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雷蒙·威廉斯的“感觉结构”
2020-05-06纳吾达尔·买提吐尔逊
摘 要:“感觉结构”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雷蒙·威廉斯与迈克尔·奥罗姆合著的《电影序言》中。在他后来的研究中,“感觉结构”理论经历了从被提出来再到被不断地完善,最终被他更加系统全面表达出来的过程。虽然“感觉结构”在现在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阐述一种先于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感觉;“感觉结构”也许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性和精密性,而且也不是没有任何瑕疵,但他始终有意识地避免将理论抽象化,努力把理论和经验相互结合,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和看待。
关键词: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分析评价
作者简介:纳吾达尔·买提吐尔逊(1993.1-),男,维吾尔族,新疆策勒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1
雷蒙·威廉斯在最初提出“感觉结构”这一概念时,就提到“我使用感觉结构这个说法,是因为我觉得在此语境中它似乎比观念或是一般生活更准确……”[1]从他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如果站在某个研究时期时,我们会把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方面来做一个分开的处理,但是这种方式只是一种特殊的研究方式,并不是人们曾经体验它们的方式。这就像艺术工作者吸取了艺术的性质,并在自己创作的作品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如果把一种艺术作品和我们所能看到的总体性的一个部分联系在一起,这也许在不同层面是有一些用处的。但这也只是一种所谓的共同的经验,当我们用这些“共同经验”来比较艺术作品,就会发现有部分内容找不到外在的对应物,这种作用即支配性的“感觉结构”。简而言之,“感觉结构”是作为一种分析现有书面作品的程序而形成的,是一种强烈地强调书面作解的概念。
一、倾向于经验而非“感觉”
雷蒙·威廉斯认为“感觉结构”是一种社会经验,虽然这是一种进行时的状态,而且他所说的种感觉方式并不是抽象的概念。“感觉结构”可以说是一种经验,或者说是一种共同经验或者是集体经验,一种特殊的生活感觉得以被集体传承下来,而这就是“感觉结构”。而这种经验又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经验,所以被他称之为“结构”。“在研究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时候……各种特殊的活动才能和一种思考和生活方式结成一体。”[2]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感觉结构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例如当今我们最感兴趣和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梦”、“伟大复兴”等等,我们可以理解成它是一种组织中所有因素带来的最终的结果。雷蒙·威廉斯认为在所有实际存在的共同体中,“感觉结构”都是被广泛而深入地拥有的。它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每一代人都选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感觉自己所继承的世界。最终,用个人主观反应塑造一种新的“感觉结构”。
二、方法论意义上的充实
雷蒙·威廉斯在其后期的研究中,进一步对这一理论在方法论上进行了一次升华与充实,使“感觉结构”这一理论与之前的初期理论相比更严谨、更具有说服力,更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他专门设立一个小节对“感觉结构”这一理论进行了方法论意义上的阐述,“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感觉结构是一种观念假设……而且这种假设又是要通过交互作用回到那些实例上去。”[3]其次,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活动过程,我们不能把文化理解为一种僵硬而松散的抽象化的表现。最后,方法论意义上的阐述在他这样的表述之下使得“结构”关系更为突出,更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立场,这才使得他在社会和个人之间,经验和感觉之间,最终在文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做出了一次非常缜密的理论对接,对那些对“感觉结构”概念提出质疑的左翼同道们予以正面的回答。
三、在反思与自我批评中不断完善
雷蒙·威廉斯在自己后期的著作里,对如何在不同阶级之间区别地使用“感觉结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问题一直是一些研究“感觉结构”的学者关注的问题,而他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也证明了他非常重视对自己理论的批判和实践,在反思中进一步完善“感觉结构”这一理论。“我现在会在不同阶级之间极为区别地使用这一概念……我感受到了这种批评的力量”[4]他不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力的回击,而且对其他一些有关这个理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详细的回应。威廉斯提出“感觉结构”并不是针对政治或经济层面的,他一方面积极应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延续了工人阶级面对现代性问题的急切关注,这与他的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雷蒙·威廉斯为了“文化分析”而提出“感觉结构”这一概念,是为了展现文化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而是无限生产不断变化的过程。[5]
结语:
“感觉结构”这一理论虽然有很强的结构性和制约性,但也有弱点和不足。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虽然他试图超越经验主义的束缚,但不得不说他确实缺少一套在现在看来更为缜密和富有說服力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来阐释自己的理论。我们要想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他的“感觉结构”的概念,首先,要结合他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其次,要关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流发展趋势;再次,要用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这一个概念,而不能断章取义,肆意解释;最后,想搞清楚“感情结构”就要结合他的所有著作来分析和考察,不能一味的赞扬,当然也不能一味的批评,用批判的现代性眼光结合实际去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Jhon Higgins.The Raymond Williams Reader, Oxford.Blackwell,2001,P33.
[2]雷蒙·威廉斯.漫长的革命[M].倪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P56.
[3]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王尔勃,用英译.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P44.
[4]雷蒙·威廉斯.政治与文学[M].樊柯,王卫芬译.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P149.
[5]参见邹赞:试析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主义[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2卷第1期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