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景观下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保护和发展分析

2020-05-06冀智清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景观保护发展

冀智清

摘 要:传统名村的发展与保护势在必行,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如何防止盲目地进行旅游开发,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及可研评估,从而导致最终开发项目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又对当地的生态景观造成破坏的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要从多方面、多学科的角度去共同分析实施,做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原有生态的保护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做到可持续性的保护开发。据此,主要通过生态景观下对白龙村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简述,分析其可持续的保护、发展。

关键词:白龙村;生态景观;保护;发展

生态景观即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维生态网络,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人文景观。

白龙村是广西省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社区所辖的一个自然村,距北海约60公里,是“国宝”南珠的发源地,其中的白龙珍珠城遗址是南珠文化的重要象征。白龙村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丰富,传统农业和海水养殖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还保留有特色的古建筑,年代久远的古树,及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园林考察价值。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名村依托自身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涸泽而渔虽不可取,坐拥宝山而不自知更没有道理。本文主要通过生态景观下对白龙村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简述,浅析其可持续的保护、发展。

1 传统名村面临问题

由于传统名村所处地域限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越,其无可避免的要促进经济上的大力发展。但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大城市,且没有更多财政扶持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起步晚,更没有相应的科学规划,为盲目增产致使农药大剂量使用最终又导致土壤、水源污染,进一步破坏生存环境;盲目的大搞基建,造成乱砍滥伐,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自身的民俗和文化传承慢慢消失。

村落作为社会的构成,同样自身也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群体的存在必须有自身存在的意识,包括物质意识、精神意识。而现阶段村落的剧变,无论是好的方向还是不好的方向,都是一个因为外部环境冲击而导致群体意识重建的过程。群体意识的存在首要依存物质、经济基础,群体的发展必须依靠群体精神意识。对传统名村的保护发展研究不能单纯从其历史、文化、科研价值角度考虑,否则只能是镜花水月,实践价值有限。深入到村落本身的建设发展,做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相结合统一,是现代社会对古村落进行可持续性的保护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2 白龙村概况

2.1 历史文化

南珠发源于广西北海市合浦沿海,素称“合浦珍珠”,白龙村的白龙珍珠城是南珠文化的完整发祥地。南珠从汉代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铁山港又是世界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南珠”产地。白龙珍珠城,是南珠文化的一大象征。白龙城传说古时曾有白龙盘旋于此,得名白龙城;又因白龙城濒临大海,盛产质优色丽的上等珍珠,故又得珍珠城之美名。白龙珍珠城建于明洪武(朱元璋)年间,城墙用黄土夹珍珠贝壳夯打而成。在历经清朝、民国及抗日战争战火的影响与破坏后,城墙的东、西、北三面已拆毁,南门一段城墙于1959年已基本夷平,现珍珠城则是按原址复原而成。

白龙珍珠城遗址于1982年被定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今,白龙珍珠城遗址更是奠定了北海市旅游产业“一带两极三区四组图”中的三区之一的地位格局。

2.2 旅游资源归纳

白龙村旅游资源由南珠原产地、七大珠池、白龙珍珠城遗址、白龙湾、白龙海滩、古榕树、红树林、李爷德政碑与黄爷去思碑、西海庙、太监坟、残贝遗迹、宁海寺、白龙海产品、民间庙会、白龙农产品、木麻黄、铁杉树等17个资源单体构成,分为了核心资源、重要资源、普通资源三级。

2.2.1 核心资源

南珠原产地、七大珠池、白龙珍珠城遗址3项核心资源全部属于南珠文化,南珠原产地包含今北海、合浦沿海一带的南珠养殖、采集地,白龙珍珠城是南珠文化完整发祥地,南珠原产地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积淀赋予当地旅游开发的主题。

七大珠池是指历史上七个采珠海域,而在白龙村附近采珠海域因为白龙珍珠城而得名白龙池。现今依然是南珠的养殖、采集的重要地方。珠池没有具体的历史遗迹,可作为一种文化韵味,与养殖、参观体验相结合进行资源开发。

白龍珍珠城是白龙村和南珠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虽在自然风蚀和战乱的影响下已基本夷平,但附生城墙跨越百年的古榕树、残存的墙基、原址基础上复原的城墙,都见证不同时代下历史的变迁与沧桑,极具观赏、研究价值。

2.2.2 重要资源、普通资源

12项重要资源中,李爷德政碑、黄爷去思碑、西海庙、太监庙、宁海寺、残贝遗迹属于历史遗迹,现已做修复、迁移,与白龙珍珠城遗迹一同开发为旅游景点项目。

白龙湾、白龙海滩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发成娱乐旅游场所。古榕树、红树林属于自然景观,规模不大,有一定的生态保护和园林研究价值,与木麻黄、铁杉树一同组成观光旅游的重要点缀。白龙海产品、白龙农产品、民间庙会作为旅游开发的补充,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特色。

2.3 其他特点

白龙村地势平坦,西靠福成河临近入海口,白龙公路村东纵贯而过,直至南海,西、南两侧临近河海之地都有水产养殖场。白龙村聚众而居,四面绿树围绕,村庄外围地势平坦。村庄入口位于东南侧接白龙公路,迎宾广场恢宏整洁,白龙珍珠古城藏于广场之后绿树之间,沧桑厚重。当地经济作物有木薯、蓖麻、甘蔗、木瓜等,主要经济产业为水产、珍珠养殖和旅游业。

较为特色的建筑有入村牌坊,上书“珠还合浦”,可以说是白龙村的门面形象及景区名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白龙村的厚重历史。乡村老屋中有一座老式骑楼,名曰“权昌”,坚固耐用,设计精巧,历史达百年以上。

村中古树茂盛,多棵古树四人不能合抱。白龙村居民多为汉族,生活习性和民俗文化没有较多区别。居民建筑没有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可供开发性不强。绿植景观规模不大,没有较突出景观。所以白龙村的发展主要还是围绕南珠文化的主题来开发,绿植景观、民俗文化、地方产品作为补充。

3 保护与发展

随着国家对传统名村生态环境、文化传承、人文景观的重视和保护,传统名村的发展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如何科学引导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传承,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如何在保留古村落优秀文化积淀同时,享受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成為现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

3.1 前瞻性规划

传统名村的开发要以当地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为基本,因地制宜,避免千村一貌和无序开发。其中涉及建筑、景观、规划、旅游、历史、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起到前瞻性统筹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支柱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价值建筑、古树等景观的保护,村落布局规划和基础工程建设。

3.2 支柱产业的发展

社会群体发展的最基础问题是经济问题,首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降低人口流失,低的人口流失率是村落继续发展的前提。白龙村的主导经济是水产养殖、旅游业、种植业。种植业有木薯、蓖麻、甘蔗、木瓜等,规模和产量都不大,经济效益低,发展空间有限。目前来看效益最好的是水产养殖和旅游业。

白龙村作为南珠文化完整发祥地,围绕南珠文化的主题,划分旅游功能区,具体规划核心、重点、普通旅游点,做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投资有序。旅游业还可以和水产养殖做好有效关联开发,相互促进。

3.3 人文、自然景观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落已有空间资源逐渐受限,新增旅游功能区建设和居民住房更新,以及医院、商圈、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开发,都将有更多的空间需求,不合时宜的建筑必然会逐渐改善、拆除乃至淘汰。在整体布局规划初期应对白龙村人文、自然景观做好充分调研工作,依据各项价值评估确定方案,具体是保留、修复、改造、迁移、重点保护或是拆除等,须组成多学科专家进行专业调查论证,并对需要保护的景观提供有效的保护方案。

3.3.1 人文景观保护

白龙村人文景观主要体现在南珠文化遗迹和南珠文化历史沉淀下,具有较高人文景观价值(如白龙城遗迹、碑文、庙宇等)的规划和保护已经在旅游开发中重点体现。而部分相对低值而又具地方特色、历史气息的人文景观,如古老街坊和特色骑楼建筑等,可以预先做好影像资料留存,依据经济发展程度逐步更新淘汰;具有保护价值的部分,应该继续评估深化开发的可能性,如是否可与白龙村旅游业相结合,修复成可使用的贸易区、商业区等,充分发挥其历史、人文因素等价值。

3.3.2 自然景观保护

白龙村的自然景观主要体现在古树、景观林。红树林、古榕树、木麻黄、铁杉树等是白龙村主要的植物种类。其中以古榕、铁杉树为主的古树是白龙村珍贵的植物资源,是村落发展历史的见证者,需重点保护,管理分配到户,严禁破坏砍伐。并对古树各项信息和生存状态进行跟踪记录,包括生长状态、生态环境、管理保护情况等,为进行预防、预测性保护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3.4 村落布局规划与基础建设

村落布局规划涉及众多学科,对村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规划可有效发挥经济产业优势,带动经济发展;从旅游开发角度来看,合理规划可更好凸显地方特色,优化区域布局,避免旅游功能分区的重复和遗漏;从生态景观角度来讲,合理规划可使白龙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济景观更稳定、更长久的共存与可持续发展下去。

3.4.1 基础定性分析

白龙村开发要摆脱大多数传统名村走一步看一步的方法,避免拆了建、建了拆这种极大耗费人力物力情况的重复发生。应在专业的基础上对村落做整体、全面的调研分析:如对人文、自然景观进行定性、价值分析等;从北海、合浦大环境再到白龙村小环境做未来旅游趋势分析。原则上应先做好现有生态景观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做好未来村落规模大致预测,规划各产业、旅游区、生活区、商业区的区域划分,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3.4.2 基础建设

在各类旅游业、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做好基础工程建设,保存、保护好现存生态资源的同时,更要凸显清洁乡村的精神风貌。基础建设包括公共卫生设施、生活废水处理、公共道路建设、园林树木保护措施、古建筑保护措施、村镇宣传、用水用电管网等。引入清洁乡村的概念,可以和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互补作用,给外来旅游者带来愉悦的体验,也为村落生活的人们营造舒适的宜居环境。

4 结语

村落的发展基础是经济的发展,最终的发展方向则是群体意识的构建。传统名村不仅仅要做到生态物质上的传承和开发,更应该是文化和精神上的传承、转变、再次构建和发扬,盲目地摒弃、破坏和开发只会造成文化上的断层和不可弥补的损失。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要从多方面、多学科的角度去共同分析实施,做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原有生态的保护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做到可持续性的保护开发。

参考文献

[1]曾丽群,朱鹏飞,单国彬.基于聚类分析的特色文化名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广西北海市白龙村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

[2]甘晓璟.桂北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再生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生态景观保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骊山森林公同人文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