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背景下成都市双流区规划轨道交通网络评价分析

2020-05-03郝宁靳来勇张建华

河南科技 2020年5期

郝宁 靳来勇 张建华

摘 要:近年来,成都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速度不断加快。2016年,新一轮的成都市总规编制完成,城市的戰略目标、空间结构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现行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也应随之调整。本文从双流区的视角出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分析在这种新背景下该区域规划的轨道交通网络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轨网修编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成都市双流区;轨道交通网络;ArcGIS;优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U2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0)05-0102-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hengdu's rail transit network has continued to accelerate. In 2016, a new round of Chengdu city master regulations was finished, and the city's strategic goals and spatial structure had undergone important changes, the current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uangliu District, this paper used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rcGI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lanned rail transit network in this are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the next revision of the rail network.

Keywords: Shuangliu District of Chengdu;subway network;ArcGIS;evaluation and analysis

伴随着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传统二圈层城市定位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成都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结构逐步由原先的单核模式演变为双核多中心的模式,老城中心和天府新区成为新的双核心。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和功能协作将会越来越紧密,公共交通也应随着城市模式的转变而相应的改变,与老城中心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与新的城市核心天府新区的联系也将日趋紧密,客流通道由传统的东北—西南走向转变为西北—东南走向。

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中,双流区提升为综合型副中心城市,等级大幅高于温江、郫都等专业型副中心。升级后,双流区与城市两个核心的公共交通联系更加紧密,其内部也应有大容量的快速公共交通方式作为骨干。

1 线网规模评价

成都市新一轮的远期地铁线网规划了34条地铁线路,其中包含了15条普线、14条快线,总长度超过1 700km,双流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外围的几个区域之一,线网规模约占总规模的13%。在各分区中,双流区的线网总规模约为220 km,仅次于天府新区的线网规模,如图1所示。双流区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后简称快线)规模约为89 km,普通轨道交通线网(后简称普线)的规模约为130 km,如图2和图3所示。双流区的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快线规模和普线规模在各分区规模排序中位列第二,作为城市的副中心,其线网规模仅次于作为城市核心的天府新区,线网规模较为合理。

依据新版成都市总规中的规划用地和人口,计算各分区的线网密度、万人线网规模和人口密度[1-2],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图中颜色对应不同的数据取值区间,各取值区间等间距,由浅至深对应的取值由小至大。由图4分析可知,双流区的线网密度比老城中心和天府新区小,但大于其他几个外围分区,完全符合其城市副中心的定位。

图5反映的是万人线网规模,图6反映的是人口密度,对比分析这两张图,老城中心人口密度和基数过大,导致万人线网规模较小。天府新区人口密度和万人线网规模均相对较大,符合城市核心的定位。而双流区人口密度在老城外围的分区中最大,万人线网规模排名却相对靠后,对比之下人口密度最低的新都区却拥有着最高的万人线网规模。双流区规划人口为150万人,线网总规模约为220 km,线网密度约为0.47 km/km2,新都区规划人口仅有60万人,线网总规模约为140 km,线网密度约为0.29 km/km2,两个区域之间人口比例为2.5∶1,线网规模比例仅为1.6∶1,线网密度比例为1.6∶1。

不同分区内公共交通系统中轨道交通所承担的作用也应有所区别[3],将分区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核心区,包括老城区和天府新区,此类区域中轨道交通应该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甚至是主体;第二种是副中心分区,包括双流区和龙泉驿区,这种分区中轨道交通应当承担辅助功能甚至作为骨干;第三种是其余分区,轨道交通主要承担分区与城市核心区和副中心区之间的快速衔接。双流区域内有双流机场这个重要交通枢纽,又毗邻两个城市核心区,与两个核心区及其他分区之间存在大量的快速出行需求。双流区的线网密度和万人规模相对于其他非核心区都应较高,而实际上较低。

总体来看,双流区规划线网规模略有不足。

2对外线网布局评价

双流区作为新的城市综合型副中心,毗邻两大核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与其之间的联系应更加紧密。双流区与老城中心和天府新区之间都有2条以上的快线衔接,同时又有多条普线作为补充,满足不同距离的出行需求,轨道交通出行非常便捷。其与高新区之间有4条普线衔接,交通联系便捷。总体上,双流区对外的市域出行走廊基本覆盖,线网结构等级合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的网络分析功能,以双流区为出发点,分析双流区与三个中心之間的可达性[4-5]。将轨道交通网络的线路和站点数据导入软件,依据各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等级,标定每条线路的运行速度,然后建立网络数据集,标定参数,以时间为阻抗,以双流区域内各个轨道交通站点为起始点,以老城区、天府新区和高新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终点,进行求解,得出每对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的最短出行路径和出行时间。对于每一个终点,通过一系列的加权算法求解所有起始点到此终点的可达性值,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得出可达性分析图,如图7所示。图中采用等间距标定的方法指定每个栅格颜色,代表了双流区至图中各个栅格的可达性,色带由浅至深依序表示可达性由低至高。从图中分析,双流与天府新区和高新区之间可达性较高,轨道交通联系紧密,但和老城区之间的可达性相对较低,这是由空间条件限制导致的,相对于老城区,双流区与高新区和天府新区之间空间距离更近,但双流区与老城区的出行平均时耗在30 min以内,可以满足两个区域之间快速出行的需求。

总体来看,双流区对外线网规模和布局均合理。

3 双流区内线网评价

依据双流区最新的城市规划,从城市空间上构筑“一核一轴两翼”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及“一主两副”的城市中心体系,杨柳湖作为新的城市中心,空港临空服务中心和怡心湖临空总部创新中心为两个副核心。城市框架向西、向南急剧拉大,城市空间分别以东升、西航港为双中心呈双城区结构发展,需要大容量快捷的轨道交通来增强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缩短空间距离、带动共同发展[6-7]。依据图8分析双流区域轨网整体布局,串联杨柳湖主中心、怡心湖次中心与天府新区的城市发展主轴轨道交通线网覆盖缺失,杨柳湖中心、老城区与天府新区核心区之间缺乏轨道交通线路的联系。同时,日出行量约为5 000人次、年接待旅客量160万人次的特色小镇黄龙溪没有轨道交通线网辐射。

参照双流区城市规划,将双流划分为12个组团,其中杨柳湖主中心位于黄水组团。分别计算各组团的线网规模和线网密度,由结果分析,城市主中心所在的黄水组团线网规模和线网密度均较小,排序均在第8位以后。

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双流区域内部的轨网可达性和站点覆盖率,可达性分析具体过程同对外可达性分析,区别在于这次起始点和终点均为双流区内轨道交通站点,结果如图9所示。图10为各组团轨道交通站点800 m范围覆盖率,颜色由浅到深依序代表覆盖率由低到高。由图分析,相比于其他区域,城市主中心所在的黄水组团对整个双流区域的可达性以及其自身的800 m站点覆盖率都相对较低。

结合城市用地布局,杨柳湖所在的黄水组团轨道交通站点800 m范围仅覆盖了22%的居住用地、24%的居住人口和29%的商业用地。杨柳湖主中心所在的黄水组,其轨道交通站点800 m服务半径覆盖的用地和人口相比其他组团都偏低。

总体来看,双流区域内部轨网布局不合理。

4 调整建议

从整个轨网布局分析,双流区对外轨网布局相对合理,内部轨网规模略有不足,建议适当延长部分区域外围的邻近线路或调整其走向,增加双流区内部线网规模。

双流区域内部线网布局不合理,建议在下一轮的轨网规划修编中适当调整双流区内的部分线路走向,确保城市走廊有快线覆盖,并且线网布局应当以杨柳湖为重心,才能充分发挥双流作为成都副中心的作用。

5 结论

成都市规划的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大、覆盖面广,但随着新一轮成都市总规的编制,城市结构发生了变化,轨道交通线规划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本文仅从双流区的视角出发,对现有轨网规划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成都市轨网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GBT 50546—201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2]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张国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新视角[J].都市快轨交通,2014(2):22-23.

[4]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6)[R].成都: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16.

[5]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R].成都:成都市人民政府,2017.

[6]舒慧琴,石小法.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J].国际城市规划,2008(3):105-109.

[7]欧心泉,周乐,张国华,等.城市连绵地区轨道交通服务层级构建[J].城市交通,2013(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