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钢琴变奏曲中的叙事性

2020-05-06陈迪芸

科学与财富 2020年5期
关键词:叙事性夜莺

摘 要:变奏曲这一形式在钢琴作品中应用得较为广泛,也深受作曲家和听众的喜爱。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不少变奏曲都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本文将以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钢琴变奏曲《夜莺》为例,分析其四个变奏讲述的不同故事情节。从主题的解析、和声的运用、伴奏的形式以及音色的变化等来揭示作曲家的巧妙故事构思。同时体现出叙事性作为钢琴变奏曲中的一个特点,是如何在音乐中呈现的。

关键词:钢琴变奏曲;叙事性;格林卡;《夜莺》

变奏曲,亦称“主题和变奏”,是用主题和一系列主题变化反复构成的乐曲1。当乐曲改变一个主题,音型或经过句,结果仍能使人认出它是由原型变化而得,这一结果谓之变奏2。变奏曲的产生与民间音乐有关,一些作曲家喜欢用一些民间音乐的主题构成变奏曲的主题,通过不断的变化发展,原本熟悉的旋律会变得新奇多样,被赋予新的生命形态。对于听众来说,耳熟能详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是一件新鲜有趣的事情。例如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就是当时在法国流行的民间歌曲《妈妈请听我说》基础上创作的十二段变奏曲,流畅的旋律和清新的风格表达了作曲家幽默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听众觉得好听又不乏味。变奏曲有一定的结构原则,首先是主题的完整呈现,接下来便是围绕主题的一系列变化装饰。作为乐器之王,钢琴非常适合演奏变奏曲,其丰富的和声变化,宽广的音域以及多变的伴奏效果能驾驭各种类型的变奏方式,因此大量的钢琴变奏曲在作曲家手中诞生。一般而言,变奏曲的变化方式基本为:旋律变奏、节奏变奏、调性变奏、音型或织体变奏等等,这些变化都能在钢琴上展现出变奏曲独特的魅力。

叙事性是音乐的一个特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语言以其变化的音调、音色和音量展现出其多样性,便能通过这些改变以一种不同于文字的方式叙述事件。一般而言戏剧性的音响效果可以产生出别样的听觉感受,听者能够在音乐中想象着故事的发展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在钢琴作品中有大量的叙事性乐曲:如第一位将叙事曲这一题材用到钢琴上的作曲家肖邦就写了四首钢琴《叙事曲》,充满了强烈的波兰民族风格,在写作方式上也用到了一些变奏的手法。另外一些钢琴变奏曲如《乌克兰民歌主题变奏曲》,《俄罗斯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也都通过变奏的形式叙述了作者内心的故事。将叙事和变奏两者结合起来的中国钢琴曲也不少,变化的主题可以描绘出不同段落的情景和思想。比方说一些钢琴变奏曲如《放牛娃儿盼红军》讲述了苦难的牧童抵债到东家,沉重的劳动引起愤怒的反抗,盼来红军解放庆翻身继而跟着红军闹革命的故事。《兰花花的故事》则将美丽坚强的兰花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也将主人公无奈,反抗以及对自由渴望的心情通过不同段落的变奏诠释得恰到好处。这些变奏曲的最大特点便是叙事性,作曲家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场景并配以标题,人物的形象和思想在音乐的变化中表现得恰到好处,听众们仿佛在钢琴声中看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体会出主人公的内心思想。

格林卡的钢琴曲《夜莺》是一首优秀的变奏曲,也是带有丰富俄罗斯民族特征以及爱国情感的一首乐曲,它以主题变奏的手法叙述了一只夜莺从无忧无虑歌唱到挣扎在猎枪下的故事。该曲是作者在1833年根据俄罗斯歌曲作家阿拉比耶夫的歌曲《夜莺》创作的。这首作品主题旋律朴实优美,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歌特征。在四个变奏中,主题以不同方式出现,塑造出了一只惟妙惟肖的夜莺形象。

一、寂静山谷空无声,夜莺初现展歌喉

首先,引子部分出现的两个e小调主和弦和下属和弦以琶音的形式较强地奏出,每个和弦后面的三拍休止让人联想到寂静空灵的山谷,接着对比性地轻声弹奏出属和弦,像是告诉听众故事即将开始了。四小节引子缓慢的节奏和小调的基调预示着该曲的悲剧色彩。

随后主题A缓缓开始,2/4拍的行板节奏使故事伴随着平稳的伴奏娓娓道来:“在一个山谷中有一只夜莺,她有着灰色的羽毛和动人的歌喉,她每天都要外出尋找食物,晚上则在自己的巢中唱起那优美的歌曲。”主题A以常见的四个乐句形式叙述了夜莺的形象,这一段叙事性的主题平静优美,带有浓厚的俄罗斯民间音乐色彩,伴奏只需轻轻突出正拍,柔和地衬托出主题旋律。

在一个稍稍延长的八分休止符之后,代表夜莺歌唱的主题B以较为欢快的节奏出现了:“多么自由,多么快乐,我要去找寻我的爱人,和他共同唱出这美好的旋律!”这一主题好似夜莺的歌声婉转轻快,注意左手四小节的同音反复要控制音量,随后的跳音有弹性地慢慢下行。最后两小节要做出强弱对比,速度可稍稍渐慢。

二、猎人背枪入深林,寻觅猎物入囊中

两种主题呈现出夜莺快乐自由的特征,在美好的开始之后变奏一出现了,第一句的主题由左手以和弦形式出现,较有力的琶音代表着此时森林里走来了一位凶狠的猎人,他背着猎枪踏着沉重的步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表示出不知情的夜莺还在自由地飞翔。第二句旋律回归右手,两个二音连线好像猎人放慢了脚步在蹑手蹑脚地巡视猎物,这两个二音连线要演奏得神秘紧张。后两句的左手很好地衬托出右手的跑动,代表猎人在四处张望,最后一句中的左手移到了高音谱号后出现的重音B暗示出猎人突然盯上了那只无忧无虑的夜莺。随后的主题B仍是夜莺欢快的歌唱,第一句的左手伴奏较之前同样乐句的伴奏更为起伏,这一段的演奏方式基本与之前主题B的演奏方式一致。

三、森林惊现猎枪声,殊死拼搏犹落网

在夜莺慢慢停止歌唱后,猎人一声枪划破天空,震惊了夜莺,变奏二以强有力的伴奏和右手琶音和弦开始了,伴随着左手表示猎人步步逼近的八度级进,夜莺的心情也随着第一乐句三串下行六连音跌落到了低谷。第一句结尾干脆利索,一个四分休止符的空白似乎给突如其来的惊吓留出些许可怕的平静。之后第二乐句突然转换力度,轻微的三十二分音符好似刚刚回过神的夜莺无力而又无奈的颤抖。第三乐句中左手模仿小提琴音色演奏出的旋律塑造了一只无助的夜莺正在悲伤地鸣叫,右手连续下行的4个三十二分音符便是那一声声哀鸣,最后一句中九个高音的B唱出了她此时无奈又绝望的心情,此时的力度由渐强转为渐弱,最后的八分休止符凝聚着夜莺无限的忧伤。

此时,夜莺突然开始奋力反抗,原本2/4拍的节奏转换为快速的12/16拍,受惊的夜莺拼命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盘旋,企图躲避猎人的追捕,原本表现夜莺欢唱的旋律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衬托下变化了节奏,显得紧张凌乱,演奏时注意突出高声部的主题旋律,控制右手大拇指的力度尽量小些。而左手逼近的旋律刻画出猎人不依不挠的冷酷无情,每个连线的第一个重音要肯定,带动后面几个音符往前行进。在不断的周旋后筋疲力尽的夜莺最终落网了,她全身没有一丝力气地倒下了,任凭猎人将其带走。。。。。。

四、美好幻想又浮现,长叹现实更唏嘘

延长记号过后变奏三重新回归2/4拍,主题A的左手以流畅的三连音伴奏形式出现,右手如歌的旋律与之前的主题稍有不同。这是在悲剧之后的幻想,是美好的又一次再现。这一段落中,落网的夜莺似乎来到了她的梦幻世界,那曾经是无忧无虑的天堂,值得一提的是变奏三的调性也出现了同名大小调的转变,由阴暗的e小调转成了明亮的E大调,切换出了两个场景和两种心情。这一段的左手轻柔平稳,低声部的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旋律略微突出,右手则展现出抒情歌唱的明亮音色,几个回音的加入显得更为婉转。主题A结束时由一个稍重的高音G带出两句自由花腔过渡到了主题B,此时的左手伴奏仍以轻柔连贯的三连音奏出,而右手则多了一些俏皮和可爱,二音连线和十六分休止符后的十六分音符使这段旋律的节奏颇有特色。在两句夜莺轻松的歌唱之后,旋律回归三连音,两句突出的高音E重复了六下,暗示了夜莺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变奏三的最后速度减慢直至慢板,可爱的幻想破灭,调性转为原先的e小调,最后一个音停在小调的属音上,仿佛中途未完的幸福,预示着夜莺回到了灰暗的现实。

五、展翅逃离终落空,曲终人散空泣泣

变奏四同样以属音的弱起开始,右手强有力的琶音和弦奏出了主题A的第一句,那是夜莺最后的呐喊,她突然试图逃离牢笼,寻求最后的自由。左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是凶狠的猎人无情的追赶。这一段左右手轮流的十六分音符跑动对手指的要求相当高,要求两手交替时一气呵成,手指具有良好的颗粒性和极快速的线条感,衬托出另一只手的轻巧跳音和八度和弦的对比。在最后两小节双手反向扩张,一连串半音阶上行至主音后,乐曲进入了尾声部分。在尾声部是主题B的开头,熟悉的动机不再是夜莺无忧无虑的歌唱,而是她一遍又一遍的哀求,在反复哀求了两遍之后,通过一串半音阶提高了四度又一次出现这个动机。在左手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不依不挠的猎人衬托下,夜莺的哀求越来越绝望,最后在两组半音阶之后,一个突强的和弦好似一声枪响,无辜的夜莺最终倒在了猎枪下,她奄奄一息,最后几个断奏的和弦是无奈,绝望和离别,一切美好的曾经都化为泡影。

随着左手平稳的伴奏,主题A再次回归,但是与刚开始的主题不同的是,加入了一个沉重的八度B。这一尾声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段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是大悲之后的平静,是美好曾经的再现。在e小调缓慢的叙述之后慢慢转人了同名大调,豁然开朗的音色变化将大家引向了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经过11小节主题再现后,乐曲开始变得轻快活泼,左手伴奏由连奏转变为轻盈的断奏,右手旋律则加入了十六分音符的点缀,将一只栩栩如生的夜莺自由飞翔的场面再一次展现出来,随着渐强的推进。一只引吭高歌的夜莺正努力地飞向高空,随后又快速地飞落下来,乐曲再次转变为e小调。接下来右手高声部在快速的中声部十六分音符襯托下再次唱出了夜莺的主题B,左手则是不断地原地打转,夜莺在此时最后一次发出了生命的绝唱,随后出现了左右手交叉的三行低音,好似之前的一幕幕场景迅速掠过,随着速度的减慢和音量的减弱,乐曲即将划上句号。

最后一段的节奏转变为4/4拍,与引子的四小节做到了前后呼应。这一结尾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右手十六分音符快速的上行跑动,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这一段分解和弦琶音中加入了高声部,那恰是主题B的动机,好似一只轻盈的夜莺划过天际。注意手指快速跑动时要轻快清晰,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其中的主题明确突出。之后便是和弦与休止符的巧妙结合,强烈的语气充满着紧张和无奈,最后使用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附点八分休止符后的十六分音符紧接着主和弦,一个悲伤的故事结束了。

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格林卡的作品带有深深的民族烙印。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正值格林卡年幼。他从小就目睹了祖国人民一致对外的爱国精神。在他外出求学期间,俄国爆发了反对农奴反对封建沙皇统治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给他带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冲击。在这首钢琴曲中,作者通过四次变奏将一只充满着美好生活气息的夜莺无情地被猎人追捕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遭遇外来侵害的强烈不满和愤怒。在演奏时要注意叙事性的乐曲具有不同情绪的表达内容,弹奏的时侯要刚柔相济,特别注意音色的变化,以此来展现不同的故事内容。

参考文献:

[1]《音乐百科词典》谬天瑞主编,第59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外国音乐辞典》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第814页,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版

作者简介:

陈迪芸,女,汉,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现任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钢琴演奏;著有《儿童钢琴入门教程(上中下)》.

猜你喜欢

叙事性夜莺
夜莺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夜莺和喜鹊
我不是夜莺,亦不求玫瑰
夜莺
夜莺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一万种夜莺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