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卷诗歌题的出题趋向及复习对策

2020-05-06王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主观题题材题型

诗歌题逐渐成为高考语文得分率很低的题,特别是主观题。如2019年全国卷1《题许道宁画》15题山东省平均分仅为1.73分。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答题水平呢?笔者认为,了解出题人意图,让学生有个宏观的认识,非常重要。把2015年至2019年14道诗歌题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笔者认为有四个出题趋向。

一、通过某一联考察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成为最主流的题型。全国卷诗歌题原先是两个简答题,第一题考手法或画面,第二题考情感。两个主观题基本覆盖整首诗内容。自2017年新课程标准出台后,题型改为一主观一客观,客观题4个选项能涵盖整首诗,但是主观题的覆盖性却有所下降,一个主观题既要考察局部又要兼顾整体,通过某联理解全篇这种题型就成了最佳选择。所以笔者大胆预测,在诗歌题一主观一客观题型不变的前提下,考察某联这类题型将长期存在。

如2019年全国卷1《题许道宁画》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此中”指代诗歌前文。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这幅画的景和其中蕴含的情都找不到合适的词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景,万里意),韵致悠长(情),令人玩味不已。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思乡,漂泊)。答案涉及整首诗,这提醒学生,不能孤立地理解诗歌的某一联,而要做到整体阅读,从诗歌全局把握某一联。

对某一联的理解,不仅要考虑句子本身的含义,情感,更要考虑其结构作用。如2019年全国卷2《投长沙裴侍郎》颈联与其它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结构上:1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2承上启下:这是对首联“此身虽贱”的具体化——渔郎不贱吗?也是对下文自己不受等闲恩在情绪上的铺垫——我大不了回家去!又如:2018年卷1《野歌》,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很多同学作答:“写季节的更替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写寒风变为春柳,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答案就没有结合前三联,尤其是没有结合第三联“屈穷心不求,枯荣不等”,造成阅读视野狭窄。

二、诗歌对比鉴赏题的复兴。2010年天津卷《峡口送友人》和《送蜀客》是出现较早的对比鉴赏题。这类题型受到高考的青睐,是因为既符合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又体现课程目标中④增强形象思维能力,⑤发展逻辑思维(能够分析、比较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⑧鉴赏文学作品(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的要求。

从2015年到2019年,除2017年外,对比鉴赏题年年出现,其中2018年两次出现,5年5次对比鉴赏,成为第二类热点题型。这类题型又分为两种:(1)同一诗人的两个作品比较:如2019年卷3,2015年卷1。(2)不同诗人的相似作品比较:如2018年卷1的C项,2018年卷3的D项,2016年卷3的第2题。大体呈现出同一诗人大不相同,不同诗人往往相同的特点。对比角度包括:语言风格,描写方式,题咏侧重点。

三、诗歌题类型化降低,弱化七大题材,反套路化增强。经统计,从2015到2019年,关于绘画的诗2次,即事诗2次,送别诗2次,赠友诗2次,投赠1次,新乐府诗1次,咏物诗1次,阅卷诗1次,怀古诗1次,奉诏诗1次,边塞诗1次,羁旅诗1次。14套试题,其中属于七大题材的只有5种6次,而2次送别诗都不是离别感伤的类型。非主流诗歌成为出题主流,这说明国家更愿意选拔本身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而不会选拔一些通过短平快的做题训练,模式化的讲解培训出的学生。

四、诗歌主观题实际是考察学生对于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弱化对手法的考察,多考察含义和情感,多选择含义多重,情感细腻的诗歌。标准答案的构成中,手法多隐藏在诗句含义之后。以2017年新课程标准出台为界限,2017年之前的题,答案中手法所占比例大,2017年之后,手法所占比例小。

五、诗歌题体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考察,诗歌所含信息量增大。诗歌之外的知识(包括诗人生平、历史典故、古代习惯风俗、科考、官职、古地名)对于正确答题越来越重要。如2019年卷1、2016年卷2涉及古代绘画知识,2019年卷2涉及唐朝科举习俗行卷,2019年卷2涉及唐新乐府诗的语言风格,2017年卷1涉及北宋科举,2015年卷2涉及两梁、朝簪的含义,唐朝灭亡时间。而对诗人生平和诗歌背景是否了解,有时成为解题关键。陈与义、杜荀鹤、韩偓,考生了解相对较少,诗歌就不易读懂。

针对以上特点,应有以下复习对策:

首先,复习中,基本的诗歌题材不能丢,典型题目不能丢,重视由典型题衍生出的变形题。虽然对七大题材的考察降低,但不知其一,更不能知其二,不举一亦不能反三。复习诗歌要从学生熟悉的教材中的诗歌开始。教材是源头,教材是宝库,如《旅夜书怀》《雨霖铃》都运用了10多种手法,对于诗歌鉴赏有母本价值和指导意义。高考考过的诗人中刘禹锡、李贺、陆游、欧阳修、苏轼、白居易、李白、杜甫、岑参,高中或初中的教材中都有其作品。复习时,详细介绍诗人生平和风格,对于考生答题有很大帮助。当下流行对比鉴赏题,以及“作品群”概念的提出,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作品更要重视诗人,不仅重视诗人生平经历更要重视同一诗人前后期作品、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甚至关注相同流派不同诗人之间,不同流派相似题材之间的关系,关注诗人的朋友圈对其创作的影响。反映在高考题上:“2015年卷1”,同一诗人不同手法的比较。“2018年卷3”,风格相近诗人之间不同作品的比较,也是同一流派诗人之间的共性。“2019年卷3”,同一诗人不同语言风格的比较,也反映出刘禹锡受白居易新乐府的影响。

诗歌题作为考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最佳载体,2019年卷1、2016年卷2涉及绘画题材,2018年卷2涉及书法题材。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感知”“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提升文化自信”的要求,古代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出现在高考诗歌题中是非常自然的。作为2020年高考,是否有可能考察音乐题材呢?而教材中的《琵琶行》《李凭箜篌引》是很好的范例。另外,涉及古代舞蹈甚至传统技艺的诗歌,也要予以重视。

其次,针对七大题材弱化的趋势,教师在出题选题时,选题面要广,题材选择要多样化,要留意不常见的诗歌题材。要谨慎选择,精练精讲。重点诗人要抓住,边塞诗人考过岑参,可能考高适、王昌龄;考过白居易,可能考元稹、王维;晚唐诗人考过杜荀鹤、韩偓,那皮日休、陈陶、马戴;宋代诗人考过苏轼、欧阳修、陆游、陈与义,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全国卷历来考诗不考词,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词人不会直接考,但有可能会以另一种形式考察(如对比鉴赏)。如2018年浙江卷《送王昌龄》第2题: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所以,這些诗人有的要详细介绍,有的要略知一二。

再次,要引导学生构建题型意识,采用题型联想法,将高考题各题型分门别类,归类讲解,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对于句子含义,情感理解题,要引导学生从读懂诗歌开始,带领学生明白诗歌语言的特点:时空的跳跃性、语言的暗示性、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成分、反常搭配、比喻只出现喻体等。

针对考察某联含义、情感及结构作用的题型,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以尾联为例,尾联作用有三种:①直笔明揭,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卒章显志。如2019年卷1,2015年卷1、卷2,②曲笔收束,隐含或点化主题。用以景结情、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主旨。如2018年卷1。③尾联对全诗结构的作用(前两种中有时也包含结构作用),如2016年卷2,2015年卷1。对此,应采用技巧联想法,在讲解高考题时,要结合课本讲解。如卒章显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范仲淹《岳阳楼记》。曲笔收束:姜夔《扬州慢》。

另外,诗歌复习也要阅读,之前的阅读课多是读报纸、读范文,只是为了积累作文素材开展阅读。以后的阅读课,要拿出一定时间,阅读唐宋诗人的生平,非主流诗歌题材,甚至诗人轶事典故。高考诗歌题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察,所以仅靠做题讲题不能解决好诗歌的复习。从高一高二开始就应带领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诗歌的技巧手法就好解决了。

王鹏,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主观题题材题型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