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血》中的负面美学

2020-05-06李铭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异化

摘  要:《智血》是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其夸张怪诞的风格而闻名。文本中多处刻画了扭曲的人物形象,这不但表现出人物内心的负面情绪,同时也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造成的各种异化现象。这些恐怖惊悚的画面带来的强烈冲击与传统的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扭曲,焦虑和异化等形成的负面美学也带来了一种积极的反思能力。

关键词:《智血》;负面美学;异化

作者简介:李铭(1993-),女,黑龙江伊春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3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 1925-1964)是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英年早逝的她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智血》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有着典型的南方哥特风格。主人公黑兹尔·莫茨应征入伍,在战争中受伤退伍来到一座南方的小镇,在这里他遇到了少年伊诺克以及盲人传教士带着他的女儿。黑兹尔想建立一个新教即“没有耶稣的教派”,伊诺克则是极力地逃出圣经学校,盲教士实际上并不盲而是个披着传教士外衣的骗子。他们的相遇引发了一系列怪异的事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阴暗压抑,人物行为乖张古怪并且生活迷茫找不到方向。故事背景是在战后的美国南方,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开始追逐物质利益而渐渐丢失心中的信仰,人们怀疑曾经相信的一切,日趋发展的社会并没有给历经磨难的人们带来光明,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压抑。

小说中的人物多以“畸形”的形象出现,外形的扭曲折射出的心理扭曲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异化现象。“现当代文学日益看重和恐惧、扭曲、焦虑、异化相关的负面情绪而形成的美学,不妨称为负面美学(negative aesthetics)。”[1] 111与传统美学关注漂亮和美丽相比,负面美学更加注重“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理焦虑与扭曲等负面情绪,是一种以否定的形式揭示社会现实的美学。”[2] 135 关于负面美学,阿多诺在其《美学理论》中说“艺术务必利用丑的东西,借以痛斥这个世界……现代艺术对令人反感的和肉体上令人憎恶之物的凸显基本上表明了一种批判性的和唯物主义的母题”[3] 87在《智血》中,奥康纳笔下所有的人物都是“丑”的,通过具体分析文本中对分裂的身体的描写和扭曲的人格的刻画,来发掘“丑”的背后所体现的负面美学。

一、分裂的身体

南方哥特小说流行于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南方哥特小说中运用的一些哥特手法目的并不是仅仅制造恐怖和悬疑,而是“旨在挖掘美国南方独有的社会文化痼疾和沉重的历史罪恶。”[4] 84奥康纳是南方文艺复兴中的杰出代表,《智血》是二战后的文学作品,因此《智血》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也具有时代性,它“反映了战后带来的压抑,同时也折射出这种压抑下所产生的文化。”[5] 122文本中多次出现对分裂的身体部位的描写,这样的场面在给我们带来怪诞惊恐的同时也反映出人物们在那个时代下压抑的心理状态。

黑兹尔曾想长大后成为像祖父一样的传教士,但是经历过战争对生命的残酷和人们舍弃信仰追求物质利益的现实之后,物化的社会将他腐蚀,他眼中的其他人多以“非人”的形态即分裂的身体部位出现。黑兹尔刚到托金汉姆第一次见到妓女瓦特斯太太时“见到的却是个白白胖胖的膝盖。”[6] 26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单独对身体部位的描写,例如“一只手”伸进了(a hand comes)车窗“放置”(lands)在黑兹尔的肩膀上或者“一张又红又方的脸”出现。这些单独被描写的身体部位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们可以自己发出动作,好像它们可以自己活动不受这个人的支配一样。伊诺克眼中的他人也是这样,当他偷看女人从泳池边爬上岸时是这样的形象“那女人此时正撑着池边往上爬,先露出一张略显苍白的长脸,绷带一样的泳帽几乎盖住了她的眼睛,嘴里露出尖尖的龅牙。然后双手一撑,一条肥胖的大腿攀上池边,接着另一条腿也攀上来了。”[6] 75-76无论是黑兹尔还是伊诺克,他们眼中的人没有完整的身体,都是以一个身体部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现,这些被分割的身体部位各自行动仿佛不是一个整体。这样的描写在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而丧失了信仰,身体部位就像工厂各自工作的机器一样,简单机械地做着动作,没有一点情感,又像漫无目的游荡在人间的幽灵,行尸走肉般地过着单调的生活,渐渐地被现实所异化。“异化”这一概念随着时代不断地在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但它作为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现象,其基本内涵是由同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异化都是指: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类丧失了自我和本质,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精神自由,丧失了个性,人变成了非人,人格趋于分裂。”[7] 36 这些分裂的身体意味着人的主体性逐渐消失,身体的一部分就能代表了人这个个体。文本中伊諾克的结局就是被异化的结果。

伊诺克在街上偶遇到一个超级明星,一部电影的主角,是一只大猩猩。当他看见大猩猩如此受人追捧,他也渴望这样在人群中能够受到瞩目,他嫉妒这个大猩猩。实际上那个大猩猩是人扮演的,当伊诺克知道事情的真相时,他把那个“大猩猩”杀死了埋在森林里,同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埋起来,然后换上猩猩皮取而代之。这是一段由人变成“非人”的过程,描写的十分生动“熹微的夜色中,只见他那清瘦细白的腿一个接着一个消失了。两个胳膊也先后没了踪影,取代伊诺克的则是一个黑茸茸的庞然大物,它有两个脑袋,一黑一白。没过一会儿,它拽过那个黑脑袋蒙在白的上面,把它整理端正。” [6] 180这部分关于身体部位的分开描写,准确地表达了伊诺克这一路心理变化的过程,细白的腿一个接一个消失,胳膊逐渐没了身影,他作为人类的特征逐渐消失象征着他逐渐失去的自我,他不甘心于只做平凡的伊诺克,所以当他把黑脑袋蒙在自己的白脑袋上时,他就认为自己进入到另一个身份中,把自己彻底变成超级明星“大猩猩”不再是平凡的伊诺克,在他变身成功之后他学着真正的大猩猩的嘶吼跑进森林深处没了踪影。不知道这样的伊诺克是得到了解脱还是又陷入一个牢笼之中,小说中没有给我们答案,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二、扭曲的人格

战后的美国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而“从战争结束到六十年代初这段时期的美国小说以其明确的历史张力意识为其显著特征。在这种意识中,反对与介入的矛盾要求,异化与适应,孤独的自我与大众的社会制度,竭力弄懂毫无规律且又可怕的历史过程的存在意义的荒谬可笑的个人,相互结合起来,再结合起来。”[8] 954《智血》这部小说就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主人公黑兹尔就是人格扭曲的失去自我的那个人。他从部队退伍之后,来到了托金汉姆这座没什么信仰但是一切都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城市,他开始质疑曾坚信的宗教。他要创立属于自己的新教,一个“没有耶稣的教派”。他为了反抗基督证明自己的新教教义“没有罪行存在”的正确,他去找妓女寻欢作乐,并且否定耶稣的存在,说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救赎这回事。黑兹尔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转变成基督教的亵渎者,他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行为上变得暴力无情,残忍的用车压死了模仿他并利用他的新教谋财的索拉斯;心理上也变得更加阴郁和矛盾,他一直在渴望救赎和拒绝救赎之间不断挣扎。黑兹尔童年时做过一件罪惡的事,他惶恐不安的回到家之后母亲发现他神情不对便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自知犯了错但又害怕,母亲知道他一定是干了什么罪恶的事便说耶稣就是为了救赎你的罪行才被处死的。这句话对黑兹尔有很大的影响,当他相信耶稣的时候他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参军时队友邀请他去妓院他都拒绝,但是当他受大环境的影响开始怀疑耶稣时,他又引诱盲教士的女儿萨巴思以证明这根本不是罪行,不需要被救赎。这个社会被资本异化成一个无信仰的金钱世界,他尝试在这个世界里让人们相信他没有罪行没有耶稣的新教,但是总被嘲讽,当然这些人们本就不相信宗教,放弃信仰了,又怎么会相信他的新教呢。实际上他越用力证明基督教是错的越反映出自己的心虚,他迷茫困惑,焦虑不安,就是这样不断地心理折磨让黑兹尔的人格逐渐扭曲。

伊诺克也是一个人格扭曲的人。少年伊诺克不信任何宗教,但是他一直相信身上流淌着“智血”,认为那个东西会引导他做成一些事情。 他相信是体内的“智血”让他遇到黑兹尔,他喜欢缠着黑兹尔,他认为黑兹尔和他一样与城市里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也是“智血”引导他去博物馆偷干尸,认定那东西会帮助他成就一番伟业。伊诺克这扭曲又奇怪的信仰间接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人们精神缺失对物欲追求的不满。“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一般来说,只是指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漠与隔绝以及人在社会上孤立无依,失去归宿。”[9] 150伊诺克是个被遗弃感十足的人物,他从小被一个福利会的女人接走到圣经学校去,用他的话说是那个女人和他老爸做了什么交易把他到那个鬼地方,在他内心深处是觉得他的父亲,他的家庭把他抛弃了,把他送到他并不喜欢的地方,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女人要把他带走,当他回忆起她的形象时是这样说的“这娘们儿很不好相处——她并不老,我看也就四十岁的样子——可是长得那叫一个丑啊,戴了副他娘的棕色眼镜,头发稀稀拉拉,活像在脑壳上泼了层卤肉汤。”[6] 40言语中尽是贬低和侮辱,这正他释放内心压抑已久情绪的激烈表现。他从圣经学校逃跑之后在动物园做管理员,每天与动物为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异常冷漠。而他心里渴望家庭,渴望大众的关注,所以在他遇到黑兹尔之后,一直想尽办法吸引他的注意力,他最后变成大猩猩也是想吸引社会上众人的关注。儿时的他被那个女人限制了自由,充满压抑的同时他心里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他所做的一切荒诞的行为都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被抛弃的人。但是在这个极度物化的世界,他寻找归宿之旅慢慢地变成了他心理异化的过程。

三、结语

无论是分裂的身体还是扭曲的人格,都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面对信与不信基督,黑兹尔纠结犹豫,把自己处在困难的境地,而伊诺克则在追寻自我中迷失了方向,他渴望自由,渴望成功,他们两个内心压抑焦虑的情绪通过这些怪异的描写爆发出来,而这些负面情绪就构成了这部小说独特的负面美学。“阿多诺认为艺术应该打破传统艺术追求完美性、整体性幻想,用不完美性、不和谐性、零碎性和破坏性的外观来实现其否定现实的本性。”[10] 19《智血》这部小说很好地符合阿多诺的这一思想,被肢解的身体描写就营造出一种不和谐,零碎性和破坏性的场景,这样的描写不单单指的是个人,这样充满冲击力的描写展现的是整个真实社会的状态,是对这个社会不满的强烈控诉。阿多诺所讨论的丑并不是单纯外表的丑,而是在丑的外表下蕴含的负面的情感。文中所展现的所有人物形象几乎都印证了这一点,黑兹尔和伊诺克都是因为内心的压抑与逃避的情感才在作用到其他人物身上。

美国南方小说把“哥特派和怪诞派传统与对罪恶和人类痛苦的强烈意识结合在一起”,它们“常常描写的是被取代的命运、人类能力的丧失和被扭曲的天真。它们不仅探索战后的南方而且具有当时许多小说所特有的那种‘生活的悲剧意识。”[8] 958《智血》中的人物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逐渐丧失自我,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对物质的追求使人们失去了原有的信仰,生产生活变得机械化,从而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恐慌,行为变得古怪,人也变得“畸形”,渐渐异化。“所谓负面美学,并非以前曾被简单斥为堕落、消极、反动的资产阶级美学倾向。恰恰相反,负面美学所强烈反对的是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反思能力。”[1] 111奥康纳哥特式的夸张怪诞的写作方式与负面美学的目的不谋而合,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肯定了负面美学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引导我们去注意隐藏在人物背后的心理,发掘行为背后的原因,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童明.暗恐/非家幻觉[J].外国文学,2011(4):106-116.

[2]王素英.“恐惑”理论的发展及当代意义[J].当代外国文学,2014(1):131-139.

[3]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D].长春:吉林大学,2009.

[5]Mercer, Erin. “Repression and Realism in Postwar American Literature 1945-1955.” [D].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0.

[6]弗兰纳里·奥康纳.《智血》[M].蔡亦默,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7]蒋承勇.自由·异化·文学——论异化主题在西方文学中的历史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1994(2):36-42.

[8]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朱通伯等,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9]殷企平.《无名的裘德》的异化主题[J].杭州大学学报,1993(4):150-156.

[10]罗显克.丑:现实的否定和人性的拯救——阿多诺美学思想片谈[J].外国文学研究,2004(3):18-25.

猜你喜欢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交往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