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菜
2020-05-01卿秀文
卿秀文
七十岁的邹婆婆一觉醒来,天已是蒙蒙亮。她侧耳细听,没有听见雨声。今天是卖菜的好天气,得赶紧起床,早点出门,希望今天能多卖点。三分地的菜还剩一半,十来天后就要立春了,菜卖不完就会开花。
邹婆婆没有开灯,窸窸窣窣摸索着穿好衣服,从屋柱子的铁钉上取下白色的口罩,揣进衣兜里。出门前,轻轻压好老伴的被角。这些天老伴心情不好,老说心口痛。
邹婆婆把裤口扎进袜子里,穿上水靴,蹬起她那辆“吱吱”喘气的三轮车匆匆出了门。车轮“嘎咕嘎咕”地在湿润的石子路上,滑溜溜地滚动着。
菜地离家不远。邹婆婆把车停在地边。整个菜地还笼罩在星光下的薄雾中。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菜地,生怕惊醒还在梦中的土地。她敬爱这片土地,喜欢踩在地里的这种感觉,实实在在的,不像女儿高楼上的那个家,简直就像落光了叶子的树干上的鸟窝,飘乎乎的。
三九的天气,寒气很重。菜地开满霜花,邹婆婆心里默默估摸着:“今天的菜一定好卖,霜打过的青菜很甜,今天三十夜,煮长青菜的人多。”
她利索地割了几十棵青菜,扒去老叶黄叶,把菜头削干净,用谷草捆扎好,直起身子,长舒一口气,把树皮般的老手笼在嘴边,给冻僵的指头哈了哈热气。
谢了霜花的青菜滚着水珠,装了满满一小车斗。邹婆婆捶捶后腰,又到地边拔了几把香菜,这是为了零钱找补不便时顶用,因为经常会遇到一些买主不要她找零,特别是年轻人,有的两三元也不要她找补。年轻人挣钱也不易啊。遇到这些情况,邹婆婆就会往对方手里塞几棵鲜嫩的香菜。
从老龙庙山口出来,经过一条滨河大道,邹婆婆穿街过巷抄近道,来到县城老体育场附近的露天市场。天还没大亮,雾更浓了。浓雾中,街道两旁隐隐约约可见各种摊点:红彤彤的年货摊,堆着像积木样的礼盒,丰富得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肉摊、水产摊、菜摊,花花绿绿满街满市;还有飘着特别香味儿的腊货摊……街道上都是披着雾气、蒙着口罩的早起者。
邹婆婆还没卖到钱,她得赶紧找个空位,可是不多的几个空位都被别人留下记号占着,有的用石头,有的用绳子,有的用竹竿。
“孃孃,这儿来,您挨着我吧。”一个戴着眼镜、蒙着口罩、身穿紫红棉衣的妹子,热情地招呼她。邹婆婆挤挤干痛的眼睛,很感动地顺着妹子的手势把“车”停到旁边。妹子帮她摆好菜摊。
邹婆婆从衣兜里摸出口罩,别扭地戴上,按按有些挡住视线的口罩边,感激地说:“妹子,感谢你啊。”
“孃孃,您才是好人呢。去年夏天,我的菜到中午还没卖完,就中暑了,是您把伞撑到我头上,给我水喝,帮我卖菜。”
邹婆婆在胸前搓着干硬皱巴的双手,望着满头顶着露珠的女人:“妹子,我都忘了,我的记性简直越来越不行了。”邹婆婆一边说,一边使劲回忆这个妹子。因为口罩遮住了妹子的大半截脸,只是那架在鼻梁的眼镜似曾相识,卖菜的女人,戴眼镜的毕竟不多,邹婆婆“哦”一声,她想起了去年的情境,邹婆婆关切地像看着自己的女儿:“妹子啊,我想起来了。你身体好像不太好,要‘饱带干粮晴带伞’啊。露天市场就这个样子,卖几个钱不容易。你这个年龄,要爱惜好身体。”邹婆婆望着看不透的晨雾,若有所思地说:“我女儿可能和你差不多大,上有老下有小的。”
“您女儿没嫁远吧?”
“唉!她在武汉当医生。”
“啊?武汉当医生?”妹子吃惊地抬头,睁大眼睛问,“她没回来过年吧?她没事吧?”
“本来是说要回来的,可是又说要加班。”
“今年哪是加班呀!电视里说是打仗。就是啥新冠病毒作的怪。”
“我们也是这几天才知道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咋那么凶嘛,整得医生护士那么苦,把自己套在像胶囊一样的衣裤里,不喝水,不上厕所,累得在地上睡。”
“他们吃的可不是一般的苦,就是机器人也受不了啊,你女儿可是英雄。”
“我不希望她当英雄,做爹妈的就盼儿女平安。但是,当了医生,咋会有了病人不救的嘛!”邹婆婆难过地说,“回不回来不要紧,我只是担心得很,心疼得要命,就是不敢给她打电话。希望她有休息时间。老头子都担心病了,整天心口痛。”邹婆婆隐忍着泪花,“再心疼,日子还是要过,我们不能倒了,不能给孩子们添负担。”
“孃孃好能干,您女儿有消息吗?”妹子很担心地问。
“每天都给孙儿打电话问情况,可孩子报喜不报忧,说别担心,他们都安全。咋能不担心嘛!其实是担心得很啊!女儿在医院熬更受夜,孙儿没人管,十二岁的男孩子一个人在家生活。我家老头子要去武汉帮忙,又去不了,成天抽叶子烟,捶心口。”
“您女婿呢?”妹子一边问,一边留意着每一个到菜摊前来的顾客。
邹婆婆左手的拇指抠着右手掌的老茧,满脸忧伤:“唉!妹子别见笑,我女儿命苦。我很懂事的一个好女婿,前年得急病死了。”
“孃孃,对不起,对不起啊!”妹子很内疚地望着邹婆婆微微佝偻的肩背,不忍心去看老人的眼睛。
邹婆婆揉揉眼睛,看着满车斗还没卖出几棵的青菜,苦笑着说:“这瘟病一惹上,就像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妹子掰过邹婆婆的肩膀,轻声说,“孃孃,你晓得不?不准赶场了,不准人群聚集,恐怕卖菜也不行了。不过,这早市,应该没问题。”
“难怪来买菜的人不多。”邹婆婆有些着急的样子,“我地里的菜,眼看就要开花了。”
“抓紧卖吧。”妹子一面安慰邹婆婆,一面招呼向她俩走来的顾客,“哎,大姐,要买青菜吗?你看,才割来的青菜。”妹子指着邹婆婆的车斗,笑呵呵地说,“霜打过的,甜得很。三十夜吃长青菜,吉利!”
旁边一个矮胖墩实的妇女两步冲上去,拉过买主,一脸堆笑地介绍自己的东西:“来来来,大姐,我这个更安逸,保证价廉物美!”
妹子生气地拉一下胖女人的衣袖:“哎,大姐,咋能这样呢?”
胖女人手肘一拐,瘦弱的妹子身子一下失去重心,往后一个趔趄,差点摔倒。胖女人把摔落到地上的眼镜捡起,不好意思地递给妹子。两个买主摇摇头,悄然离去。
雾气慢慢散去,浑圆的旭日,从高楼缝隙间筛下一束束阳光,市场的喧嚣和体育场的空旷,也被朝霞的妙笔晕染出灵动的色彩。
每天的太阳都是一样的美。可这些赶早市的买卖人,似乎没那么欢迎这美丽的日出。市场上的交易在阳光下赤裸裸地招摇着,卖东西的人想多卖一点,买东西的人想物美价廉,每个人都在讨价还价。
就在这时,一群蒙着口罩、穿着制服的人出现在了体育场对面的小巷口,估计是从另一个市场忙碌完后赶过来的,他们举着喇叭,喘着气声嘶力竭地喊道:“乡亲们啦,有疫情呢,不能这么多人待在一起,新冠病毒传染性很强,大家听招呼,赶紧散开,不能赶场了!”
人们只是习惯了祥和的市井味,即使疫情猖獗,但似乎离得太远,他们为了生活,愿意心存侥幸。但很多人还是在喇叭声里赶紧收摊,准备散去。
邹婆婆利索地收拾好车斗里的青菜,心里好生着急,她已看到地里绿油油的菜蔬在开花老去,她沉沉地叹口气:“唉,还剩得多!咋办嘛?”她拉起妹子的左手,很愧疚地说,“妹子啊,你的菜也剩这么多,为了帮我,还受人欺负,差点摔了一跟头,太对不住你了!”
妹子用右手背推推鼻梁的眼镜:“孃孃不要说对不住,我们把菜带回家吧。”
“菜卖完了吗?”一个高大的、穿着黑色羽绒长大衣的老人推着轮椅,轮椅里坐着也穿着黑色羽绒大衣的他的老伴,他们蒙着黑色口罩,从阳光七彩的光束中,向邹婆婆这边走来。
邹婆婆经常在市场看到这对恩爱夫妻。老人七十二岁,妻子长他三岁,已经瘫痪多年。老人高大挺直,长得像邹婆婆年轻时看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那个李侠。轮椅里的妻子被梳洗得干干净净,穿得十分体面,从头到脚暖暖和和的,双手藏在胸前绒绒的红色绣花暖手袋里,就像电影里的小媳妇把小手放在诱人的肚兜下一样。老人理理妻子的帽子,躬下身子深情地和妻子耳语。轮椅里的妻子笑得像新娘一样。
老两口每天都会去体育场锻炼,每次都会顺道买些邹婆婆的菜,从不要邹婆婆找零。他们早已成为邹婆婆眼里最美丽的风景。今天,这对夫妻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要把邹婆婆的菜全部买下,邹婆婆感激不已,却说:“不买我的,买妹子的,妹子一直帮我,身体又不好……”
老人爽快地说:“您不要推辞了,你们的菜我都买了,不让出门了,好长一段时间见不到你们了。”他指着轮椅后背那个储物箱和一只大口袋,“把菜称了,都装到这儿。”
“太谢谢了!”邹婆婆一边称菜一边问,“大哥大姐,你们家里,人很多吧?买这么多菜?”
轮椅里的大姐说:“就我们两个在家里,买了送点给邻居。我先生今天专门出来找您,要买您的菜。”大姐看到邹婆婆疑惑的表情,解释说,“您女儿是武汉的医生!”
邹婆婆惊讶地看着他俩:“你们咋晓得?”
“我们买你好多年的菜了。有一次,你还叫女儿从武汉给我爱人买过药寄回来。帮我们带个问候,叫孩子保护好身体。这些天,医护人员是拿命在拼啊!”老哥哥说着,把钱塞进邹婆婆手里,“您快回家,一定还没吃早饭呢。”
邹婆婆数了钱,准备找零,老人按住邹婆婆的手,真诚地说:“刚刚好,不数了,快回家煮年饭吧。”他说着,从钱夹里抽出一张白色的卡片,“如果您还有菜在地里需要卖的,就打这个电话。我儿子和一批志愿者想给武汉运点蔬菜,所以,您不用担心菜烂在地里卖不出去。”老人恭敬地把卡片交到邹婆婆手里,然后看看邹婆婆旁边的妹子,她从鞋子到半截裤管都是泥巴,觉得这妹子就像他曾经画过的油画里勤劳妇女的形象,也赶紧递给她一张卡片,真诚地说,“疫情严重,尽量不要上街了,如果家里有多余的菜,就打这个电话。”
妹子双手接过卡片,惊喜地说:“好,谢谢叔叔!叔叔阿姨,你们保重身体!”
邹婆婆捏着暖在手心的菜钱和电话纸片,眼睛有些潮湿,她和妹子都站在原地,望着渐渐远去的那对夫妻。
妹子推推鼻梁上的眼镜,像在自言自语:“古稀老人都在做好事,我也要捐蔬菜。”她激动地转头看着邹婆婆,好像突然有了好大的精神,“孃孃,我要捐菜!”
邹婆婆不假思索地马上赞同:“好,好,我们都捐!”
旁边的胖墩女人还是那副强势的样子,直视着邹婆婆,在口罩里大声说:“既然你们都捐,那咋能少了我呢?你们不要认为,我只会抢生意哈。”