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音:批评家的另一种称谓

2020-05-06李思捷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知音批评家

李思捷

摘  要:“批评家”是“知音”的现代话语转换,也是最贴近于《文心雕龙·知音》原旨本意的概念指称。《文心雕龙·知音》对“批评家”的资质水准、审美路径、责任使命作出了界定性探讨,并通过与一般读者对比突出了“批评家精神”,其内在合理的精英主义倾向对大众化的读者中心主义进行了适度驳反。将“知音”和“批评家”两种称谓对应比合时,表层是想要打破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的语言壁垒,深层次的是要寻求不同时代同一身份间的精神联通,肯定称谓背后的主体性价值。

关键词:知音;批评家;批评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1

一、“批评家”的资质水准

刘勰在知音篇指出“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刘勰解释道“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尔”。

所谓“识照”,是要我们超出近在咫尺的东西去观看,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去按照一个更正确的尺度去更好地观看这种东西。这既需要有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甄别的艺术经验,也需要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批评家必然有高于常人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不会“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在刘勰看来,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批评家,因为他们“各执一隅之解”,所以也就无法做到“圆照”。伽达默尔指出,“伪前见”往往是在现实关系中受各种功利目的和主观兴趣而形成的前见,蔽于现实关系,而见不到文本的真义。批评家的批评,就是要去除这种“伪前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老衡,照辞如镜矣”。批评是“零度”的工作,需要保持绝对的客观公正,批评家应该具备的是群体性的文学接受的习惯系统,而非个体性的,限于自身存在。

秦皇、汉武“鉴照洞明”,班固、曹植“才实鸿懿”,刘勰在智识层面肯定了他们的艺术理解力与卓绝才华,却在道德层面分别以“贵古贱今”“崇己抑人”点明了他们的缺陷。批评家应该把道德上的完善始终作为自觉的追求,努力做到才能与道德并重。正是在这两种资质上,批评家与普通读者拉开了距离,跨越到更高的审美层次,沿溯正确的审美路径,获得了对作品最本真的阐释。

二、批评家的审美路径

《文心雕龙·知音》以“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揭示了批评家的审美路径,即暂时忘却自我,不断向作者或作品中的人出让,重建作者的心理。批评的基础是作者原意的想象性重构,而不是读者的任意解读。“入情”是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而非带入读者主观的情感色彩。清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语》中说道:“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所得”则忽视了作者的原意,取消了意义有效性的客观标准,滑向了无限开放的歧途。普通读者正是由于极易受个人情感干扰而偏离了批评家所前行的审美路径,遁入语言的迷宫中“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对作者原意的想象性重构离不开读者积极主动的参与,然而这一参与是有界限与范围的,批评家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度。刘勰在知音篇提出了以文本为依据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此六观涵括了批评的各个角度,从方法论上实现了“圆照”,而又借助文本而对批评过程的主观情感代入起到制约作用。

无论如何,分析作品都是我们了解作者原义最直接,最有效,最大化的途径。王若虚曾言:“圣人之意,或不尽于言,亦不外于言也。不尽于言,而执其言以求之,宜失之不及也,不外于言,而离其言以求之,宜伤其太过也”。《知音》篇从“比情于作者”,“六观于文本”两个方面兼顾了历史性原则和接受者参与的统一,由阅读流程进一步确立了“批评家”的权威。

三、“批评家”的责任使命

在文学与非文学对抗的战役中,批评家是战略家,他对整个文学生态的建设布局负有领导性责任。他们在批评中坚持正确的价值批判,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和相对主义,此即“洪钟万钧,夔旷所定”;他们凭借对历史与时代的宏观把握、对艺术美的敏锐感知、程序化而又专业化的文学接受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筛选过滤,促进文学经典的生成。此即“良书盈箧,妙鉴乃订”;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宣讲与阐发,引领占主导地位的公共期待视域的形成,使读者自觉远离低俗的艺术作品,推动文学艺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实现创作——接受——批评的良性循环,此即“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文心雕龙·知音》的结赞言简意赅却点明了上述所有内容,指出了批评家身上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使命,而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恰是值得所有读者所敬畏的“批评家精神”。

然而批评家的缺位,“批评家精神”的遗失正造成着我国当代阅读乱象:阅读的快餐化、碎片化使意义浮于表面,阅读的功利化限制了阅读的視野,网络文学的兴盛一步步地降低文学的门槛,抖音快手以庸俗、搞笑的视频挤占纯文本的生存空间,文学生态遭受重创,这正是刘勰所痛惜与批判的。《文心雕龙·知音》的当代价值正在于重新树立起来“如何建设批评家队伍”“如何培育批评家精神”的时代课题,这也是本文将“知音”和“批评家”两种称谓对应比合时,深层次所追求的不同时代同一身份间的精神联通、肯定称谓背后的主体性价值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志彬.文心雕龙(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马振军.王若虚集(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知音批评家
知音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山水知音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知音
《围城》新读本——郝庆军《批评家》
新生代文学批评家关注网络文学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
我与青山相媚好 琴同流水共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