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下的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及其分解

2020-05-06蒲艳萍彭聚飞张玉珂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蒲艳萍 彭聚飞 张玉珂

摘要:文章主要回答多重分割下的劳动力市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问题。采用CFPS2014基线调查数据,基于Neumark和Brown分解方法,考察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下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中国行业、所有制、职业与区域城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劳动者;Neumark分解的结果表明,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82.24%是由劳动者个体特征引起的,教育水平的差异是引致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有17.76%的差异由户籍歧视造成。进一步Brown分解显示,无论在行业、所有制、职业及区域分割下,就业机会差异均不是导致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部门内部城乡户籍劳动者同工却不同酬是户籍歧视的主要原因。文章在两个方面丰富了现有研究:利用Neumark和Brown等多种工资分解方法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工资差异的影响,从劳动者个体特征和市场歧视两个视角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收入差异的特征事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采用微观数据考察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更加深入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背景下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的微观差异,为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影响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城乡工资差异;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户籍歧视;Neumark分解;Brown分解;同工不同酬

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20)02-0069-16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扩大化趋势受到学者与政府的高度关注。伴随经济发展与农村富余劳动者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户籍劳动者的工资收人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距却持续扩大。学者们对导致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尤其令人关注,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扩大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于城乡户籍劳动者个体特征差异导致其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工资差异;二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划分导致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主要表现为城乡户籍劳动者由于工作进入机会的歧视以及同工不同酬造成的工资歧视性差异两方面。不同原因引起的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需要不同的公共干预政策进行矫正,特别是因为城乡户籍制度造成的工资差异。为此,深入考察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政策制定与制度创新,降低劳动力市场进入壁垒,缩小城乡户籍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异,特别是消除制度障碍产生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歧视性差异,促进劳动者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资源流动与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实证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行业、所有制、职业和地区分割等多重分割背景下,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问题。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丰富了现有研究:(1)采用Neumark和Brown等多种方法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工资差异的影响,从劳动者个体特征和市场歧视两个视角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收入差异的特征事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2)本文采用微观数据考察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相较于以往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采用微观数据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行业、所有制、职业和地区分割等多重分割背景下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的微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为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影响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证据。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持续深入的改革,使城乡二元体制的隔离效应得到削弱,城乡不公平现象有所缓解,但现实依然严峻。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城乡户籍、行业、所有制、职业与地区等多重分割,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客观存在。现有研究普遍认为造成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自身特征不同以及户籍制度。一直以来,户籍制度是影响中国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户籍制度不仅导致城乡户籍劳动者之间的职业隔离,表现为城市内部农村户籍劳动者大都从事体力型、低技能、声望度比较低的职业类型,而且导致严重的社会歧视,由此造成城乡户籍劳动者存在就业机会差异,如一些地方的政府要求本地工作单位优先或者仅雇佣本地居民。Meng和zhang认为城乡户籍劳动者收入差异中不可解释的部分(即歧视部分)更多地来自职业内部的同工不同酬而非职业之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应政策调整,户籍制度的力量已经弱化,但中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现象由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更广阔的制度因素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统一的主要阻碍已经不再是由户籍贡献的。然而在旧体制和新体制之间的过渡中,原有体制的惯性和新体制的增长不足,特别是户籍的制度性局限,导致不同多重分割下的城乡劳动者之间仍然具有鲜明的体制性分割特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的特征是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进入国有部门可以显著改善劳动力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专业声誉和工资水平。近年来,学者们一直关注行业垄断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认为国有部门与市场部门之间的细分效应正在减弱。然而,行业垄断已成为或将成为中国城市经济结构分工的主要推动力。张展新运用全国数据发现作为“外来人”进入垄断行业就业的迁移劳动者,就业机会比未迁移劳动者小;李骏、顾燕峰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行业分割的存在性。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趋势看,学者们认为中国双元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正在逐渐变小。然而城市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行业与职业分割,行业分割造成不同劳动者进入垄断行业的机会不同,职业分割造成白领职业城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同类蓝领职业。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就造成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成因分析,由于分解方法和数据来源不同,结论迥异。王美艳用Oaxaca分解得出结论,户籍歧视解释了76%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邢春冰使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户籍歧视仅造成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異的10%。郭继强等则分别采用不同数据并综合多种分解方法,发现户籍歧视解释了70%左右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谢嗣胜和姚先国采用Oaxaca-Blinder及Cotton分解,发现户籍歧视中同工不同酬解释55.2%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田丰采用CSS2008数据,发现城乡户籍劳动者在公有制单位就业机会不等造成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孟凡强采用CGSS2006数据,用Neumark分解方法得出,同工不同酬可以解释中国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27.11%。

伴随市场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逐渐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分割的新特征。本文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基线调查数据库,采用Neumark和Brown工资分解方法,实证考察在存在行业、所有制、职业与地区多重分割背景下,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本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是否存在歧视现象?二是如果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中存在歧视现象,引致工资歧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期望通过实证研究获得引致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政府进行相关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模型、变量处理及统计描述分析

(一)理论模型

Becker在1957年提出的个人偏好歧视理论(theory of taste for discrimination)论证了黑人比白人工资低并不是由于黑人的产品劣于白人的产品,而是消费者偏好白人的产品而歧视黑人的产品。Becker提出的歧视系数概念,不仅为工资差异分解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实证研究提供了量化工具。本文重点考察Neumark和Brown两种工资分解方法。

(二)变量处理与选择说明

1.变量处理

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的追踪调查(CFPS)2014数据库。2014年的数据涵盖了全国25个省份161个区县、649个村居中的15000余户家庭的33 600村民(居民)的基线调查数据,包括人均收入、户籍类型、职业类型、工作单位、教育情况、社会流动等详细数据,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CFPS数据库采用多阶段、内隐分层和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系统概率抽样方式,覆盖了全国总人口的95%,是一个全国代表性樣本。

本文根据问题“您的这份工作是农业工作还是非农工作?”,从样本中剔除了选择农业工作的样本,剔除之后的样本总量为15 583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剔除了年龄在16周岁以下,以及男性年龄60周岁以上、女性年龄55周岁以上的样本。剔除后剩余的个人样本总量为14 710个。工作经验由“年龄一受教育年限-6”计算得到,对于受教育年限小于12年或未受教育的样本,工作经验根据“年龄-16”计算。进一步将男性工作经验大于44年、女性工作经验大于39年的样本进行了剔除。考虑到极端值的影响,对每周工作时间与每小时工资进行了缩尾处理,最后得到符合要求的个人样本总量为8 186个。

借鉴李春玲对职业声望的研究,以及陆学艺、费舒澜对中国社会阶层与职业的相关研究,将职业类别划归为五类:1.生产人员;2.服务人员;3.办事人员;4.技术人员;5.管理人员。从1到5,代表职业声望依次提高。在实证操作中,五类职业会转换为虚拟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参考现有研究,本文对行业性质、所有制性质、职业性质等工作形态进行如下划分:行业性质划分借鉴马欣欣,,对行业的分类标准,将我国16种行业划分为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两大类。所有制性质划分借鉴孟凡强,,将所有制性质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大类。职业性质划分根据1988年国际标准的职业分类(ISCO88),将职业划分为白领与蓝领两大类。

2.变量选择

本文重点关注的变量:(1)被解释变量——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小时平均工资。(2)核心解释变量——不同职业类型。主要通过劳动者的户籍、职业类型、工作形态与地区分布,考察劳动力市场户籍、行业、所有制、职业与地区等多重分割对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影响。

控制变量的选择如下:(1)受教育年限。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对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受教育年限衡量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2)工作经验。大量研究证实工作经验与收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一些学者进一步发现工作经验与收入存在倒“u”型关系。本文在实证研究中加入工作经验与工作经验的平方项,考察其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3)非学历教育。王海港等研究发现非学历教育对劳动者的收入具有显著提升作用。本文将非学历教育作为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模型,非学历教育用劳动者参加培训的次数衡量。(4)党员。大量研究表明,党员身份能显著提高收入水平。本文将是否为党员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中。(5)性别。性别对收入的影响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一致的结论是性别影响收入差异,但影响程度不同。(6)婚姻状态。研究发现,婚姻状况对不同户籍、不同性别的劳动者个体收入具有显著影响。

3.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表1)

本研究进一步对比了城乡劳动力的基本特征。表2显示,与城市户籍劳动力相比,农村户籍劳动者承受更长工作时间、获得更低的工资待遇。对比表2中第1列与第3列,农村户籍劳动者的小时工资和年工资分别仅为城市户籍劳动者的66.92%和76.19%:农村户籍劳动者每周平均工作时间(51.662小时)是城市户籍劳动者(46.291小时)的111.56%。从劳动者个人特征看,城市户籍劳动力受教育年限(11.514年)明显高于农村户籍劳动力(7.946年)。城乡户籍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在对进入职场后发展路径的差异有关键的作用,农村户籍劳动者受教育年限较少,职场竞争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可能阻断其职场上升通道。尽管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作经验没有显著差异,但农村户籍劳动者周工作时间显著高于城市户籍劳动者,闲暇时间与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延缓农村户籍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升。城市户籍劳动者党员比重(16.5%)明显高于农村户籍劳动者(3.8%)。工作形态分布呈现出相似的特点,不管何种工作形态,城市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户籍劳动者,且农村户籍劳动者进入国企、垄断行业与白领职业的机会更小;不同职业内部城市户籍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均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劳动者,存在同工不同酬的可能性。样本分布显示,农村户籍劳动者主要是生产人员,占农村样本量的66.74%;从事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比重仅占农村样本量的2.97%;城市户籍劳动者职业分布相对平均。从生产人员到管理人员,农村户籍劳动者工资分别为城市户籍劳动者工资的78.22%、68.02%、75.60%、69.94%、65.68%。在更高社会声誉的工作上,农村户籍劳动者的小时工资占城市户籍劳动者的小时工资比重在下降,意味着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距在逐渐扩大。从区域分布看,东中西部各区域城市户籍劳动者工资水平均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劳动者,且呈东中西部梯度递减特征,即经济越发达地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越大。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构造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收入方程,进一步得到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方程与城乡户籍劳动者职业选择方程,获得相应系数矩阵。

表3显示,受教育年限对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农村仅为城市的35.49%。这与农村户籍劳动者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城市户籍劳动者,农村户籍劳动者在工资收入上明显处于劣势有关。工作经验对城乡户籍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均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但对农村户籍劳动力的作用远高于城市。说明在相同的条件下,工作经验越长的劳动者工资水平越高,且农村户籍劳动者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工资的积极作用大于城市户籍劳动者,但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作经验均与工资收入呈现倒“u”型关系。非学历教育对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均有正向影响,但对农村户籍劳动者的工资提高效应比城市户籍劳动者高106.31%,参加非学历教育对提高农村户籍劳动力工资收入、缩小城乡户籍劳动力收入差距意义重大。从性别看,无论整体还是城乡,男性工资水平均显著高于女性,且农村户籍劳动者中男性与女性的工资差异远高于城市户籍劳动者。可能的原因是农村户籍劳动者一般从事对体力需求更高的职业,男性劳动者较女性更具有竞争优势。无论是整体还是城乡劳动者,已婚人员相对于未婚人员均具有更高的婚姻溢价。

从工作部门看,整体上竞争性行业边际工资比垄断行业比更低,城乡户籍劳动者边际工资水平在垄断行业比竞争行业分别高10.6%和10.1%。整体及城镇户籍劳动者国有单位边际工资水平高于非国有单位,农村户籍劳动者在国有单位工资水平并没有显示出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的优势。可能的原因,农村户籍劳动者在国有单位承担的工作多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工资水平跟非国有企业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蓝领的工资水平均显著低于白领,且农村户籍白领的工资收入显著低于城市。这表明,同样从事白领职业,农村户籍劳动者的收入效应小于城市户籍劳动者,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从区域看,工资水平呈东中西部梯度递减特征,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具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区域,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水平差异也越低,反之则越高。

表3中第3列是把城乡户籍劳动者的个人特征纳人回归方程后的回归结果,根据回归系数可构建无歧视工资方程。

(二)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下的工资差异分解

本文分别采用Neumark和Brown分解考察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的差异情况。

1.城乡户籍劳动者职业进入歧视分析

采用Logit模型对城乡劳动者的职业选择方程进行估算,并计算城乡劳动者进入不同职业的机会。个体i进入职业i的概率公式如下:

表4显示,受教育年限增加能显著降低城乡户籍劳动者成为生产人员的概率;教育对劳动者从事社会声望更高的职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城乡户籍劳动者成为办事人员、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概率分别提高1.20%、3.84%、O.84%和0.63%、1.66%、O.49%。年龄对城乡户籍劳动者从事更高端劳动有显著负面影响,随劳动者年龄增长,从事高端劳动的几率下降,但并没有发现管理人员对高年龄劳动者的排斥。非学历教育可显著降低劳动者成为生产人员的概率,提高劳动者成为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概率,且对农村户籍劳动者的职业提升效果更显著⑩。

为更好地考察城乡户籍劳动力的工资差异问题,对城乡户籍劳动力的部门选择进行更深入分析。

表5显示,无论从所有制、行业和职业性质看,城乡户籍劳动者的职业进入选择均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接受更高的教育能显著提高城乡户籍劳动者进入国有部门、垄断行业以及成为白领的可能性。城市户籍劳动者进人国有部门、垄断行业以及成为白领的概率分别比农村户籍劳动者高117.78%、153.79%、177.95%。非學历教育及是否为党员均显著影响城乡户籍劳动者的职业进入。非学历教育使农村户籍劳动者比城市户籍劳动者拥有更高的进入国有部门、垄断行业以及成为白领的概率。成为党员,会大大增加城乡户籍劳动者进入国有部门、垄断行业以及成为白领的可能性。可见,参加非学历教育和成为党员对缩小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具有积极作用。

2.城乡户籍劳动力工资差异分解结果

表6的Neumark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城乡户籍劳动者存在明显的工资差异,但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主要由人力资本差异引起,引起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非歧视。城乡户籍劳动者个人特点引起的城乡户籍劳动力工资差异为82.25%,对劳动者的歧视解释了城乡户籍劳动力工资差异的17.75%,这一结果远低于郭继强等得到的歧视解释70%以及谢嗣胜和姚先国歧视解释55.2%的城乡工资差异的结论,与孟凡强得出的歧视占城乡工资差异27%的结果接近。可能的原因:一是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2008年执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由户籍歧视造成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缩小具有重要作用。二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者供给已由过去无限供给、充裕变为有限供给甚至短缺,伴随农村户籍劳动者供给处于边际状态,农村户籍劳动者由户籍制度带来的工资歧视减少,由劳动者自身特征差异造成的工资差异占据主要地位。从歧视部分看,直接歧视约占总歧视的89.13%,是构成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歧视的主要方面,对城市户籍劳动者的优惠造成的反向歧视虽然仅占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总歧视的10.87%,但在城乡收入差异已经扩大的背景下,对城市户籍劳动者的“优惠”造成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仍应引起高度重视。受教育程度贡献了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63.08%(0.223685/0.354617),因此提高农村户籍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是解决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关键途径。非学历教育贡献了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3.56%,这表明对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村户籍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是缩小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有效手段。成为国有单位员工或者白领对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贡献度也较大,分别为9.05%和15.45%。

为进一步分析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影响程度,采用Brown分解法对不同市场分割类型进一步进行分解,分解结果见表7。

表7显示,在行业类型中,部门内部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是总工资差异的主要部分,部门问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相对较小,表现为在各种分割类型下,部门内部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总差异占比均远高于部门问工资总差异占比。具体而言,在部门内部,行业、所有制、职业、地区分割造成的城市户籍劳动者工资总差异分别占90.77%、76.28%、69.39%和96.26%,部门问四类分割造成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总差异分别仅占9.23%、23.72%、30.62%和3.74%。这表明,就业机会差异造成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并不是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造成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总差异构成的因素看,在行业、所有制、职业、地区分割四种类型中,劳动者个体特征导致的差异占比分别达到73.15%、73.16%、71.67%和76.71%。可见,在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造成的总工资差异中,可以由城乡户籍劳动者个人特点解释的工资差异是总工资差异的主要构成部分。表明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主要由城乡户籍劳动者的个体特征差异造成。

从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异看,在行业、所有制、职业及区域四种类型中,部门内部与部门问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异占总工资差异的比重分别为21.82%、18.82%、27.14%、20.90%和5.03%、8.02%、1.19%和2.39%。这表明,在各种市场分割类型中,部门内部同工不同酬都是农村户籍劳动者受到歧视的主要来源,部门之间就业机会对城乡戶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影响较小。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CFPS2014基线调查数据,在对中国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进行识别基础上,通过Neumark和Brown分解方法考察劳动力市场户籍分割下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劳动者工资存在显著差异,无论何种工作形态,城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均明显高于农村劳动者;不同职业内部农村户籍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均显著低于城市户籍劳动者;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呈东中西部梯度递减特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越大。我国现阶段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主要由劳动者个体特征差异引起,其中受教育水平差异是引致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但户籍歧视造成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不容小觑。歧视引致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农村户籍劳动者的直接歧视,同工不同酬;就业机会对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影响较小。

本文研究结论得出的政策启示是:第一,加大对农村户籍劳动者的教育投人,通过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引流,改善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教育质量,提高农村户籍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高农村户籍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通过向在城市工作的农村户籍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提升农村户籍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帮助农村户籍劳动者从低端劳动力市场向高端劳动力市场流动,增强其在职场的竞争力和工资议价能力。第二,各级政府部门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初次分配中高度关注农村户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通过相关制度保障,减少企业内部农村户籍劳动者因同工不同酬引致的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形成更加公平的工资评定机制。第三,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有利于城乡户籍劳动者公平竞争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福利保障等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