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谊《新书》思想研究综述及总结

2020-05-06孙明杰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书思想

摘  要:贾谊《新书》是汉代大一统之前的著作,它前接先秦诸子百家时代后启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时代。《新书》中有很多诸子思想的体现,但是其本质还是儒家思想。贾谊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又做出了建设性的发展,丰富了儒学的“礼”的思想。关于《新书》思想的研究,历来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就其研究做一个小的综述和总结。

关键词:《新书》;思想;诸子思想

作者简介:孙明杰(1994.9-),女,满,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人,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2

贾谊现存世疏文共58篇(其中2篇阙文),都收录《新书》中。《新书》中有贾谊的上疏、有政论文、有任太傅时的教案,还有早年的作品,可以说里面的每篇文章都是贾谊思想的体现。《新书》中不仅仅有政治思想,还有教育、经济、文艺等思想,是研究汉初社会文化的重要文本。本论文先就现有关于《新书》思想研究的论文、专著做一个简要的总结,然后进行概括。

一、《新书》思想研究综述

关于《新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这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比较综合性的研究。下面就主要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有关《新书》儒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仁政”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关于“礼治”的研究。关于“仁政”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比如赵敏的《贾谊仁政思想简论》、刘永艳的《论贾谊崇仁尚礼的治国方略》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书》中的“仁政”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关于贾谊“礼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贾谊礼治思想提出的背景、礼治思想的具体的内容及礼治思想的师承关系及影响等多个方面。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有黄宛峰的《略论贾谊的礼治思想》、丁毅华的《荀子、贾谊礼治思想的传承——兼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唐雄山《贾谊礼治思想研究》、贺春健的《贾谊礼治思想溯源》等都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像贺春健的《试论贾谊礼治思想的价值及局限》,从正反两方面研究了贾谊“礼治”思想的利弊。除了专门的论文研究,还有像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这样的专著,虽然并不是专论贾谊思想的研究,但是在论述贾谊的部分,也对其“礼治”思想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关于《新书》中法家思想的研究,比较多的是集中在政治方面,王震亚的《论贾谊的法家思想》认为之所以一直以来标榜贾谊为儒家代表人物是因为受到“尊儒反法”的影响。祁玉章的《贾子探微》认为“贾子生于专制鼎盛之际,其尊君思想受到法家影响殆不可免”。还有的研究是就贾谊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来阐述其法家思想的表现的,比如周双利的《论贾谊和“削藩”》更为集中地探讨“削藩”所体现的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的法家思想。

在研究贾谊法家思想的研究方向上,还逐渐扩宽出贾谊的法律思想,如袁兆春的《贾谊法律思想初探》不仅论证了贾谊的诸多政治法律思想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还论述了礼与法的关系。胡春丽的《贾谊法治思想对汉代政治的影响》先论述了历史上把贾谊作为儒家代表认为还是法家代表人物的分歧,然后着重讨论作为法家代表的贾谊的表现,并说明了这些带有法家色彩恶政治主张对于汉初政治的重要作用。

除了政治方面的研究,还涉及到一些其它方面,比如华中工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组写作小组的《贾谊的“积粟”和晁错的“贵粟”——初评西汉初期法家的经济思想》论述的是法家思想在贾谊经济政策中的反映。

研究贾谊的道家思想大多关注在他的《鵩鸟赋》等汉赋作品上,但是有些研究是从《新书》中的文章来论证贾谊的道家的思想的。

冯友兰的《贾谊的哲学思想》认为作为哲学家的贾谊,其实是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新书》中的《道德说》是汉初重要的一篇哲学文章。杨希强的《贾谊之“道”的哲学意义探析》从《道德说》和《道术》入手,认为贾谊在政治上所表现出的儒法结合的哲学基础是道家思想。

除了上述专论《新书》中道家思想的研究外,还有一些论文在讨论秦末汉初的儒道合流的时候也谈到贾谊在《新书》中所表现的道家思想。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在研究《新书》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这个方向时,研究者大多把道家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贾谊哲学上的指导思想是深受道家的影响。

研究贾谊《新书》中的思想,除了各持一端思想流派或各有侧重的思想外,还有一些综合性的研究。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祁玉章的《贾子探微》就认为“贾子生于暴秦之后,黄老思想当世之时。故其论道杂糅各家,兼采众长;论政则以仁为本,仍缘儒家之传统,不稍变更;论学则则古称先,修己治人,实乃一贯之历程。”冯国利的《贾谊的政治哲学思想》认为《新书》中《道术》、《六术》、《道德说》是贾谊政治哲学观点的总纲,认为贾谊的政治哲学观受到儒、法、道三家综合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完成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较为深刻地讨论了儒法道对于贾谊思想的影响。更为详细的是潘铭基的《论贾谊学术思想之归属——兼论其思想之时代意义》论证了贾谊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的关系,并且说明贾谊的思想杂糅诸家并不是一个意外,在当时汉初的诸多思想家、政治家如晁错、陆贾等人都是融汇诸家思想的。而梁安和的《贾谊思想研究》的观点仍然是认为贾谊受到诸家影响,但是在把贾谊的人生分为不同时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思想研究。还有的观点认为是贾谊在融合各家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系统,比如金春峰的《汉代思想史》认为贾谊的思想既不同于申、商、韩非的法家思想,又不同于孔孟,所以说贾谊的思想是自成体系的。

通過上述的简要论述,可以做出如下总结:第一,《新书》内容丰富,思想复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自持己见,不过这就使研究有所偏漏。所以,选定一个研究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在《新书》研究中,存在着重研究部分名篇忽略整体,着重研“事势”忽略“连语”、“杂事”的现象。“事势”、“连语”、“杂事”这三部分构成了《新书》的全貌,包含了贾谊思想的全貌,对于“连语”、“杂事”的忽略不利于全面客观的研究贾谊《新书》。

二、贾谊《新书》思想总结

上文对于《新书》思想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新书》蕴含的思想丰富,一方面汉初距先秦社会未远,社会思想并未完成整合,成书年代的思想背景使《新书》中蕴含着诸子思想;另一方面,贾谊本身博学多闻,通百家思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所以在其作品中自然有所体现。不过,我们认为贾谊的《新书》儒家思想是根本,其它思想为末。

首先,在师承关系上,贾谊为儒学一脉。《汉书·儒林传》中记载“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诂。”[1]《经典释文·序录》中也有“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2]无论是荀子—李斯—吴廷尉—贾谊这一师承脉络还是荀子—张苍—贾谊的师承脉络,都可以看出贾谊为儒学一脉。并且,贾谊还为《春秋左传》训诂,所遵从的儒家所倡导的注重文献传承的思想。其次,《新书》内容虽然是旁征博引,但其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汉帝国。对此,贾谊所倡导的做法既不同于道家的“無为而治”也不同于法家的“刻薄寡恩”。文帝时期,同姓诸侯王和匈奴问题是威胁社会稳定的两大因素。对于匈奴问题,贾谊提出了“三表”、“五饵”之策,希望通过仁爱等一些非武力的方式征服匈奴;对于诸侯王问题,贾谊希望达到“众建诸侯以少其力”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汉初社会倡导“休养生息”时,贾谊就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隐患,这其中包含经济、民风等诸多问题,贾谊希望文帝能够重农抑商,并把重点商业,如铸钱、铜布,收归国家。一来是让经济能够长足发展,二来是遏制因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社会不良风气。由此可见,这与当时的黄老“无为”思想的截然不同的,并且贾谊所提倡的政治手段是与法家不同的。贾谊的“过秦”就是批评了秦朝所推崇的法家政治。

不过,还需要强调的是,《新书》的儒家思想和先秦时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自孔子之死也,有子长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3]可见,先秦儒家内部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汉初社会与先秦社会的政治环境是不同的,汉初亟需解决的巩固政权,而先秦社会面对则是诸侯争霸,所以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儒学自然也是要内部调整的。并且,儒学的发展其实一直未间断过,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倡“仁政”,荀子则发展儒学的“礼”,提出“礼治”学说。《新书》成书之际虽去秦未远,但是社会的变动却是巨大的,所以我们确定《新书》思想之本还要从本质来看。

关于《新书》儒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本人毕业论文中将进行具体的阐述,在此略讲一二。在政治上,《新书》体现出了儒家的基本治国原则“仁”与“礼”,并且贾谊把荀子的“礼治”提升到了“礼制”的制度高度,为儒家“礼”之思想做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经济主张上,贾谊强调重农抑商,以民为本的理念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文化教育上,重视太子的德育,重视儒学典籍的教育作用,希望形成一个自天子宫廷到诸侯大夫再到平民百姓这样符合“礼”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可见《新书》中所提倡的思想在本质上与儒家思想是相同的。

注释:

[1]班固:《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韩非:《韩非子》,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方向东译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2]班固:《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韩非:《韩非子》,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

猜你喜欢

新书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新书推荐
新书速递
新书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新书推荐
新书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