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色彩控制的宣化古城微改造策略研究
2020-05-06梁月星
梁月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1 宣化古城发展情况
洪武年间的宣化城依照王城规制而建,阔七门,形成三纵一横的“卅”字形主要干道格局。整座城池形成以谷王府为核心的对称布局。洪武年间的街道布局反映了明初太祖朱元璋对唐、宋等汉族王朝规制的延续,城市规划严格恪守“帝九王七”的等级制度。
近年来在宣化古城的保护规划也从只考虑布局、体量、高度,转变为对整体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风格和色彩及传统材料都列在了保护范围内,现在已经引起了部分专家学者的重视,做了一些关于宣化古城色彩保护相关的工作。
2 宣化古城现状色彩模型
2.1 自然色彩模型
宣化主要土壤类型是栗褐土,土壤色彩整体色相为土黄色,属于中低明度,中高纯度,色调偏暖。宣化植被分区,属山地丘陵落叶阔叶林区,自然植被乔木以落叶阔叶林及稀疏的油松、侧柏为代表,次灌丛植被以胡枝子、枸杞等为代表,灌草丛多由荆条花、酸枣树、蒿草等所组成。植被色彩以深绿色为主,中低明度,高纯度,色调偏冷。宣化日照时间长、强度大,光照充足。光的能量大,被散射的多,天空呈现天蓝色,纯度较高。
经过对比中国理想天空色彩图、中国植被色彩分布图、中国土壤色彩示意图得出宣化地区天空、植被、土壤色彩的预测图,再结合实际的调研得到印证,得出了最终的自然色彩模型。
2.2 人工色彩模型
张家口因风沙大而成为低纯度的城市。通过城市色彩研究发现,张家口的建筑越实、体量越大、离日常生活越远,如古长城、古城门楼等,色彩越接近来自于大自然的低纯度色(冷灰、暖灰);建筑越虚、体量越小、越亲近人的生活,其色彩越丰富。
文物古建在风沙的作用下回归到了大自然的低纯度色彩范围,虽然近期有修缮保护的行为,但整体色调为冷灰色,以红色、绿色为辅助色,蓝色、黑色黄色为点缀色。历史文化街区中色彩也印证了之前的判断,生活气息浓郁的区域色彩鲜艳多样,建筑呈现暖灰色,公共设施和广告色充斥着高纯度、中等明度的鲜艳色彩。近现代建筑主要是工业化进程下的产物,钢筋混凝土形式的建筑占大多数,色调属于冷灰与暖灰的组合,景观色彩更为丰富,广告色彩多样,组合种类变多,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更加丰富。个别建筑由于色彩运用不当,显得过渡生硬,搭配不合理的情况。
2.3 人文色彩模型
宣化城墙历代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城防体系以及城墙建造技艺水平,选址与整体设计体现了明代的军事防御思想和城池总体规划的理念;宣化及其所辖区域构成了完整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其遗存反映了明代军事防御系统的建设水平。色调以中低明度的冷灰为主,纯度低,色彩淡雅。
下八里辽墓当属宣化最大的考古发现,墓室中的彩色壁画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辽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各个方面的状况,真实地再现辽代人的生活场景。色彩以红色、黑色为主,至今色彩绚丽、富贵华美。
历史上,宣化府作为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互市贸易、集散各地物资的重要商埠,商贸文化延续至今。至今宣化商业步行街仍是张家口市商贸最为繁荣的区域,庙底街是反映宣化城市传统商业变革的古街区。现在的商业街色彩杂乱五章,充斥着现代色彩的气息,色彩元素的丰富也出现了色彩混乱的现象,主要问题集中在广告色的乱用上。
图1 自然色彩、人工色彩、人文色彩
2.4 色彩愿景模型
本次研究强调更高公众参与度,调研中为了规避个人的色彩偏好对调研结果的影响,因而引入了城市记忆的概念,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法通过对城市记忆的认知主体、认知客体进行调研,从而锁定宣化古城城市记忆的焦点,和客观情况相比对并做色彩提取,形成最终的色彩愿景模型。
本次发放问卷共81份,截止到发文之日起收到有效问卷有68 份,宣化地区的居民占比达到了42.65%,认知情况基本和预期情况相符。对于人工环境的认知焦点聚集在地标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上,如清远楼、镇朔楼、古城垣、庙底历史文化街区、钟鼓楼历史文化街区等。人文历史的认知情况相对分裂,对历史的认知辽文化高频出现的,对于近现代的认知集中在工业、农业文化上,代表有宣钢和牛奶葡萄。除了和实物的比对取色外,还加入了相对主观的色彩氛围描述情况统计,排名第一的是朴实大方,占比达到64.71%,第二名和第三名是古朴典雅和端庄沉静,这也体现了宣化地区民众对色彩氛围的真实愿望,应当予以尊重。
3 微改造策略
3.1 立足现状强调公众参与
立足现状资源,针对历史街区的特色风貌,对历史文化要素进行保护性整治。在空间形态上,注重整体风貌,保留空间格局,延续传统街区的街巷格局与公共空间,小规模、渐进式活化更新,不产生太大的拆迁安置成本;在社会结构方面,维持原有社会结构和产权,通过功能置换活化历史建筑和居住建筑。
微改造方式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动力支撑,鼓励“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建立长效支撑机制,尊重历史街区的原住民,以民生问题为导向,通过各个阶段的公众参与,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对涉及民生事项设立咨询制度,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最后所产生的利益也回归原住民。
3.2 参考四大色彩模型制定色彩规划
通过研究发现,自然色彩模型、人工色彩模型、人文色彩模型和色彩愿景模型四大色彩模型中自然色彩模型较为简单,在设计人工色彩环境中却往往被忽略,人工环境色的情况较为复杂,清代以前的人工环境色经过时间和风沙的洗礼显示出了低纯度的情况,近现代形成的人工环境氛围元素比较丰富,色彩种类多,组合形式复杂,在某些类型上有滥用或者运用不得当的情况出现。人文历史环境色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离生活越近的,色彩越丰富,离生活远的受到的关注较少,逐渐出现色彩模糊的情况。色彩愿景上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统计和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主观愿望和欣赏要求,在尊重事实的情况下按照真实意愿强化色彩形象。
在以往的色彩规划中只注重人工色彩和人文色彩,对于自然色彩和色彩愿景都鲜有涉及,个别研究也只注重一个方面,没有联系的看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色彩规划中,应当充分参考四大色彩模型,制定相应的色彩规划。
4 结束语
本文在色彩控制的大框架下讨论古城保护的问题,分别提取自然色彩模型、人工色彩模型、人文色彩模型和色彩愿景模型,结合微改造的思路为古城保护提出微改造策略,文章探讨的“微改造”以及基本方法框架仍是摸索性的,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接受检验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