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灯》中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2020-05-06马骁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蓝灯米纳女性形象

摘  要:哈纳·米纳(1924-2018)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蓝灯》是叙利亚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小说中人物形象众多,因代表的阶层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着重以作者运用的对比和象征手法为突破口,选择其中两位典型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的特征,以期探讨哈纳为无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和平等权利所发出的声音。

关键词:哈纳·米纳;阶级矛盾;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马骁(1994-),女,汉族,宁夏人,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1

《蓝灯》以主人公法里斯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突出了殖民战争背景下日益突出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深刻揭露了当时叙利亚社会问题。哈纳·米纳在小说《蓝灯》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各异、阶级分明,甚至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米纳都在看似不经意间赋予了人物形象之间鲜明的阶级矛盾,尤其是本文将要讨论的围绕男主人公法里斯产生感情线的两位女性形象:法里斯的情人——师娘和法里斯的初恋——冉达。

一、《蓝灯》中女性形象简介

1.初恋——冉达

冉达是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正面女性形象,是故事中美好的象征。但因出身底层而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担,冉达与众多女工一同挤在昏暗的仓库里日日劳作。冉达与法里斯的感情线是故事的主要情节之一,在面对法里斯时,她既有女孩的羞怯与矜持,又表现出果敢和坚定;面对二人不得不分离的境况,她满怀希望,毅然决定在家乡等待法里斯凯旋归来,却因病郁郁而终。虽结局不尽人意,但冉达善良、美丽的特质是正面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

2.情人——师娘

师娘是故事中反面女性形象的代表。出身上层的师娘生活条件优渥,住所宽敞明亮,生活起居有女仆照顾,更不用外出工作挣钱。成熟女性的魅力在年近中年的师娘身上尽现,丈夫的离去使她感情缺失,因而她以勾引年轻男性并与之偷情的方式排遣寂寞。法里斯毫不例外地被师娘诱惑,与其维持了短暂的情人关系。师娘具有上层女性的高傲与冷漠,也有不守妇道的贪婪与自私,不顾家仇国恨与法国人打成一片,是典型的反面人物形象。

二、《蓝灯》中女性形象对比

1.生活环境的对比

冉达与法里斯一起住在贫穷的大杂院里,每家只有一个房间,受命运的摆弄、过着底层社会的艰难生活;而居住在富人区的师娘家中应有尽有,女仆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师娘无需工作,而年少的冉达却为了生计在空气恶劣的地下室劳作。作者有意塑造二人生存条件的天壤之别,他用两种住所的大小和環境之差别来象征底层女工与上层夫人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高楼大厦非夫人莫属,低矮房舍和棚户住的定是穷人”[1]。显然住所的高矮差距形成了两个阶级的鲜明对比。

2.社会地位的对比

法里斯与上述两位女性产生感情纠葛的高潮发生在他出狱后再次面临失业之际。彼时成年男性的自尊心使法里斯盲目渴望一份工作,轻易被师娘开出的物质条件诱惑,并开始了二人的情人关系。这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二位女性之间又一阶级矛盾。在法里斯人生的转折阶段,身处上层的师娘能轻易帮他得到一份体面工作——消极防御局的监工,使他有望跻身上流社会;而冉达却不能帮助他分毫。对法里斯而言,冉达与自己同样出身底层,不仅没有能力帮助他,甚至以后还需他养活,而师娘仅靠一封介绍信就可以改变他的人生。一份工作,成了凸显两个阶层女性最本质区别的象征。对师娘而言,这份工作只是她与法里斯交易的筹码,而对冉达而言,工作却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这种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底层人与上层人之间的物质和地位差距,以及底层人民轻易被上层人士掌控和摆弄的残酷现实。

3.爱情地位的对比

小说中二位女性均与主人公法里斯产生感情纠葛,但性质全然不同。对法里斯而言,冉达是纯洁爱恋的象征。于冉达,她“曾冷酷地拒绝无数个追求者”[2],始终对法里斯保持唯一的纯真的爱恋。可在师娘眼里,法里斯与他人别无二致:他对她而言,是可以用物质交易的情欲对象,任何人都可随时取代其位置,法里斯无法得到地位平等的爱情。

此种不平等也表现在当二人听说法里斯即将离开的消息时,师娘对他冷若冰霜,并让法国丈夫将其殴打出门,而冉达则是请求法里斯不要离开:“请你说一句吧,就说你决不远走高飞了!”[3]可以看出,冉达怀着卑微的心态爱恋法里斯。二位女性表现出来的截然相反的态度,从另一方面显现了阶级的对立与不平等。阶级和身份的差别,让同为女性的冉达与师娘在爱情里的地位悬殊。底层社会的男女与上层阶级的男女无法像同阶级一样建立平等的爱情,因阶级不同,男女双方在爱情方面无法实现平等。

三、总结

《蓝灯》中随处可见的象征和对比,不仅使小说读起来更加生动形象,也使小说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厚。故事最后法里斯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欲望,重回冉达身边,对自由、独立的追求最终战胜了来自上层阶级的物欲。哈纳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对比,意图向读者展示一幅底层民众从未放弃同殖民统治阶级作斗争的革命乐观主义画卷。

注释:

[1]第13页.

[2]第275页.

[3]第279页.

参考文献:

[1]蔡伟良,周顺贤.阿拉伯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1年3月第2次印刷.第377-378页.

[2][叙]哈奈·米纳.小说经验谈[M].贝鲁特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0页.

[3][叙]哈纳·米纳, 陈中耀译.蓝灯[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

猜你喜欢

蓝灯米纳女性形象
陶尔米纳小剧场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一个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