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双循环,哪些区域中心城市将受益
2020-05-04李慧敏
李慧敏
近日,中央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内陆中心城市或在国内大循环中能较快受益,而在产业方面,资源、市场两头都在国内的新兴行业在内循环中可能会更有优势。
内循环或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展开
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海外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美国疫情严峻,经济大幅衰退。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陈耀表示,疫情后提出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大战略,是对“十四五”甚至更长远未来的谋划。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指引,也将成为资本市场映射的产业趋势。
内循环的本质是四大环节、五大要素的循环,“4个环节分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内循环是促进要素与资源在4个流程中减少摩擦、激发活力、提升效率,最终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内循环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展开。”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当前经济恢复仍不平衡,供给端恢复快于需求端,制造业恢复快于服务业,投资恢复快于消费,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较大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当前不平衡问题集中体现在供需结构缺口,所以长短期都要扩内需、内循环。
数据显示,7月制造业PMI为51.1%,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高于荣枯线。生产和内需持续回升,但外需改善仍疲软。7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4%,较上月上升5.8个百分点;7月美国、欧元区制造业PMI均位于荣枯线以上。但欧美处于经济恢复初期,中国新出口订单仍连续7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叠加美国疫情二次暴发,复工复产推进不畅,外需恢复尚需时日。
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加入WTO,接入世界经济“外循环”,经济总量显著扩张,实现外向型经济增长;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先破后立”构建新经济“宽信用”体系,实现信用“再均衡”,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21世纪第三个10年,中国将构建“国内大循环”,完善“双循环”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内循环”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开放。当前,疫情加剧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盛行,中美对抗蔓延至非经贸领域,逆全球化也在倒逼“内循环”。“内循环”将通过要素市场改革、扩大国内市场,进一步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内循环”是锻造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内循环”绝非“自我封闭”,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以“内循环”促进“双循环”,不单单是扩大国内消费,也包括加大产业链投资和城镇化投资等,补短板和锻长板共同发力。
内陆中心城市在内循环中或“转身”较快
专家认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促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之一。
从地区经济来看,“过去长期来讲,经济增长依赖的主要区域是外向度比较高的区域,即外贸依存度比较大、外资占比较高、与国外交流比较多的地区,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陈耀指出,“现在要转向以内需为主体的这样一个经济循环,包括原材料的来源、产品的市场主导方向,主要都是以国内为主体,这样的话,那些原来靠外向经济支撑的地区它有一个慢慢转向的问题,短期并不容易转得了。”
陈耀谈道,“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下,能够有较好表现的地区,集中在内陆省份,重点区域主要是在郑州、武汉、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围起来的这一块区域。这几个城市都是国家中心城市,是重要的节点,发展势头都比较好。像郑州去年GDP已经破万亿元,进到GDP万亿俱乐部。西安发展也很快,今年虽然受疫情冲击,但上半年表现还不错。成都、重庆组成的双城经济圈,地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都比较高,是几乎西南地区要素集聚度比较高、财富集中度比较大、大型企业比较多的地方。武汉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很大,但武汉底子比较厚,下半年估计恢复速度较快、反弹力度会比较大。”
“这些中心城市相对于沿海来讲,在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下,可能会表现要突出一些,基本上不太会受外向影响,它们的主要产品市场都是在国内,资源、材料、能源等要素供给也都是在国内。”陈耀表示,“不过,中西部的这些省份,也有它的问题,其传统产业占比还是较高,整体的产品品质、产业层次,跟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当前在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背景下,这些地区仍需要提升经济、产业的品质质量,不断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付立春表示,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新基建、新城镇,大区域、大项目,两新两大是重点。中央要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此外,國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此前也表示,今后5到10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谁更受益?
付立春表示,下半年会提振消费需求回升,建体系、提收入、通环节,或是双循环战略的三方面措施。从宏观方面来看,经济政策总体有为、适度,针对性、有效性是重点。大水漫灌一去不返,精准滴灌体系提效。财政政策虽然更加积极,但更强调有为,更重质量,结构趋向更显著。货币政策短期、超短期操作可能更加频繁,但整体合理、合适,将融资成本重在环节疏通,定向支持制造业及中小微企业。
“国内国际双循环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都将受益。说到内循环为主体的产业,主要还是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产业部分,即傳统的加工制造、‘原字号的这些产业,占比还是多一些。这些产业在国际上应该说也有市场,这几年我们出去的很多东西,其实不少也是靠这些,无非就是后来贴牌、包装了一下进到国际市场。但是,这些如果转到内需市场的话,产业升级还是要加快。”不过,当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如新基建带来的新的场景应用可能国内发展还要快一点,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的这一轮新的产业业态的变化,国内比国际上还要快一些。“国内像5G基站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要比国外发达国家要快还多,这些设施建起来,一些场景应用才能用起来。当前,我们的北斗卫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速度都在加快,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很快,这些相关产业,还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依托国内的资源和国内的市场。资源、市场两头都在国内的这些行业在内循环下可能会更有优势,会有较大发展。”
“今年来看,新基建以及它关联带动的行业、产业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我们的产业政策有效性要高于国际,产业支持的力度比较大,这些产业成长性都很强,且有政策扶持,有强大的内需市场规模的支撑,发展肯定会好一些。”陈耀进一步谈道。
此外,陈耀还表示,“还有一些尖端的产业,过去在国际上较有市场,现在也面临回归的问题。它们在国际上受到打压,内需方面大规模的市场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如果内需方面潜力发挥出来的话,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它也需要有消费主体收入水平、消费能力作为支撑。当前国内民众整体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高,所以对于激发一些尖端产业成长,还是受到一些限制。目前来看,跟大部分人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产业发展可能会好一点,与大家消费能力有较大差距的尖端的东西,也有一定的市场,但是规模上不会很大。”
随着四大环节、五大要素国内大循环的逐步构建,中国将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在此情况下,消费、制造、科技、投资、服务、金融六大领域的产业投资机会值得把握。
具体来看,如在消费内循环下,在扩大内需、消费升级下免税、国潮、电商、游戏等产业将获益;制造内循环下,产业升级和高端制造带来制造业ROE的抬升,利好军工、新能源、机器人等;科技内循环下,科技补短板中的自主安可具备更强的爆发力,利好半导体、生物医药、云计算等产业;而投资内循环下,新基建、建材、重卡、工程机械等行业预计将受益;服务内循环下,预计将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规模和利润率,利好医疗服务、社会服务、物业、快递等;金融内循环,以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为导向,利好金融IT、头部券商等。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