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2020-05-03赵东雪
赵东雪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担当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修身立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文章立足于网络生活这一领域,阐释了网络道德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 网络道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9.6%。其中,手机网民的数量为8.17亿,20-29岁的青年群体所占比例为26.8%,在所有年龄段中所占比例最大。网络用户的快速增加,是因为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购物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几乎所有事情。但我们也应看到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所到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侵权、诚信缺失等,给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是青年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其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生活中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社会主义网络强国。
一、网络道德的定义和特点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需要我们科学界定网络道德。一般而言,网络道德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善恶为标准对社会主体的行为实施评价,依靠社会主体的内心信念以及社会舆论在网络环境或网络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多元性、复杂性,网络道德也不同于其他领域的道德。一是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网络主体为维持正常的网络秩序,一般会制定一些网络行为规范对网络用户的行为进行约束。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网络道德是由网络主体自主制定而不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具有自主性。二是网络道德具有自律性。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人们在网络生活中失去了熟人社会中的道德舆论约束,更需要做到慎独,提高自律能力,进行自我约束。三是网络道德具有多元性。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更具包容性。四是网络道德具有开放性。网络几乎对所有用户都是开放的,使得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有利于不同信仰、价值观念等的人的互联互通,也促使了网络道德的开放性。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群体。由于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不成熟、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相关网络教育的缺失、网络立法的不完善等,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层出不穷,具体表现如下:
(一)网络道德观念模糊、认同感低
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前提是对网络道德的基本内容、价值、意义等清楚明白并从内心产生认同。然而,当前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认知并不清晰。一是一些大学生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应该拥有绝对的自由,不需要遵守网络道德,更不了解网络道德的内容。例如,国家在2001年11月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但是知道并自觉遵守此公约的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二是有些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应该遵守网络道德,但对网络道德的基本内容不太认同。而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难以得到监督,也降低了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同感。三是不同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等在网络上的相互碰撞,也使得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容易發生偏差和模糊。
(二)网络诚信缺失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乃立身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在网络学术不端。为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术交流,学者们的科研成果大多都在网上公开发表。这为大学生的学习和论文写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数据和资料。然而,一些大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和论文写作时肆意抄袭别人的科研成果,更有甚者在网络上买卖论文,严重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其次,也有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投递简历时,过于拔高自己的水平,在是否担任过班干部、获奖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方面进行造假,为求职添砖加瓦。以上这些都凸显出大学生的网络诚信缺失问题。
(三)网络色情和暴力
由于网络监管等的不完善,在一些网页、网络直播间、app上会涉及一些色情信息。再加上网络的隐蔽性,一些大学生就会想方设法下载、观看、传播一些色情信息,严重危害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不符合网络道德要求。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性和交互性,一些虚假信息和不当评论等,很容易给别人带来网络暴力。一些大学生在观看网络直播、网络视频时,往往会带有情绪化的色彩,发送一些弹幕信息或者攻击性的言语,损害他人名誉和尊严。
(四)网络道德情感淡薄
网络道德情感指的是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网络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当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相对比较淡薄。首先,网络上每天充斥着铺天盖地的信息,传递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大学生长期接触这些信息,久而久之会适应这种情况,在评价一些网络行为时会见怪不怪,难以产生深厚的道德情感。其次,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等各种通讯软件与好友、同伴、父母、陌生人等进行交流,在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大学生沉湎网络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却懒于开口,造成人与人之间情感淡薄。
(五)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本身对法律知识就认识不全面,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法律意识更为淡薄。比如,一些大学生会参与网络诈骗,骗取他人钱财;一些大学生会进行网络刷单,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各种网络高利贷,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吸引眼球,会在网络上发布、转载一些未被证实的信息等。这些都显示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鉴于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系列问题,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其网络道德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并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这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使大学生立德修身增强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网络强国的客观需求。
(一)大学生自身应坚持“慎独”原则,严于律己
《礼记·中庸》中记载“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儒家思想中修身立德的重要方法,强调的个人独处于别人看不见、听不到、发现不了的隐蔽之地、细微之处,也要谨慎戒惧,严于律己,管好自己,不做非礼非法的不道德的事,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能力。网络空间具有隐蔽性,大学生在其中的言行举止若非自己公开,他人很难知道和监督。这时,就特别需要大学生自身能够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坚持正确的网络价值观,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浏览色情网站、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偷窥他人隐私、不沉湎网络,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严于律己。
(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是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明确目标、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网络道德的特点,紧密结合国家的德育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制定网络道德教育目标,使教育有的放矢。同时,高校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一是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比如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一些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等,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向大学生讲授网络道德的要求、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积极践行网络道德。二是高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三是高校应制定《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奖惩,鼓励大学生高尚的网络道德行为,为大學生建立“网络道德档案”。四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压力,会通过网络进行发泄,从而产生一些沉湎网络、发布网络不良语言等网络道德问题。高校应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释放压力,健康文明上网。
(三)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和立法,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自身的不完善也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面对此种情况,一是网络平台应坚持行业自律,通过一些技术,如安装过滤软件对不良信息、不良文化进行过滤,来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二是要建立网络管理的常设机关,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落实实名登记,实行版主负责制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三是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监督体制,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宣扬正能量,预防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四是要加强网络立法,对网络违法行为进行严惩,与网络道德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文明、健康上网。
参考文献:
[1]蔡颖慧.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
[2]孟梵.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125.
[3]唐丽.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