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游记》中国王形象

2020-05-03冯宇

公关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西游记

冯宇

摘要:《西游记》小说中,塑造许多人物形象。国王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在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天取经征途中,共经历十个有名字的国家,塑造国王十个,大都是听信妖言、肉眼凡胎、软弱无能。这应该不是巧合,应和作者吴承恩本人所生活的时代和人生过往有极其重要的联系。在众多国王想象中,大致偏向于两派:一派崇佛尊礼,一派崇道灭僧。细细品味,作者其实并不赞成于任何一派,而持自己的宗观:内儒外佛术道。

关键词:国王形象 明世宗 宗教观

《西游记》取材于唐代玄奘到天竺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小说人物塑造非常精彩,孙悟空、沙和尚、唐僧、猪八戒、各路神仙和妖怪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但国王形象经常被忽视。细读原著,不禁发现,作者在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共塑造了不同性格和喜好的十个国王,大都昏庸无道、偏听偏信、重道抑佛,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国王?整部作品到底持怎样的宗教观呢?

一、《西游记》中的国王形象

(一)听信妖言、肉眼凡胎、不能明辨是非的宝象国国王、乌鸡国国王和天竺国国王

按照唐僧西天取经的顺序,宝象国是第一个出现的国家。唐僧掉入黄袍怪洞中,遇宝象国三公主,因思念父亲,请求唐僧捎一封家书,并设巧计救了唐僧。唐僧走了二百九十九里见到宝象国国王,国王听说是唐朝大国来的高僧,十分欢喜,当收到公主来信“一发手软,拆不开书……国王大哭,三宫滴血,文武伤情……”这说明国王很爱自己的女儿;后派八戒去救公主,初见八戒,“见他丑陋,已是心惊,在听那呆子说出话来,就座不稳,跌下龙床”。这说明国王胆小、贪生怕死;八戒沙僧并非黃袍怪对手,老怪把自己变成俊俏之人,来到宝象国,国王见他“耸壑昂霄,以为济世之栋梁”,经不住妖魔花言巧语,当庭把唐僧变成虎精,“你看那水性的国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转把一片虚词,当了真实”。这些足足可以看出宝象国国王听信妖言,肉眼凡胎,不分敌友,不能明辨是非。书中还塑造了和他相似的人物形象:第三十七回的乌鸡国国王和第九十三回的天竺国国王。

(二)敬道灭僧的车迟国国王、祭赛国国王和灭法国国王

车迟国国王,是书中出现的第三个国王。唐僧四人渡了黑水河,迎风冒雪路遇一群受苦的和尚,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国家对待僧人的态度;“那些和尚见道士来,一个个心惊胆战 加倍着力,狠苦的拽那车子”。悟空变作道士模样,打听到:“我这城中,且休说文武官员好道,富民长者爱贤,大男长女见我等拜请奉斋,这般不需挂齿,头一等就是万岁君王好道爱贤”。“众僧滴泪道:我们这一国君王,偏心无道,只喜得是老爷等辈,恼的是我们佛子”。这个国王把“城中寺院,大小尽皆拆了”这些都表现了国王毁佛的行为;行者救了众僧,并大闹三清观,三清受了行者戏耍,非常恼怒。忽听外来和尚倒换关文,听到是中华大国便欲放行,正在这时,三位国师来了,“慌的国王收了官文,急下龙座,着近侍设了绣墩,躬身迎接”。从这里足见国王畏惧三道士至极;听了道士直言后,欲诛四众,悟空聪明反驳,“那国王本来昏乱,被行者说了一遍,他就决断不定”,说明他心聋目盲没主见;正当疑惑,许多乡亲前来求雨,国王请国师降雨,引来了一场“佛与道”的较量,斗法、坐静、比法……斗智斗勇一番,国王“着实昏乱,东说向东,西说向西”,听信谗言,真正一昏君。第六十二回的祭赛国国王和第八十四回的灭法国国王一样重道抑佛,闭目塞听。

(三)敬佛的朱紫国国王和天竺国下郡玉华州玉华王

在《西游记》中,这两个国王是少有的英明贤德的君王,对佛家十分敬重。举一例进行说明:朱紫国国王是书中出现的第六个国王,讲到唐僧师徒来到朱紫国,得知国王大病三年,适逢当日上朝,听下一众从大唐而来,国王就“教在披香殿,连朕之膳摆下,与法师同享”,可以看出国王敬佛;悟空等人上街,见到国王寻医皇榜,榜上写到:“朕西牛贺州朱紫国国王,自立业以来,四方平服,百姓清安”等等,说明他是一个体恤爱民的好国王;第八十四回的玉华州玉华王也算是位贤王,专敬僧道,重爱黎民。

(四)多情的女儿国国王

本书第四个国王,在第五十四回出现,女王对唐僧心生爱慕,想留在自己身边。“寡人夜来梦见金屏生彩艳,玉镜展光明……东土男人,乃唐朝御弟。我国中自混沌开辟之时,累代帝王,更不曾见个男人至此。幸唐王御弟下降,想是天赐来的。寡人以一国之富,愿招御弟为王,我愿为后……”。这席话表明女王多情,渴望男权。只可惜在封建社会的当时,女王确是以一种被男人所害怕的美丽方式存在。后来,猪八戒还嚷道:“我们和尚家和你这粉骷髅作甚夫妻!放我师傅走路!”这女王好好一凡间女子,皆因动情落得和白骨精同样骂名。

(五)贪恋女色、妄想长生不老的比丘国国王

比丘国国王是真正无道昏君。见城中门口均有鹅笼,笼中为小孩,众师徒不解,问之。国王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个小儿心肝,煎汤服用,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经打听得知,三年前,有一老者携一十六岁貌若观音女子进宫,陛下爱其美色,留在宫中,不分昼夜,贪欢不已。弄得精神疲倦,命在须臾。老者提供偏方,就是这小儿心肝为药引。侧面反映了国王昏庸无道,贪欢爱美。

二、吴承恩为什么塑造这么多昏庸无道的国王形象

吴承恩塑造的国王形象,大部分昏庸无道、身有瑕疵,这是为什么?应该和作者当时所处社会和时代有关。吴承恩一生经历明王朝的孝宗、武宗、世宗、神宗五个皇帝统治时期,在明朝中叶,昏君无道,腐败日益加剧。

明武宗是典型的荒淫无道昏君,除在宫内奢侈玩乐外,还四处巡游,劫掠财富,抢夺妇女,当时百姓人人自危,人心惶惶。

明世宗更是经年不朝,迷信道教,极爱玩弄权术、荒唐自大、非常残暴。这些直接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社会原因直接导致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国王形象时,打上了自己心中的烙印。作者肯定很盼望自己可以生活在明君贤臣时代,如他在小说中塑造的天竺国下郡玉华州玉华王,这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君王”;在作品中塑造的软弱无能、贪生怕死、肉眼凡胎、不能明辨是非的国王们,是对自己所处时代君王的全面写照。这些也体现了作者向往“明君贤臣清官”的理想社会。

三、国王形象与宗教观

在《西游记》塑造的众多国王形象中,最值得研究的就是奉道毁佛的几位国王。据考证,“世宗极热衷于道教,大臣杨爵、海瑞都曾上书批评世宗崇道是以一方士怨天下”,世宗对道士的宠爱见于史籍《明史》、《明通鉴》等,都散载过世宗信道,宠道士邵元节、陶仲文。明世宗宠信邵元节源于他“祷雪辄应”,这和车迟国国王因三名老妖祈雨辄应被宠及乌鸡国国王被全真道人妖怪施法求雨并且宠信拜为兄弟有惊人的相似。明世宗一方面大兴道教,一方面又毁佛教。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世宗曾清除宫内佛殿,毁掉佛像、佛骨、佛牙诸物;听任僧徒还俗,禁止修缮寺院。这些情节小说中都有体现。

对于道教和佛教的争斗,在小说中处处可见,作者到底持怎樣的宗教观呢?

这部作品取材于佛教,连整个大的故事轮廓都是围绕“唐僧西天取经”作为整个故事主线。但由于时代关系,作品中也反映了道教思想,作者把中国最古老的宗教(巫术、神话)和佛、道以及一些迷信的东西,根据取经故事需要,把它们糅合、变形、改造、组合在一起。笔者认为《西游记》反映的是一种非常杂乱的宗教观念。

有很多章节故事写出了“抑道扬佛”的内容,有人就认为作者持有“抑道扬佛”的观点,这样讲太绝对了。作者固然给我们描绘了一段佛教的取经故事,并且还给主要人物悟空等人安排了一段弃道从僧的历史,但在小说中佛道人物往来无间。还通过太上老君之口,提到“老子化胡”。如果作者真持有“抑道扬佛”的观点,应该不会这样描写。

笔者细读作品不难发现,在小说中,作者同时对佛、道都进行无情的讽刺。在第四十七回中,孙悟空对车迟国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从这句话中,作者提出“三教”,即儒、释、道三家,作者对三教不时予以批判,又将“三教”誉为正统,宣扬三教合一。

本书主旨不是为了弘扬哪一种宗教,也不是反抗压迫的阶级斗争,主要是针对明朝中后期的统治者。借唐代玄奘取经故事为喻体,阐发作者认为正确的“提升自身内在价值”为宗旨的思想,这一思想明显有内儒外佛术道的特点,这就是作者要展示给我们的宗教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游记》写尽了各色国王形象。但总的来说,作者塑造的大部分国王形象都是昏君形象,身上多多少少打上了明朝中后期帝王的烙印。从中表现了作者的宗教观:内儒外佛术道。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350-820

[2]宁稼雨,冯雅静.西游趣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7-109

[3]杨国学.<西游记>养生思想内儒外佛术道的特点【J】.运城高专学报,2000,(1):12-14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中毒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