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对上海电力发展的影响分析

2020-05-06朱菲菲

上海节能 2020年4期
关键词:长三角电网上海

朱菲菲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电力发展形势分析

1.1 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地区性时段性偏紧

“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在华东电网的调度管理下,电力供需总体呈现电力紧平衡态势。在2017 年夏季高峰期间,尖峰时段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华东电网内可用电力除必要运行备用外已没有富余,其中上海、浙江能够平衡,江苏、安徽两省在夏季尖峰时段存在少量缺口,分别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错避峰电量分别约95万kWh、300 万kWh。电力需求由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长三角区域内既有区外来电通道电力无法满送、部分地区电源、通道项目缓建推迟等因素影响,未来可能出现供电紧张的态势,甚至可能出现电力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全面供电紧张的态势下,上海或将面临外来电电源保障的风险。

1.2 既有华东电网为基础,区域电网发展压力大

我国电网已形成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南方六个大型区域级电网网架。其中,华东电网是我国最大的跨省市区域电网,供电范围包含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和福建,形成了以长三角都市群为中心的网格状受端电网格局,未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电力发展仍然是在既有华东电网的基础上谋发展。过去,长三角区域在华东电网的调控下,电力供应总体能够满足长三角地区的电力发展需求,区域电力调度总体平稳,未出现大的断电、缺电等事故。未来,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在大量外来电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储能、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等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华东电网的输电能力、稳定性、安全性等将面临新的挑战。

1.3 政府、企业等多方位合作,长三角电力合作稳步推进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长三角地区政府、企业、项目建设等方面已经开始尝试多方位合作。在政府层面,自2005 年首次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以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每年召开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决定和决策有关长三角区域发展重大事项。在企业层面,2019年6月国网上海电力公司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9 年电力行动计划》,要求上海青浦、江苏苏州、浙江嘉兴三家地市级供电公司共同探索长三角示范区内电网“互济互保、互联互通、互供互备”。在项目层面,“皖电东送”工程是长三角区域电力合作典型项目。工程自2005 年开始建设,2016 年3 月全部建成投产,总装机1 354 万kW,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输送电量近5 000亿kWh。

1.4 国家战略引领,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新时代

2005年,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第一次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长三角区域合作逐渐升温。2018年6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发布《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能源互济互保是7 个重点领域之一,电力涉及电源、电网、技术等11 项重点任务。2018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4月,为推动区域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牵头启动《长三角区域能源一体化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未来《规划》将在目标、路径、政策、机制等方面为长三角区域电力发展提供规划引导。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长三角区域合作全面深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电力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发展要求,并承担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支撑作用。

2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上海电力角色定位

2.1 现状及要求

上海是我国电力行业起步最早的城市。回顾历史,1879 年国内第一盏电灯在上海点亮,电力行业为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已服务130 余年。着眼今天,电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示,希望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央对上海提出三项重大任务(增设自贸试验新片区、在上海证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五个中心”建设的战略要求。上海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新形势、新目标对上海电力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放眼明天,电力系统将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电力供给和消费体系,助力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高质量发展。

2.2 发展愿景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将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长三角区域电力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发展要求,并承担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支撑作用。

上海地理位置优越,电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市场要素汇集。上海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中央对上海三项重大任务和“五个中心”建设的战略要求及“上海2035 打造全球城市目标”要求,上海最有条件也最应当在电力领域发挥好龙头作用,推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近期到2025 年,上海将全面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电力供给和消费体系。按照“安全第一、环保优先、兼顾经济”的原则,统筹考虑市内外电源供应,科学实施电源结构布局调整,加快城市电网优化改造。

远期到2035 年,上海电力在既有发展的基础上,向更安全、更清洁、更可持续的目标迈进,建成与上海不断攀升的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一流电力体系,打造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电力系统的睿智发展样板(见表1)。

1)最可靠的电力系统。未来上海电力发展将确保电力安全供应,并适度超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智慧大电网+智慧微电网”的电力系统,基本排除计划外停电风险,中心城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9%,使上海成为全球电力最可靠的城市。

2)近零排放的电力系统。与城市布局、产业发展相协调,上海电力将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通过提高发电基地排放标准、技术突破、电力设备精细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物和CO2的排放,打造近零排放的电力系统,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节能减排过程中承担更多责任。

3)全球电力要素输出枢纽。上海处于全国西电东送的末端,长期以来都是电力资源输入型城市。未来上海电力发展将发挥技术、人才等其他电力要素优势,从电力资源的输入城市变成电力技术、人才、标准、价格等电力要素的输出枢纽,提升长三角和我国在电力领域、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上海电力发展的影响分析

本文根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形势分析,结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上海电力发展愿景,考虑长三角区域经济、产业、科技、市场等发展变化,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围绕需求、供应、科技及服务四个方面,开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上海电力发展影响的趋势判断和分析预测。

表1 上海城市及电力发展目标定位

3.1 需求预测

根据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电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能源发展相关规划要求、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采用国际对标法、人均用电量法、时间序列法等多种方法对长三角区域及上海的电力需求进行预测,预计2035年长三角区域全社会用电量、最高用电负荷分别为26 200 亿kWh~36 300 亿kWh,34 300 万kW~43 100万kW,其中上海全社会用电量、最高用电负荷分别为4 630亿kWh~4 820亿kWh,2 080万kW~2 260万kW(见表2)。

3.2 供应保障

根据上述预测方案,以“十三五”供电能力测算,预计2035 年长三角区域将存在较大供需缺口。上海未来电力供应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电源。集中电厂与分布式能源并重,建设市外电源基地。具体体现在市内电源和市外来电两个方面。市内集中电厂,通过布局优化及适当开发提升既有市内电源供电能力,超前规划布局调峰储备电源。分布式能源,在用电形势全面趋紧,集中电厂新建困难、外来电难以有效稳定保障等情况下,分布式能源将是缓解用电紧张及调峰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电力重要的发展方向。分布式能源技术、政策、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尤其是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效益的提高,可再生能源将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集中电厂和分布式能源并重的局面。2035年,上海已确定的市外来电约为1 800 万kW,随着用电量和用电负荷的双增长,未来上海预计还将进一步接收市外来电,具体新增外来电电源构成尚不明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度推进,结合其他三省地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等优势,在长三角区域内合作建设市外电源基地将可能实现。

2)电网。“智慧大电网+智慧微电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动经济、能源、电力一体化发展,对上海电网的影响尚未有显著表现,上海电网近期发展重点仍在电网结构优化、线路改造、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等方面。在电网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适当超前考虑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模式等对电网的影响,为未来新技术更新、新旧能源换装等预留空间。远期,上海电网将形成“智慧大电网+智慧微电网”的格局,以智慧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调度等优势叠加智慧微网弹性供电等优势,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同时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和电能质量,以自动化数据采集、智能化运维调度等手段实现电网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保障电网在多因素影响和多条件约束下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3)调峰。区域协同+储能+需求侧响应+市场化交易等多措并举。用电峰谷差大是长三角地区共性问题,也是重大问题,随着长三角区域电力一体化发展,调峰问题将通过区域合作、需求响应、电力市场交易等措施有效解决。区域协同合作调峰是共同的需求,而三省一市用电最高负荷和用电高峰时间、用电特征、资源条件等的差异将使省市间通过调峰机制解决调峰问题成为可能,通过建立合理的调峰机制及新一代智能调度控制系统,整个华东电网将全网统一消纳新能源、统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调度、源网荷协同互动。储能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的重要配置,伴随着风、光等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储能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能源汽车既是用电负荷也有储能功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带动的汽车电池规模不容小觑。此外,抽水蓄能电站、化学储能电站等储能电站不断发展。包括风光储能、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电站在内的储能将在调峰上发挥重要作用。长三角电力改革的推进,电力市场化是发展趋势。未来在电力市场化的背景下,在智能电网、智能调度、泛在电力物联网等技术支持下,需求侧响应及市场化交易也将是电力调峰的重要手段。

表2 长三角区域及上海市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

3.3 科技创新

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对上海电力科技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攻关。电力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区域协同攻关,建设全球创新高地。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结合长三角科创圈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点整合和充分利用三省一市的电力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专业人才、资金等资源,集中攻关电力发展相关技术难题,联手突破电力卡脖子关键技术,以电力科技创新推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电力产业发展。

2)应用。依托长三角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区域性合作平台和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应充分利用长三角科技创新载体和应用平台,针对三省一市不同的产业特点,精准对接,将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构建长三角电力科技产业链。

3.4 电力服务

长三角电力一体化发展正在加速推进中,对电力服务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竞争倒逼电力企业提供更优质的电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带来更加开放的市场同时也会加剧电力市场竞争,上海电力企业应通过整合技术、资本、人才,服务领域延伸价值链,增加用户黏性。一是满足用户需求,创新产品形式,在保障用户用电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电能成本。二是通过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原有业务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多样的电力资费、电能质量、合同管理等方案。

2)电力服务由传统发售电等传统领域向包括需求响应、能效优化等在内的综合能源服务转变。充分挖掘用户需求,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开展附加增值服务,如用能分析、能效优化、微网运营、电桩运营等,为各类客户提供广泛、综合的服务。

猜你喜欢

长三角电网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计及SOC恢复的互联电网火储联合AGC控制策略研究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穿越电网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