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防控疫情与发展经济两不误
2020-05-06刘馨蔚
刘馨蔚
由于新冠疫情爆发,节后的复工复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如供给端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生产、销售、回款等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干扰。
2月15日,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會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线上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表示,尽管目前疫情对于经济造成明显冲击,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潜力大,具有较好的快速修复能力,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
疫情给经济下行增加压力
全国普遍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对生产、消费、劳动力流动、物流交通等形成了较强的“冻结”,显著加剧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尚鸣指出,此次疫情暴露了中国在诸多领域存在短板,包括体制性、结构性、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民生,还影响到社会稳定。疫情过后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要加大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最大化减轻疫情对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影响。
2019年春节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今年同期受损严重。2019年春节全国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今年同期锐减。2019年春节档票房为58.59亿元,而今年颗粒无收。
受疫情影响,一些小微企业短期进入休克状态。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北大汇丰商学院、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对995家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及诉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仅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从武汉封城开始,疫情防控限制全国各地人员流动,导致企业复工延迟,节后员工招聘受到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缺工问题尤为突出。
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工大(深圳)发展规划委员会主席唐杰认为,严格的隔离措施正在引起人口社会流动性的丧失。防止结构性失业规模化和长期化,需要放松隔离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有弹性的隔离措施。与此同时,面临着流动人口高度聚集的大城市出现新增确诊病例上升的情况。
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矛盾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反思、纠错、改革的机会,应当把危中之机重点转到实质性深化结构性改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此次疫情反映出目前的公共卫生领域供给能力不足。未来的政府财政投资,重点要去回补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民生领域的欠账。
对此,唐杰认为,应广泛借鉴世界经验与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实现战胜新冠疫情与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目标,要求地方政府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当前的核心是提高公共卫生预防与处置能力。
此外,唐杰指出,实现坚决防控疫情与保障经济,特别是就业稳定之间的平衡需要有高超的政治胆略和智慧,也需要制定富于弹性、可灵活调整的政策措施体系。
引导有序复工
新冠疫情在引起经济失速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短期结构性失业。唐杰指出,服务业是中国吸收劳动力最多的行业,也是此次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受影响的就业人口可能超过3亿人。
此外,疫情对中国的国际联系和全球产业链形成很大冲击,是一次压力测试。据德国专家测算,德国汽车产业每天在中国的营业额是6亿欧元,盈利为6000万欧元。由于疫情影响,转为每天亏损7200万欧元,对德国汽车工业冲击很大。
中国市场是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中心,全球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和中国制造相关。疫情让汽车供应链出现“牵一发动全身”的局面,由于中国供应商的线束零件短缺,韩国现代汽车成为第一个宣布工厂因疫情停产的海外制造商。
“无论是公共卫生事件冲击,还是产业链停摆,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是实实在在的命运共同体。应借此机会,增强国际社会维护和推进全球化共识。”刘世锦说。
近期国家出台的一些救助小微企业的政策,如税费减免、五险一金免交或少交等,唐杰认为,在协调完善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转化为长期性政策。
唐杰表示,中央要推动和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以全国大局为重,积极引导流动人口有序返回工作地。按照省区和城市的公共卫生能力制定更加科学有弹性的隔离措施。在新增确诊病例不改变疫情收敛趋势时,应当坚定地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实质就业。
随着新冠疫情逐步得以控制,全国各地国企大面积复工复产,其中涉及民生保障的各地国企在春节假日期间也保持了良好运转。同时,资本加速进入新产业,新的增长动能正在形成。尚鸣表示,政策的当务之急是企业不倒闭,工人不失业,保持消费力,维护社会稳定。
刘世锦称,疫情结束仍需要一段时间,但扩张势头目前得到抑制,进入稳定回落。
另外,在此次疫情期间,倒逼出一些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商业模式,如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科研、在线审批、在线开会等。
尽管不少人认为疫情过后,有些领域可能出现恢复性反弹,但是否出现报复性消费仍有待观察。刘世锦认为应推出一些大力度的有利于振奋精神、释放增长潜能的改革举措,比如促进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重点推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放开放宽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通信、金融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加大对外对内开放力度等。
重视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措施落实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认为,针对当前情况,应按“疫情管控期间”和“管控解除之后”两个时间段谋划政策。
疫情管控期间的政策目标,应是维持遭受重创企业的存续,避免经济有机体局部由于“休克”,现金流断裂,出现缺血坏死。
张岸元分析,“少取”政策发挥效力的前提是企业能正常经营。如果企业此刻已经歇业,没有进项销项、没有盈利、没有税基,减税政策便无法发生效力。当前,更需要“多予”。民营中小微企业存续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员工工资、房屋租金、信贷本息三项支出。在疫情管控期间,可以由社会保障部门出面,根据此前社保缴纳信息,按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向特定行业员工发放工资,并要求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劳动合同关系。
对全年的冲击,取决于疫情严格防控措施持续时间。张岸元建议,政策方面应采取特定形式,推出经济全面恢复方案,提振信心;删繁就简,让利于民,凝聚人心;避免推出某些短期存在不确定影响的改革措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经济拉回中速增长轨道。
首先,确立经济恢复目标和政策基调。年内经济恢复的目标应符合实际,财政政策应有明显突破,货币政策空间释放仍需把握节奏、避免虚耗。
其次,应重点考虑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张岸元提出,发行“疫后恢复特别国债”,由中央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规模约相当于一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参照存款准备金利率,允许商业银行将此类国债用于存款准备金缴纳。
同时,抓紧启动各类投资。加快重大项目施工;适度扩大开发贷、信托以及境内外债券发行规模;推迟今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并将疫情期间企业损失先行纳入去年税基予以扣除,疫情期间扩充的产能、营利不作为所得税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