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2020-05-06杜岩
摘 要:建安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新时代,诗歌阐发的目的逐渐向个人情感的抒发倾斜。本文从抒发性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两个层面上探讨三曹诗歌的时代风貌和表达效果。
关键词:三曹;诗歌;抒发性
作者简介:杜岩(1998-),女,汉族,辽宁省朝阳市人,本科,辽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1
建安时代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这段描述说明建安文学既不像“王、扬、枚、马”那样歌颂帝王功德、讽喻鉴戒,也不像《咏史》那样“质木无文”,而是情文兼备、文质相称。本文从三曹诗歌抒发性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两个角度探讨其诗歌的时代风貌及表达效果。
一、抒发性产生的原因
(一)现实性
三曹诗歌的抒发性首先要归因于其创作的现实性。他们的诗歌不但在思想内容上反映社会现实,而且还具体地描写了社会生活,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曹操生长于战乱,其诗歌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他对残酷战争和百姓苦难生活的描述上。曹操的《薤露行》和《蒿里行》被称为“汉末实录”、“诗史”,如《薤露行》:“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两首诗以现实的笔触如实描写战士们和百姓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群雄相争和兵灾蔓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曹操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在这两首诗中可见一斑。
由于曹操造成的局势,曹丕水到渠成地做了大魏皇帝。显然,他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与政治态势与曹操迥然不同,这一点也反映在其现实主义抒情诗歌的创作上。曹丕的诗歌往往取材于“闾里小事”。如《燕歌行》悯征戍,《陌上桑》悲行役,《上留田》反映社会贫富不均,这些作品都有现实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曹植的诗歌前后分期极其明显,这同样与他面对的现实境况密切相关。早期,他生活安逸,其作品如《斗鸡》、《侍太子座》和一些“叙酣宴”的乐府,是他安逸生活的留影。后期,曹植的诗是在痛苦生活中孕育的,如《赠白马王彪》交织着愤懑和恐惧;《七步诗》充斥着骨肉相残的悲哀;“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等都是对当时痛苦心情的阐释。
(二)诗歌传统
三曹诗歌感伤情感的抒发,离不开早期诗歌传统的影响。
我国诗歌自古就有感伤主义倾向,如《诗经》中思妇征夫、忧时刺世、黍离之悲等感伤作品的涌现,《古诗十九首》男女相思、夫妻离别、士人彷徨的悲凉,以及魏晋时期“以悲为美”的特质等。三曹诗歌的抒情性一定程度上源于对早期抒情传统的继承。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现了丧乱时代人生无常的苦闷。
(三)个人情怀
除了时代发展本身所帶来的文学变革,三曹诗歌所表现出的抒发性也离不开作者个人情怀的影响。
曹操生逢乱世,其人有平定中原、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因而,其作品的很多内容都反映出了作者的政治野心。如《求贤》、《举士》倡导用人唯才;《对酒》描写政治清明,礼贤下士的理想社会;《废关山》强调正刑和节俭,这些无不体现其鲜明的政治抱负。曹丕不具备曹操的雄才大略,追慕无为而治。因而,其诗歌的表现内容往往取材于闾里,描写男女情事。如《燕歌行》、《于清河见挽船士与妻别》等,生活气息表现得尤为明显。而曹植的诗歌,尽管前后期风格差异很大,但所表现的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抒发性的表现
(一)慷慨之音
抒发性是建安文学的特色,而慷慨之音则是建安诗歌抒发性的具体表现。当时的文人饱经流离,生活的感触引发了“愍乱离”的感情,这便是慷慨之音的内容。这种内容既是黑暗社会的反映,又是新时代文人精神的写照。这样的慷慨悲歌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后人所谓的“建安风骨”便是指这一种力量。三曹诗歌的抒发性即表现在他们对慷慨之音的展现。
曹操的慷慨之音中,《苦寒行》和《却东门西行》写行军征戍的痛苦和怀乡恋土的感情,是和乐府民歌情调相近的五言诗。曹丕所处环境相对于曹操、曹植来说,较为安逸,因此,他在诗歌鲜少提及时势与政治诉求。曹植苦闷而复杂的感情构成了他诗里的慷慨情调。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转蓬离本根》就贯注了浓厚的悲悯之情。
(二)通俗性
如果说慷慨之音是抒发性的外在表现,那么通俗性便是抒发性的内在反映。现实性决定通俗性。对情感如实表达的追求,决定了通俗语言的应用。不同于两汉时期追求华丽的辞藻,三曹诗歌逐渐走向了民歌化和语言的通俗化。
曹操诗歌的情调与内容,代表着魏晋时期创作的新倾向。他的诗歌摆脱了以往诗歌创作的束缚,而从民间文学吸收营养,具有民歌化的倾向。曹丕作诗更明显地倾向民歌化。《陌上桑》以三三七句式为主,这个形式是出于歌谣;《清河作》等则与《古诗十九首》相近,也是采用通俗化的语言。曹植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上和他的父兄一样,走民歌化的道路。他的诗一半以上是乐府歌辞,以五言诗为主,在句调上随处可见乐府民歌的影响,例如《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美女篇》则表现了他在原作基础上对乐府民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冠英,《三曹诗选》.
[2]刘琦,《三曹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感伤情节》.
[3]黄敏,《试论三曹诗歌中的感伤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