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追随中“活”出课程的精彩

2020-05-06刘佳雯

家长·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桐桐砖头红薯

刘佳雯

摘要:“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孩子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它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鲜活、方式的灵活、资源的盘活和体验的激活,本文以中班《红薯大作战》活动实践为例,让孩子围绕“红薯”在学得无意、学得乐意中获得经验,形成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活”;自主;学习

《红薯大作战》是在我园快乐农庄体验场中追随孩子兴趣而生成的活动课程。在此,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学习的灵动性和问题解决的适合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让我们的课程“活”出了精彩。

一、追随孩子兴趣,生发“活”的课程内容

缘起:小菜园的红薯马上就要成熟了。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一天中午孩子们吃完饭,来到种植园散步,走到班级的红薯地旁,馨馨看着绿油油的红薯藤问道:“红薯什么时候成熟呀?”“要不挖开看看吧!”桐桐说,“徐教师是种菜高手,我们去问问她吧。”徐教师根据播种的时间一推算,原来再过两周会是收获的黄金时间。在收获的秋天里,红薯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教师,《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源于幼儿的兴趣,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注重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从中我们也发现了隐藏的教育契机,于是我们以红薯为媒介,从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挖掘课程价值。

二、支持自主探究,深入“活”的探索学习

(一)挖红薯前准备——铺路

遇到问题一:泥泞红薯地。

孩子们都很期盼红薯的丰收,每天都会去红薯地看看,帮它浇浇水。可是每次走进红薯地,满裤腿儿、鞋子都沾满了恼人的烂泥。于是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心怡:我们带一双雨鞋来。

馨馨:我们把塑料袋套在脚上就可以啦。

雨涵:那每次来都要这么麻烦吗?有时我们只是散步来看看。

昊昊:那我叫我爷爷来浇一条水泥路。

桐桐:用砖头铺一条路。

最后大家还是觉得铺一条小路这个方法最实用,于是孩子们进行了第一次铺路。孩子们搬着砖块横着并排排成了一条小路。

孩子在活动中自己能发现问题,并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寻找合适的方法,而我们教师通过幼儿的探讨給予他们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

遇到问题二:是否需要这么多砖块?

这天放学,昊昊兴高采烈地带奶奶去看我们新铺的路,但是奶奶却皱了皱眉问昊昊:“真的需要这么多砖头吗?”吴吴第二天把这个问题告诉了小朋友们。

我们一起查阅了资料,找到了一个关于沟渠的科学视频,原来沟渠的作用很大,可以让雨水流到沟里,避免植物的根被雨水泡烂。如果都铺满,就没有沟渠了。孩子自由探索是否需要那么多砖头,在自主探索、自由讨论中观察思考、动手动脑,获得了有价值的科学经验,知道了原来“科学就在身边”。

遇到问题三:如何铺一条断断续续的路?

既然不能铺满,那新的问题就出现了:怎样铺一条断断续续的路?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心怡:一只脚放一块就可以啦。

恩恩:我们的脚又不一样大,那按照谁的步子呢?

桐桐:我们的种植园,都是我们自己浇水、锄草和捉虫,当然按照我们的脚步量。

孩子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成成建议每个人的脚步都要量,因为每个人的脚步都不一样大,于是大家你伸一步我来量,我伸一步你来量,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把自己的测量结果记录了下来。大家总结发现,最小步子的是桐桐9个雪花片。在这之中孩子们提出测量脚步的工具,再到进行测量,都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表现,在他们猜一猜、想一想的探索行为中,同时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性感染着我们。

遇到问题四:砖头应该怎么放?

第一次尝试:横放。

那砖头应该怎么放,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孩子们决定利用最小距离9个雪花片进行测量,他们寻找了大约9个雪花片的各种工具,最初孩子们都横着放,于是进行了第一次尝试。走着走着辰辰摇摇晃晃,小优差点摔了一跤,一边拍着胸一边说:“好险没有掉下去。”于是大家得出结论:横着放砖不是很稳妥。

第二次尝试:竖放。

孩子们又把砖头竖了过来,也采用了从一个砖头的尾巴量到另一块砖头的头,这一次,没有一个孩子掉下来,实验成功啦。大家总结发现:竖着放更方便,孩子的脚跟砖头差不多大,能全脚稳稳踩住,最后大家一致决定用间隔大约9个雪花片竖着放的方法来铺小路。活动中,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在铺路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测量和记录的方法、提高了合作技巧。作为教师,我们给孩子们提供多种材料,给予支持,激发了孩子的认知能力、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从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教师共同建构新经验,架起了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建立了操作与经验的通道。

(二)挖红薯前的准备——工具

红薯马上就要成熟了,孩子们又提出了问题:用什么工具去挖呢?

双双:“可以用挖土机,这样一下就能把红薯挖出来。”

依依:“可以用小铲子,我奶奶都是这样做的。”

子琪:“我们还需要一个小桶,这样我们就能把挖出来的红薯装进去了。”

孩子们把自己需要的工具画了下来,在正式挖红薯前,我们对挖红薯的工具进行了讨论,孩子们通过自己思考能使用哪些工具,然后对这些工具的特点进行挖掘讨论和研究学习,知道各种不同的劳动工具的特性,哪些工具使用起来更方便,哪些工具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这些工具具体如何使用,相信在此之后,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时也一定会更具有计划性。

(三)挖红薯进行时

孩子们期盼已久的红薯丰收日终于到来了,孩子们选好了自己需要的工具来到红薯地旁,由于红薯的藤蔓很多,大家请来了家长助教王爷爷为我们讲解如何挖红薯,紧接着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小组,挖起红薯来。回到教室,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数起了自己的组究竟挖到了多少红薯。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记录有的来数。在这之中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也越来越强。在这次挖红薯的活动中不仅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了解生态知识,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教室里学不到的技能,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是一个让幼儿接触自然的“演练场地”。更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

(四)红薯品尝会

孩子们通过自己调查红薯可以制作成哪些好吃的,然后分享交流,投票表决,当品尝到自己动手挖的红薯时,孩子们的内心是非常激动和愉快的,了解了小小的红薯作用可真大,原来平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由红薯做成的,真正地感受到了劳动的收获。

三、回顾反思,收获“活”的经验感悟

(一)孩子的成长

关于红薯的探索之旅告一段落,在这场与自然的对话里,孩子们学习着合作、分享、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一次次地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探索学习,获得了关于红薯的核心经验,并交流分享,步步深入。学会了以实践来验证猜测,以调查结果来说服他人,学习精神和探索能力都得以提升。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书,而孩子是最忠实的阅读者。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更加亲近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师的成长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是如此强烈,他们的观察和探索是如此的执着。正如陈鹤琴老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就是孩子们的学习场,科学就在他们的身边,小小的红薯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了找到答案,幼儿会坚持、持久地观察,寻找探索。正如《指南》所说的: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时会感到兴奋和满足。所以教师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孩子创设探究的环境和条件,而我们也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桐桐砖头红薯
我挖到了大红薯
“情窦初开”的桐桐
桐桐学唐诗
颠倒歌
有趣的挖红薯
我家的“和事佬”
红薯的滋味
魔逗城堡
幸福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