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浅谈文学翻译

2020-05-06张美玲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形式内容

张美玲

摘  要:自夏商周开始,翻译活动就伴随着产生了。 随之人们也开始对翻译标准、翻译原则、翻译理论进入探讨与研究。从古至今国内外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对翻译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与原则,其中对内容与形式的研究更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不少人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强调舍形式而重内容,但对文学翻译而言这并不可取。在对文学作品翻译时,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两者我们都要兼顾。然而对不同类型、体裁的文本,翻译时对内容和形式的侧重程度也各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内容与形式上粗略探讨了四大文学体裁的翻译。

关键词:文学翻译;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2

一、历史上内形之争

翻阅中国历年以来的译论,不难发现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多是重内容而轻形式。在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中,很早就有人提出所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学-美学命题。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而不加以辞藻雕饰?还是保持和原文形式的对等,追求原文的形式而非意义?不少大家的回答是第一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都提出了各自主张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傅雷曾提出“舍形似而求神似”的翻译原则,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再如“舍形而求神”是一种明智的抉择(方平,2015)。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信”排在第一位,“信”主要讲的是对内容的忠实。译学大家钱钟书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以及茅盾先生在翻译中提出的“神韵”命题、这些均都强调了在翻译中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大家耳能详熟的“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化境说”、“创作论”等等,这些围绕的中心也都是重内容而轻形式。然而在多元化的当代,人们日益认识到之前重内容的翻译已经不能解决当今翻译中的问题,尤其是诗歌的翻译。在文学翻译中,不仅要处理好内容,也要注重形式。如赵萝蕤总结出行之有效且有独到之处的“译作应当忠实地再现原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赵萝蕤认为,“要判断某一作品的好坏,似乎无法避免不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来说,而创作的话,似乎无法把形式与内容分开来作。”可见,在文学翻译中,形式在翻译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就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而言,我们都应该给予重视。

二、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什么?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指的又是什么?“内容”是言语和文学作品等所要解决的主旨要义或是物质材料,与形式或文体风格相对。(Neuw O.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889)在 《文体学研究》中,胡壮麟说,内容主要是情节、人物、主题等。(胡壮麟,刘世生,2004)由此, 我们大致可以把文本的内容概括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等更侧重意义层面的东西。

胡壮麟在《文体学研究》中说形式主要是指:1.语言的一个层次居于表达和内容之间,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2.文学批评中的体裁和格律结构;3.单一语篇的外形结构。(胡壮麟,刘世生,2004)简单的说,文本的“形式”主要包括语言,体裁,以及语篇的外形结构。而翻译中的“形式”主要包括节奏格律、语音语调、修辞、拼写、字词句篇章结构与语法、体裁类型、语序、俗语与惯用语及外形结构这几个部分,还包括作品的精神、气势、情调、神韵等等这些无形的东西。

尽管内容、形式它们都有各自所对应的范畴,然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基础,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无形式的内容是空洞的,无内容的形式是失真的。所以在文学翻译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文学翻译不是简单地陈述事物的概念、描叙情节的发展。此外还应通过艺术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甚至体现原文固有的文化内涵。

三、从内容与形式浅谈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的内容主要指言语的意义,而文学翻译中的形式主要是指文学的体裁,能够与其它体裁相区别所具有的特征。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文学的翻译是把原作的艺术意境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对于文学翻译而言,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自侧重的本不尽相同。例如广告的本在于向客户提供信息,以便谋取利益;诗歌的本在于借物言志,抒发感情。根据文本各自不同的特点,文本大致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

所以在翻译时,针对不同体裁,需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时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也各有所侧重。

(一)诗歌

詩歌按类型可以分为律诗、绝句、排律;按内容可以划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刺诗;按音韵又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诗歌翻译的本质就是文本意义的表达与诠释,就是将源语文本的艺术形象移植于译语文本之中,如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原作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诗歌翻译的核心所在。针对诗歌翻译,“形似”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实感受、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这一文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很大程度上,散文的精髓是体现在其文体风格上的。(刘士聪,2002)所谓“形散”是指散文有灵活多变的句式,多样化的形式且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描述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是指散文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情感基调一直贯穿散文的始终。散文中的“行”主要指由声响和节奏所构成的韵律。因此,我认为,在散文翻译中,译者应该在传达原文内容、主题的同时,也应该向翻译诗歌一样,尽可能的传达散文的“形”,也就是原散文中的形式。更要多考虑原文的句法结构,保持原文的韵律节奏和神韵气势。从而实现译文与原文在文体风格、形式上的翻译对等。

(三)小说

小说是四大文学体裁中最常见的文学形式之一。小说按照篇幅长度,可以划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按照内容题材划分为武侠小说、恐怖小说、悬疑小说等类型。即使不同类型、题材的小说各有其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有共同的翻译规律可遵循。小说都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从小说的三要素来看,它们几乎都是实的而非虚的,即它们更倾向于内容的范畴。几乎所有小说都具有形象性、个性化、通俗性、风格性的特点。形象性是指小说故事情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述都是极其形象生动、细腻的。个性化通常指小说人物的刻画,小说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来进行多层次的刻画,从而把他们的性格描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极富个性。风格特指作者的写作风格。俗话说:“文如其人”。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也各不相同。每个作家行文立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晦涩,或通俗,或幽默,或讽刺。通俗性是小说最重要的特征,这也是小说与其它三大文学体裁最大的区别之处。

所以在翻译小说时,我们要把内容放在第一位,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完整的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当然这并不是不考虑原文的形式,如果能在译文中找到与原文相适应的形式,那固然提高了译文的翻译质量。就内容与形式而言,我们在翻译小说这一体裁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原小说的内容上。不要一味地为了抓住小说的形式,而忽视了小说描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生活这一精髓。

(四)戏剧

文学体裁中的戏剧是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用的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包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根据戏剧文学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然而根据艺术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诗剧、歌剧。戏剧文本是一种特殊性的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上都有体现,在形式上体现为戏剧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中西方文化各自的表演方式也各不相同。“戏剧文本意义解读的不确定,不存在可在翻译文本中重复传递的确定意义。意义的解读决定于所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差异,而且具有语境依赖性,与社会文化、戏剧语境相关。”尽管戏剧文本意义解读具有不确定性,但在翻译戏剧时,要充分考虑源语与译入语文化的差异,对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词语进行分析,尽可能在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力求“使译语剧本在译语文化里体现与源语剧本文化功能的等值”。

供读者阅读,供舞台演出是戏剧文本创作和翻译中两大特点。戏剧和其它类型文本一样,相比其它类型文本的翻译而言,戏剧翻译要受到更多因素的限制。因为这是戏剧舞台演出这一特点决定的。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戏剧文本内容、陌生的文化元素以大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动作传达给观众。就戏剧语言而言,语言要口语化,要使观众清楚明了地看懂剧情,理解人物,台词就必须明白浅显、通俗易懂,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在注意口语化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化和纯洁性,要注意对生活语言的提炼、加工,使之成为形象生活的艺术语言。朱生豪在译莎剧的自序中这样说道,“每逢原文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便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改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的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所以在翻译戏剧时,要做到宁通俗易懂勿晦涩难懂。同时既要充分表达原戏剧中的内容,又要给予原作的艺术形式如句式結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充分关注。

四、结语

综上,针对不同体裁的文本,就原文的“内容”与“形式”而言,总体而言,我们在翻译时,两者都应该兼顾,只是侧重的程度各有所不同。在翻译中,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无论是对我们的翻译工作,还是译文的质量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傅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2]冯庆华. NB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吕俊,候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余锋.翻译: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D]. 厦门: 集美大学外语教学部, 2004.

[5]赵萝蕤.我的读书生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赵萝蕤.读书生活散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形式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主要内容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