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负春光 不负美好生活

2020-05-06王立群

山东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坑细沙凉亭

王立群

最美人间四月天。

连续两个多月的封闭生活,让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变得尤其强烈。每天上下班,眼看着路边的迎春与紫叶李,开了又谢。朋友圈突然有人晒出山中桃花、花下老人的照片,顿时让人有世外桃源的感叹。这种强烈的对比,挠的人心痒难耐。

这种感觉,像极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从缺衣少粮到衣食富足,才刚刚体会到奔向小康生活之美好的人们。“饱暖而思休闲”,从村头唠嗑到泛舟城市公园,直到买一张车票,登上泰山、踏上海滩……如果厚厚的影集里,能有一张与长城或者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合影,那绝对是直到今天依然是可以拿来炫耀的。

在农业为主导的时代,无论劳作还是休闲,都是以节令为指导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农人们对于休闲的概念应该仅限于田间地头的唠嗑、村头农闲时的拉呱、夏天树荫下的清凉、冬日里墙角的暖阳。

不过,对于今天的我们來说,那时的中国,处处皆风景。依然处于工业时代初期的中国,原生态的自然山水随处可见,那是今天想象不到的风景。出生在鲁中丘陵地区的我,对村后的山泉依然有着无比清楚的记忆。村后有山,山下有谷,谷中有溪,溪中有小小鱼虾游弋。

山中汩汩而出的泉水,在并不深的山谷中聚集。谷中有细沙,泉水就在石块与细沙间时隐时现。孩童们最爱在细沙中掏一个小坑,看清澈而调皮的泉水从沙中溢出,很快就将小坑填满。泉水清澈,捧一口喝下,或许还有一丝甘甜。只是,这样的场景,太过司空见惯,是根本留不下照片的。不过,如果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今天,那一定让人趋之若鹜。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与都市的界限更加明显,人们开始向往城市里的公园,公园里的假山,人工湖里的小舟,还有那古色古香的凉亭。父母的相册里有一张他们年轻时的合影,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意气风发的青年在凉亭下拍下的照片。后来我才知道,那公园凉亭竟然是照相馆的布景。

那时候最幸福的或许是国企大院里的孩童和年轻人,大院里不仅有文艺演出等活动,还会有公用的游泳池,他们业余的休闲是丰富而惬意的。

村里人的农闲时光也变得丰富起来,收完麦子的夏日夜晚,人手一个小马扎,到村里小广场上看露天电影的光景成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那是村里情窦初开的年轻人,最浪漫的约会之地。

先富起来的部分人们则开始走出自己所在的城市,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过那时,国内游可选择的景点并不多,对山东人而言,泰山、孔府和海滨是最热门的去处。如果走出齐鲁大地,那也就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名胜古迹多的城市,泰山、鼓楼与长城,应该是出现在照片中最多的场景。在泰山脚下,时髦的姑娘们已经穿上泳装,在湖水里游泳。泰山在左、城市在右,远山如黛、湖水碧蓝、美女巧兮倩兮。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中国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东南沿海城市成为大家追捧的热点。去见一下大都市,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都市的霓虹,不知迷倒多少青年,也吸引他们迈开闯荡世界的脚步。

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今天回归乡村与自然,人们对不同休闲生活的热衷,体现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对美好生活的不同定义。不过,无论向往城市还是自然,这大好时光自不容浪费。向阳光、向春风、向山野、向花红,祖国处处是风景,就待你去发现、去感知、去体验。

(未署名图片选自山东画报图片库  编辑/李潇雨)

猜你喜欢

小坑细沙凉亭
我爱朝阳的小凉亭
张掖大沙河
小酒窝
凉亭
有趣的平衡球
家乡的细沙羊尾
站在水中
外福来的葛藤凉亭
把快乐埋进坑里
凉亭 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