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间百味,看交通岁月 一起随他们“走出去”
2020-05-06
庚子开春的疫情,时至三月,还未结束,而疫情“最初”的“最初”无疑要从野生动物说起,人与自然的平衡一时成为了探讨热点。在暌违八年再度归来的《主持人大赛》中,董卿点评的“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与此同时,人们也关注到了这个节目。其中一期,在“走出去”过程中,选手们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镜头,发出有温度、有思想的声音。央视记者以小见大,挖掘生动鲜活的故事,捕捉沾泥土、带露珠的感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只有走近最具烟火气的生活,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才能创造出接地气的作品,把话说到观众心里。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新闻专业的盛宴,也是主持人行业的狂欢,与此同时,细细品味,我们在一些讲述中也可以看到那些交通人日子、那些交通发展的岁月。
讲述者:邹韵
女,汉族,2009年,邹韵加入记者行列。2012年10月,美国遭受飓风灾害,现场断水、断电、信号随时中断,邹韵深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冒着高空坠物、核电站警戒状态的风险,与直播间内的康辉进行了直播连线,现是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出镜记者。
走进援非之路
“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s one of my lifelong wishes.”
“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毕生愿望之一。”——袁隆平
洗手、开门、喝一杯水……去做这些事情仅仅需要短短几秒,可就在这短短几秒中,非洲可能就有一个人因饥饿离开人世。基于此,不得不承认,“援非”之路,道阻且长。袁隆平及其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用稳定的粮食产量带马达加斯加走出贫困。
从“初入”到“融入”的跨度: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拥有世界第二长的水稻种植历史,仅次于亚洲国家。然而由于水稻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极大阻碍了产量,如今他们每年需要进口数十万吨大米。2006年,袁隆平带着他的援非杂交水稻团队来到了马达加斯加。在中国表现良好的杂交水稻,却遇上了不少困难。
其一,生活上的困難。基地里没有自来水,只在很远的地方有一口井。他们只能用大铁桶把水收集起来,用明矾沉淀两天,再烧开才能使用。当地的水质有多差?随行的小翻译全身长满了小疙瘩。
其二,当地人的不理解。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团队可以克服,但是“满腔热血”和“不相信”相撞,其中的五味陈杂可想而知。当援非杂交水稻团队满怀热情地告诉当地人,要帮助他们种植产量可观的杂交水稻时,当地人充斥着“不相信、不理解、不了解”,觉得这是“魔稻”,是不可想象的。
其三,技术问题。当地有一种特殊的青蛙,它并不像我们常见的害虫克星,反而专爱吃水稻;还有一种变色龙,虽然不吃水稻,但喜欢在成熟的稻田里“冲浪”,压倒大批水稻导致减产。
团队将各种困难一点点全部攻克,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试种大获成功,种植面积达到两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7吨,而当地水稻原本的产量仅有每公顷2.5吨。2017年的一次水灾,当地的水稻都倒了,只有中国的杂交水稻屹立在那里。而后,团队走出了马达加斯加,在非洲的16个国家都种上了金黄的稻穗。在中国农业技术专家们多年的努力下,已经成功培育出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且高产、耐旱、抗洪、抗倒伏的优质杂交水稻种子,累计推广杂交水稻4万公顷,增产稻谷12万吨以上。这个国家的2500万人,现在已经能够在食物方面自给自足了。马达加斯加当地人再提到杂交水稻,再不称其为“魔稻”,而是直呼“擦拉贝”,也就是当地语里最好的东西。
邹韵拿出了一张马达加斯加面额最大的纸钞,骄傲地向大家介绍印在上面的杂交水稻,并表明这被列入该国的发展国策。
一个世界的传说:邹韵采访袁老的那一天,他已经工作了一个上午,有些许疲惫。但被问及为什么要在非洲发展杂交水稻之时,袁老立刻来了精神,用英文坚定地告诉全世界:“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s one of my lifelong wishes.”(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毕生愿望之一。)
是谁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是谁让中国由世界粮食救援的接收者变为国际粮食安全的保卫者?又是谁让非洲一些国家的民众克服饥荒吃上饭、保上命?在所有无私奉献的人中,在无数默默耕耘的英雄中,袁隆平是一个无法抹去的名字。
致敬袁隆平,致敬天下“粮”心。无论飙英语还是谈梦想,无论说数字还是抒豪情,袁老的言谈都让人印象深刻。当已经年近百年大关的他说出这句话时,荧幕前的人是否也会热泪盈眶;是否也感受到了何为抱负,何为责任,何为胸怀,何为担当;是否也读懂了他的希望,可以用杂交水稻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解决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
诚如邹韵最后所说,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感谢心怀世界的播种者们。和邹韵一起走出去,视野开阔,去看看日益增加的国际威望,去看看“帮扶”的因,“一带一路”的果。
讲述者:李七月
李七月,出生于1987年7月2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记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曾获第六届中央电视台(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优秀奖。曾担任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出镜记者,2015年9月7日进入《华人世界》栏目组担任主持人。
走进步班邮差
曹正富,河北蔚县的一位步班邮递员,默默坚守的责任,平凡中不平凡的坚守,十年如一日的不放弃,就为了在那个偏僻的地方,大家可以收到“信息”。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告诉那里的人们,他们没有被遗忘。
这个误会用“八年”解开:李七月第二次参加主持人大赛。八年前,李七月将曹正富请到了现场采访,在采访的300秒时间里,她没能采访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8年后的今天,她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站了起来,带着她当初的失败印记重新站在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彼时的李七月是有些灰心的,她以为自己运气不好,碰到了一位不善言谈的嘉宾。第六届主持人大赛惜败之后,李七月去做了外景记者,而这段长达5年的外景记者生涯让她明白了一些事情。那就是当初她的认知是肤浅且主观的,她“误会”曹正富了。
她跑到实地采访了八年后的曹正富。跟着他的脚步一起去村子里面送信,体验步班邮差平时的工作内容,在这里她找到了曹正富不善言谈的原因。曹正富送信的地方地处深山,需要翻山越岭,山路崎岖陡峭,无法使用交通工具,只能靠着双脚丈量。那曲曲折折的长长山路是曹国富一个人走,一路上没有人说话,经年累月就养成了他不善言谈的性格。正如曹正富自己所言“挺憋的!”但这就是曹正富的职业。
是弥补遗憾,也是感受震撼:“这场比赛我希望对曹师傅进行一次回访,真正了解他的工作,也弥补那一场遗憾。”
八年过去了,五十七岁的曹正富依然是一名步班邮递员,每天他还是会从山下将报刊和邮件分批送往各个村子,二十四年,他靠着双脚徒步行走了将近三十万公里的山路,当然,八年来很多村子都已经通车了,2018年,曹师傅的孩子给他留下了一輛汽车,现在他终于可以开着这辆车前往一些大村子,目前在飞狐峪的二十七个村落当中,有八个行政村已经修通了公路,但是因为交通成本太高,至今仍然没有任何快递公司来承揽这里的业务,二十多年来,曹师傅是这里唯一的一名邮差,曾经的电报、信件、汇款单、录取通知书都经由他手,很多家庭的重要时刻都和曹师傅有关。
“他是个好人,他是个最大最大的好人,不管冬天,不管夏天,他就是一有了(邮件)他就挎着(邮包)送来了,送来了就。”这是最朴实的评价,也是最高的评价。
李七月认为,对于那些还没有通车的村子来说,曹师傅其实更是村民和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或许七月通过这次脚力的考察,才知道曹正富平凡坚守的意义和伟大所在。
讲述者:姚轶滨
1985年出生,吉林长春人,201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比赛最佳新人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节目主持人,以活泼而不失深度的主持风格见长,颇受好评。
走进“车”的故事
在我们一直追求高速度的现在,我国的“天河一号”运算一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以上,5G半秒就能下载一部电影,“复兴号”时速350千米……在我们以“中国速度”惊讶世界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在偏僻的四川大凉山,有一辆特殊的列车,也是唯一一辆“小慢车”。
在四川的大凉山深处,有一趟非常特殊的列车,今年44岁的彝族大姐阿西阿呷,她是这趟列车的车长,她管这趟车叫“小慢车”,小是因为这趟车全长只有三百五十三公里,而“慢”是因为中国高铁一小时就能跑完全程,这辆车却要朝发夕至地跑上九个小时,但可以保证“小慢车”是中国最热闹的一趟列车。
随着他的讲述,荧幕上出现了一辆写着“扶贫先锋号”几个字的绿皮车。带着大大小小行李的人在火车站走来走去,朴实无华的乡亲们排着长队走上车,随着镜头的推进,可以看到列车中谈笑的小姐妹、朴实的大姐、写作业的孩子、框中的鸡和鸭……
大家都管“小慢车”叫做“移动的集市”,很多人都是坐着“小慢车”把自家的农副产品卖到附近镇子的集市上,然后买上盐、水果、蔬菜、日用品,再坐着车回家。阿西阿呷从这趟车上的一个普通列车员到车长,这条线她已经跑了二十三年,“要上车的往前走,往前走”“看他一下,(他)上完就开车了”她从车厢走过,帮乘客整理行李,提醒乘客上下车。
……
在5分钟内,以从小坐“小慢车”长大、现在成为列车长的阿西阿呷为串联讲述的中心人物,却充分地体现了“小慢车”上最真实的生活和“小慢车”附近村庄的真实情况,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呈现了“小慢车”上的日常。他们通过这个“小慢车”走出去,把自家的农产品带去卖;他们把“小慢车”变成娘家与婆家的桥梁,变成了通往学校的车。“小慢车”是“生命线”,也是“希望线”。
我们似乎慢慢了解了,这辆每天会对开一列,横穿四川凉山州最贫困地区“小慢车”的故事,领略了贫困村的现状和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明白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在大凉山23年的坚守,真切感受到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落实。
“小慢车的票价标准是1995年的,最便宜的只要两块钱,全程三百五十三公里也只要22块5,货物不算钱。”这辆火车每年都要亏损,但这辆“小慢车”还将继续开下去。
写在最后:
交通行业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行业,是一个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行业,是一个爱国爱民甘于奉献的行业,这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速度、有温度的行业。社会交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交通人的拼搏与坚守。走出去,走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交通人身边,他们的奋斗经历也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笔,描绘出时代发展的壮美画卷。
(来源于2019《主持人大赛》 白晓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