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弃疾的三首诗词鉴赏探讨

2020-05-06杜尚英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诗词鉴赏辛弃疾策略探讨

杜尚英

摘  要:辛弃疾是我国古代诗词作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有人评价辛弃疾是“文武双全,胸怀天下”,既有文臣之能,又有武将之才。通过辛弃疾的诗词作品,我们的确能感受到很多东西。本次研究对辛弃疾所创作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青玉案·元夕》这三首诗词进行鉴赏探析,希望可以给教育工作者以启发。

关键词:辛弃疾;诗词鉴赏;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1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诗词创作造诣高深的文学名家更是数不胜数。辛弃疾的诗词创作有他独特的风格,不仅是作者自身生平经历、政治抱负、个性心理的诠释,更是社会背景、时代环境的呈现。提高对辛弃疾诗词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水平有积极作用。

1、对照背景看诗词,鉴赏需要身临其境

辛弃疾生活在一个相对战乱的年代之中。根据史料记载,辛弃疾生活在金兵占领区域内,可谓是看尽了兵荒马乱中的凄惨景象,也因此产生了民族义愤和民族情怀。据说,辛弃疾20岁的时候就曾经带领民众起义,后来回归南宋走上仕途,也曾經遭遇过不少的坎坷。辛弃疾所创作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青玉案·元夕》等几首诗词,正是对其人生境遇、政治主张的一种反映和体现。

我们都知道,诗词的创作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环境等有直接关系的。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这是所有诗词鉴赏的重要前提。围绕辛弃疾的三首诗词,老师也在课堂上进行了创作背景方面的着重解读。以《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例,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被弹劾罢官、闲居湖南的时候。结合这样的背景,我们去看诗词,就会对作者在作品中透露出的那种“欲说还休”的无奈和愁绪有更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对作品创作背景的解读,学生固然也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愁绪,但却不会明白愁的原因在哪里,也就无法真正准确的捕捉到作者在“愁绪”中所隐藏的一种壮怀激烈,一种报国壮志。

通过对诗词背景的诠释,同学们的认识深化了一层。有同学在阅读这首诗词后表示:辛弃疾的愁,表面看是长大成人后的一种成长之愁,一种似乎为生活、生计所迫的愁。而事实上,辛弃疾的愁是志不得伸、报国无门的愁,是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之愁。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

2、设定话题来讨论,鉴赏需要有不同的声音

辛弃疾的诗词能够传承千百年,自然是有它的价值。事实上,这些不过几十个字的诗词作品中,可谓字字珠玑,值得品评玩味的地方有很多。我们认为,带领同学们去鉴赏诗词,不应该是老师单方面的教育灌输,而应该是让学生自发的去形成观点,要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解读。为此,老师在诗词鉴赏中会专门留时间,并指点几个方向让学生自由去鉴赏思考。

老师设定的话题是有针对性的。比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老师设计的课题包括:1、有人觉得辛弃疾是个喜欢打打杀杀的好战分子,你怎么看?2、辛弃疾征战沙场的动机何在?是为了了却君王之事,还是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3、辛弃疾的诗作中有哪些意向是画龙点睛之笔?围绕这样几个问题,老师让同学们自由组织讨论,并形成书面答案。讨论活动结束后,老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收获了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答案。

比如对于第二个问题,有的同学认为,辛弃疾的思想中或许真的有为君王做事,行人臣之道的想法。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大环境造就的结果,就如同岳飞的忠诚;也有的同学认为,辛弃疾并不是出身官宦世家,而是在底层社会中走出来,是在动乱环境中长大。所以,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追求更多的是救国救民,和忠于皇室帝王无关。围绕这种观点,同学们还进行辩论,在不同的声音中实现了鉴赏的有深度、有质量。

同样的,围绕《青玉案·元夕》这首词进行的赏析中,学生也有不同的观点。有同学认为: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却未必是真的有那么一个美妙婀娜的爱人;也有的同学认为:诗词中前半部分的情景描写非常热闹精彩,而后半部分其实带有一些孤独落寞之感,暗含了辛弃疾对自己人生的艰苦岁月、拼杀历程的一种回顾,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其人生境遇的一种比较。对此,老师也请其他的同学发表看法。结合元夕节的节日氛围,结合辛弃疾在诗词创作中的一贯风格,大家更倾向于第二种解读。辛弃疾在作品中描述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是血和火的考验中所追求的美好生活;而“那人”也同样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而不是某个“笑语盈盈”的佳人。

这样围绕一些课题进行的讨论对话,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也让我们的诗词鉴赏更加的精彩。

3、结语

对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一直是个难点。这和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系,也和学生的文学素养水平较低有关。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诗词鉴赏策略的优化,带领学生真正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并从文学艺术的高度多角度鉴赏诗词,收获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能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巧云, 杨邦俊. 论诗词鉴赏中的“二次创作”——以辛弃疾的三首诗词鉴赏为例[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6(9):37-38.

[2]黎永香[1]. “三少三多”,奏响古典诗词的美妙乐音——以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为例[J]. 小学教学参考, 2014(22):74-74.

[3]茅胜. 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情感——以辛弃疾诗词为例谈高三诗歌复习[J]. 新教育:海南, 2016(18):30-31.

猜你喜欢

诗词鉴赏辛弃疾策略探讨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思考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究
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个性化的策略
诗词鉴赏对中职学生德育的提升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