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如何称“我”
2020-05-06纪璇
纪璇
摘 要:了解有哪些君主的自称,这些自称的起始与终结、所包含的隐含意义等,以及对于君主自称特殊性的认识。
关键词:第一人称代词;朕;孤;寡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1
近几年古装剧十分火爆,古装偶像剧、古装正剧因为各自的特点俘获了大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群体。在看剧的时候,我注意到剧中统治者使用第一人称时的差异。比如“朕”、“寡人”等等人称代词,应该属于哪个朝代?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如果误用了还没有出现过或者已经不再使用的代词,会使故事情节失真,与剧情脱节。
一般常见的统治者第一人称代词有“朕”、“孤”、“寡人”和“不榖”,成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方式不尽相同。
说说“朕”这个字,《说文解字》中提到:“朕,我也,阙。”如段玉裁语:“从舟灷声”,无法直接和“我”义相连。因此关于“朕”训为“我”是假借得来还是引申而来,学界说法纷争不断,这里不作进一步讨论。但是“朕”在甲骨文中已基本为第一人称代词。到了金文中,“朕”还增加了“送、赏赐、赐予”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学者朱其智、朱学斌还提出“朕”与“祖”、“考”、“母”、“姬”、“姑”搭配使用时,绝大多数是“朕”作定语,而不是“我”作定语。由此说明“朕”是在先辈面前下对上的自称,代表晚辈或者继承者的身份。以上这些都是“朕”在秦始皇称帝之前的“生存状况”。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臣等昧死上尊号……天子自称‘朕”。秦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在垂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等人的建议下,将“朕”定为天子自称,其他人不得擅用。从此,“朕”成为皇帝的专属第一人称代词,并且一直延用到 封建王朝结束。
《说文解字》中记“孤,无父也”,“寡,少也”;《广雅》中又记“孤,独也”,“寡,独也”。由此可见,二者含有相同的义项,即表示单个、独、少的含义。“孤”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主要是从先秦开始,在先秦史书中,有多个“孤”作为第一人称的记载:
对曰:“孤不佞,不能媚于父兄,以为君忧,拜命之辱。”(《左传》)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左传》)
今孤不道,得罪于君王,君王以亲辱于弊邑。(《国语 》)
也有作为统治者第一人称出现的情况:
许灵公如楚,请伐郑,曰:“师不兴,孤不归矣!”(《左传》)
从这些语料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孤”在使用上没有十分严格的身份限制,君主、有声望的人都可以使用,譬如周成王时所立职位:少师、少傅、少保,三者合称“三孤”。
“寡(寡人)”作为统治者第一人称多见于春秋战国时期,为诸侯王所使用。在《国语》、《礼记》、《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这里不再过多举例。到汉朝时“寡(寡人)”仍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汉以后使用的频率较低,更多的用“孤”而不是“寡(寡人)”了。
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了一种看法:
列国有凶称孤,礼也。(《左传》)
孔颖达疏:“无凶则常称寡人,有凶则称孤也。”即国内无灾,诸侯称“寡”,遇到灾害时,诸侯称“孤”。只有这样解释才能看出统治者的自谦之意,这或许是“孤”“寡(寡人)”作为诸侯自称的最初原因。在之后的使用中这些隐含的意义慢慢消失,使“孤”“寡(寡人)”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统治者第一人称。
除此之外,“不榖”、“余一人”、“我一人”、“予一人”等也是君王的自称,从字面上即可看出作为统治者的地位独尊。
君主选择以上这些词作为自称,与“余”、“我”等常见自称区别开来,一定有其道理所在。或者是為表达其政治地位的独一无二,如秦始皇规定的只能由皇帝使用的“朕”。还有的身兼隐含意义,如表面上看起来是形单影只的“孤”和“寡(寡人)”,最初还有凶年与不凶的含义。还有一些如字面意义一样,表示万人之上的“余一人”、“予一人”。这些自称词体现了古人含蓄的语言艺术。
在当今的古装剧热潮中,自称词的混乱使用,体现了剧本创作上的不严谨,对古汉语的不尊重。既然是古装剧,就应该表现正确的古代语言环境,而不是随便抓来一个词就用在任意一个朝代之中。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杨剑桥.“朕”就是“咱”吗[H].语言文字周报.2017,09,27.
[3]朱其智,朱学斌.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朕”的句法功能[H].中国语文.2017年02期.
[4]张艳梅.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朕”的句法功能[H].现代语文(语文研究版).2016年06期.
[5]赵晓庆.《尔雅》中“台”“朕”“阳”三字的重新解读[H].汉字文化.201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