聊”到“尬聊”最后沦为“无聊”。 爱聊天的人,最怕碰到一个不会聊天的,分分钟就能把天聊死,但情境所需又必须要聊下去,这样尴尬的聊天被网友称为“尬聊”。
泰戈尔说得好:“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了理解,谈爱有点奢侈。与其违心说话或者“人云亦云”,那还不如沉默。当交流的场域不存在,你只能学会自处,和自己相处,和植物、动物相处。一个学者朋友干脆说:我不和大众交流,“大众”,无论古今中外,都容易盲从。我说:我和你不同,我自己就是“大众”的一员,所以,“大众”的话我会听听,但不会交流。他说什么都行,我不会去反驳,不会去较真。反正也讲不明白,反正没有真正的“理解”,何不学会自处?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和万物对话,和泥土对话。我喜欢泥土,喜欢大地,喜欢光脚在土地上走。我不远离泥土,不想做“温室的花朵”或者“大棚菜”,我想做遍地开放的野花和无人问津的野草。
为什么很多人脾胃不好、经常感冒?这和远离泥土有一定的关系。要知道,现在的感冒药并不是能“治好感冒”,而是缓解症状。有时候,病无法痊愈,也许就是因为他自己过着无法痊愈的生活,就是说,他过着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活:该吃饭时不吃,该睡觉时不睡,动不动就发脾气。一个在海外留学的朋友说:一个女生曾经骂他“你们都这么高傲吗”?当时他不明白,现在终于明白了。当时的他,说起话来,就是喜欢教训人,就是喜歡居高临下。
大家都说21世纪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大脑思维更加繁重,来自个体素质、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压力会对多数人产生焦虑和孤独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产生之前常伴随应激性生活事件。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各种神经、免疫、内分泌机制作用于肠上皮,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变,大分子抗原过多地进入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引发不适应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加剧了肠道炎症,成为慢性炎症性肠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应激状态下,脾胃功能会产生气机逆乱,阴阳平衡失调。我的一个学生就这样描述她的一线大城市生活状态:晚上正赶着“搬砖”做推送,突然电话响了,于是,怒从心头起:谁竟然打电话给我?不想是一位许久没见的老朋友。接通后,朋友未言,那头径直传来青峰的歌声……忽然想起,今晚青峰在某个地方开个唱,朋友砸下血本买了前排。这一刻,想起陈老师跟我说的,当知道《无与伦比的美丽》是写友情时,心里特别感动。是呀!美丽的不只是爱情呀!谢谢我生命里的各位老友,遇见你们,何其美丽。
为什么越有学问的人越是心平气和?原来,这都得益于土性。火水金木四种类型的人,他们分别是偏阳的或者偏阴的,但是,五行当中的土行人恰是不偏不倚、阴阳平和质的人群。一个人若能赶上阴阳平和质,也就是平人的标准,那可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情。《红楼梦》里面,凤姐的贴身丫头为什么叫平儿?就是“阴阳平和”之意。这类人常常是面色红润,体格强壮,精力充沛,步履矫健轻捷,声音洪亮,平时很少得病,一旦得病也往往很快就好。脾胃五行属土,土行“厚德载物”,脾胃第一大功能是运化腐熟水谷精微,供应全身各脏腑的能量,所以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黄帝内经》就提出了“四时皆以胃气为本”,金元医学家李东垣又创立了“脾胃学说”,他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如果脾胃虚寒,消化吸收的功能就会减退,会出现疲倦乏力、身体瘦削、面色苍白、肢寒怕冷、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胃脘嘈杂、疼痛等症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相济,木金交合,百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他认为:脾胃与人的阳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的阳气因脾胃而滋生,脾胃的功能运转正常,人体内的阳气才能生长并充实。而人吃五谷杂粮、果蔬蛋禽,都要进入胃中,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摄取营养,都要从胃里得来。
脾胃五行属土,土肥胃才健。那么,肥沃土地的标准是什么样子的吗?是水土饱和的,土壤里的微生物是多样的。《易经》对于土的描述是“厚德载物”,土为万物之母,大地养育了我们,无私地给我们提供了吃喝的资源,却默默地承受着我们“回馈”给它的垃圾,厚德载物的特性使得它几乎可以包容一切。所以,土行人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养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土的厚实。五谷的性质是平的,《神农本草经》里面把所有的药包括食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最上品的药都是平行的,无毒的。所谓“上药性平”,就是这个意思。
长天过大云。一切自有安排。以前对这个“自”没太多想,现在,经历过这个闭关修炼的宅春节之后,才明白,这个“自”就是大自然。有些道理,很多人必须经历才会明白。俗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类适应地域、适应自然生存的表现。出生地,就是自己的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的文化存在基因里很难更改。“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其实,人类的饮食习惯、起居规律,乃至性格、文化的形成,无不是大自然的杰作。《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夭。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阴精所奉其人寿。”意即东南方人短命,西北方人长寿。其明确指出,地域不同,导致人们寿命长短各不同。元代医书《三元参赞延寿书》中记载:“饮食生冷,北人土厚水深,禀赋坚实,不损脾胃,久居南方者,宜忌之。南人土薄水浅,禀赋多虚,不宜脾胃。久居北方者,尤宜忌之。”这是从饮食养生方面对人们提出的忠告。大意是说:南方人禀赋较差,由于地域关系,脾胃虚弱,对生冷饮食的耐受性差,不能如北方人那样随意。当“吹面不寒”的杨柳春风拂向大地的时候,疾病就会加重,因为春天属木,木又可以克土,再加上出问题后经络脏腑本身比较虚弱,就会使得这种相克更为严重,甚至是相乘。
《吕氏春秋》里面说:“輕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蹙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就是说,水质不好,会导致人生病。《淮南子·本经传》记载:“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勿能及,上之雾露勿能入,四方之风勿能袭?”大意是说:居住环境尽量阳光充足、干燥,避免阴冷潮湿,防止患病。中医有句话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抗病、康复能力。自然界中有六淫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一般来说,阳气旺盛的人能抵御外邪,不生病或少生病;而阳气虚弱的人由于缺乏这种能力就很容易生病。你看看朋友圈的文字,里面大多是关于健康养生的。宝妈的朋友圈多是关于宝宝的事:“宝宝肠绞痛,哭醒几次、心都是疼的。今天连续见了凌晨一二三四点的天空,以及现在弥漫在空气中浓郁的胶皮味,查找了家里所有电源,还让老公到一楼看了电表和变压器,只闻到味道没有查到原因,搂着孩子睡了,希望明天一切安好!”宝宝经常生病,妈妈担心到睡不着觉。经常生病的孩子大多脾胃不好,“土”不肥沃。
现在人越来越关注健康,一个朋友描述:“很少没这么早主动醒来,且再无睡意!想起昨天上午还在跟朋友谈笑风生,中午到某医院检查被告知需马上住院,内心并未承认自己是病号,下午还自己开车回了海口,当再次被告知住院并办理手续,一直到躺在病床上,看到身上条纹装时,内心不得不承认:跟正常人不一样了!感谢身边亲朋一年来的支持!春节前不能一一过去拜年了,但我的祝福与您同在!”
在生活中,你可能经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冬天很少着凉感冒的人,在夏天反而常有这样的病症发生。冬天气温低,受寒湿侵犯,这个容易理解。而夏天这么热,怎么还会有寒湿呢?其实,这多是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炎炎夏日,人们多待在空调房中,身体该出汗时却被空调冷气所阻,汗液发不出来就淤积在体内,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尤其是到了七、八月份的长夏天气,湿气达到最盛。人体五脏之脾喜燥恶湿,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脾主运化,可以运化水液,运化水谷,把吃进去的粮食、水谷转化的营养物质以及水液输送给其他脏器,起到一个“传输官”的作用。脾的这种传输作用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故而中医把它称为人的“后天之本”。如果体内湿气过重,则导致脾脏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人体各器官也会因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营养而出现问题,继而生病。
五
胡适刚从美国回来时,引用了一句美国诗人的话,“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一样了”。
毫无疑问,《太阳照常升起》十分重视意象的塑造。影片中动用了大量的意象,已经得到公认的包括:鱼、脚对应欲望,鞋、枪、小号对应男女生殖,石头对应困难,树对应生命,石屋对应子宫或心脏,算盘对应生活等等。
如果,艺术只是抄袭生活、刻板地复制生活,那这电影就没必要拍。记得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曹植)“是衰世乱世中不得志失败的人物,这类人物,事业上的不圆满,反把那个真人显露了出来。这类人是中国的史心,中国文化传统精义所在。”一个诗人,只要作品不朽,他便仍然活着。
艺术源于生活,但一定高于生活。姜文用“本能”编织自己的所有梦想:22岁演溥仪;23岁飙戏刘晓庆; 24岁主演《红高粱》,摔碎酒碗,扛起巩俐,放肆于青纱帐内,然后唱着“妹妹你大胆往前走”扬长而去。
姜文说,他从不叛逆,只是在电影之外,不知如何和世俗相处。更多时刻,他是扮演一个名叫姜文的人。
我们这代人,很多是通过考大学改变了命运,由当时的农民身份改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身份。后来的年轻一代、再年轻一代,对于“农转非”的概念越来越没有那种激动感和强烈感,或者说,没有了我们当年的那种“成功的喜悦”。“农转非”的速度也加快了,他们从旧的地方来到新地方。
快速“农转非”之后,很多人对新地儿并不明确,老地儿不能待了,乱七八糟的。姜文说:岁数到了,就是“荷尔蒙”让怎么着,就怎么着。“老了要做三件事:写三个版本离奇搞怪的自传,在不识谱情况下做首曲,最后画点眼前能看见的东西”。子弹爱飞不飞,阳光一步之遥。
想想看,假如说,一个涂胭脂抹粉的女子跟你聊哲学、谈理想、畅想未来,结果一上床聊的还是柴米油盐。啊,完全没有“荷尔蒙”了。
村上春树说:“我的本职是小说家,随笔基本像‘啤酒厂制造的乌龙茶。世上也会有很多人‘喝不来啤酒,只喝乌龙茶,当然不可以敷衍。既然做乌龙茶,就要以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为目标来做,这是一介写作人理应拥有的气概。不过,我毕竟松了一口气,比较轻松地写了这一连串的文章。如果你也松一口气,比较轻松地读,那就再好不过了。”
村上的意思是说:随笔难写。周作人在1964年的日记中写道:“近日写文似已渐有随笔的意味,即加入滑稽趣味,然此道恐已无人能领矣。”村上的本职是小说家,不觉得写小说有多难。村上写随笔的原则是四不写:不具体写别人的坏话(不想惹来更多的麻烦),尽量不写辩解或自夸(很难定义什么算自夸),避开时事性话题(当然也有个人意见,但是写起来话就长了)、不写日记。
在《太阳照常升起》里面,从头至尾,影片处于一种“父亲”形象缺失的状态。“母亲”形象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则更为明确,尽管这个“母亲”是疯的。女性的欲望被突出,男性的欲望被消减。这感觉,有点像日本作家写的随笔,文字整体偏于阴性。
日本近代文学家可以称作文人的,起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单小说写得好,也很会写随笔,例如夏目漱石、三岛由纪夫、远藤周作、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
村上把写随笔比喻成“乌龙茶”,他的小说,则像啤酒,不是烈酒。可见,村上是喜欢喝茶的,至少不讨厌茶吧。
就我个人而言,年轻时,喜欢喝酒。年纪大了,改为喝茶,由喝茶到研究茶艺、茶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和茶一样重要。人类是侍盐的,这是人类长期进化形成的需求。早期一些部落为什么能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它们接近盐源或有路通向盐源。春秋时期为什么晋国比较发达?原因之一就是那个地方有古盐池。人类最早的古道就是盐道。对高原上一些民族来说,茶是必需品,盐也是人体的必需品。按照当时的规定,私下贩卖茶和盐是违法的。
林语堂曾说:“茶是凡间純洁的象征,在采制烹煮的手续中,都须十分清洁。采摘、烘焙、烹煮、取饮之时,手上或杯壶中略有油腻不洁,便会使它丧失美味。”所以张源在《茶录》中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
茶叶采摘的方法和步骤,其实是很不简单的,很考验人的耐心:(一)按照标准及时采摘;(二)合理留叶;(三)掌握好开采期;(四)鲜叶集运;(五)采茶技巧。
也就是说,我们喝的茶,是把茶农采摘茶树的嫩芽或新叶当原料,经过一连串的制作过程而制成的。一般制茶过程为:采青→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初制茶)→精制→加工→包装→(成品)。整个过程是相当繁杂的,每一道程序都很有讲究。所以,我对老茶人格外敬重。
曾经看过一个名叫王道文的老茶人写的文章,读后我感知到种茶、采茶、制茶人的平凡与伟大,也看到了世界上一颗透明的匠心。文中说:我是一名与茶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茶叶工作者。做为一位老茶人,也有这份责任和义务将40多年探索、实践积累的经验成果奉还社会。高中低档茶叶本人每年乐于品尝和欣赏,但发现成品茶中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水闷气、焦气、沤气”和夹杂的“小黄片”,有损茶叶的品位。究其原因,依笔者之经验,可能出在茶叶的采摘、制作、入库等流程的方面,说白了,就是茶叶传统工艺的缺失。
茶树经冬眠后,由于土壤、气候、雨量等因素,当气温达到12℃的时候,茶芽开始萌动生长;当气温上升到15℃的时候,茶芽生长加速。观察生长状况,恰当确定采摘时段。
采摘必须坚持“采养结合”的原则,一是保护茶树的再生能力;二是保证质量提高产量;三是杜绝采茶的不合理现象,要分批多次采,严禁“搬马蹄子”(即注意留余叶)。具体采法包括,提手采:食指和母指夹住芽头向上一提,茶芽落入手中。折采:食指和母指夹住芽头向上一挺,折断茶梗,茶芽到手。反对用指甲掐采,否则端口变红,影响茶叶在杯中的冲泡色泽。采摘方法以折采为主。
注意事项:鲜叶离开茶树后直到制造,要经历一定的过渡时间,这段时间对茶叶质量影响不可小视,应该做好如下工作:①茶厂鲜叶“摊凉室”必须通风透气,无日光直射,清洁卫生。室内温度和湿度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准;②鲜叶进厂后,立即薄摊,厚度在10公分以下,这样有利茶芽呼吸并散发部分水分;③鲜叶还应按不同标准分开摊凉,“干湿”要分开,“先后”也要分开;④鲜叶摊放厚度10公分以下,如果“过厚”会发烧,严重影响茶叶品质。鲜叶摊放时间不超过12小时,每隔2小时翻抖一次,让它均匀失水;⑤严禁给鲜叶喷洒水分。
绿茶制作程序是:鲜叶→杀青→揉捻→干燥。这是过去老茶人的手工操作。目前制茶多用机械化操作,“杀青机”也有多种机型,以“举滚筒连续杀青机”为例,入叶、出叶时间很短,如何制止酶的影响力,发挥热力的作用极为重要。
“杀青叶”这个环节,在处理的时候要立即摊凉,厚度5公分,促使“杀青叶”散发热气和水分,然后充分冷凉,才能进行揉捻。若“杀青叶”堆积过久,会产生水闷气。
揉捻过程主要是力的作用过程,通过压力、推力、扭折力、挤力等作用,使茶叶紧卷成条,外形美观。如果压力过大、破碎严重,会影响质量。所以要掌握轻、重、轻的原则。
揉捻后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揉捻工具应清洗干净,揉捻机转动部件加润滑油。②绿茶粘性强,下机的揉捻叶应及时解块摊凉,散发热气和水分。待茶汁回收后进行干燥。揉捻叶勿堆积,否则影响质量。③揉捻时保持工作面干净、防止撒茶叶,以免浪费。④嫩茶冷揉,老茶带热揉捻,促进茶叶紧卷成条。
再说一下“干燥”这个环节。鲜叶含水量很高,高达70—75%。自茶芽离开茶树后,水分开始散发,每个工序过程同样散发水分,干燥工艺使它继续散发水分,让水分含量降低到7%以下,方能贮存。
不同的茶厂干燥方法各有差异,机械种类各有特点,例如理条机械,通过加温,同样能失去水分。所以掌握好干燥温度十分重要。如何掌握干燥温度呢?具体来说,分为初干和足干。初干:烘干机、烘箱温度达120℃开始上叶,上叶厚度5公分,其他机种按说明,凡是初干工艺中,感到茶叶不黏手,也就是半干以上,即可摊凉。摊凉的目的,是让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平衡散发热气和水分,摊凉地方应通风,摊凉厚度5公分,时间一个多小时,待叶子干湿均匀,再行足干。
足干:不论是机烘、机炒或其他办法,这是最后工艺,掌握火温是关键,工作人员须轻手、勤动,通过这个操作,让茶叶达到足干,水分含量低于7%以下。
茶叶经过足干后,必须薄摊冷凉后准予入库。
茶厂注意事项:
精品出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希望茶企要高度重视在茶叶摘制过程中细节的把关和处理,制作出“口感好、品质优”的茶叶。茶叶技术部门要务实作为,在茶叶生产季节,要深入茶企,加强对生产茶企技术细节上的把关指导,根治只重“量”不重“质”的粗放制作顽疾,为提高茶叶品质履行应有职责。
茶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那就是茶叶在得到足够的滋养、并且生长鲜嫩的时候。三月或者四月是我国的一种采摘时间,这个时候茶叶生长得比较适合采摘了。另一个茶叶最佳采摘时间就是九月份了。在经过了夏季充足的光照和降雨之后,可以看到茶叶生长得很好。这个时候去采摘的话,你就可以得到非常鲜嫩的茶叶了,味道比较清香,并且纯正。因此,九月也是茶叶的最佳采摘时间之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龙”。《神龙本草经》载:“茶,苦菜,一名荼草,一名选。味苦寒,生川谷。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诗经·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明茶在古代既为药物又为饮料。
茶马古道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为了获取茶,这个远征古道早晚要出现。可以说,“侍茶”“清醒”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王朝不可一日无马,少数民族也不可一日无茶,在曲折的盘山路上,在陡峭的悬崖边上……一条茶马贸易的羊肠小径形成。说是马帮,其实当年的贩茶换马,骆驼是主要运输工具。如今茶马古道的马蹄声、驼铃声,早已远去。
茶马古道,运输的主要就是茶,当然还有盐。“前面那座山,你是什么山?过了昌都寺,才能到雅安。巴塘奶茶甜,理塘糌粑香。过了八宿,就到芒康。前面那条江,你是什么江?过了中甸城,才能到丽江。大理姑娘好,普洱茶叶香。茶马古道远,人间到天堂……”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茶马古道歌》,雄浑、苍凉、辽阔又悠扬。
茶马古道核心地带以云南、四川为起点,向青藏高原延伸。茶马古道兴起于唐中晚期,那时的回纥、吐蕃等地,饮茶习俗已从上流社会向平民阶层普及。大规模茶马贸易有了现实基础。不过,真正的茶马互市,直到北宋时期才真正兴盛。从宋代开始的茶马古道,史料记载有12条之多,涉及了今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多个省市自治区。
2013年,千年茶马古道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人罗愿《新安志》中记载:“蕃部日饮酥酪,侍茶为命。”“嗜茶”或“侍茶”和今天说的“品茶”“饮茶”不同,后者是喜欢,没有茶也照样生活,而前者不同,“侍茶如命”的人们,没有茶,可能就活不下去。据《明史》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北方“番人”喜食牛羊肉、奶酪等,喝茶可解除油腻、帮助消化。在高寒地区,人们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茶叶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民皆饮茶成风,养成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蒙藏边区人把茶认为是“血”、是“肉”,是不可分离的灵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
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有些生活在高原上的民族,如果不喝茶,身体很难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比如,你如果在青藏高原上生活,会发现,不喝酥油茶就会感觉身体很难受,可能它里面除了维生素之外,还包含着某种在高原低氧情况下帮助人体适应高原活动的东西。
更何况,高原上的一些宗教寺院,那里的僧侣们需要用茶叶来保持念经打坐时的清醒。对于西藏、蒙古、西域等地区的民族而言,茶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必要品,偏偏他们居住的地方不产茶。秦汉以前,只有川滇湘一带饮茶和生产茶。茶树对海拔高度、纬度和温湿度有一定的要求。
于是,茶马互市应运而生。
“茶马互市”,就是说,对方给我多少马匹,我才给对方多少数量的茶。宋代专门设有掌管茶马互市的机构——茶马司,严格管控茶马贸易。明王朝尤为重视。在明朝,这是官方行为,老百姓私下交易,那是违法的,那叫走私茶叶,是要受惩罚的。《明史》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个女婿,名叫欧阳伦(安庆公主的丈夫),他就以为自己有靠山,从而私欲膨胀,偷偷摸摸贩私茶,“数遣私人赐茶出境”。经人告发后,被赐死。驸马爷都被杀头,足见明王朝茶法的严格。明朝通过茶马贸易,也可达到“以茶易马,固番人心”的目的。
2018年5月18 日《甘孜日报》 有一篇文章《川藏茶马古道》,文中说 :茶在古代既为药物又为饮料,据《华阳国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我国从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种茶。[1]
唐(太宗)贞观15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时隔60多年后,金城公主又辞亲远嫁吐蕃。她们所带百物中的茶叶,由上层传入民间,尤为蕃人喜爱。藏胞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中原王朝于是用茶叶换取西夷的良马,用于固疆守土和交通运输。以茶易马谓之曰“茶马互市”,因“茶马互市”而形成的商贸通道,后人美其名曰“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背夫、马帮等为主要运输方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茶马古道分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要干线和无数小的支线、附线,连接川、青、滇、藏等6个省区、20多个民族地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经济交流网络,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千百年来汉、藏及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
川藏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海拔最高、地势最险、路程最长的古商贸通道。它由成都、雅安、荥经翻大相岭到清溪(今汉源县)的泥头(今宜东),逾飞越岭进入泸定县境,西下化林坪经龙巴铺抵沈村,到“千古长河(大渡河)第一渡”——宜牧古渡,以溜索或木船渡河,沿大渡河南行,过磨岗岭折向西北,经磨西面、喇嘛寺(今新兴乡),翻越雅加埂到康巴藏区的打箭炉(今康定)。在唐以前,大相岭至大渡河以东的沈村(古筰都)段,称“邛(临邛,今邛崃)筰(筰都,今泸定沈村)古道”;沈村宜牧古渡对岸至雅加埂以西,称“牦牛古道”,即牦牛王与蜀市易的商贸通道。这条古道经历代维修加宽,直通拉萨,延伸至南亚,成为朝廷连接藏区、通往南亚的官道,也是最早的茶马古道。
“西域易茶,始自唐时(明代《万历合约》)。”从官道运往打箭炉的藏茶,称为“大路茶”,即输边“雅茶”,享誉整个藏区。“大路”在泸定境内,曾经两易其道。元末明初,打箭炉穿峡而出之道通。背夫们不再翻磨岗岭和雅加埂,从沈村渡河北上,经杵坭、田坝、咱里、烹坝、冷竹关、黃草坪翻大岗,再经头道水、柳杨、升航将茶包运到打箭炉,较经磨西面、翻雅加埂到康定,少一天路程,而且少翻一座海拔4千多米的大山。清康熙四十五年四月(1706年5月),泸定铁索桥建成。茶马古道改由龙巴铺到沈村田坝水口,上贾多坪、过佛耳岩,经冷碛、挖角、大坝到泸定过铁索桥合原河西茶马古道抵达打箭炉。
唐代在碉门(天全)设和川镇,和川路越马鞍山通往泸定岚安。明代,岚安翻马鞍山到天全的小路有两条。清代又开辟了天全两路口,经长河坝、门坎山、龙揭盖、五里沟到泸定桥的茶道。这几条古茶道因狭窄、陡险,有些路段仅容一人通行,故称“小路”。由小路运往岚安或泸定的茶,叫“小路茶”。
大、小两路的茶包,均由背夫们用人力运到康定,在康定重新包装缝制,然后用牦牛从南路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察雅;北路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到昌都汇合后,运到拉萨,远销南亚。
六
姜文说:“太阳照常升起,而今我辈狂歌,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时,姜文说:“我的困惑在于,我特别恨闹钟。每天我醒来的时候,我会问自己,你为什么要上闹钟,因为你没睡够,所以你应该早睡,才能早起。但是,等我有时间躺在那儿的时候,我要看本书,看点什么,时间却又到了必须上闹钟的时候,我对自己很困惑,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怎么老跟自己拧着?还有我老忘了哪个是热水,哪个是凉水,这个问题我老是解决不了。”“进入社会是我开始正视社会,以前,我老觉得干吗我非要挪这儿去,为什么不可以挪那儿去?后来一个朋友说这不是你的剧本,这是一个现实。我为什么会碰壁?是因为以前我不认为,社会是你必须认识的。我是40岁之后才开始认识到,社会要认识要适应,不是随意能改变的。”
读闲书需要闲境,散淡不惊、闲淡无奇。
20世纪80年代曾经的各种文化“热”只飘荡了几年便消散无踪,崔健蒙起一块红布,看不见眼也看不见天。接下来,商业化大潮摧枯拉朽般到来,有人落寞,有人暴富。命运阴差阳错,许多人像做了一场长梦后惊醒,和老朋友分道扬镳,匆忙开始新的生活。那时的我,同样有很长时间不适应,躲在一所学校、隐居、以教书为生,每天从窗口默看日升月落。
尘封的日子呼啸重来。那时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夏天是假的,时代也可能是假的,可阳光是真的。
批评者说,姜文电影粗野混乱,纵欲又空虚,每一帧都流露着智力上的傲慢。而“铁粉”则说,姜文的每一个故事都真诚高亢,理想主义总要溢出银幕。《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那种“速度、昂扬、幻想、懵懂、亢奋”等等成长中的所有要素,基本上是姜文对少年狂的记忆。到了《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则十分谨慎地克制着任何冲动和情绪化的元素,试图表达对历史的同情。
姜文放弃了与观众相处的信念,他做了个比喻:“美国电影里创作者和观众是一个调情的关系,赏心悦目,大家都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献给对方,观众和创作者,观众和作品,作品和创作者的关系都变得很调情,他们很注重你要听什么。欧洲人可能是更注重我要表达,可能你不想听,但是我会调整我的表达方式,还是梳洗打扮,喷着香水去约会。中国现在的电影心态有问题,我反正是糟糠,跟你过这么多年,澡不洗,头不梳,往床上一躺,先跟你聊柴米油盐,怎么糟心怎么聊,谁不把谁当回事,他对社会没有态度,对人生没有态度,非要在这儿好像不聊不合适。那能舒服吗?人和人的交往中总得有那么点面儿,有点礼儿。”
周韵饰演的疯妈,光着脚,抱羊上树、刨坑、上树、划草坡,就连最后的消失都莫名其妙。在这个故事中,电影中的镜头非常有泥土味。记忆中当时的农村就是这个样子。
泥土,在城市生活的你,有多久没有亲近泥土了?
国际人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马丁·布莱泽博士,在《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中告诫公众:滥用抗生素会损害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马丁说,微生物寄居于你的每一寸肌肤,你的口、鼻、耳,你的食管、胃,尤其是肠道。[2]
我们从未见过它,也无法感知它的存在,它不是我们从娘胎里就生长的,而始于我们爬出娘胎那一刻。在我们3岁时,它就比较成熟稳定了。它就像一个“器官”,作用丝毫不亚于心肝脾胃肾,它就是微生物群。最近的一些科学研究,逐渐发现这个“器官”被我们忽视太久。
人体约由30万亿个细胞组成,同时却容纳了超过100万亿个细菌与真菌细胞,这些微生物朋友们与我们协同演化。
清晨起床后口气会重一些,这也是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是牙龈缝隙中的厌氧菌大量繁殖。
在大部分睡眠时间里,你都在用鼻孔呼吸,整个晚上经过口腔的空气减少,厌氧微生物疯狂滋生,它们会分泌出许多挥发性的化合物,从而导致了“清晨口臭”。但这些厌氧菌,是我们消化食物的第一步,而肠道中的细菌能够合成多种营养素,譬如维生素K,这是人体自身细胞所合成不了的。肠道中的食物残渣会通过结肠最终到达直肠,我们自身无法消化和吸收这些食物残渣。可结肠里生活着的细菌却能将它们进一步消化,比如,果蔬里的纤维素不能被小肠直接消化,却能被结肠里的细菌们利用,这些细菌会代谢分泌出一些叫“短链脂肪酸”的物质,它们可以被我们的肠道吸收。结肠中细菌为我们提供的能量,可以占到食物总能量的15%,这对早期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微生物群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免疫力,抵御外来微生物的侵扰。当一些入侵者试图在我们体内占据一席之地,既有的细菌当然不愿妥协,它们会分泌一些物质杀死入侵者,从而保护我们的健康。比如,育龄女性的阴道中存在着乳酸杆菌,它们能够分泌出大量的乳酸,从而降低了阴道内的pH值,使其不适合真菌等病原体的生存。
这些人体内的微生物并不是由地球上的某些微生物随随便便地组合而成。我们与体内携带的微生物一直在协同演化,所以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保持得相当稳定,一生中都很少发生改变。可是,最近一项研究发现,157位美国人身上只有少数几种门类的微生物,而12位印第安人身上的微生物却有100多种,而且大多是美国人体内都没有的独特物种。
许多至关重要的微生物从现代人身上消失了,这或许是很多现代病的根源。青霉素的发明,开启了医学的黄金时代。人们终于发现,有一种药物可以治疗“致命细菌”引起的感染了,人們认为它是真正的“奇迹”,媒体欢呼一个崭新的药物时代降临了。人类开启了抗生素时代。
严格讲,抗生素是生物体合成的天然物质,这些生物体想利用抗生素来消灭它们的竞争对手,包括它们的细菌邻居们。在亿万年的生存斗争中,一些微生物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抗生素,发动了千千万万种攻击,而另一些微生物见招拆招,演化出了万万千千种防御手段,后者构成了细菌耐药性的基础。自古以来,这就是一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军备竞赛。
现代抗生素对少数疾病相当有效,但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又非常普遍。我们越频繁地使用抗生素,就越可能筛选出能耐受抗生素的致病菌。当对抗生素敏感的致病细菌被清除,耐药菌株会更加壮大,同时产生具有耐药性的后代,最终导致针对这些致病细菌的现有抗生素失去疗效。同时,医药公司偏爱研发和生产销路更广的广谱类抗生素,医生也更加热衷使用“通杀一切”的广谱类抗生素。前些年阿莫西宁和氟哌酸简直就是万能药,也是家中常备药。
现代农业为了提高蓄养动物的产肉率,会饲喂动物抗生素。今天,大约70%—80%的抗生素都用于增肥动物,包括数以亿计的牛、鸡、猪、绵羊、鹅、鸭、山羊。最终耐药菌或抗生素本身,会经过农产品传递到我们的身上。这些因素都让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变得更糟,一旦耐药细菌感染突然发作,我们就很可能会找不到有效药物。
另一方面,滥用抗生素会杀死了我们体内的有益细菌,打破了有益细菌占优势的状态。比如,过量的抗生素会抑制女性阴道中的乳酸杆菌,破坏了原来的弱酸性环境,从而导致致病菌大量繁殖,结果就是引发各种妇科炎症。又如上呼吸道感染,大家都很熟悉:喉咙疼、流鼻涕、耳痛、鼻窦疼痛、浑身不舒服,有时还伴有发热。这种病是“自限性”的,不管它也会自然消退。很多人一感冒就说受不了,要吃“头孢”,事实上,抗生素对治疗病毒感染没有任何帮助。
据报道,我国胃癌发病率最低的省份是山东,长江以北胃癌死亡率最低的4个县中,第一位是山东苍山县,那里人均每年要吃掉6公斤大蒜。有研究表明,多吃大蒜的人得胃癌的风险会降低60%,但需生吃,或剁成蒜泥拌凉菜吃。大蒜温中消食、行滞气、暖脾胃、消积、解毒、杀虫。胃中阳气通畅则痰浊瘀邪不能积聚。
抗生素滥用,会引起诸多问题,最迫切的是关于人类的繁衍。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孕期的各种轻微感染,比如咳嗽、尿路感染等。孕妇服用抗生素的时间越接近分娩,胎儿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为了防止剖宫产后的感染,很多产妇还会在分娩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本来就是微生物产生出来对抗其他微生物的。弗莱明1945年获得诺奖的获奖致辞里曾警告:“无知的人会因滥用青霉素而筛选出耐药细菌。”现在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是,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耐药细菌的蔓延,这是不争的事实。
婴儿出生时,他的口腔、皮肤里充满了母亲的阴道细菌,包括乳酸杆菌、普雷沃斯菌、纤毛菌等;吃初乳时,也会把乳汁里面的友好细菌吃进肠道里面。母乳里不仅仅有友好细菌,还有友好细菌需要的一类叫作低聚寡糖的营养,是专门用来养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如此,可以确保这些友好细菌最早在肠道里定居下来,这些细菌能产生很多的乳酸和乙酸,让肠道变酸,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它们还可以被看作是“基础物种”,像森林里的大树一样,它们长大很多了以后,会创造一个独特的环境,让“森林”里喜欢这种环境的植物和动物长起来,而乱七八糟的物种就长不起来了,“森林”就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如果这些作为“先锋物种”和“基础物种”的友好细菌没有进入新生儿肠道,或者,进入以后被抗生素消灭了,结果最先定居的成了病菌的话,肠道里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就会遇到大麻烦。以后,进来的细菌很多可能都是有害无益的种类,它们可以扰乱我们的免疫系统,令孩子过敏,它们也可能产生神经毒素、致癌物质等有害的物质,增加孩子罹患神经、精神疾病甚至癌症的风险。
为了保证最先进入新生儿肠道的是友好细菌,而不是乱七八糟的杂菌甚至病菌,大自然早有安排。怀孕的女性,会向阴道里分泌大量的糖原,把一些叫作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友好细菌养得多多的。另外,她们肠道里的这些友好细菌也开始进入血液向乳腺转移。完成这些友好细菌的“菌种”准备以后,妈妈就可以让孩子出世了。
就此,不难看出,剖腹产出生的孩子享受不到这些优厚的待遇,如果还不能实现母乳喂养则更惨。
过去我们提起微生物就会想到致病菌,从中文名字里可以看出这种潜意识的敌视态度,什么“细菌”“病毒”,反正都是让人不舒服的捣蛋分子,我们需要想尽各种办法消灭掉,除“菌”、消“毒”。当然,在许多情况下清洁卫生是有好处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些有洁癖的人频繁洗手。洁癖未必好。如今的抗菌洗手液确实可以杀灭细菌,也会消灭掉有益的细菌。俗话说,“不干不净,才不生病”。这大概是有道理的。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出这句话哪些情况下可以成立,哪些情况下则不行。如人们最近意识到,人的体表和体内有许许多多与人类“和平相处”的微生物,它们参与了人体的代谢、免疫、发育过程;许多疾病其实是平衡被打破的结果。
肥胖,这几乎是在最近20年里突然出现的一个全球流行病,一般认为,这是饮食习惯导致的,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卡路里食物并不足以解释全球范围内的肥胖。
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曾说:这是一个微生物的时代,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直至世界终结。
抗生素影响了荷尔蒙,尤其是雌激素。服用避孕药的妇女,如果接受抗生素治疗,往往会大出血,月经周期也会紊乱。抗生素通过影响微生物而引起内分泌的变化——雌激素水平大大降低了。雌激素到达肝脏后被修饰然后分泌到胆汁,到达肠道,遇到微生物,微生物截取雌激素上的修饰物——糖类为自己所用,不断循环。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导致胃癌与胃溃疡,这一点证据确凿。但作者的研究提醒我们,这可能并不是故事的全部。问题是,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只有弊端而没有益处吗?但作者的研究提醒我们,这可能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结合咱们的中医来说,熟悉《伤寒杂病论》的朋友,都知道张仲景有个名方,叫:小柴胡汤。方如下:柴胡半斤(24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制半夏半升(12克),甘草三两(9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30克。
大家看,方中这七味药,是不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植物?关于这个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交代了很多,诸如:“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之也,食谷则哕。”“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吃土,为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灰蒙蒙的色调。
不禁想到武乡炒指。据网络介绍,武乡炒指的做法是:把糯米淘干净,再用石磨碾成面。以开水烫好面,捏成大块干粮上笼蒸熟。取出后,掺上少量白面加糖或盐,然后把和好的面擀成片、切成像手指头一样的面棒。之后,做饭的师傅开始“炒指”。简单地讲,就是把面棒放到盛着黄土的铁锅里热炒。等到“指”干酥了,即可拿出来食用。不过,今天的这种“吃土”,是典型的“黄土搭台,面指唱戏”——在一个物质丰足的时代,没有人会傻到像饥民那样去吃观音土。所谓吃土,不过是一种地方文化的营销模式罢了。
初读《百年孤独》是在20年前。后来翻书,发现有人对蕾贝卡的吃土行为进行解读。专家说,蕾贝卡吃土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所谓的异食癖,是缺少安全感的具体体现。在小说里,马尔克斯写道:“她(蕾贝卡)将一把把泥土藏进口袋,一边传授女友们最繁难的针法,谈论其他不值得自己为之吃下石灰墙皮的男人,一边趁人不注意一点点吃掉,心中涌起既幸福又愤怒的迷乱感觉。”现实生活多磨难,唯吃土的日子最幸福?
蕾贝卡的恐惧感源于父母的早逝。当初,她被陌生人带到马孔多,介绍给了更为陌生的乌苏娜一家。虽然蕾贝卡最终融入了布恩迪亚家族,但早年的阴影一直存在。此后终其一生,蕾贝卡都在为童年的惶恐不安寻找安慰。她爱上了皮埃罗,却因为雷麦黛丝的死而失去了他。她最终嫁给了浪子何塞,试图在情欲里迷失自我。但这种迷失是短暂的。一朝清醒,蕾贝卡感到无比痛苦。最终她杀死了何塞,在女仆的照应下孤独地度过了后半生。
每个童年受伤的孩子都是不幸的。早年的痛苦记忆,需要用成年后的漫长岁月来修复。甚至,很多人终生都无法疗愈——在无尽的暗夜里,吃土成了蕾贝卡自我疗伤方式。
由此想到,这种漫长的治疗方式,不仅体现在蕾贝卡身上,在很多人身上也都存在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衣食富足之后,还有人偶尔要吃上一顿槐芽、番薯叶子打打牙祭,归根结底是在提醒自己:早年生活如此不堪,同志仍需努力呀。
《神农本草经》中有食桃或桃花“悦泽人面”一说。陶弘景《肘后方》也载:“服三树桃花开,则面色红润悦泽如桃花也。”现在常用于治疗脸面黑斑、黑痣、粉刺等,特别是对于皮肤皲裂。民间单用桃花治疗秋冬季手足皲裂,捣泥直接涂于患处有特别好的功效。
为什么要吃土?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从池边挖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就活了,并且开口说起话来。女娲给这孩子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人”。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表明了人和泥土的关系。《圣经》中也说:后来上帝用地上的尘土制成了人类,上帝将生命的气息吹入人类的鼻孔,人类就有了生命。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实际上,人就是由泥土组成的。如果将人体水分除掉,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土,由地壳中最丰富的氢、氧、钙、磷还有微量的硫等60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组合到一起,形成了活着并不停呼吸的人类。人体的肠道里有许多的微生物,好的坏的,它们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微生物和人体细胞一样会死亡或脱落,需要定期补充。泥土中包含着许多的细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是天然的疫苗。人类需要有意接触泥土,适量“吃土”,不断地补充微生物,保持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平衡,让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孕妇会在怀孕的前中后三个月里,每天吃土几次。给不断变化的身体提供所需要的微生物和礦物质。有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吃土会让孕妇的身体产生免疫球蛋白A抗体,能够帮助胎儿免疫孕期常见的过敏原。
现在的孩子,他们早就没机会接触泥土,家长也不给机会玩泥巴了,他们现在捏泥人用的是人造的超轻粘土。以前,你很少听到谁家孩子会过敏,但是现在,牛奶过敏、小麦过敏、花粉过敏甚至还有对树过敏的。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使用各种杀虫剂和增长剂,让原本肥沃的土地充满着化学物品,生产出的农作物也缺乏原本该有的味道,同时附有许多的化学剂。为了迎合人们爱干净和图方便的心理,卖出的农作物都洗干净泥土。为了让食物更加可口,制作农作物的调料也增加了许多添加剂。当人们因为压力过大或一时疏忽导致生病时,为了快速治疗而不断使用处方药物,让身体产生了抗药性。这一切不断地循环,让这个时代的人们肠道微生物受到破坏,没能及时补充,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这样的状态就极易让人体患上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自闭症、代谢综合症等等。
美国著名自然医学专家(拥有自然医学执业认证)、美国营养学院注册营养专家、脊椎按摩疗法博士乔希·阿克斯(Josh Axe)一直致力于帮助人们用食物替代药物来获得健康。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健康理念:回归大地,过上“吃土”生活。阿克斯博士在书中提出: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有效阻止了传染病的传播。但是,在工业化国家,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却增加了200%—300%。过敏、自身免疫疾病、肥胖、抑郁……这些看似关联不大的疾病,都在这几十年里猛然增加,可能都源自于我们的肠道,源自于“肠漏症”。阿克斯医生在《吃土》一书中说:肠漏症是众病之源。当我们远离土壤时,我们失去了什么?首先失去的是土壤源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如果能够愉快地生活在我们的肠道中,它们就能训练我们的免疫功能。反之,“肠漏症”就会发生[4]。所谓“肠漏症”,就是说肠道通透性、也就是细胞间紧密连接的能力出现了问题。用医学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肠道渗透性增加。通俗来讲,就是毒素侵入肠壁,使肠粘膜上产生孔隙,导致有害细菌过度繁殖,使毒素、微生物和未消化的食物颗粒直接渗入血液,随血液全身循环,损害健康。肠漏症是肠道内微生物种落失衡、让肠道壁上出现了“漏洞”。肠道没有“漏洞”时,只有营养物质和少量的水能进入到血液里,当肠道有“漏洞”时,坏的微生物和其它危害物质会一同进入血液里,循环到全身各处。如果是偶尔几次,免疫系统会及时释放出抗体,消除危害物质。如果肠道长期存在“漏洞”,免疫系统会长期处于作战状态,攻击它遇到的所有物质。这样的状态让人容易患上免疫性疾病。阿克斯将肠漏症分为五个类型,分别是:念珠菌型肠漏症、压力型肠漏症、免疫型肠漏症、胃病型肠漏症、毒素型肠漏症。
肠漏症是现代社会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在这个时代,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人类物质得到满足了,精神却变得脆弱了,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成了城市人的常见病。这种种问题,可能源于我们的肠道,源自于“肠漏症”。
肠道的免疫功能来源于哪里呢?一部分是肠道本身,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肠道内数以亿万计的微生物。据研究,肠道内微生物好坏占比分别为85%和15%为健康比例,这个比例一旦被破坏,有害细菌就会过度繁殖,引发疾病。所以,细菌不是疾病的根源,肠道内的环境恶化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肠漏症”是由于人的不正确饮食习惯、滥用药物以及过度爱干净,导致肠道微生物种群被破坏引起的。换句话说,就是肠道内细菌减少了,所以人才生病。所以要重视肠道护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把老朋友——土,重新迎回肠道。为什么那些被精心照顾、圈养在家的干净孩子没有那些散养在外,玩泥爬树、捉虫子的孩子健壮?适当“脏”一点儿更健康,我们越努力和大地上的微生物和谐共处,我们的老朋友——那些上万亿有益菌就会帮助我们愈合肠道,让我们更健康。药品泛滥了,让人体内沉积了太多重金属,尤其是“80%的人都有肠漏症”,而肠漏症会引起“慢性炎症、过敏、肥胖、自身免疫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糖尿病、关节炎,甚至癌症这些病。”吃土,就可以治疗肠漏症,然后一举消灭由其衍生的各种病症。肠漏症最主要的诱因是情绪和精神压力。
肠道是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肠道也是一道将我们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隔离开来的屏障。人体的消化道的表面积相当于一个网球场的大小,这是一道重要的免疫屏障,保护我们免受疾病和污染的侵害。而在杀灭外来入侵物方面,肠道占了免疫功能的70%。打个比方说,肠道在免疫系统上,就像一个魁梧的保镖,会接受好人、驱逐坏人。因为过度清洁、现代医学中不当使用的各种药物、远离泥土的生活环境,使得我们的肠道菌群出现了失调,降低了肠道卫士的防御力量,再加上不良生活习惯,让“坏人”不断进入,肠道卫士终于抵挡不住“坏人”的攻击。于是,“坏人”进入你的身体开始肆虐、破坏,你的免疫力出现问题,疾病就发生了。
阿克斯医生说的“吃土”,并不是真的让你抓起一把土就吃(呃,至少不完全是这样)。简单来说,只需要在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选择贴近大地、与细菌有更多接触机会的方式。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不要过于洁癖(把自己弄得太干净),放下身段,做个接地气的人,可以赤脚走路,适当接触泥土,将有益菌重新迎回肠道,重新强健我们肠道的防御功能。
阿克斯医生已经证实:“吃土”是一种解决众多疾病根源的有效方法,保持身体健康的第一步就是愈合自己的肠道。那么该怎样“吃土”呢?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简单易行的五步方案:第一步:丢掉有害物质。第二步:重新播种益生菌。第三步:恢复肠道健康。第四步:快速释放压力。第五步:重新封闭肠道。尽量避免服用任何非必需的药品,药物会造成菌群失调。
《本草纲目》的“人部”里头,举凡毛发、指甲、牙齿、屎尿、唾液、乳汁、眼泪、汗水、胞衣……皆可入药。头发被烧成灰之后被称为血余炭,“发乃血余,故能治血病。”在中医理论里血余炭具有止血、消淤的作用,所以会被用来治疗吐血、牙龈出血、血淋和崩漏等。
“人退”是指健康人所剪下来的手指甲,具有止血、利尿和去翳(白內障)等作用。《千金要方》中说父母的手指甲能治疗小儿腹胀。在著名药方“锡类散”中就含有人指甲。紫河车(胞衣)由人体胎盘制成,中医认为其性味甘、咸、温,入肺、心、肾经,李时珍认为胞衣的功效非其他金石草木等能比,滋补功效重,能乌发、延年益寿。
金津玉液,也就是唾液。古代中医认为:“气是续命芝,津是延年药。”李时珍提到“津液乃人之精气所化。”人在自我保健的时候,学着吞津液,具有强身、延寿的作用。
《韩氏医通》中记载,乳汁能“大能益心气,补脑,治消渴症,风火症”。《别录》则认为乳汁“补五脏,疗目赤痛多泪”。民间有人用乳汁治疗眼睛疾病。
名方剂人中白散、人中白丸等都有“人中白”(人的粪便)的成分。《别录》中还记载“人中白”能“解诸毒,捣末,沸汤沃服之”。《千金方》中记载:“人屎烧灰,酒服方寸匕。”可以治疗劳复食复者(谓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
这些观点,颇有争议。但从“吃土”的角度来看,你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吗?
当然,我们要科学地对待。我们应该听医生的建议,科学地对待和看待,不要轻信什么民间偏方,以免耽误病情。
鲁迅先生于1919年发表的小说《药》中,讲述了一个关于“药”的悲剧故事,故事挥发着诡谲神秘的麻醉气息。在小说开篇,茶馆主人华老栓揣了钱去买鲜红馒头。原文中写道:“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年纪轻轻就得了肺痨,整天药不离口,老栓的脸上也挂满了愁容。茶客们给华老栓一个偏方:人血馒头包治肺痨。那鲜红的馒头塞在灶里的时候,“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
茶客说,如果没有皇上,天不圆地不方,老百姓是过不上好日子的。为了儿子的病,老人相信了封建迷信的说法,接受了这个所谓偏方,认为新鲜的人血馒头可以医治肺痨,他觉得自己的儿子华小栓真的能够康复,所以他不在乎花光所有的积蓄。他让康大叔帮忙找人血馒头,康大叔答应了下来,不过得要五块钱,老栓和老婆东拼西凑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找人借的。华老栓怀抱着鲜红的馒头,上面有夏瑜生命的残留,却也是华小栓生命的新开始,“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示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古轩亭口)这四个暗淡的金字。”
华老栓失去理性遭到催眠,用沾满夏瑜鲜血的馒头给华小栓治病,“猛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疗效”,华小栓还是命丧黄泉。小说结尾,夏四奶奶在为夏瑜上坟时,小心翼翼。华大妈和夏四奶奶在坟地相遇了,夏瑜的坟头上有着红白的小花,似是人刻意而为之。而相比华小栓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
一个人血馒头,害了华老栓和夏瑜两家。
《齐鲁晚报》 2018年5月23日刊载一篇文章:《你还记得鲁迅“药”里面的人血馒头吗?其实,一个方子就能缓解》。文中这样说:鲁迅在《药》这篇小说里,讲述了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华老栓买“沾着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为儿子小栓医治肺痨,可想而知,肺痨当然不会被治愈。
何为肺痨?肺痨又称肺结核,是由结核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肺部传染病,是肺病中的常见病,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双侧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据施仁潮、李明焱主编的《膏方宝典》中记载,肺结核是肺部感染结核菌引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胸痛和消瘦。书中还介绍,本病以阴虚为本质。
《章次公医案》载,朱某,三年前曾经大量咯血,现脉细数,形质消瘦,盗汗,潮热,痰中带血。用阿胶珠、五味子、炙紫菀、熟地、浮小麦、麦冬、百部、海蛤壳、核桃肉、北沙参、白芍、龟甲、生侧柏叶、当归、砂仁。另用川贝母末和入琼玉膏、两仪膏中,早晚各服1食匙。
德国一位医生尤格·布来克写了一本书,叫做《无效的医疗》,批评了现代医学的弊端,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月宫中有棵大桂花树,树下有玉兔捣药,有嫦娥……这是我们自小就熟悉的传说。现在的孩子不大听这样的“农耕故事”了,他们不再关心“桂花树是否成功移植到广寒宫”,更喜欢看漫画、打游戏、玩手机。由于现在的孩子受广告的冲击和影响,加上远离泥土,一感冒就想到了“康泰克、白加黑”之类,其实,葛根汤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一个好方。很多人感受风寒以后,鼻塞流涕,头昏脑胀,关节酸痛,可以趁热服用葛根汤,汗一出就全好了。葛根汤的功效远非这些,它还有通经、促排卵的作用,可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女性来说能够“调经种子”。
有的女性过了四十,月经也“放慢了腳步”,少则四五十天、多则两个多月才来一回。来月经前既没有乳房胀痛感,也没有轻微的小腹下坠感。许多人一旦过了日子没来,心里就七上八下,有人非去医院做尿妊娠检查,还有人担心得了肿瘤。南京的黄惶教授在治疗闭经时,常用葛根汤合桂枝茯苓丸或者当归芍药散。对于女性的性欲低下,往往用葛根汤配上甘姜苓术汤会有很好的效果。甘姜苓术汤又称“肾着汤”,这些女性往往都有“腰冷”,冷到什么程度?像坐在水里头一样,而且腰部沉重。《金匮要略》描述说“腹里如带五千钱”,这些女性肉变松了,腰也没力气了,用葛根汤、干姜苓术汤合方很有效。这个方子还能治疗一些老年女性的尿失禁,很多人不好意思讲,一咳嗽、一着急小便就出来了,用葛根汤加上甘姜苓术汤就能够见成效。葛根汤还可以提神,喝了葛根汤以后精神特别好。现在有很多人经常白天打瞌睡,没精神,晚上又出现睡眠障碍,黑白颠倒,黄惶教授干脆给他用葛根汤或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让他白天充分地兴奋。因为没有充分地兴奋,就不会有充分地抑制,这是一个矛盾,兴奋了以后,到晚上就能充分地休息了。黄惶教授有时还用麻黄跟温胆汤合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吃镇静药后的副作用,像流口水,无力讲话,眼神呆滞,就是用温胆汤加麻黄兴奋一下,疗效立竿见影。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这是《诗经·鲁颂·泮水》中的句子。那是一个最接地气的时代,当时的大事不是“房事”而是“农事”。在诗里,仿佛能见到2500年前那双轻盈的手,去采绿莹莹的莼菜。古之鲁国,今之山东地,思乐一片山水,有薄采之手,说明那时的“农事”生活,是轻快的。好生活不完全由富贵凭持,得乎心态。
也许可以这样“鸡汤”一点说:最好的保健方法,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城市,远离污染,远离压力,积极健身。那比吃中药更便宜。
当苦难来临时,别害怕!因为太阳会照常升起。
生活就像写文章,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次交稿后,都充满遗憾,然后不断地设想,“其实我可以写得更好”“我当年要是如何如何”“那说不定会如何如何”,这其实暗含了断臂维纳斯和残缺《红楼梦》之美,缺憾的,残缺的,反而有味道。不圆满才是生活的真相。“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为什么超级英雄总有打不完的坏人、爱情故事多半是在一起就结束? 原因正在于此:完美无缺,那不是生活。还是鲁迅说得好:“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众所周知,美人、英雄、荷尔蒙,是姜文电影里一以贯之的三大要素。但是,姜文也说过,他是仰视女性的。当然,他说的“女人”是一个主体,包括土地。他认为,“舒服”是两性关系中的最高境界。
作为导演,姜文其实很厚道。虽然他出现在新闻里总是气场十米高,可在电影里,他并不跟观众使劲显摆自己有多高明。
通过《太阳会照常升起》,表达成长和变化,这是姜文真正的表达吧。
参考文献:
[1]董祖信.川藏茶马古道[N].甘孜日报,2018-05-18.
[2] [美]马丁·布雷泽著,傅贺译.消失的微生物[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12.
[3] 佚名.人类重视“血脉” 更要重视“菌脉”[N].广州日报,2018-04-02.
[4] [美] 乔希·阿克斯著,王凌波,魏宁译.吃土[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