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琏《澹仙诗话》诗学思想研究

2020-05-06徐镭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

摘  要:诗话在清代发展迅速,留下大量作品,并且女性作家加入诗话创作,使得诗话创作不再为男性作家所垄断,为诗话创作增添新元素。其中熊琏的《澹仙诗话》可谓是女性作家以诗话体论诗的开山之作。

关键词:熊琏;澹仙诗话;诗学思想

作者简介:徐镭(1994-),女,江苏泰州人,汉族,南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2

清代文学集百家之长,又自成特色。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中曾说:“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1]。清代的诗、词、曲、小说等作品数量繁多,且出现较多质量上乘之作,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争奇斗艳,繁荣发展。其中诗话作品亦至登峰造极境,不单单在数量上远超前朝,质量上更是令人惊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清代女性文人开始觉醒,“清代妇人之集,超轶前代,数逾三千”[2]。在诸多女性作家创作的诗话中,于嘉庆十一年(1806)完成的熊琏所著的《澹仙诗话》最具代表性,此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女性诗话体著作。

熊琏在《澹仙诗话》中提到的关于论诗评诗的条目就有501条,在众多条目中与诗作的情感表达、诗作内容的创新和诗人的内涵修养有关的内容是最多的。而每一部优秀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这三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具体条目的归纳解析,探究出熊琏的诗学思想。

一、《澹仙诗话》论作诗宗旨

在诗词创作中,作品的思想情感无疑是重中之重。熊琏在《澹仙诗话》中涉及到与诗词情感有关的评论可大体归为两类,一是强调诗词创作要以情为核心,二是谈论诗词情感的抒发方式。

(一)以情为核心

熊琏认为,能否达到“至情至性”的境界是评判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正如《澹仙诗话》开篇所云:“诗本性灵,如松间之风,石上之泉,触之成声,自成天籁”[3],也就是说在熊琏的观点中诗歌就是“性灵”,要在诗歌中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二)情感的抒发方式

若是一首诗歌通篇都在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不加具体渲染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熊琏主张“凡物不平则鸣,士有感则发[4]”,认为情感必须是自己亲身体验所得而不是为抒情而抒情,并且情感不可泛滥,应该做到收放自如,以恰到好处时为宜。正如书中所言:“诗中最忌一语说尽,了无余味。窃谓酒宜半醉,月宜半圆,花宜半放。半者,有余不尽之谓。淋漓快畅,自是健笔,譬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中仍要停顿。收束处尤宜绵邈,如临去秋波”[5],熊琏以人饮而不醉、月缺而不盈、花开而未放为喻,来具体解释那些有所克制,没有尽情宣泄情感的作品。

二、《澹仙诗话》论作诗手法

(一)创新手法的运用

熊琏认为“从来至情至性即是好诗”[6],至于该如何表现出真性情,熊琏的观点是做自己,“古人用笔各有佳处,岂可别执一见,弃此尚彼!或云法宋元,或云宗三唐,究竟模仿不来,空失本来面目”[7],这就是说切不可纯粹地模仿而丢失了自己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要在自己占据创作主导位置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熊琏非常注重创新,根据自己的风格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积极创新,绝非照搬前人成果。“新意”“新警”是熊琏在《澹仙诗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评价,尤为突出了创新在熊琏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1.语言的创新

诗歌对于主题的表达与赋文不同,赋文讲究洋洋洒洒铺张排叙,而诗歌则讲究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在简短的文字中展开叙事,抒发情绪,富有余韵,令读者回味不绝,并且有自身的感悟。熊琏主张的是“前人道过语,虽极新奇,后人再四翻用,便成熟套”[8]。这就得要求诗人具有极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遣词造句方面得精雕细琢,富有创新。

不但如此,熊琏还认为诗歌的创作需要将语言巧妙组合,以自然的形态诞生佳句,所谓“诗无佳句,一派芜滥,阅之生厌”[9],与其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刻意为之,不如随情所至,任意而为,妙手得之。

2.思想的创新

熊琏的诸多诗作都独运匠心,别具一格。如《明妃曲》另出心裁,丝毫不见前人作品中常见的喟叹,将昭君出塞赋予了新的意义。其中“生憎红粉误江山,羞把黄金买颜色”一句不见以往作品中昭君遭受嫉妒而新见昭君鄙夷贿赂画师将自己容貌作美。“远嫁匈奴报主恩,匆匆上马拭啼痕”一句不见昭君远嫁匈奴的凄凉寒苦而新见此举是为报天恩,以大局为重。熊琏在这首《明妃曲》中表现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气节,更宣泄出渴望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创新,更加体现出熊琏独有的创作热情。

(二)善于抓住灵感

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通常搞创作的学者或科学家常常会用灵感一词来描述自己对某件事情或状态的想法或研究。熊琏在《澹仙诗话》中说道:“诗有多年苦学未能,往往得之无意中者。”[10]所谓“得之无意中”就是获得灵感的一种方式。熊琏在前对“得之无意中”添加了限制,即“多年苦学未成”,这与袁枚的灵感先天说观点不同。可见,熊琏认为灵感要来源于客观基础。

三、《澹仙诗话》论诗人主体修养

《澹仙诗话》不仅是单纯地谈论诗歌创作,而且对诗人自身的修养也提出了诸多要求。在熊琏的观点中,诗人应该具备渊博的学识自身和优秀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有利于诗歌内容的丰富和情感的表达,而优秀的品德则更有利于诗人赋予诗歌极高的内涵境界。

(一)渊博的学识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将眼前所见之物汇入脑海中进行首次艺术加工脑,使之契合内心所欲表达之情,最后书于纸上形成一篇完成的作品,完成这一系列步骤的基础就是拥有渊博的学识,不然无法准确细致地将零散的材料组合成自己想要的效果。对于这类情况,熊琏认为天赋很重要,但是有天赋并不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唯一条件,除了天赋,自身知识的储备以及后天的刻苦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熊琏看来,诗人想要创作一首优秀的诗歌,首先是要真正地热爱它,其次是要有夙契,才能容易跨進诗歌的门槛,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能诗人必好诗,好则有夙契,学之易入”[11]。夙契指的就是个人的天赋。《澹仙诗话》中一共收录与评价了407人的作品与事迹,其中有不少与夙契有关。如徐锡爵未冠攻举业,暇即为诗;王淳十一龄赴县试等等。对于这些文学修养高,知识渊博,天资聪颖之人,熊琏大为赞赏。

(二)优秀的品德

一首诗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并不容易,但是并非创作完成就算了事,任何一首作品都要接受他人的评价。从古至今任何一首流传下来的诗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诗作中包含着诗人优秀的品德。熊琏在《澹仙诗话》中云:“从来以诗鸣者,非仅声韵擅长,清风高格,代不乏人。如渊明之节,太白之狂,浣花翁言言忠孝,香山、东坡居官多惠政,此辈当为千载骚坛增色”[12],这就说明诗歌内容并不是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诗人的品德才是。这一点在熊琏的诗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澹仙诗话》四卷中,共有501个条目论诗,除去独立阐明诗歌理论的45条和只收录诗歌不作评价的141条,对人物品格记载和评论的有38条,将近剩余条目的两成。其中有16条是对于男性人格的评论,剩下的22条都是对女性人格的评论。由于熊琏本身就是女性作家,对于女性品德的侧重也无可厚非。与此同时,熊琏也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将优秀的品德一直传承下去,以免大善隐于荒野,大德没于蔽稞,以致后世无从知晓,空得遗憾。

综合上文,熊琏的《澹仙诗话》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常读常新。我们不仅要读到诗话中直言的诗歌理论主张,更要透过这些内容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切意,这是一位女性作家对诗歌的态度,同时也是对于人生的态度,她的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总之,熊琏的《澹仙诗话》开创了女性作家以诗话体论诗的著作先河,可以说《澹仙诗话》具有首创之功。

注释: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页.

[3]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古籍.2014年.第2375页.

[4]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古籍.2014年.第2413页.

[5]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古籍.2014年.第2376页.

[6]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古籍.2014年.第2375页.

[7]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古籍.2014年.第2375页.

[8]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古籍.2014年.第2401页.

[9]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古籍.2014年.第2397页.

[10]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古籍.2014年.第2460页.

[11]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古籍.2014年.第2389頁.

[12]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古籍.2014年.第2394页.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高凤娟.熊琏《澹仙诗话》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