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革新探索

2020-05-06郭元翰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2期

郭元翰

摘 要:以认知学的观点阐释职业建筑师的核心能力,通过对当前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弊端的分析,提出“全面模拟-对话设计”的多维认知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对参与从业建筑师涉及项目各方的模拟,实现对话设计,并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前提下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评价打分维度,加强对本科建筑学学生核心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建筑教育;课程革新;课程结构优化

“工作两个月,胜过学五年!”当又一个刚刚迈入建筑行业的新建筑师向他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们说着这句他的学长们曾说过无数遍的老话时,我们可以做出以下这个不容辩驳的陈述:本科阶段的建筑设计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位“残疾师傅”,而这位“残疾师傅”则教出了一届又一届的“残疾学徒”。

或许自18世纪初期开始,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房师”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就已经锁定了建筑学生的“学徒”身份。而包豪斯更是凭借“房师议会”督察的车间深造制度,将现代建筑教育的师生关系和基本教育模式封印在了混凝土中,不容后世颠覆。那时,在校做学徒的确是个好事,这不仅是因为在身接设计任务的教师引领下会潜移默化地锻炼出作为一名建筑师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车间学徒能够间接甚至直接地接触到整个项目,使得自身尚且在校之时就早已同若干项目涉及到的各参与方打过交道了。换句话说,正是在学习阶段的早期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从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才给百年前的师徒教育模式的施行以充足的理由。

然而,师徒关系未变,时代却早已改变。如今的建筑设计课告别车间,固步于教室之内;曾经可以接触到的设计项目变成了教师编写的任务书;整个假题设计课从头到尾只剩下老师对学生的教导。由此,高校建筑设计课渐渐被唯一的设计方语境所统治,曾经“师徒”教育模式得以施行的两个充分条件也早已荡然无存,学校设计课也永远地丧失了培养一个优秀职业建筑师的必备核心能力的作用。于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重新被那些毫不教条的、追求真理的、敢于改革并关心自身命运与存亡的先锋们所思考:在取缔了“师徒关系”的传统教学模式之后,到底何种设计课的模式能够从建筑学学习生涯伊始就能够培养建筑师的核心素质呢?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从认知学的层面分析一下与学校设计课程相对应的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1 多维认知

处于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师个人必须在己方立场上回应以下三个独立方的需求:委托方、政府、群众,并与各方不断交流、理解与磋商。能否出色地处理各方关系、进行积极有效的对话,进而给出一个最适答案是衡量一位建筑师是否优秀的客观标准。而提出要求的三方所持的立场必然与建筑师一方的立场有所不同。认知局限决定立场差异。以认知学观点来看,各方立场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各方的认知局限,还证明了项目所牵涉多维认知的事实。

不幸的是,在交流与思索中,不同于思维方式或是观点的局限,认知的局限是不可超越的。在思索和交流的过程中,来源于个体自身全部经历所塑造的认知决定了个体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个体的认知和思维模式进一步与个体所处的具体时空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个体的观点。无疑,在思索和交流过程中,观点、思维模式和认知都是存在个体局限的,而个体间的理解正是通过个体间的协作来达到对于局限部分的突破。由于个体的认知已经被长期的经历塑造成型,难以轻易改变,跨越个体间局限的理解方式便仅限于:(1)观点层面:以自我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理解他人的观点,并与自我观点进行对话;(2)思维模式层面:以自我的认知与思维适应他人的思维模式,解决彼此双方的部分观点分歧。然而,以上两种方式并未彻底地、根本地突破局限,也无法根本性地解决立场不同带来的交流阻碍。好似集体潜意识连接个体潜意识一般,只有最深层的交流,即:通过增加自我的认知维度,与他人观点和思维模式背后的认知本源进行连接后,方可消除立场带来的理解障碍。

这种跨越认知局限交流的能力正是建筑师在项目中理解各方深层诉求,并给出最适切的設计方案所必备的从业核心能力。而不同于可以在从业生涯中慢慢得来的实践经验,多维认知这种深层能力必须在学业伊始便进行培养。

现在,我们若以前述视角重新审视高校建筑设计课的教学模式便不难发现,从下发任务书到评图的整个阶段,教学内容不过仅仅涉及到实际项目所对应的方案设计阶段的一半。之所以只能涉及到一半,是因为设计课程不健全的内容和运行模式导致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全过程仅仅培养了设计方的单向局限思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模拟。事实上,高校的建筑设计课已然可以被看作一种不完整的模拟和模仿:教师和任务书片面地饰演了建筑项目中政府的角色和微不足道的其他参与方角色的零星碎片。然而,不仅建筑师团队一方、主顾方、用户和群众方有着大量的模拟空白,就连仅仅模拟到的“政府”对应到实际项目中对建筑师的要求与对话也是难以妥协的、自上而下的与静态的。换句话说,在具体的实际项目中,建筑师所在的设计方与政府方几乎不存在实质上的交流、相互理解、磨合与妥协。因此,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于“政府”这一维度的认知不甚容易也毫不必要。于是,高校虽在这个无法与行业直接接轨的时代正确地选择了模仿,却未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超越个人认知局限的多方对话能力。

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能够从学习生涯伊始就培养学生这一核心能力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全面模拟-对话设计”的多维认知教学模式。

2 全面模拟

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需要对设计题目对应项目的建筑师团队、主顾方、用户方、政府方、群众方进行模拟。

教师可以作为政府方、群众方与主顾背后金主方的模拟者。除模拟外,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指导,还需根据不同的设计题目对相应的甲方、用户和群众方涉及到的知识性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为主顾方、用户方和群众方的模拟者。每位学生在一次设计课程中分别担任多种角色:(1)为一名同学担任主顾和用户;(2)为另一名同学担任设计师;(3)评价所有方案的群众性角色。在对实际项目参与方的全面模拟下,学生们便会被自己参与的设计方案环环相扣地连通起来,形成一个信息联通、思维传递的大环境,实现立场的真正转换与单项局限思维的突破。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式并不是两位学生互相担任对方的甲方与乙方,若是如此,跨越立场的模拟最终会在不经意间变质为:两个同学成为一个设计团队来完成两个方案设计,这样一来,跨越认知局限的交流锻炼烟消云散,全面模拟也只剩下对建筑师团队的单向任职的模拟了。此外,模拟主顾方、用户方和群众方的学生本身也是自身项目的建筑师,于是该学生在与建筑师模拟者交流方案、解决个性需求时,本身就携带了建筑师团队方的模拟。对群众的模拟则主要在评图时体现,笔者在接下来关于课程结构优化的介绍中详述。

3 对话设计

不同于当前高校设计课单向思维的语境——学生仅在教师的指点下根据任务书进行设计。对话设计模式中,每份设计方案都至少由两位同学和一位老师的参与。多方的参与为设计方案的同学解决了从前设计过程中碰到的诸多难题,例如:在方案设计之初,由于不了解该项目中建筑与场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情况而没有确切的设计切入点;设计过程中,用自以为是来代替外在原因、他人诉求与陌生立场的要求对设计的塑造;在评图过后仍未获取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足够的、多方面的评价等。对话设计主要在概念性方案设计的全阶段和深化设计的前半段进行,此间基于前期的调研学习,模拟甲方与用户的同学与设计方案的同学对方案进行对立立场的对话,模拟相对真实的从业项目设计状态,得到凝结着甲方与用户个性需求的设计方案。于此期间,老师在教室的答疑也结合着两位同学不同的立场展开。

对话设计中,每位同学除了要完成自己的设计,还要参与另一个同学的设计,在课程阶段立场的转换中不仅让学生增加了认知维度,更会随着维度的增加进一步深化自身的设计思维。

此外,从前学生做设计的时候只对自己的方案有充足的了解,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仅限于课程伊始的一些交流和评图时的参观。但如今,每名同学都能够直接接触三个方案:模拟自己甲方与用户的同学的方案、自己的方案和自身作为甲方模拟者参与的另一位同学的方案。如此一来,每位学生的设计方案也会由同学间所建立的关系而连通起来,每个设计都会在无形中相互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4 课程结构优化

当下设计课程的结构存在严重的“头轻脚重”。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一个设计任务的初期通常十分轻松,而临交图前一周到两周会突然变得匆忙,更有甚者因赶图而熬夜通宵。事实上,这一切并不是因为课程安排的内容过多,反而是更多应被容纳的内容由于课程结构不当而未能被加入。这便是许多学生疲惫地交完图后,回看方案仍觉得设计不周全、不深入的根源所在。

“全面模拟-对话设计”的课程模式通过增加课业内容与升级课程环节实现设计课的结构优化:

(1)增加课业内容。

在当前课程的基本调研阶段,调研任务难度较低,学生会有相对富裕的课余时间。而新模式下,学生则利用充裕的时间对设计题目对应的关于甲方的信息与涉及的知识作一定的了解,并进行换位构思,为下阶段的对话设计做准备。

在当前课程的草图阶段,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为缺少明确的、个性化的需求和设计倾向等诸多原因而陷入迷茫,难以开始。而设计没有头绪、效率低下往往又导致学生最终根据自己的偏好任性地开始设计。新模式下的模拟与对话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学生们避免了假题设计教学自身固有的弊端,通过提升设计质量进而提升设计效率。甲方和用户的模拟与对话设计模式为设计者提供了设计的出发点、关键点和因人而异的设计方向,有助于更为合理与明确的个性化方案的更快速成型。进而,紧随其后的上板画图和电脑出图的进程得以提前,图纸的质量因此提升。

(2)升级课程环节。

除了对调研阶段和草图阶段的教学质量进行升级,新模式也对评图环节做了大幅改善。

终稿确定时间的提前使得评图环节可以分配到更多的时间,而利用这些时间可开展充分的学生互评。互评环节通过学生对群众的模拟,对多个方案进行评价,将观点、疑问和意见反馈给方案的设计者、参与者与教师。于是,同学间的交流得到增强;方案本身有了值得充分反思的問题;教师能对方案和教学做深入评估;学生也能知己知彼、转换视角、增加认知维度,进而锻炼突破自身认知局限的对话能力。

由此,通过丰富课业内容,致使学生的调研、学习和思考更加丰富明确,教师的教学更加多维细致,全阶段的学习进而充实高效,整个班级也形成联通的思维环境。课程结构的优化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还更能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得到提升。

5 评价维度多元化

随着多种角色对各方案的介入和学生多维认知的逐步形成与进步,最终的评价维度也实现了多元化:教师对学生方案和图纸的评分与最终课程的得分与评价有了更多可以参考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因此,打分变得更加客观,评价变得实际,分数所反映的教学关注点也更倾向于学生的设计态度与能力,课程评价体系得以升级。

综上所述,“全面模拟-对话设计”的多维认知教学模式在高校设计课教学中的实施将会联动地带来一系列自下而上的革新。首先,“全面模拟-对话设计”教学模式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有所增加:教师在辅导方案时应教授的知识超出了建筑设计的范畴,但是,教师备课与教学的时间与精力却有限,因此,设计课教师会产生教学侧重点不同的分工。随着设计课教师教学重点的分化,甚至会进一步发展出与设计课相匹配的新课程。其次,从更为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院系的教学资源也会被更高效的利用。众所周知,建筑学毕业生的高转行率的背后是高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而新教学模式通过多维认知的培养给予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从而具有更多关于以更高素质从事与专业相关行业的可能性。这不仅对学生的择业就业有积极的影响,更是真正意义上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后,新模式所带来的成绩评定多维化与学生学习内容多维度的综合作用会改变当下的院系培养目标(带有计划性质、强制性质和去个性化的教学系统的性质),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从业特长与倾向所决定的个性化培养方向的教学体系——一种细化到每个个体特殊性的培养目标。而这种体系的建立与在此基础上相应制度的配合与完善,或将通过从教育到行业,从规划到施工、从甲方到乙方等各方面的优化,使建筑界实现整体环境、组织构成、具体环节甚至个体层面的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娜娜,尉胜伟.高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