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例谈汉字构意在古诗鉴赏中的意义
2020-05-06郭金玲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寥寥数字联缀成篇却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情感表达细腻准确,品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本文从文字学角度出发,以汉字“生”為例,简要分析汉字构意对鉴赏古诗的意义,以深入挖掘古诗“言简而意赅”的背后原因。
关键词:诗中之“生”;“生”与“长”;汉字构意
作者简介:郭金玲(1988-),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2
中国古典诗歌由汉字写就,一个个具备形、音、义的方块形汉字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在古诗写作的过程中被选择和组合,完成诗人情感的语符化。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写道:“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汉字给与诗歌血肉,研究古诗离不开研究汉字。在诗中,一个恰当的字,是诗人倾心拣选的结果,它不仅能准确表达诗人的所见所感,还能提高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为何古诗寥寥数语却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为何古诗中的“诗眼”可以一字定江山,决定整首诗的基调与诗人的情感走向?本文试从文字学角度出发,以分析“生”字的构意为切入点,挖掘其在成字之初的隐性意义,解读其在古诗鉴赏中的作用,以期解开古诗“言简意赅”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生”的构意与诗文鉴赏
唐代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中,“生”和“入”用得极好,此二字不仅使“海日”与“残夜”、“江春”与“旧年”这两两不相干的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令描摹之景格外生动: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来,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太阳刚升,大地虽然还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残缺。与“生”相对的是“入”字,尽管在时间上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春天却以锐不可当之势楔入,将冬日染上了春色。这看似稀松平常的昼夜交替、季节更迭,在“生”和“入”二字的建构下,不仅使诗人所见之景跃然纸上,也表现出诗人对海日初升而黑暗远去,春日来临而严冬不再的喜悦。
“生”,以六书分析其古字形,当为会意字。上“屮”指初生之草,下“一”指土地,二者会意表示“生长”,这是“生”的字面意思。但从构意来讲,“生”上部的“草”为初生之草,它经历了种子期的酝酿,从潮湿黑暗的泥土里以不可遏制的气势破土而出,所以“生”隐含着从无到有的突破义,字中更有先人对生命初生的敬畏与喜悦。
将“生”字“破土而出、从无到有”的构意重新带入诗句“海日生残夜”,这句诗解读的起点就改变了,不再是太阳初升,而是太阳未出,大地一片黑暗。无边的黑夜掌控万物,吞噬一切。突然,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来了,它的诞生瞬间刺穿了黑夜,改变了一切。从太阳出现的那一刻起,黑夜就在被动与无奈中慢慢消退,以低姿态迎接着光明的到来。一个“生”字,描绘了从黑夜到黎明的转换,勾画了一幅令人振奋的画面,同时,也更加生动地说明了诗人那一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生”字作为状态动词在古诗中出现频率颇高,如白居易的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生”,又一次破土而生,从无到有,下语三分而得十分之义,状出一种原上之草生生不息的情味。在野火燎原的那一刻,大片的枯草被火烧得精光,地面的草不见了,但它有根须,那根须静静地积聚力量,蓄势待发,等到来年春风化雨,它便从原地破土而出,重新覆盖大地。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啊!虽然它体型不大,但它那不可遏制的生命却可以尽情蔑视曾经吞噬它的熊熊烈火。在它初生的那一刻,不仅自身获得了重生,也赋予了大地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一个“生”字,呼应了前一句的“烧不尽”,也以它丰富的构意给诗文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另有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关于这句诗,学术界就“生”与“深”存在争议。明万历年间,赵宦光刻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则两种版本都有收录;现在的中小学课本或读物中,则写作“白云生处有人家”,并注释说明“生处”一作“深处”。根据“生”字“从无到有”的构意,笔者认为作“生”更佳。“生处”,即“出生、生长之处”。诗人在秋高气爽的深秋登山,驱车一天直到傍晚。突然,他目光所及之处看到一团白云慢慢出现,越升越高,这可不就是山里人家做饭升起的袅袅炊烟嘛,于是诗人断定“有人家”。在这里,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升起的炊烟比作白云,不仅为红枫林增添了一抹亮色,更让整个画面动静结合,给傍晚时分寂静的深山增添了些许生气。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首先,白云应为白天所见,但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知道此时应为傍晚;其次,画面也缺乏了动感与生气。所以,一个“生”字,使整首诗在时空上、逻辑上一气呵成,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文字良好的驾驭能力,也说明了汉字在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特点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对“生”的字形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其“破土而出,从无到有”的构意。将这一构意带入古诗,诗中描摹的意象细节得以更加饱满,情节得以更生动,气氛得以更有感染力,意蕴也得以更加悠长。
二、“生”“长”构意比对
“生”指“生长”,“长”也指“生长”,但“生”与“长”绝对不同。“生”有“从无到有”的构意,而“长”的古字形为人长发之形,因古人“头发长”与“年纪长”紧密相关,所以又读作“zhǎng”,当其作动词,构意为“形体由小到大”,字中蕴含的是生命由稚嫩到成熟的向上力量。
清代诗人高鼎《村居》有“草长莺飞二月天”,“长”字用得极佳。早春二月,刚破土而出的小草舒展身躯,向着太阳长大;天空中,黄莺飞过,欢快地唱着歌。“早春二月之草”在“长”构意的突出下,并不似“生”给人壮烈、激情澎湃的感觉,而是在诉说生命蓬勃向上的同时,给人以温暖、欢快之感。《村居》这首充满兴致勃勃的诗,其中的感觉与氛围,是“生”的构意万万赋予不了的。
具有“生长”义的“生”和“长”二字,因构意不同,解读就不同,对诗里的细节表现、氛围营造、情感烘托也不同。小小一个字,就能道尽诗人心中所思所感,正是字中这巨大的能量使古诗拥有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力量。
三、汉字构意与古诗鉴赏
在每一首古诗中,都会有一两个字蕴含巨大的能量,成为诗人的得意之笔。尤其是魏晋以后,随着“文的自觉”,诗人们写诗开始炼字,常为一字呕心沥血,正如唐代诗人卢延让所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苦吟》)。诗人们从浩如烟海的字库中挑选一字入诗,看似浑然天成,其实倾注了诗人无穷的心血,而他们对字重视的背后,是汉字意义的丰厚与饱满。
汉字意义的丰厚与饱满跟汉字“构意”密不可分。汉字“构意”这一概念首先由王宁先生提出,她在《汉字构型学》一书中写道:“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漢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我们称作构意,也称造意。”汉字构意的显现主要凸显于汉字形成的第一阶段,即象形法造字阶段,这一阶段制造汉字以表现形义为主。例如“美”的初文写作头戴羊角或羽饰类装饰物的人形,包含原初的造字者们对美的创造与追求;“取”的初文写作手执耳形,表现着造字时代战争的现实与残酷。“美”“取”等字在初创时,能够反映先民的创造智慧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有宏大的生活背景与细致的物我观察作基础,这使得字的构意丰厚而饱满,正是这一特点成就了古诗“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魅力。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曾说:“特别重视语言是中国文学传统上的特长。”对语言的重视,在古诗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歌受篇幅、音韵、格律等的限制,若想无限还原诗人所见所思所感,需尽可能下三分字得十分义,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这一效果的达成,汉字意义的丰富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论及汉字意义丰富性的根源,非汉字构意莫属。对古诗中的汉字构意进行挖掘,不仅使诗歌鉴赏别有韵味,也稍稍揭开了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背后神秘的面纱。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12.
[2]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
[3]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