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的现代光影
2020-05-06景庆宜
摘 要:现代性作为现当代文化研究语境里的主要概念,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维度。而在类型作品研究中,“科幻”作为最具有“现代性”特征内核的文化作品类型,与现代性发展之间始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从“科幻”和“现代性”两大概念入手,对科幻小说的概念及发展进行梳理,并在对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基础上,浅析科幻小说的现代性特征,思考现代性与科幻小说的关系及其为未来科幻创作可能带来的新思路。
关键词:科幻;现代性;科幻小说;后现代主义
作者简介:景庆宜(1995-),女,汉,甘肃人,硕士,研究方向:创意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2
“研究科幻文学如果不从‘现代性着手,就不能真正接触它的内核。”[1]科幻作品无论是从其题材背景还是主旨立意都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自科幻文学诞生以来,“现代性”始终是其思考的关键命题。要厘清科幻作品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首先就必须明确何为“现代性”、何为“科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从而理解科幻作品的文化核心。
一、“现代性”与“科幻”之界定
“现代性”一词出现较晚,而“现代”(modern)一词的源头可追溯至5世纪。雷蒙德·威廉姆斯指出,“现代”一词源于拉丁语modo,其含义更接近于英语中的“当代”(contemporary),一般指叙述者眼下、当下生活的时代。在经历语意变迁之后,“现代”一词有了史学意义,在17、18世纪,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等词也依次产生。马歇尔·伯曼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中指出,“现代性,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一种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允许我们去历险,去获得权力、快乐和成长,去改变我们自己和世界,但与此同时它又威胁要摧毁我们拥有的一切,摧毁我们所知的一切,摧毁我们表现出来的一切。”[2]这种允许获得与威胁摧毁的同时存在体现着现代性深入内核的矛盾,正因如此,现代性具有不可忽视的消解能力,无论是个人的内里还是社会的变化,随时都面临着这种解构。
“现代性”另一特点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反思性,这表现在它“被引入到系统再生产的每一个基础之内,致使思想和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地彼此相互反映的过程之中。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3]美学现代性作为现代性最具有反思性和矛盾性的概念体,恰恰在激化内在矛盾之时催生出现代性危机,从而使现代性可以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斗争中不断获得更新和修复,重获动力推进发展。可以看出,这种作为不断反思人类社会、回顾过去与反映当下世界的小说类型,显然与“现代性”不谋而合。
就“科幻”这一概念,由于该小说类型受到内容变更、叙事发展和文化转移等方面的影响,国内外定义至今仍未统一明确。英语原概念中,“科幻”(Science-Fiction)由科学(science)和小说(fiction)两词组成,由此可知,最初的科幻专指科学类小说,并未与幻想有何关联,但在随后发展中,科幻小说加入了大量的幻想元素,甚至与奇幻小说模糊边界,故而在中译时将“科学”拓展为“科幻”。以美国科幻评论家和作家詹姆斯·冈恩的定义为参考,“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描述变革对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所产生的影响。科幻小说可以描写过去或未来,也可以描写遥远的地方。科幻小说所关注的是科学和技术的变革,同时科幻小说所涉及的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个人或社会的意义。”当然,进入20世纪后期的学术研究之后,从诗学视野和现代性视野等中寻找科幻小说的定义方式,也为科幻小说的定义提供了全新思路。
誠如吴岩在《科幻作品》序中所写,“科幻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所产生的叙事文艺作品。科幻作品在描述现实中批判现实,更在抚慰焦虑的心灵之后,提出遥远的发展蓝图。”[4]
二、科幻小说的现代性映射
“科幻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著名科幻杂志《惊异杂志》编辑雨果·根斯巴克的文章副标题里。在根斯巴克看来,科幻小说是“一个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性视野的动人故事”。[5]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为世界科幻小说带来了公认的第一抹曙光,自此,科幻小说正式登上现代历史的舞台,留下无数闪耀现代性光影的作品。
1.科幻小说与现代性
科幻小说无论是在审美现代性还是启蒙现代性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一方面,就启蒙现代性意义来说,科幻小说的创作背景建立在科技进步、社会大发展时期,该时期的主要进程是大机器生产运作、工业革命的发生、科技造物和信息工程等,这些科技元素的出现是科幻小说区别于其他类型小说最为标志的特征。康德说,启蒙就是从迷信中解放出来。启蒙现代性就是崇尚理性,赋予其绝对至高的权威。在科技元素大行其道的岁月里,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和理性化显而易见,上帝走下神坛、人类主体高度自立,理性旗帜迎风飘扬,这些都促使着科幻小说创作的繁荣。当巨大变革和飞跃式发展目不暇接地来到现代人面前时,理性便代替了神明的意志,积极探索和轩昂前进成为人类未来美梦的主旋律。无论是建立庞大的银河帝国,还是发现宇宙其他智慧生物的存在;无论是深入两万里海底,还是80天环游地球,科学都高呼着启蒙的口号,推翻旧有的历史并开创出精彩绝伦的美丽新世界。
另一方面,从审美现代性而言,科幻小说再后来亦承担起感性反思的责任。启蒙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为世界怯魅,这充分发挥了人类自身的主体性,个体更加独立、思考更加丰富,审美也大大提高。但再往前走,便必然行进至怯魅人类主体性的程度去,而这对于审美影响不小。审美现代性出现于启蒙现代性之后,正是由于这种强力的怯魅危机人类主体自身的建构,审美现代性开始对启蒙现代性产生忧思和批判。在《弗兰肯斯坦》这一脍炙人口的小说当中,人类完全替代了上帝成为造物主之存在,主人公亲手创造的怪物的出现却并没有加固和确立人在自我心中的无上位置,相反,怪物具有极为强烈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最后甚至杀死了主人公。怪物最终体现的思考,实际上正是人类对于当下社会状况和文明状况而生出的自我反思。人类如何在科技巨轮滚滚而过的喧嚣世界存留那旧世界的感性?如何在理性无处不在的美丽新世界不失自我不被异化?这恰恰是经典科幻小说的传统思考所在。从弗兰肯斯坦的诞生到太空进击,再到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科幻新浪潮”群体、甚至到多丽丝·莱辛,科幻作者均从不同侧面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形态、人类文明甚至人类自身产生的深刻影响,并通过严肃的表面深入探究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
2.科幻小说与后现代主义
随着发展脚步加快,不断深化内在反思的科幻小说与后现代主义逐渐契合。当代科幻小说由于深受后现代派作品的影响,在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上都融入了后现代元素。以赛博朋克小说为例,此类作品通过描写科技现象,表现人们受到多种信息和感官的刺激,面临对于自我消解的困惑、迷惘、悲伤甚至个体的死亡。它们一反传统的乐观主义和对科技进步的支持,成为具有后现代特色的科幻小说变革,在硬科学和大众文化之间展现着电脑空间、思维空间、异化空间的狂欢。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科幻小说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巧妙利用到科幻创作里,通过戏仿、拼贴、蒙太奇、文字游戏等手法,展现着比以往科幻小说更具未来气息的冷冽风格。
以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迪克为例,相较于之前诸多科幻小说家对太空和未来社会的憧憬遐想,他更专注于对新世界人类的自我作出探照。后现代主义科幻小说阐述科技异化的主题,通过解构文本表现科技世界之中人类文明的破碎和消解,在此基础上反映现代社会人类的个体异化和精神分裂。从该角度来看,科幻小说早已完成与现代性的融合,通过对后现代主义作品的手法利用和现代社会的现象观照,从本质上提升现当代科幻小说的精神高度和艺术性。
结语:
科幻作品历经百年发展,始终与“现代性”息息相关。从现代性角度出发对科幻作品的主题进行整理解读,与从科幻作品为例证探讨现代性问题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人类在科技发展、文明推进、社会迈步前行的历史长河中从未停止过对当下和过去的思考,也没有失去对未来的展望和探索。如果说现代性的思考源于对当下现代社会的观察,那么科幻作品就是站在以未来为起点的想象蓝图下对当下的审视和对过去的再认识,对人类个体的重新内省和人类群体的深刻发掘。科幻将未来与现在、过去缔结,不再是一味地憧憬张望,更多的是深入灵魂的求索。从现代性维度去考量科幻作品,也是为未来科幻创作提供更为深刻广阔的可能。只有结合具体类型探讨现代性问题,这一命题研究才更具有实践性意义和深度;也只有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才能为科幻类型的创作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与时俱进焕发生机,在人类未来与科技共命运的蓝图上,不断刻印下文艺与思想相得益彰的人性光辉。
注释:
[1]张治、胡俊、冯臻,《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吴岩序,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P1.
[2]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P15.
[3]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2,36 —39.
[4]<英>戴维·锡徳著,邵志军译,《科幻作品》,江苏,译林出版社.
[5]John Clute & Peter Nicholls,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London:Orbit,1993),p311.
参考文献:
[1]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
[2]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5.3.
[3]亚当·罗伯茨著,马小悟译,科幻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11-248.
[4]张治、胡俊、冯臻,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M].吴岩序,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P1.
[5]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2,1—50.
[6]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P309.
[7]戴维·锡徳著,邵志军译,科幻作品[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7.7,1-151.
[8]John Clute & Peter Nicholls,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London:Orbit,1993),3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