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要有“亮点”
2020-05-06李毓志李春梅
李毓志 李春梅
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写好考场作文,是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尤其到了复习的最后阶段,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大家都急于找到写好作文的金钥匙,老师们也想教给大家一些小妙招、小技巧。其实,一篇考场作文拥有一两个闪光点就能与众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考场作文有哪些“亮點”值得挖掘。
一 开头结尾造亮点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既要吊起读者胃口,吸引人读下去;又要把主题思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表达出来。就像清初大戏剧家李渔说的,“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因此,开头的技法要有一定的设计,语言要有一定的个性,且篇幅不能太长。
1.“首唱荣华”,开门见山
因为考试时间紧迫,有字数要求,又不能反复修改,考场作文尽量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让阅卷老师尽快了解你的想法、思想、情感。如《最好的时光》(东北师大附中2013届毕业生丛眸)一文,考生这样开头:
在我看来,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春去夏至,秋去冬来,一年四季也不过如此。转眼间,我已步入初二下学期。坐在教室里,回忆着那些最好的时光,那些日子,就像湛蓝海水里的一小团泡沫,散发着夺目的光辉。
考生采用两段式的句式开头,首段直接入题,点出“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光。第二段稍作展开,写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哭过的青春、笑过的青春、懵懂的青春、青涩的青春、执着的青春、倔强的青春、梦想的青春,这么多美好的青春故事将在后文徐徐展开,这样的开头,起到了开门见山的效果。
再比如《高高的蓑衣岭》(《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5月21日作者:秦岭)一文的开头:
像极了未曾启封的天书,一层层摞起来,便成了高高的蓑衣岭。
这个开头很精彩,精准地写出了蓑衣岭的特点:林木高而密,层层叠叠。而且“天书”的比喻也非常巧妙,突出了蓑衣岭的神秘感。
2.巧用名言,起点高远
巧妙利用名人名言或古典诗词中的经典名句,不但能抓人眼球,提纲挈领,更能增强气场,深化主题。对于同学们而言,积累一些古诗名句、格言警句、富有哲理的话并非难事。但在采用这个方式开头时,要注意因题而异,灵活应对,不能背一两句格言篇篇套用。如《灰色世界———孔乙己与阿Q》(东北师大附中2015届毕业生袁子琪)一文的开头:
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我就可以忍受你了。灰色无意识地麻木地点点头。———题记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化用了纪伯伦《沙与沫》中的语句,用黑色和灰色隐喻孔乙己与阿Q,不但有新意,而且切中要害。作者将平时的阅读积累自然应用到写作实践里,并没有刻意背诵的痕迹,这是文章开头引用名句的最佳境界。
同时,我们也鼓励同学们自己创编,不借鉴不化用,这样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如《不平凡的水果》(《散文》2016年第11期作者:于燕青)一文的开头:
一个地域一种水果,因为某个人,其宽度与广度就不一样了。
又如《游戏给我开的最强金手指》(《南方周末》2017年2月23日作者:胡栩然)一文开头:
游戏是岁月的痕迹,那些玩过的人总是有印记。
这两个例子给同学们的启发是:独立创制的开头不但能紧扣主题,还富有新意,值得大家借鉴。
3.首尾呼应,突出主题
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下面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结尾有力收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永远定格的守望》(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2014届毕业生刘星雨)一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头这样写:
呜———火车尖锐的轰鸣声在人声鼎沸里很快被淹没,步履匆匆的行人垂着头,或轻快或沉重的步子把余音踏得支离破碎。瞧着人来人往,我心里没来由地涌上些惆怅。
作者在文章结尾这样写:
呜———又是一声长鸣,火车缓缓开动了,那熟悉的身影很快就离开了我的视野,可妈妈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我回首可及的地方,守望着我。
二 雕琢细节塑亮点
中国文人历来重视文章语言的雕琢,同学们熟悉的“贾岛推敲”“王安石改字”的故事,都是强调写文章一定要找到最能恰当表达情感的那个字。初中生的作文,如果能有一两处打动读者的细节,便足以提升整篇文章的境界。
社会环境描写中的细节。如《回头是岸》(熊育群)写飞机刚刚降落印度机场时:花环很大,椭圆的花环挂到我肚脐眼儿下了。男子的肤色与夜色混为一体,让我想起了南亚次大陆猛烈的阳光。
花环之“大”,男子肤色之“黑”两处细节,很准确地体现了印度这个国家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中的细节。如《青青延中草》(刘成章)写延安中学刚刚通了电:呼啦一下,每间教室都亮起了电灯,一道闪电划破夜幕光芒四射。视野中,校园后边的山已被电光所惊醒,庄稼、杂草、树叶都猛地伸胳膊蹬腿,惊得宿鸟扑棱棱四飞。
人物描写中的细节。王剑冰在《地气》这篇散文中,写小孩子气喘吁吁地给大姐送饭:八岁的笆斗提着吃食一呼一吸地在垄上走,边走边喊“吃饭了———大———姐———”。
“一呼一吸”很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小、体力不支的状态。在孩子呼喊的语言描写中,三处破折号也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大声呼喊的急切心情。
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护: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再如厉彦林在《旱烟袋》中,用一段精彩的动作描写展现老人们休息时吸旱烟的细节:
(他们)在身边石头上或者鞋底敲掉烟袋锅里残留的烟渣,再把烟袋插到烟包里麻利地按上一小撮旱烟丝,用布满岁月老茧的手指匀称地抚平,仔细端详一阵,慢悠悠地划着火柴把烟点燃。
三 议论深刻是亮点
同學们在同一个校园中学习成长,往往经历同样的生活,一起参加运动会、军训,一起外出实践,一起吃午餐,一起上晚自修。因此有的同学说,同样的生活,怎么能有不同的感受呢?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活中的我们,有喜怒哀乐等独特的体验和情感。如果我们能把共同经历的事件写出别人没有的感受,写出新经验、新思想、新观念,就能为作文增色添彩。
借用关联巧升格。写作不能见山写山,见水写水。写作要善于找到写作对象背后的情感关联,就是要找到写作对象的隐喻。《滚铁环时你在想什么》(宋长征)从自己小时候滚铁环的经历写到人生感悟:
圆圆的铁环可以很快把握,文字组成的铁环却让我倍感陌生。母亲说过很多次,庄稼人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就从语言开始,咿呀学语,辅以多年的乡村经验,竟然也能组字成章。发表,成书,获奖,几年下来竟然小有成绩。
以小见大深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小细节、小物件、小动物等。大主题是对生活的独到看法、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或者是对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情感与品德。
席慕蓉在《贝壳》中这样写: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善用修辞点主题。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中国,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南京市29中致远中学初三的赵若妍同学在《过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一文中,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深刻表达了对疫情的关注:“有病患者痊愈出院的好消息,也有新增病例的焦虑;为研制出新疫苗而欢欣,也唾弃那些造谣增加恐慌的行为。是的,有不少地区封路了,有不少家庭被隔离了,但我们也看到很多逆行者:那些白衣战士大年三十连夜奔赴疫情严重的地区,前赴后继;那些急需的医用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向武汉、黄冈等地区……”
四 真题回顾
《中国诗词大会》开场词这样写道: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撩动心弦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见过”是宝玉和黛玉之间欣喜的初次遇见……
“遇见”仿佛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五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字面意思比较简单。“遇见”是动词,写作时,确定“遇见”的对象很重要,因此,这个题目其实也隐含了一层含义,即:遇见谁。确定写作对象,也就确定了抒情角度。“谁”可以是人,如师长、同学;可以是具体的实物,如乐器、书籍、动植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某种品质:努力、坚持、善良。而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写遇见父母,这明显不符合生活逻辑。
“遇见”并不是简单的见面、接触,而是指心灵受到感染和触动,是遇见以后产生的精神引领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另外,也可以有新的思路:遇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遇见不寻常的2020年,这些时效性强的写作角度也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