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
2020-05-06伍维叶
伍维叶
摘 要:结合当前的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发展情况,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在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议,希望对于全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改革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监测问题则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也是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支撑。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全方位落实好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工作,从而保障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全方位的完善,实现监测数据质量的全面提升,不断保障监测信息利用效率的提升,实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逐步提升。
2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2.1 部门监测网络分割,信息壁垒普遍存在
当前,我国的同一生态环境要素则是存在着多个部门的交叉化、重叠式监测活动,具体来说,生态环境监测职能主要集中在林业、水利、环保、海洋等部门,相关的部门则有着不同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管理监测网络。这样往往会造成监测结果的不统一的问题,造成政府公信力受到影响。正是由于部门监测网络的管理上的分割情况形成了“数出多门、数据打架”的问题[1]。同时,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问题时常存在着,数据共享在各个部门并没有有效实现,或者并没有有效执行相应的各部门监测数据共享的规定,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有效实现政府行政效能的高效要求。
2.2 央地监测网络分离,国控网的运行效能不高
在全国的背景下,考虑到存在着多张国控网的情况下,地方网络还根据不同的行政层级而存在着省级网、地(市)级网和县级网等情况,相应的地方网络往往都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来负责[2,3]。比如,针对气象部门来说,国家来垂直化管理国控网,而其他部门大部分则是通过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监测机构的方式来进行。总体来说,在具体的各个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的过程中,国控网的监测数据能够实现自动化的传输方式,或者有效人工汇总到中央,但存在着大量的地方数据难以有效进行统一化集成汇总,特别是全国联网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样自然造成地方监测数据的利用效率的整体不高,难以有效形成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大数据系统。
2.3 政府监管能力滞后,监测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在新时期背景下,政府正在逐步深化环境监测服务改革,服务购买脚步逐步加快,但总体的监测服务质量难以满足要求。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监测效率的提升,但社会监测机构的技术水平还不过硬,规模往往偏低,质量控制水平不高、专业人员的综合专业化素质偏低。正是由于环境监测市场的不规范发展的问题,造成监测数据质量总体不高。
另外,在环境监测服务市场的监管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国家质检部门则应统一化监管社会各类环境检测机构的计量认证等方面问题,在进行专业化的环境检测服务环节,还受到水利、环保等部门的专业化监管。
2.4 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数据互联互通尚存技术瓶颈
从整体来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水平急需全面提升。经过统计,在水利部门的水质站中,自动监测站仅为少数,远远满足不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森林、草原、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生态要素检测或者基于项目的调研工作,往往都是体现出间隔幾年一次的特点。正是由于数据的连续性、及时性问题大打折扣,造成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不完善。当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环保物联网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相关的自动化检测仪表仪器厂商并没统一化的标准共同遵守,以及数据传输协议存在一定差异性,也是在检测仪器设备联网改造的重要问题。
3 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议
3.1 统筹布局独立的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应从全国角度入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的整体部署,这样有利于更好体现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能有效满足于我国的资源环境发展特点,能有效实现预期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要求,鼓励全方位的公众参与。积极完善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的功能,能符合实际需求,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检测,并能有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预报预警。对于分布于全国的各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的建设来说,则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部门的地表水、大气、地下水、饮用水、湿地、土地利用、草原等生态要素,有效推动其质量监测网络的全面完善,并能结合实际来有效接入到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3.2 从实际出发来协调发展并存的生态环境专门监测网
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职能的逐步分离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相应的政府部门的要求,实现相关的大量监测职能的有效分散,这就对应着相关的管理需求,并能结合相应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生态环境专门监测网。
在当前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专门监测网的背景下,能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优化的特点。结合我国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一定要从各方来优化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能有效进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整合、分散,有效实现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并能实现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按照实际的逐步完善,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实现相应的专门监测网络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能有效实现职能原因所造成的监测效率偏低的问题,以及监测数据整体质量不高的情况。
3.3 全面提高政府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监管能力
从实际出发来进行政府监管手段的创新发展。政府应结合实际的需求,进一步重视环境监测服务购买的力度,支持社会监测机构进入环境监测领域。要求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综合监管部门相互通力合作,有效开展监管措施,能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开展高效管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具体来说,可以进行分类发展环境监测市场的举措。在西部地区,则应重视如何有效开展市场培育,很大一段时间内还依然发挥政府的环境监测中的主导作用;在东部地区,则应发挥好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加强监测工作落实在各个具体环节。不断深化国家事业单位的改革,能够有效促进政府监测机构的转型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实现环境保护问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履行政府必要的职责。
3.4 增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
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的逐步完善,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有效实现监测领域中的信息数据共享和融合,不断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的大数据分析,有效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平台的信息化水平,全方位保障监测设备以及监测技术的应用,深入结合实际需求来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在线监测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特别是重点集中落实好如何研发高水平的重点监测设备,并能树立相应的信息数据的技术标准以及规范,满足仪器设备的实时接入以及互联互通的要求。
3.5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的制度保障体系
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发展中的部门规章的“立改废”工作,从实际出发来明确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从多方面来有效明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动能定位,这样方能在法制层面来落实好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地位,以便进一步有效开展后续的管理作用。结合相关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情况,重点对于相关的生态环境专门监测开展梳理,重视各个环境监测领域的协调统一化发展,不断推动环境监测深化改革工作,落实好政府采购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等相关的措施,通过上述方式,才能有利于保障落实好监测信息的公开共享的顺利实现,符合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秦多勇. 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J].环境与发展, 2018年7期.
[2] 卢泽洋, 陈永富, 崔向慧. 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现状与管理对策探讨[J]. 林业资源管理, 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