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丝悠长 粉漂春秋

2020-05-06刘志刚

山东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龙口盆中绿豆

刘志刚

自古以来,龙口粉丝名扬海内外,传遍九州。而“龙口粉丝招远造”这一让人感觉蹊跷的俗语由来却知晓人甚少。招远农民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掌握了淀粉生产技术。但古时粉丝制作多以薯类为原料生产凉粉,为便于保存,人们试着将凉粉晒干,形成了粉干。后来人们发明了用漏瓢漏粉拉丝的技艺,将其晾干后,即成为粉丝。随着时间发展,人们逐渐尝试着用高粱、豇豆、红小豆、绿豆等作为原料。到了清朝初期,人们发现绿豆粉丝透明而富于韧性,入口爽滑,与其它菜肴搭配烹制,口感俱佳。于是绿豆逐渐替代了其它豆类原材料,并一直延续至今。

招远粉丝生产的兴盛时期,是在清朝嘉庆五年(1800),今招远市张星镇北里庄村人王国俊、王国欣、王国义三兄弟开设了史上第一家专以绿豆为原料的粉丝作坊,日加工绿豆粉丝能力10~15公斤,成为“龙口绿豆粉丝”的真正商业化起源。据1995年版《龙口市志》载明:“粉丝最早产于招远,后传入黄县,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其集散于龙口,故称‘龙口粉丝”。拂去历史的尘埃,正本溯源,龙口粉丝源于招远,盛于招远。

直至今日,招远依然享有“中国粉丝之都”的美誉称号,是全国最大的粉丝生产基地。招远所产的龙口粉丝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區,呈现银丝悠长,牵情不断,丝丝连接五大洲的兴盛场景。

栾日娟,“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六代传承人。在她看来,长辈除了对纯绿豆粉丝古法工艺的口传身授,还有“心传”,且更为重要。长辈们对做粉丝的“匠心厚德”世代秉承,痴心不改。比如爷爷、父亲要求的品质第一,绝不下降;诚信第一,绝不失言。

进入21世纪,纯绿豆粉丝因其工艺的复杂性和高昂的生产成本,不再受市场青睐,如今古法纯手工制作绿豆粉丝的技艺正濒临失传。栾日娟决心挖掘传承纯绿豆粉丝制作工艺,重振百年品牌聚兴昌,并把纯绿豆龙口粉丝的品牌重新打响。

2012年初,栾日娟筹建了国内唯一的纯绿豆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示范基地。在基地内,栾日娟选用上乘绿豆为原料,严格遵循古法工艺,经过烫豆、磨豆、过罗、去渣、上盆、兜粉团、打糊、采芡、漏粉、理粉、浆条、搓粉、晒粉等40多道工序加工制作纯绿豆粉丝。

这40多道工序,让人震撼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匠心”:工人们将打好的糊和淀粉放在大盆中,四五人围着盆操作,各踏方步,步调一致,以手用力揉搅盆中之粉团,边揉边绕盆沿行走。在手的采揉之下,粉团在盆中不断鼓胀运转,不一会儿就变成匀称发亮的一团,这一过程叫“采芡”。

“采芡”之后,工人们再将采好的面团分成小块放在底部有许多孔的铁瓢里,大铁锅盛水,待锅中水烧开之后,一人置于锅台上落座,一手执漏粉瓢,一手以扁拳敲打瓢中粉团,粉团经击打即由瓢孔中徐徐流出,落入沸水锅,即刻煮成丝条。煮熟的粉丝,即有人以长筷挑出浸在冷水盆内,经过降温,粉丝分成束用木棍穿好,放在有一定浆液的盆中浆几分钟,再捞出。待粉丝凉透,再用浆液浸泡一定时间,后用手反复揉搓,使粉丝条条疏朗。最终,选取不起尘的沙地为晒粉场。在微风吹拂的阳光下,晒出洁白、透明、细长而呈现均匀波曲的粉丝。

“浆里来,水里去”,这是人们对传统粉丝加工流程的形象描述。因其技术相当繁琐,非有丰富经验者不能为之。而随着经验丰富的粉匠师傅纷纷步入年迈,观看这样的“匠心出演”正变成一种奢侈。

(编辑/王立群)

猜你喜欢

龙口盆中绿豆
招远,中国粉丝之都
赏自家仙人掌开花
卜算子·端午
种呀种绿豆
绿豆成长记
龙口赞唱响大上海
“绿豆军团”成长记
绿豆发芽了
蛋壳的妙用
最好的“山龙口”在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