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环境创设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2020-05-06李静来
李静来
摘要: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它虽然是无形的,却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作为陪伴幼儿成长的教育者而言,在此过程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基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发现,本文将实践与思考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环境;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亲社会行为”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斯伯乐于1972年提出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作为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中的一个种类,与反社会行为相对,并且受到了学龄前幼儿的个性、家庭、幼儿园等诸多方因素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中,贯穿于学前儿童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学前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教师的情感态度在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学龄前儿童年龄小,可塑性强,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拉近师幼距离,优化师幼互动极为重要。具体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给予充足的安全感
案例:距离小班入学已经过去一个月了,骏骏仍然每天上幼儿园进班级都会哭闹不止,由于与教师、保育员在语言沟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还会刺激他产生比较强烈的反抗情绪,安抚情绪较为困难。因此在前一个月内,骏骏与同伴的交往很少。
骏骏是班级里比较“特殊”的一名孩子,他的特殊在于不会讲普通话,这就意味着他几乎不会主动地与教师之间产生语言交流,而教师在与他沟通时很多时候也需要运用方言才能够让他理解。通过前期的家访,我们发现骏骏语言发展的这一现状与他在家中的教养方式有关,从小由年纪较大的外公外婆抚养,接触的语言环境就是本地方言,鲜少与同龄的幼儿接触和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对抚养者以外的人具有排斥感。同时,由于对外婆的依恋情绪导致他对年长一些的女性会稍微亲近一些。
分析及策略:实证研究表明:教师对幼儿表现出温暖、关心、接纳等积极的情感态度,会使幼儿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有利于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结合骏骏的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了一定的策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充分给予他安全感,让他能够在班级中感受到像家一样的舒适和温暖,放松自己的压力和对外界环境的无条件排斥,进而使他对班级、教师、同伴等陌生的事物和关系产生接纳的情感。
(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案例:户外分散活动,崽崽双手揪着衣服的下摆,独自在跳栅栏的器械前徘徊。旁边一组来了一个小朋友,崽崽双眼牢牢地盯着他看,直到那个小朋友顺利跳跃过去离开后,崽崽才将自己的视线收了回来继续用手揪着自己的衣服下摆。见状走到他身边问:“崽崽,你想玩这个跳栅栏吗?”崽崽闻声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然后边摇头边小声地说:“嗯……我不会跳。”继续鼓励:“你还没有试一下呢,怎么就知道自己不会呢?教师觉得你一定可以的,我们试一试怎么样?”崽崽似乎开始犹豫了,但是对未知的恐惧还是让他心生胆怯。于是继续鼓励他:“那我在旁边保护你怎么样?你也可以先牵着我的手试试,如果成功了你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好吗?”崽崽思考了一小会儿,终于点了点头。经过两次尝试,崽崽越来越放得开,在第一次独立挑战成功后忍不住咧着嘴笑了起来。
分析及策略:案例中,崽崽从刚开始的畏缩胆怯、惧怕挑战,到最后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其他幼儿进行挑战,最后共同游戏,是自身自信心树立的一个过程。
每一个幼儿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有他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潜能。教师如果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就会与他们建立起和谐、平等、互相依赖的师幼关系,进而促进他们与他人、与同伴的正向交往。
(三)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案例:墨墨是班级里一个特别乐于分享的小朋友,在《蔬果舞会》主题活动中,墨墨和家人一起准备了美味的水果拼盘带到班级里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在分享活动前,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分享的意义,鼓励和肯定了墨墨的分享行为;在分享活动后,教师也将自己的糖果和所有幼儿一起分享。现在,班级里许多幼儿每天都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到幼儿园里来,有的是书本,有的是玩具,有的是好吃的……他们越来越喜爱和同伴一起分享。
分析及策略:案例中,教师其实是起到了一个榜样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幼儿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教师是他们心中最可亲近的人,他们往往把教师的权威性看得比父母还高。除此以外,幼儿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榜样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尤其是自我认识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幼儿多次观看别人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成人行为的榜样对幼儿的刺激作用远远大于言语指导的刺激。
二、加强幼幼互动
在幼儿园中,除了师幼互动以外,发生最多的就是同伴之间的交往。同伴由于身心特点的相似,具有交往的平等性和体验的共鸣性,幼儿在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更能够学会责任,学会合作和分配。因此,加强幼幼互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体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案例:自由活动时间,小苇在教室里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不小心撞到了接好水准备喝水的丫丫,丫丫手中的水杯晃了一下,大半杯水全都洒在了地上,没等丫丫反应过来,一旁丫丫的好朋友美美便大声向教师汇报:“教师,小苇在教室里跑,把丫丫的水都撞的洒在地上了。”也许是感受到了美美语气中的不满,也许是对美美的“告状”行为感到气愤,小苇反而双手抱胸,翘起嘴巴自己生气起来了。正当走上前想进一步询问事情经过时,丫丫对小苇说了一句:“没关系的,小苇,你不是故意的。”在弄清事情来龙去脉后,便鼓励小苇与丫丫道歉,并对小苇说:“小苇,你把丫丫水杯撞洒了,但是我们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能不能做到不在教室里面跑了?”小苇慢慢平复了心情,点点头,和丫丫拥抱和好了,两人还一起合作将洒在地上的水拖干了。
分析及策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家庭的幼儿都免不了有一些任性、自私的弱點。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案例中,小苇就是有些敏感任性,但在同伴丫丫的主动谦让下,小苇却能够收起自己的不良情绪,较快地调整到一个平稳的、接纳的状态下,说明同伴交往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十分重要。在与同伴交往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克服自私、任性的弱点,掌握谦让、合作等技能。
(二)引导幼儿自我修正
案例:午餐后的自由活动时间,麦麦和小俊依然坐在一起看书。吃完午饭的乐乐也搬着椅子坐到了麦麦的身边,凑过头去想和他们一起阅读。小俊见状立马拍开了乐乐伸过来的手,用很凶的语气对乐乐说:“你不能看。”说完还用拳头砸了乐乐的手臂一下。麦麦似乎有些生气,用很坚定的语气对小俊说:“如果你再打人的话我就不能和你做好朋友了。”小俊看了看麦麦,又看了看乐乐后说:“好吧,那你可以和我们一起看。”
分析及策略:案例中的小俊和麦麦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麦麦对小俊的攻击性行为提出自己的反对性意见:“如果你再打人的话我就不能和你做好朋友了。”而小俊在接收到同伴这样的想法后,有意识地对自己的不适当行为做出了修正和调整,克服自己冲动去打别人的行为。同伴交往能使学前儿童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满足心理上的需要。在平等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幼儿会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关心别人,与他人合作等,促进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现如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到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这一重要的环节。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从优化师幼互动开始,从加强幼幼互动开始,爱护、尊重每一个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