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人之自然生命和谐反思
2020-05-03钟婧
钟婧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发展既是中国之个性危机又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共性危机,本文从人与自然生命的视角,基于自然生命和谐之意蕴,解析自然生命和谐之实现浅思两个维度,探讨“疫情”视域下人之自然生命和谐问题。
关键词:“疫情” 人 自然生命和谐
今日之中国“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理念已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普遍共识,这是值得欣慰的巨大历史进步。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辩证的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下,人们在享受时代进步之硕果的同时亦面临着工具理性文明下的生态、社会、人之发展等各类危机,这些危机即涉及全球性共性危机又反映着区域性个性危机,并进一步折射出人之生命和谐面临着各类困境,此次疫情的发生、发展既是中国之个性危机又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共性危机,同时折射出追求人之自然生命和谐的迫切性。
一、自然生命和谐之意蕴解析
马克思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谈及人,最本体的表现便是其生命存在。人之生存与发展实质上即是人之生命存在与发展。
人之生命表现为“自然存在”、“意识存在”及“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即人之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者之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体。这其中人之自然生命的和諧表现为“身体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两个层面。其一,“身体和谐”。“身体”是人之自然生命表现载体。正因为身体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本能需要,人才首先作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才有了可能。作为人的自然生命表现载体——“身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无论是各组织、各器官或是各系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然而又各司其职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和而不同、运动有序的状态也就是和谐才能使身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有机体,才能使人的生命有序地实现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需要,基于此,作为“生命和谐”之前提的“身体的和谐”可理解为身体结构之完好和功能的正常。其二,“人与自然和谐”。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表现为身体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本能需要,这主要体现了人的肉体存在之客观性。然,不仅如此,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不仅在于人本身的自然存在,还体现为人与自然之紧密相连性。 人与自然之紧密联系体现为人来源于自然,又表现为人之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之体现离不开自然,人在依赖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确证自身生命之存在,体现人之为人的特性。概言之,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来源于自然,与自然紧密相连,本身包含着自然,因此“自然生命和谐”不仅体现为人之身体和谐,还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与此同时,需强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源于人与自然之紧密联系性,按“和谐”之本身意蕴,其包含着对立统一,和而不同的关系,因此,还基于人与自然之对立性,这种对立性表现为:自然作为客观存在物,有其自身之规律。人类在使自然人化之过程,确证着自身生命之存在,然而,这种人化过程逐渐改变着自然的原貌,尤其当不合理利益之驱使使人之意愿逐渐凌驾于自然发展规律之上时,便相继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产物,如地震、地漏、酸雨、海啸、雾霾等各类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此次疫情也正是人凌驾于自然发展规律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确证。基于此,人与自然和谐指基于人与自然之联系与对立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之互惠共生、协同进化的发展。
二、自然生命和谐之实现浅思
疫情的发生、发展对于人类又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人之自然生命和谐的实现如此之迫切与需要,基于当前中国实际,何以实现人之自然生命和谐?其一,和谐实现之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生命和谐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便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着深厚的思想积淀,这便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辩证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及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的中国共产党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即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仁爱乐群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理念,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立脚点对待人与自然和谐、以注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为出发点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以追求整体性生命和谐为目标思考人之自身和谐的理念,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此同时,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结合中国之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西方生命和谐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过程。基于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本身包含着对生命和谐的价值追求。推动生命和谐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引领生命和谐价值认同。其二,和谐实现之途径:注重“生命”教育与实践,推进生命和谐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自然生命教育是教育之基础,表现为推进人之自然生命发展。首先,注重尊重及珍爱自身与他人之生命教育。按照生命发展之自然规律,生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的一生要经历出生——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死的过程,任何人都不能幸免。正因此,中西方哲人对于生命认知之理念,离不开对生命终结问题之思。一般而言,唯物主义者明确“生死”本是自然规律,人终有一死,因此能正视生死问题;而唯心主义者通常认为,人之肉体虽会消失,但灵魂可以得到永生,换言之,人可以“不死”。总体而言,无论是唯心或唯物论者,普遍认可人之生命之珍贵性。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之首要理念,在于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受教育者能够认知及体悟生命之珍贵性:一方面懂得尊重及珍爱自身生命,以积极健康之心态面对生死问题;另一方面,以对己之爱衍射对他人之爱,珍爱自身生命亦尊重他人生命,不自伤且不伤人,与此同时,要确立整个生态系统大生命的理念,牢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对人类生命之爱推及到对自然万物生命之爱,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其次,注重身体健康教育。珍爱及尊重生命之首要表现是使自然生命之载体——“身体”保持健康,这亦是实现生命和谐之首要基础。何以使身体健康?包括合理膳食、科学睡眠、适量运动。基于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需共同努力推进社会形成自觉践行身体健康活动之良好氛围:学校方面,除常规教学外,应有针对性开设生理卫生健康、养生学等课程,与此同时,创设环境及时间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普及健身锻炼,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家庭方面,除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应该更为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父母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社会方面,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现代多样媒介,开展多种模式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鼓励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爱护生命、保护生命,为人之自然生命和谐之实现共同创建健康生态环境,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中积极锻炼身体,使身体更健康,心胸更宽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