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包法利夫人》中“农展会”的“同时情事”叙事法

2020-05-06俞思媛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

摘  要: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农展会”一章中运用了独具特色的“同时情事”叙事法。这一章构造了主席台、街道、爱玛与罗道尔弗所在窗口三个并行时空,并与主席台上的发言、街道的嘈杂、爱玛与罗道尔弗的对话这三个与之相对应的“文本”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时空转换,特色化的“文本”之间的对比,“农展会”一章呈现出了独特的表达效果:强烈的反讽意味贯穿于爱玛和罗道尔弗的形象塑造与主题的深化之中。

关键词:农展会;同时情事;爱玛;罗道尔弗

作者简介:俞思媛(1995-),女,浙江嘉兴人,苏州大学文学院2018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2

“同时情事”语出自钱钟书《管锥编》:“西方当世有所谓‘嗒嗒派者,创‘同时情事诗体,余瞥见一人所作,咏某甲方读书时,某处火车正过铁桥,某屠肆之猪正鸣嗥。”[1]可见,“同时情事”即创作者能记录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发生着的不同的故事。他又说:“福楼拜自诩《包法利夫人》第二卷第八章曲传农业赛会中同时兽声人语,杂而不乱。”[2]由此不难把农展会一章与“同时情事”一词联系起来,因此,本文把农展会的叙事艺术概括为“同时情事”叙事法。

一、“时空”的转换

《包法利夫人》第二卷第八章“农展会”呈现出了纷繁复杂的场面,作者以其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使其杂而不乱,且自然有味。正是作者不着痕迹的“时空”转换,将“同时情事”叙事法体现出来了。

福楼拜在视线转移以聚焦不同于的时空时,正如目光的自然流动与扫视,不着痕迹。在本章的开头,作者首先聚焦于永镇百姓的居所以及大街,随后自然地把视线停留在了勒弗朗索瓦太太身上,并耳闻目睹了她与随后走来的药剂师的交谈。接着又牵引着我们把目光转向不远处的爱玛与罗道尔弗。随着郝麦向勒弗朗索瓦太太坚定地辞别,走向爱玛与罗道尔弗,我们的目光又聚焦在了爱玛与罗道尔弗身上——罗道尔弗挽着爱玛故意避开郝麦、躲开勒乐,拐进一条小径——这便创造了他们二人的私人时空。这一过程极其自然,也由此开始,我们随着作者自由的视线领略了整个农展会的盛况。

自然的目光流转造成了自然的时空转换,把读者带向作者所要呈现的场面面前,因为每一次不着痕迹的视线转移事实上都引起了读者注意力的新的集中。

在“农展会”的叙事艺术里,突兀的打断是更具特色的时空转换方式。

最能表现突兀打断的应当是州行政委员廖万于主席台的发言,并延续到了老妇人卡特琳·勒鲁上台领奖。而在这段完整的行政委员发言与主席德罗兹赖的发言与颁奖中,共出现了16次相互的突兀打断,其突兀表现在直接用一方的语言打断另一方的语言,而不作环境、人物行动等方面的多余描述。

我们从这种直接的语言对撞中,看到了两个空间在刹那间的交错,这造成了我们感官的极度敏感,尤其能令我们集中于双方的言语内容,并思考两个本文之间存在关联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了两个文本本身的表现力与文本持有者的表现力。

以上两种空间转换的方式对于情节发展都产生作用。一方面可以视作“中断”,另一方面又是“推进”。但时空与时空之间的打断是相互的,因此所谓对情节的“中断”与“推进”也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言外之意”。

二、对比:显现于“文本”

“农展会”一章中,三个空间对应着三个文本,并且“文本”构成了“空间”真正的故事内容,对于整个农展会的叙事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席台上廖万与德罗兹赖的发言文本、爱玛与罗道尔弗的倾谈文本、主席台下与街道上居民的交谈文本各有其特色,承担着不同的作用,这也是“同时情事”叙事法赋予它的独特效果。

爱玛与罗道尔弗躲在会议室窗口的对话,基本上呈现的是简短、利落的特点;而主席台上廖万的讲话则显得冗长。两者在文中是不断交替出现的。

相比于爱玛和罗道尔弗寥寥数十字就能完成的对话,廖万的发言是大段的,尤其是发言的后半段,更是不可控制,最多的一段达到了337字。廖万作为州行政委员代表州长来出席这一盛会,一方面他借此展现自我,另一方面他代表政治上的官方性、合法性,因此难免气势磅礴。而爱玛与罗道尔弗处于一个相当私密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达成了一种共识——他们的行为并不合于世俗伦理与道德规范,因此双方默契地采用了简短的对话来进行交谈。

爱玛与罗道尔弗的简短对话,廖万的长篇独白,是基于双方所处的环境、心境而所表现出来的文本特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本,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两个空间里流动着的不同的氛围。

除了话语的篇幅长短,不同文本所蕴含的感情色彩也有很大差异。廖万的冠冕堂皇、歌功颂德,表达着对君主的敬仰、对国民经济的赞赏,并且极其爱用排比,这无疑是典型的发言稿。而爱玛与罗道尔弗,谈论的话题忧愁、缠绵而又多情,是一种完全私人化、个性化的表达,只涉及“你”、“我”以及双方的心理感受。

“情话”的私密性、缠绵感,与“官话”的官方性、鼓动性不断地交替出现,令读者反复地感受着两个空间的情节,“公共”與“私密”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正如苏童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一男一女的调情夹杂着一个官员慷慨激昂的发言,多么讽刺,多么有趣。”[3]

三、反讽: 贯穿于人物塑造与主题深化

“同时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法,其目的仍然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在《包法利夫人》中,“同时情事”以它造成的断裂感、突发性引发我们的思考。

在“农展会”这一章节中,最为突出的是爱玛、罗道尔弗。农展会为他们提供了感情发芽的温床,加之作者有意为之的叙事艺术,更好地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丰满了他们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罗道尔弗集中的语言描写和适当的动作、神态描写,一个情场老手跃然纸上。他主导着这一场谈话的主题,以引起爱玛的同情;也主导着谈话的节奏,从一开始较为和缓的空间转换到最后达到最高频率的空间转换,象征着罗道尔弗在攻势上的由弱到强,逐步引爱玛陷入圈套。他的表白看似真诚,实则空洞无物,他呈现出对爱玛袒露胸怀的假象,但在旁观者看来,他的言论实在不值一提。

爱玛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被罗道尔弗和主席台上的演讲牵引,但这并不意味着爱玛的内心是被遮蔽的。通过时空的转换,我们窥见了爱玛的心理变化:罗道尔弗第一次的触碰,她及时抽回手;第二次的触碰,她默认,最后芳心暗许,她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爱玛轻易地受罗道尔弗蒙骗,可见她的天真,以及对梦幻的过分渴求。

爱玛表现得最为主动之处是在罗道尔弗断定他们就是“天生一对”,“死盯”着她看时,她想起了子爵与赖昂。子爵代表着她对贵族生活的欲望,而赖昂满足着她被仰慕崇拜的虚荣。事实上,“文本中充满了爱玛的想象、幻想、期望、回忆、联想、想法,她几乎活在自我的想象世界里。”[4]爱玛的虚荣、强烈的欲望,可见一斑。

“农展会”叙事的反讽效果,正是体现在不同接连出现的“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上,而这种关联性正是通过空间的转换而形成的,也即通过“同时情事”叙事法而产生。

在罗道尔弗对爱玛说他们是被世俗拆散的“天生一对”并且死盯着爱玛看时,爱玛想起了子爵和赖昂,她再一次感受到了甜蜜,甜蜜渗透进她的欲望,令她沉醉不已。将爱玛当时沉浸于欲望被满足而产生的陶醉与廖万的“继续努力!坚持不懈!既不要墨守成规”联系起来,这是多么高明的讽刺。我们在看到爱玛蠢蠢欲动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看到了她抑制不住的欲望,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含蓄但戏谑的讽刺。

罗道尔弗毫不留情地骂眼前的人是“蠢家伙”,而眼前的人正是廖万、主席、农民、商人;廖万却在演讲里热情歌颂农民,赞美农民的廖万本人也因此而光辉万丈,但在罗道尔弗眼里全是“蠢家伙”。双方相互否定,一明一暗的形势让这个论题显得更为可笑。作者意在让我们看到一个虚伪的社会。此处的空间转换自然,我们轻易地就从罗道尔弗的激烈言辞进入了廖万的赞美之词,正是这样自然的衔接让我们回过头来时顿觉百味杂陈,不得不感叹作者在处理转换时机上的精妙。

以上,作者运用炉火纯青的“同时情事”叙事技巧,一方面不露声色地向我们展示了罗道尔弗和爱玛的内心世界,也让他们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另一方面,利用了不同空间的转换,造成双方言语的衔接和画面的衔接,在承接与对比中形成了彼此的相互否定,便微妙地造成了一种反讽效果,令人发笑的同时令人沉思。

参考文献:

[1]錢钟书.管锥编(一)[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18.

[2]钱钟书.管锥编(一)[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20.

[3]苏童.谈谈《包法利夫人》[J].图书馆杂志,2006年,第7期:84.

[4]杨锏.《包法利夫人》的多维叙事艺术[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16.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爱玛
爱玛
2020电影版《爱玛》女性主义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保险起见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爱玛》书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
《包法利夫人》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