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发展视阈的矿山地质修复模式探究
2020-05-06王凌
王 凌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福建总队
1 引言
矿业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但是在新时期内,社会发展与能源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因此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目标,在绿色发展视域下加强对于矿山地质的修复工作也是重点环节。分析矿山地质修复模式产生的背景及相关政策,探讨矿山修复模式不断升级创新的过程,是进行矿山修复工作升级的基础,也是绿色发展工程落实的基础保障。
2 矿山修复工作落实的背景及方向
2.1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推动了新时代的来临,人们在经营发展基础的生产生活产业时,也认识到了美好的环境同样具备重要价值,只有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使生活的质量得以提升。因此在新型的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矿山地质修复已经成为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项目之一,但是受到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传统思想的限制,对于矿业以及矿山地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尤其是缺乏多元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向。近年来我国的能源绿色发展工程已经逐步落实,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绿色矿业工程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绿色环保工作领域中。
2.2 矿山地质修复工作落实的主要方向
绿色发展理念要求针对环境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化整合,建立在自然生态本质下进行环境恢复,因此针对矿山地质的修复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首先确立矿山地质修复的概念。在进行概念梳理之前,我们需要针对矿山的主要类型以及矿山灾害进行分析,我国当前的矿山地质主要面临着含水层遭受严重破坏、地表地貌损毁严重、水土污染严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矿山所处的生态环境无法凭借自然基础进行自我修复,因此便需要进行人工干预,而人工干预的方向和方式也要具备科学性。当前国外针对矿山环境进行生态重建已经初具规模,需要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恢复,以满足环境自然修复的需求,使其进行自我恢复。
其次明确矿山生态修复的方式。我国在借鉴国外生态修复理念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与人们生产之间的关系,加强了矿山地质生态重建过程中的人类文化交互领域建设,例如利用旅游产业链来提升矿山当地的经济效益,由此产生的资金可以循环落实到矿山地质修复工作中,同时也遵循了自然演化的生态本质,结合自然环境的恢复进度,划分了科学的修复阶段,进一步遵循自然净化时间,来帮助环境逐渐恢复基础修复能力。
这种方式是鉴于生态恢复以及生态修复二者共同发展的基础原则上进行的,在保证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能够利用人工的手段加以扶持,在短时间内使整体的矿山生态环境达到自然修复标准,并且利用人工方式进行主动性的干扰,保证生态修复具有效率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便是加强对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针对国外的矿山修复技术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我国的矿山地质修复技术还较为薄弱,国外的研究较早,理论较为成熟。因此在构建矿山地质修复模式的过程中,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结合我国不同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针对性分析,加强技术研发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成为推动修复模式发展的重要支柱。
3 矿山地质修复模式的发展历程
3.1 生态恢复阶段
早在1990年,我国政府以及群众便发现了矿山的开采对于生活以及土地质量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强烈呼吁进行生态治理以及土地改建。但是矿山地质修复是一项长远的可持续性工程,从2007年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开始,到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显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绿色矿山工程的新格局,也步入了矿山地质修复的第一阶段。在该阶段内,人们着重针对矿业进行了“复绿”研究,通过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及环保理念相结合,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2018年初,相关部门推行了《非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这达成了第一阶段内绿色矿业工程的实质性发展目标。
同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在利用资金拨款的方式来加大对矿山修复工作的资金支持。就目前来讲,我国针对矿山地质修复工作所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了900亿元。
该阶段内人们所注重的矿山地质修复模式主要以自然生态调节以及生态整合为主,对矿山开采所造成的客观环境问题进行了治理,例如地形地貌的完善,植被系统的重建,水文系统的激活等,并且针对一系列的地质灾害进行了针对性预防,使整体的矿山生态能够达到复垦复农的基础水平,例如福建省大田县银顶格—川石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经过这一阶段,我国所落实的矿山地质修复项目近2000个,初步得到绿色治理的矿山近3000座,超过10万公顷的土地得到了自然恢复并且逐步产生了经济效益。
但是社会工业发展涉及到的领域逐渐增多,在初步的自然生态调整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单纯的利用生态“复绿”进行矿山地质修复难以整合不同类型矿山的特征,因此在进行第一阶段生态修复模式调整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第二阶段的创新。
3.2 地质修复结合人文工程阶段
绿色矿业工程发展至今,已经结合各个环节中的矿产模式,例如开采环节、原材料加工环节等,组建成了一个具备完整系统的绿色矿业生产链条,推出了原始生态修复、复耕复农、多产业交互的模式,尤其是针对已经废弃的矿山进行了研究,从其最终的形态进行分析,建立起了地质激活工程,便是针对第一阶段的生态恢复基础进行生态元素再建和拓展,结合不同矿山的地质环境、类型和特点来打造出新型的人文工程,例如地质公园、旅游观光产业链等,利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出矿山地质的经济价值,从而达成经济链的循环发展。该种方式一经提出获得了业内诸多学者的认同,也符合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因此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性落实,例如四川的嘉阳煤矿建立的旅游景观,福建上杭紫金山矿山在原有的地质基础上打造出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等,在初步的实验性落实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之后,矿山的地质修复模式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实验性创新环节,这成为当前新型矿山地质修复模式诞生的基础,也是绿色矿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经过了该阶段的升级改造之后,通过审批并得到了改正许可的国家地质公园近250处,矿山公园近88处。
4 基于绿色发展视阈的矿山地质修复新模式
在结合人文工程进行了矿山修复模式升级改造之后,矿山地质修复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效益进行了提升,已经可以形成资金回笼。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在矿山地质恢复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生态的治理以及重建,加强人文工程的建设力度,也要结合未来新型社会的发展趋势来打造出多项产业交互发展的新型模式。
4.1 新模式的发展内涵
在新时期内,科技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因此矿山地质修复更多依赖于科技和创新,这成为释放生态价值和人文工程价值的重点,因此在这两个领域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加强对第三产业以及兼容产业的结合,也是提升矿山地质修复价值和效率的重点措施。其主要的方式便是打造以地质修复为主、人文工程为辅、多项产业交互发展为重要支撑的经济产业链条,重新回归到经济发展道路之上,但是要加强对于生态保护理念的贯彻落实,做到生态发展产业化转型、产业发现生态化转型,即赋予矿山地质原生态环境经济开发价值,赋予经济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价值,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二次利用,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点,并且能够定为重点,建立地质文化、旅游文化以及电商文化等。详细领域如图1所示。
图1 矿山地质修复新模式生态结构图
4.2 新模式的目标以及落实原则
(1)目标体系的构建。针对矿山地质修复模式的落实和发展,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此,拯救生态、维护人与自然和平发展是根本任务。但是针对新型的矿山地质修复模式的结构来看,部分学者认为这会占用原始的生态资源,促使资源的价值遭到进一步消耗,从而对自然生态保护有不利影响,因此针对该种想法在落实新型模式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生态占用的相关问题,建立了合理的资源配置发展系统,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因此新型的地质修复模式建立和发展主要以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资源合理分配、多产业兼容性发展为核心理念,建立起以矿区生态为主体、以产业链条为依托的循环型生态发展目标。
建立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新型的矿山地质修复模式坚持建立在宏观生态和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行产业融合,达到内部关系的协调,以提升生态和产业哦经济效益为主要获利方式,进行生态循环维护和发展。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生态修复目标理解为多样化、循环式、兼容性的发展体系,具体可见图2所示。
图2 矿山地质修复新模式目标结构图
在以上目标体系的指引下,落实新型的矿山地质修复工作必须要建立在多角度分析、多领域融合的基础上进行。首先要从工业生态学角度,来分析矿山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消耗程度,将其与经济环境和人文工程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建立起以矿山的地质环境为主体的绿色发展系统。
其次针对发展形势来讲,要利用矿山资源的绿色转换、绿色资源的经济转换为发展优势,利用地质修复来提升整体的环境质量,利用环境质量来获取经济效益,利用经济效益进行生态维护,这四层是相互依托的闭环关系,在这样的关系内又能够形成多种产业交互发展的链条,由此产生的环境价值、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便可以共同为地质修复工作服务。
(2)新模式落实的原则。首先是整体管控原则。从社会发展角度上来讲,进行矿山地质修复是生态和人文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其具备较大的空间载体,系统工程环节较多,必须加强对于整体的管控,才能够保证各个环节均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的功能价值。在将矿山地质修复作为主体工作进行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整体范围的把控,针对各项产业的发展系统和基础进行分析,建立在经济、生态、社会融合的角度考虑多重效益。也要合理分化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关系,将其统筹在整体规划中,但又要具备各自的特色,做到产业边界交互但不干涉、职能辅助但不越权、价值互补维持平衡。
其次是绿色可持续性原则。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构建矿山地质修复新模式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核心原则,绿色发展并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秉承的长久性的发展理念,绿色工程的建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尤其矿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因此在矿山的地质修复过程中必须要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底,始终作为长久性的发展目标和原则。
再次便是效益共享。新型的地质修复模式具有较为复杂的产业链条,由此产生的多重效益作用在不同的环节中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相关机构要进行合理的分化,重视效益的组成分配,达成效益共享的目标,将生态价值、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作用到环境整治、产业升级以及人文生活中去,才能够使新模式更具科学价值。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矿产行业发展兴盛依赖于生态管控和人文工程的落实,结合新时期构建出新型的矿山地质修复模式,建立在原始的生态保护以及人文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多环节、多项目的产业综合发展理念进行融会贯通,达到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发展目标,形成相互依托的发展闭环,能够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的价值和效率,这不仅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协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