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精日现象的思考与建议

2020-05-06徐璐胡珊珊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高校大学生

徐璐 胡珊珊

摘 要:对当今大学校园中“精日”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精日现象是因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网络媒体开放等外部原因以及高校教育不足的内部原因。因此高校应从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目标出发,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性与自信心,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高校应避免形式化,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着力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

关键词:高校;精日现象;大学生;爱国主义

2018年田佳良在新浪微博使用“洁洁良”的账号发表一系列“精日、反华”言论,引发舆论抗议,其所在学校发布通报给予该生留党察看、留校察看的处分。该事件在社会上引发风波,暴露出大学校园里存在的“精日”现象。去年两会期间,国防部批“精日”现象:个别人数典忘祖、哗众取宠。外交部部长王毅也在新闻发布会上怒斥“精日”分子是中国人的败类。精日现象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极大危害,妨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必须引起高校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1 “精日”现象的定义与特征

1.1 “精日”现象的定义

精日现象确切说,是精神日本人现象的简称,是一些人在精神上极端的崇拜日本,崇拜日本的文化、动漫等等。崇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总要有一个底线或者说限度的问题。那就是不能拿人们已经约定俗称的道德价值观发起挑战。二战的胜利果实极其价值观念——战胜法西斯!就是人们战后几十年来已经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这些极端的精日分子已经发展到对日本文化和动漫崇拜后,对二战时期的日军战犯的极端崇拜。他们极端崇拜日本军国主义,崇尚武士道精神,丑化中国历史和抹黑民族英雄,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2 “精日”现象的特征

这部分群体呈现低龄化特点,以青年人为主。他们主要表现为:思想上膜拜军国主义,认为日本侵华是正确的,迷恋二战日军制服、在日军侵略遗址拍照留念、诋毁抗日英雄;生活习惯上,穿和服、吃日料、宿榻榻米,为自己在中国搭建了一个“扶桑异乡”,绝大部分“精日”分子還会为自己起各种各样的日本名字,甚至还有人以日本甲级战犯作为自己的网络昵称;文化认同上,盲目的追捧日本文化,包括动漫、神道、武士精神等,甚至侮辱亵渎历史认为茶道、筷子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从日本传播过来。

2 高校“精日”现象产生的原因

高校“精日”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包括复杂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的外部因素,也包括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薄弱环节等内部因素。

2.1 外因

(1)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一方面弱化了民族的信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使不同国家的人民彼此交流越发顺畅和频繁,在此过程中,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强,一些青年人偏激的思想接触使之认知误入歧途,受一些“非富既贫”思想误导认为发达国家的一切都比我国好。他们偏激地认为发达国家的人民是优秀的,种族是高人一等的,而国人反而成为低等人群。在这些人的心里,爱国主义极端弱化,追求虚无的自我享受成为其人生价值。他们极端追求日本国籍,主动放弃了自我的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在精神上为了给自己塑造某种虚假的“真实”,“精日”分子通过对自我民族身份的不断贬损与丑化来凸显自己对日本的“热爱”与“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族身份的文化标识。对于华夏子孙而言,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不加以认同,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文化的根基,更无法产生归属感。“精日”分子的混合文化身份和民族扭曲心理,在实质上显示了他们的媚日情结。他们在日本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化身份之间迷茫并逐步偏离,使民族认同陷入混乱的状态,最终陷入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淖。

(2)开放的网络环境以及动漫、游戏等降低了青年大学生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

青年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缺乏,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也较低,缺乏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且相对热血和激进,容易受到外界的煽动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国际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激发碰撞,外来文化和一些另类新奇思想影响着青年人,其中不乏极端思想和颓废文化。甚至有一些国际反华恶势力利用网络兴风作乱,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实施和平演变的策略,从而对我国青年一代的认知和思维及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日本动漫、游戏在青少年中受到欢迎,一些右翼分子利用动漫、游戏过度推崇日本文化,篡改历史,隐含辱华反华言论,使不少青少年爱好者在不知不觉中将对日本动漫、游戏的热爱演变为对精神日本人的认同,少数狂热爱好者甚至在“精日”分子的策划和煽动下穿日本服装、佩戴日军饰品,像提线小丑一样模仿侵华日军,掀起“Cosplay日军风”。

2.2 内因

(1)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不足,缺乏角色认同。

目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课程设置量少,授课内容和形式应付化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历史教育在高校非历史专业的大学生中季度缺少,乏对大学生的直观和感知教育,导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淡漠。

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遵守角色规则、履行角色义务称为角色认同。目前高校教育方式还停留在大满贯的层面,素质教育拓展缺乏,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只停留在泛泛的理论层面,对现实社会体会不深,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无法很好的带入自身角色。“精日”分子并不是生来就是精日的,他们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可是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不认同他们自己,他们对自身角色模糊,再加上尊崇利益、盲目无知,便认为其他国家的文化能给他们生存的自信,角色错位,逐渐走向极端的人生。

(2)大学生思想尚未发展成熟,容易受误导。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思想发展不成熟且追求标新立异,很容易被刺激性言论而误导,为寻求“新奇、刺激”而导致自我认知错乱。这个阶段的学生慢慢形成独立意识,且自控能力还较差,容易沉迷于虚幻世界不能自拔。通常,猎奇心理、寻求刺激又缺乏正确的三观让一部分大学生走入思想误区。

3 针对大学校园出现“精日”现象提出建议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认可。中国人民要从历史中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认同是实现人类利益认同、价值认同、权利认同和发展认同的前提和条件,是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也是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从骨子里深刻认同民族文化,才能延续国家文明。“精日”分子的言论和行为从本质上是极度缺失爱国主义信仰,否定和摒弃我们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我们应加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行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每个国民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守正道、弘扬大道,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2)整顿网络风气,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随着网络的普及与飞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网络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网络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网络文化方面的正向引导,扩大媒体宣传范围。树立正确的舆论方向,大力宣传网络道德教育,倡导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促进网友提升文化素养、法治素养。鼓励扶持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把网络建设成为充满正能量、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对于青年大学生要提高其网络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网络规则,明辨是非,远离网络污秽,共同维护网络秩序。

(3)落实立德树人,加强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师生头脑;持之以恒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关键问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激发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自觉增强“三个自信”,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要将红色经典融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帮助师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扬红色精神,成为敢担当、勇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4)完善法律法規,从法律层面对“精日”群体的恶劣行径进行处罚。

“精日”行为频频发生,“精日”分子一再卑劣地挑战民族底线,做出厚颜无耻的行为,拿民族伤痕开玩笑,引发社会强烈愤慨。目前我国法律对于此类行为没有相应规定。建议给现有刑法“打补丁”,进行扩充,对于以暴力、胁迫等方式自己或者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着、佩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和民族仇恨服饰、标志的,处以管制、拘役乃至相应的刑事处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最新颁布实施就已对屡禁不止的“精日”行为形成高压态势。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规章条例,起到预警约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义军.“精日”分子事件与网络舆论导向[J].新闻传播,2018,(3):37.

[2]蒋泽枫.徐星华.“精日”现象:历史虚无主义中的新情况——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9,(09):015.

[3]赵亚婷.张俊峰.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以“精日”现象为鉴[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09).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高校大学生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