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的悲歌

2020-05-06黄海雁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茶馆

摘  要:老舍通过对北京裕泰茶馆命运的兴衰、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出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半个世纪内中国腐朽和黑暗的历史。整部话剧都是基于茶馆内发生的种种命运悲剧,通过三幕剧气氛的不断渲染,将茶馆的悲剧逐渐向人的悲剧以及社会的悲剧进行延伸。

关键词:茶馆;时代悲剧;人物命运

作者简介:黄海雁(1984.10-),女,汉族,广西南宁市人,研究方向:社交礼仪、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1

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7年,发表在《收获》创刊号上。这是老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得以颁布的背景下,所创作的一步希望可以让青少年得以抚今追昔的作品。老舍希望借助该作品,可以让青少年获晓当前的和平幸福是多么可贵,并同时激烈青少年可以向先烈一样,勇于奋进,为中华之崛起的读书。

《茶馆》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人们欣赏一部好戏,不仅希望看到丰富的生活内容,得到更多的人生的启示,能够引起自己的沉思。老舍的《茶馆》就具有这样的悲剧力量。老舍《茶馆》的主要场景是旧北京裕泰茶馆,通过茶馆内人物命运的刻画来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下面,笔者就将分析《茶馆》中的三幕剧,并通过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来阐释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

第一幕以戊戌变法失败为背景,政治黑暗,国家衰弱,底层人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此时的茶馆还是客源不断,生意红火的。但在门庭若市的背后,其实已经难掩社会的腐朽与没落的气息,表面的热闹不过是一种还未走到尽头的假象。

在第一幕结束后,先后穿插了两场“卖儿卖女”的戏。在村妇母女二人下场后,康六与顺子紧接着商场。在柜台前,康六对顺子说:“顺子!爸爸不是人……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此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可怖与黑暗,父母卖儿卖女的人间惨剧不断上演。这时的茶馆突然没有了声音,一切都归于寂静,但这寂静却让人如此的压抑和憋闷。正在此刻,突然出现了有人下棋落子的声音,一人说“将,你完了!”一语双关的一句话,表明这幕剧结束了,顺子的人生也完了,同时,封建社会也走到了尽头。这一声完了,既预示着大清国的覆灭,同时也暗示着统治着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也就此落下帷幕。

第二幕的开始,王丽发的妻子与李三一边干活一遍讨论着眼下的国事。李三说:“改良!改良!越改越越凉,冰凉!”这句话表达出人们对当局以及眼下社会时局的失望以及不满。此时,一群难民前来乞讨,而巡警也过来派军粮,王利发不得不塞了一些票子给巡警,但眼下巡警还没走,就又来了五个背枪的大兵,不言而喻,又是来要钱的。而临走时,甚至还扯走了桌上的新桌布。大兵的出现生动地展现了动荡社会下兵痞的丑陋嘴脸。大兵走后,唐铁嘴跟王利发炫耀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民众已经非常麻木,甚至是沉浸在一种自我麻痹的虚幻想象之中。这一方面刻画出当时的社会国民的悲哀,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帝国主义借由鸦片对我国实行的残忍侵略,戏剧的主题在这一刻得到凸显。在这一幕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社会已经更新换代,但其实它也暗示出,社会的腐朽力量并不甘愿退出,新革命与传统势力也在暗中较量,军阀不断混战,封建余孽不断挣扎,而革命也仍处于较为幼稚的阶段。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旗人也没了好日子过,松二爷万般无奈:“想起来,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在裕泰茶馆展现的就是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枪杀抢夺。

第二幕与第三幕的转变也是茶馆二十年的时间更迭,此时的茶馆已经没有了旧年时的红火和热闹。在第三幕中,更惹人注意的是“莫谈国事”的纸条,纸条越来越多,字迹愈来愈大。秦二爷的仓库就在茶馆的后面,因为被判为逆产,所以已经被没收了。这茶馆也是秦二爷的产业,不知道是不是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变成逆产。在历史的车轮之下,苦心经营六十年的老字号茶馆也走到了它的末路。时代的变革和改良,加之恶势力的逼迫,都彻底地将旧社会的茶馆推向了倒闭。之后茶馆被占领并作为特务情报站,而这也表达出国民党反动派仍不死心的倒行逆施的挣扎。

茶馆共三幕,其通过茶馆的一生命运,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种种过程,作者以小见大,通过社会微小人物的命运反映社会动荡与变迁的大历史。三幕剧中的茶馆由盛至衰,它映刻的是旧社会的绝境,是黑暗与光明的斗争,是人们即将迎来曙光的希望。茶馆的命运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命运,而茶馆的兴衰折也射出社会的兴亡。

老舍先生说过:“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我要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在話剧中有许多小人物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但也是有数十名常客的,他们在茶馆里东聊西扯,相互交流着信息,最后却都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而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如同他们常聚的茶馆,共同的走向了覆灭和死亡。

参考文献:

[1]《老舍研究资料》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2]《关于老舍的〈茶馆〉》胡洁青,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1月版。

猜你喜欢

茶馆
《茶馆》
茶馆室内装饰设计创新研究
我给动物开茶馆
《成都老茶馆》
郭德纲:从小茶馆到德云社
《茶馆》:方寸茶馆,演绎悲喜人生
茶馆
红楼茶馆·脂砚斋
清雅茶馆
元、明时期杭州的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